庄旭升 陈树 于军 康芳
[作者简介]庄旭升( 1978— )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人,陕西开放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政治经济学硕士。陈树( 1984— ) ,陕西省柞水县人,陕西开放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于军( 1965—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陕西开放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康芳( 1973— ) ,女,辽宁省庄河市人,陕西开放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摘 要]基于2022年开放大学数据,使用线性模型,实证研究开放教育产品两大类标志指标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对选课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网选课和学生有效行为、教师人均在线天数、学生人均在线天数密切相关。据此,开放教育产品自适应迭代改进需要建立课程支持系统、学生和教师,三要素一体关联架构,并为强化课程迭代改进自适应机制,提出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开放教育产品;自适应;迭代改进
[中图分类号] G724.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3)02-0005-06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Open University in 2022, this paper empirically studies the impact of two major indicators of open education products: student behavior and teacher behavior on the course selection rate by using a linear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urse selection on student learning network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effective behavior of students, the number of online days per teacher and the number of online days per student. Therefore, the self-adaptive iterative improvement of open education products needs to establish a three element integrated framework of curriculum support system, students and teachers, and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to strengthen the self-adaptiv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terative improvement.
Key words: Open education products; Adaptive; Iterative improvement
一、引言与问题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育产品日渐多样化,产品提供场地,也由过去的学校教室演化为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构建的空中课堂,因此,教育产品已经不再是过去单一的教材、课本、教辅材料,或者是课程,而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与之配套的一整套系统。这套系统包括了教材和支持系统两部分。王玲娇(2006)认为开放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产品是开放教育项目,但它面临许多相近、替代产品的竞争,因此必须确立战略产品和延伸产品,制定战略发展方案[1],这和一整套系统的理念较为一致。这一系统的建设,开放大学一直走在最前沿,所以依托开放大学系统,研究其迭代改进的机制具有趋势性意义。
在以往教学中,教材变化改版都是先行,而后才有支持系统,但现在出现网络等电子媒介后,如何构建支持系统并调整诸要素的关系,形成迭代改进机制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首要解决的问题。庄旭升,等.开放教育产品自适应迭代改进机制研究[J].陕西开放大学学报,2023,(2).
二、文献综述
国内目前相关研究主要有三个时期。从1993年开始的学术期刊统计情况如图所示:
(一)1993年-1998年,是研究起步阶段。于信凤(1993)提出开放教育作为新事业,一定会出现各种议论和看法,也会有许多有待完善和改进的地方[2]。张庆(1994)也提到我国开展了较多国际交流,在技术、手段及管理等方面,获得了不少外部成熟经验[3]。李凤岐(1996)对未来我国的开放教育做出了百年展望,认为这是合乎我国国情的一条高等教育新路,是一种新模式[4]。张冀生(1997)在《关于广播电视大学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意见》中指出:广播电视大学发展的目标是建设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开放大学。《意见》从教育性质上,把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定位于开放教育[5]。
(二)1999年-2012年,是研究争鸣阶段。这个阶段,学者研究方向逐渐发散扩展,同时完成系统性的架构搭建。白崇琦(1999)定义了开放教育是全民终生教育体系的构成模式[6],学界基本对这一提法没有异议,后来的研究展开的方向和层次较为分散。早期针对办学系统“问题-对策”研究较多,尤其以陶水龙等(2000)為代表,对招生、入学测试、入学教育、教学模式、多种媒体教材的建设和使用状况、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业布置)、考试、教学现代化教学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均提出了较为有意义的分析[7]。其后聚焦化研究开始出现。施志毅(2000)依据开放教育课程具有服务对象全民性、课程形态高科技性、课程管理系统性、课程成本经济性特点,认为课程开发管理决策要将社会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要有创新意识,要进行经济可行性论证和多媒体选择与组合水平决策[8]。