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彩祥
《新课程》自然需要关注课程发展的新精神和新动向,值此新版(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发布一周年之际,我们来谈谈新版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不同时代和不同时期的课程目标,是由特定历史、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不约而同地对学校教育实施课程改革,且诸多专家学者将焦点聚集在对国民核心素养概念与内涵的深入探究及讨论。新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内涵的阐释,是最明显、最重要的变化。
新课程目标哪里变了?前两版(2001年版、2011年版)课程目标都是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结构框架,而新版统一改为“核心素养”,它包括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继续向前追溯,三维目标是在双基目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变化而来的。仅从字面意思也不难看出,课程目标变化的逻辑是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扩充,而不是取代,也就是说,落实新目标,是要基于照顾或覆盖先前目标这个基础才可以实现的,绝不是否定以往的目标,如果抛弃原来的目标,也就意味着新的目标无法真正达成。
新课程目标为什么变?核心素养2016年发布,2017年高中课程标准修订时先行“凝练了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各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知识与能力等三维目标的整合”,至2022年在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作为整体目标呈现,至此实现了基础教育各阶段课程目标的衔接和统一。可见,课程目标表述的变化,是一个不断趋于完善的过程,是为了使目标内涵在学理上和专业上更加合理,更符合课程本身的原理而进行的修正,当然也同时说明,人们对于课程及课程目标的认识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
新课程目标不变的是什么?既然新课程目標不是凭空产生的,那么深入分析并理清哪些课程目标是始终没变的就至关重要,因为这是学科的根基和灵魂所在。如果许多新课程培训、研讨在这方面花更多的工夫,相信基层学校、一线教师与学科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会更加顺畅。以小学语文为例,当我们回顾一百年之前(1923年)由著名教育家吴研因起草的《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小学国语课程纲要》,尽管其内容和结构都非常简单,但开篇的“目的:练习运用通常的语言文字,引起读书趣味,养成发表能力,并涵养性情,启发想象力及思想力”却让我们看到与2022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核心素养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方面颇有相似之处。
以上几点对于新课程标准的思考,仅选取了课程目标这一侧面,当然还可以从课程结构、教材内容、教学方式等角度展开。从时间来看,对新课标的解读和落实刚刚开始,也许,从历史、传统、学科本身那些从未改变的方面来审视、反观,会增进我们对它的理解和认同,抑或会减少一些对新目标的神秘感、距离感。你可能会恍然发现,我们目前的探索和努力,在历史的某个时段,也是先辈们曾经充满热情为之孜孜不倦的事业。这大概就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