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闫学海团队开发出一种可生物降解、生物循环再利用的新型玻璃。
实验中,研究人员将氨基酸或肽衍生物在惰性氛围内进行“熔融-淬火”处理:加热时,让材料超过其熔点,但不完全达到其分子分解温度;冷处理时,使其冷却到低于其通常的冻结温度,但不至于完全冻結成固体。最终,材料用水淬火,使其在有效防止结晶的同时迅速形成透明的固体状态,即生物分子玻璃。
经过测试,科学家们发现这种玻璃表现出“优异的光学特性、良好的机械性能和灵活的可加工性”,即它可以很容易地被铸入商业模具或进行3D打印。但这些玻璃不能用作饮料瓶等,因为液体会使它分解。
虽然这种生物分子玻璃目前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但为可持续发展材料开辟了一条探索新途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