林国雄(2002)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学习模式 ,其核心是学生的个别化远程自主学习,支撑条件是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系统[9]。孔发弟(2002)提出改进书面考试题型,完善、规范形成性考核,逐步试行计算机无纸化考试等具体建议,使考试进一步科学地服务于教学[10]。厉嘉玲等(2003)探讨了开放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评定的依据,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模式,毕业论文的评价方法[11]。杨金来(2007)提出电大系统就应当充分利用当代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实行扁平化管理,减少教务管理层级,以提高管理效率[12]。这些观点碰撞交流,逐渐酝酿资源化、系统化构建支持系统。黄传慧(2010)对以往实践分析梳理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开放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的“五种模式、三种机制、多种形式”[13]。殷丙山等(2011)着重对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包建设的各方参与者进行调查,了解终端用户的实际特点和需求[14]。后继的研究基本沿着这一架构思路深入。
(三)2013年-至今,是研究深化阶段。深化必然伴随问题,毛延洲(2013)以电大为例分析当前危机,阐述了开放教育的误区,提出应制定教学大纲、把好教师聘任关、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构、改革入学考试方法[15]。更多的则把重点放在深化课程及如何构建支持体系的细节上,力求从技术手段上解决面临的问题。梁小庆(2014)分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带来的影响以及所提供的新技术和能力会对学习资源产生何种变革[16]。李巧玲(2015)尝试将微视频和Ji TT模式教学理念融合进开放教育的教学设计中[17]。李春艳(2018)使用翻转理念构建开放教育课程混合式教学设计流程框架,并应用于教学实践[18]。谭伟等(2019)提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效果评估指标,并通过问卷调查对这套效果评估指标进行了验证[19]。代毅等(2021)认为精准学习支持服务能够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提高成人在线教育的教学效果,推动开放教育的发展[20]。
纵观总体研究分支脉络,学界在研究逐渐深入后对课程项目改进及后期维护完善等机制性研究滞后,机制性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开放教育课程项目支持系统有效性问题,以及效果因素作用强化发挥问题。
三、数据、变量和模型
(一)数据来源与变量说明
研究数据来源于国家开放大学2022年陕西省样本,2022年数据覆盖了全省187个站点数据,32个项目指标,涵盖5984个指标变量信息。
根据研究需要,在研究指标要素对开放大学课程支持系统的影响时,筛选部分项目指标做为变量选取指标。
1.因变量
1)网络选课率。由于生源、经费等资源限制,导致各地硬件和软件配比程度不尽相同,所以使用网络选课率作为表征指标。另外,使用选课相对指标,表征学生选课意愿的同时,也可以表示课程支持系统的强健性。
2.自变量
1)学生有效网络行为。各地方支持系统近几年基本都制定了较为有效的网络监管数据统计方法和手段,能够有效杜绝无意义网络行为。因此,指标选取学生总体有效行为比例作为自变量之一。
2)教师有效网络行为。开放大学教师参与支持系统,主要以资源上传和修改完善課程内容,与学生互动交流为主。因此,指标选取教师总体有效行为作为自变量之一。
3)教师人均网络在线天数。教师网络行为,与学生行为相似,主要表征其工作量与工作意愿,对工作效果影响较大。所以使用教师人均网络在线天数作为自变量之一。
4)学生人均网络在线天数。网络学习周期很长,用人均天数代表意愿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所以使用学生人均网络在线天数作为自变量之一。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变量描述性统计(表1)可以推断样本学生中有51.98%使用网络选课,说明互联网普及率还有较大扩展空间,现阶段完全使用终端设备完成开放教育所有工作任务不现实,各地方工作站的支持工作依然不可或缺。学生有效行为比率只有35.76%,说明开放教育学生在使用网络完成课程工作任务还有懈怠。教师有效行为比率只有24.54%,这和教师工作任务量借助互联网完成有关,大量的阅读和识别工作减少了,新增内容的改进减少,以及对学生反馈的再反馈减少都有关联。学生人均上线天数6天,而教师人均上线天数10天,说明教师上线水平远高于学生,因此,学生上线完成工作任务,需要教师指导或处理的数量是满足要求的。
(三)模型设计
为了研究学生和教师的行为对学生选课水平的影响,使用学习网选课率、学生有效行为比率、教师有效行为比率、学生人均上线天数、教师人均上线天数作为目标变量,构建如下回归方程进行测量估计。
Stu_choice=ɑ+β1Behavior_stu+β2Behavior_Tea+β3Days_Tea+β4 Days_stu+ε (1)
公式中被解释变量Stu_choice是学习网选课率,解释变量指标分别为Behavior_stu学生有效行为比率、Behavior_Tea教师有效行为比率、 Days_Tea教师人均上线天数、Days_stu学生人均上线天数,βi为估计参数,误差项 ε~ N( 0,σ2) 。
四、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假设一:教师和学生使用教学支持系统,对开放教育活动是有效的。具体效果主要体现在持续参与教学支持系统流程性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并取得较好的工作效果。
假设二:学生有独立使用教学支持系统的能力。学生在中学接受过计算基本使用知识和技能教育,开放教育教学支持系统也有相关手册进行使用指导,并在教学点配备辅导教师。
(二)支持系统参数估计
使用spss进行OLS回归拟合,获得基本拟合参数如下,R平方值为0.805,D-W系数1.579,无自相关,拟合良好,VIF值最大3.627,远小于10,所以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怀特检验P值为0.0000,模型残差存在异方差问题。另外,模型拟合中,VAR2系数的显著性水平P值为0.353,在95%的水平上不显著。(见表2、表3)
(三)模型修正
由于原方程存在异方差问题,所以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进行方程估计,同时测量单个残差平方变动同自变量的辅助回归情况,得到回归拟合可决系数R2最大值仅为0.32,意味着异方差程度较弱。
为了最优考虑,将估计方程中显著水平较低的自变量VAR2剔除,同时使用OLS重新估计原方程。模型拟合后,可决系数R2为0.808,D-W检验值1.6,VIF值最大2.319,估计值系数显著性水平符合要求,模型拟合整体有改善,可接受。(见表4)
五、改进机制分析
经过修正,模型变量间关系及影响程度得到确定。学生学习网选课和学生有效行为、教师人均在线天数、学生人均在线天数密切相关,和教师有效行为关联度不高。其中,学生有效行为和生均在线天数极大程度影响选课水平,其背后的逻辑是,有能力使用互联网工具的学生会更加倾向于使用互联网学习资源,即使用开放教育课程支持系统去处理日常学习事务,其有效行为也由此产生。另外,学生互联网使用学习习惯和学生日常使用计算机便利程度也有关,毕竟台式机或者笔记本电脑的可获得程度弱于手机等智能终端,支持系统目前主要使用的依旧是网页呈现,弱化了互联网全覆盖范围。教师有效行为关联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课程支持系统作为资源平台,其主要的功能设置是方便学生获取资源,而师生关系交流使用的是留言等非现场化场景,导致交流手段较为单一,交流效率较低,因此,教师上线天数对学生选课率影响较小,教师有效行为和学生选课率无关。
目前,开放教育课程支持系统构建一般由开放大学系统统一处理,其资源建设既有中央开放大学提供,也有各省开放大学提供,这一过程中,课程责任教师及授课教师大部分能够全程参与。经过努力,中央及各省开放大学均给与了教师较大权限上传后期更新资源,但由于工作任务量较重等原因,目前还无法做到完全的教师自主更新。同时学生对支持系统的意见反馈由于师生交流手段的单一化,而不能及时有效传递。当然,可喜的是,学生对支持系统的认可程度较高,这也体现在较高的选课率上。
此外,学生有效行为和教师有效行为在现有支持系统内,无法将主观能动性通过资源建设及后期管理持续性的表征体现。现有支持系统后台较为缺乏快速且周期性的激励措施,鼓励教师更新和补充资源,同时也不具备同理性的前台管理手段激励学生产生自觉有效学习,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较多限制。
课程支持系统作为連接师生的产品系统组成部分,需要不断迭代改进,其运行机制逻辑上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资源,以强化学生与课程支持系统的关联度,同时,师生间也需要在课程支持系统之外有更多的交流手段,强化二者的关联关系。这样的机制,需要外部良好的政策环境激励,一方面激励教师不断在课程资源建设上提供新的内容,另一方面激励更多的学生使用课程支持系统,提高学习的效果,最终形成投入最优化,效果最佳化的课程产品。
六、结论及建议
开放教育产品自适应迭代改进的基础要素确立为课程支持系统、学生和教师,三要素一体形成产品改进机制的关联架构,其中课程支持系统构成教材关联支持系统,支持教师和学生上传和获取最新课程资源,最大化构建扁平化资源共享平台。为了强化课程迭代改进,建立自适应机制,激励师生,提出以下政策性建议。
第一,鼓励课程责任教师和授课教师组建教学团队,完成课程资源建设和更新。教学团队的建立,应有动态化监督考核标准,以使资源建设与更新有质量和数量的保证。
第二,制定激励性政策,鼓励教师和学生借助课程支持平台完成课程任务。激励性政策执行可以减少行政部门对教师和学生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量,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还可以增加师生课程任务的完成效果。
第三,增加互联网同步化移动客户接入端口。包括APP、手机和平板访问端口,以适应互联网应用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学生终端设备的覆盖范围。
[参考文献]
[1]王玲娇.电大教育产品的战略思考[J].发展研究,2006(12):104-105.
[2]于信凤.自学高等教育是一种有生命力的开放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1993(10):40-42.
[3]张庆.加拿大哥伦比亚省的远距离开放教育[J].中国电大教育,1994(01):67-69.
[4]李凤岐.21世纪中国开放教育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1996(12):57-59.
[5]张冀生.开放教育思想与开放教育行为[J].中国电大教育,1997(12):25-28.
[6]白崇琦.终生教育体系模式与远程开放教育[J].中国电大教育,1999(02):13-14.
[7]陶水龙,等.开放教育试点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对99教学检查的反思[J].中国远程教育,2000(01):25-29+62.
[8]施志毅.试论开放教育课程开发的科学决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0(04):24-26+31-64.
[9]林国雄.现代开放教育的学习模式[J].高教探索,2002(01):77-80.
[10]孔发弟.浅议开放教育的考试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2(04):26-28+31.
[11]厉嘉玲,等.对开放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3(01):48-50.
[12]杨金来.远程开放教育流程型教务管理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7(09):52-55.
[13]黄传慧.开放教育资源整合与共享探索——主要模式、机制与形式探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0,16(01):83-88.
[14]殷丙山,等.开放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包建设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04):65-69.
[15]毛延洲.开放教育的危机与救赎[J].中国成人教育,2013(08):22-24.
[16]梁小庆.IT第三平台对开放教育资源建设的影响[J].中国远程教育,2014(03):72-81.
[17]李巧玲.基于微视频的JiTT教学模式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成人教育,2015,35(02):42-44.
[18]李春艳.翻转理念下开放教育混合式教学设计实践探究[J].成人教育,2018,38(09):30.
[19]谭伟,等.面向开放教育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及效果评估指标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9(02):126-130.
[20]代毅,等.精准学习支持服务视角下慕课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探索[J].高教探索,2021(06):89-94.
[责任编辑 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