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弦
姚慕双、周柏春(以下简称姚周)是泰斗级艺术大师,其独到和精湛表演是上海滑稽界珍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今天纪念姚周,就是要传承和弘扬其一以贯之的“蜜蜂精神”。
在新中国滑稽艺术史上,姚周与“蜜蜂”两字有着不解之缘,其1950年创建的滑稽剧团即以之为名。不过据悉,此一冠名权应归功于其母周勤侠。为培育姚周成长,挑起家庭重担,辅助滑稽艺术,周勤侠正是一只勤奋辛苦的“蜜蜂”。她为姚周剧团起名,就有言传身教的深意,即做事要勤,不可偷懒,希冀剧团要像蜜蜂采蜜一样,要用自己的生命去吸蕊酿蜜,要对社会的丑恶与不公进行讽刺与鞭挞。虽然1960年6月蜜蜂滑稽剧团划归上海人艺建制后改名为上海滑稽剧团,但姚周终其一生,无不禀奉母示,以蜜蜂精神为安身立艺之本。
自然界的蜜蜂精神,是由这个动物界小精灵的生理结构特质所致。蜜蜂头部有尖喙,腹部有螯针,是为其扬善酿蜜和除恶贬劣的主要器具。滑稽艺术的“蜜蜂精神”,即颂扬真善美和鞭挞假丑恶。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姚周的蜜蜂精神均以幽默为核心要义,我认为,这是他们二位之所以成为滑稽大师的关键所在。所谓幽默,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笑,是对客体的温和与宽容。姚周的幽默,主要表现为一种师法自然、符合情理的口头语言(当然也包括部分肢体语言)。汉语的幽默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九章·怀沙》中的“煦兮杳杳,孔静幽默”,意指安静。现在滑稽艺术所指的“幽默”,则来自英文“Humor”,释义为有趣可笑而意味深长。我们从这些词义中可以悟出幽默的主要特质,一是形式上不能大轰大嗡,而是要“安静”、要冷面;二是内容上不能浅显,而是要丰富多彩、意味深长、引人联想。可以说,不是为笑而搞笑,而是从事物本身的机理出发,自然而然形成会心微笑或捧腹大笑,正是姚周幽默滑稽的精髓。
采花酿蜜,颂扬真善美
唐代罗隐写过《蜂》诗一首,其云:“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为社会采百花成蜜,为观众送欢乐之甜,正是姚周蜜蜂精神之首要。
在采花酿蜜,颂扬真善美方面,姚周的幽默发之自然的语言情境,这是滑稽戏或独脚戏演员重要的核心技能。从姚周表演的滑稽节目中,可以看出其是如何将语言的幽默,顺情、顺理、顺景地体现在人情与事情的多方位、多层次、有趣味的冲突中,此略举要者证之。
1 . 方言冲突
极尽地方语言的丰富特色,是姚周语言幽默的重头戏。如在《十三人搓麻将》中,能将十三种不同性格人所说的十三种方言一口气“贯口”般整合在一起,绝非易事。此时,演员并没有刻意去引发观众的笑声,而是在各种有趣和复杂的方言对冲中,让观众自然而然地感到惊讶,产生会心的微笑。
又如《宁波音乐家》,更是匠心独具,姚周通过对宁波人“来发”发出的一系列生活要求与互动答话,最后组成了一段节奏感很强烈的歌曲,使观众在恍然大悟中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起来。
另外,以国别语言冲突展示幽默,开拓滑稽思路,也是姚周艺术表演与众不同的长项。如在上海刚开播美国电影《魂断蓝桥》的当天,他俩听到其中一首英语插曲《友谊天长地久》极为动听,随即利用其各自优势,姚记英文歌词,周记音乐曲调,当晚便在其电台表演节目中播唱出来,受到了广大听众热烈欢迎,听点播率爆满。又如《学英语》更是这方面名作,姚周二位艺术家都稔熟英语,谈吐流畅,与此同时,他们又仔细研究了上海浦东、山东、宁波、苏北等地区的方言及其地域性“洋泾浜”英语的特点,因此表演得惟妙惟肖,幽默风趣,令人在熟悉的语境中,回味无穷。这个节目中,还有一段颇见演员英语功力的26个英文字母倒背,听起来很是滑稽幽默,观众在惊叹开怀中,对姚周顿生佩服之情。
2 . 习俗冲突
姚周的语言幽默还体现在不同时代的习俗表演中。如《新老法结婚》,在表演老派人物参加新式文明结婚的场景中,设计了主持人在仪式中拉扯撕裂娘舅长衫袖子的声音。又说,新娘雪白滚壮,像只蹄髈,新郎骨瘦如柴,交关“肉感(乾)”等,这些观众耳熟能详的语言与动作,激起了强烈的幽默感和欢快的笑声,收到了极佳的剧场效果。
特别是要指出的是,《新老法结婚》并未到此为止,而是与时俱进添加了其他的幽默元素,如周柏春宣布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互敬互爱,胸怀坦白”开场时,姚慕双却突然冲出来,顺着“坦白”二字接口说,“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由此开始,两位艺术家一搭一档,一吹一唱,大开“无轨电车”,从“顽固到底,死路一条”,到“彻彻底底,竹筒倒豆子,重新做人”,最后两人无法再添油加醋,只好自我解嘲,质疑自己“是不是刑事犯罪分子”,这段对手戏,看起来文不对题,东拉西扯,却让人在笑声中,读懂了演员的幽默风格,增加了对时政政策的认知度。
3 . 人际冲突
姚周之幽默风趣,还体现在对待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冲突上,通过善意的批评,反映了人性真善美与时俱进的提升。如独脚戏《扑克牌谈恋爱》,通过对地域性歧视的善意批评,赞美了一对苏北青年在恋爱中表现出来的淳朴、善良、聪明的品质,深化了独脚戏主题所彰显的社会价值。又如独脚戏《啥人嫁拨伊》也风趣地表现了新社会观念的转变对于处理新颖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当然,姚周在这方面的幽默,更主要表现在一些大型滑稽戏中,例如《满园春色》,即通过对4号服务员的善意批评,反映了新社会新颖的客服关系。
4 . 节奏冲突
姚周幽默的另一个特色是,利用同一剧种或曲种中,不同流派的节奏快慢不同,结合不同的剧情进行相互比较,从而引出喜剧效果。如《学评弹》中“一见我兄落下河,大家快点来救我兄”即为明例。周柏春因为非常熟悉评弹流派,故在演唱这两句时,从飞流急爆的琴调,到雄浑稳健的蒋调,再到溪流逶迤曲折的徐调时,极尽各派唱腔之妙。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评论,先是说救人顶好唱琴调,“快,等救起来,笃定好了”;再是说蒋调,“稍微慢着点,救起来要打强心针”。而最后讲到徐云志的“迷魂调”,就调侃说,“勿要下去救了,伊自己氽上来了,救起来只好送火葬场了”。这段唱腔,加上姚慕双在一旁“的立立立蓬”的口头三弦伴奏,使急性子的观众碰着慢郎中的演员,双方形成极大的心理反差,直到最后“底牌揭晓”,终于忍不住捧腹喷饭。同时,周还在独脚戏《罗汉钱》中幽默地介绍了自己学评弹流派的过程,说开始时学蒋调,因为自己“雌鸡喉咙放弃勿唱”,后改学张调,“勿晓得还要结棍”,后来再学徐派迷魂调,“唱唱夜里倒睏得着,日里也睏得着,我一头走路一头唱迷魂调,走走也会打瞌睡”,结果“我没有办法,男口勿唱,改唱女口,學徐丽仙的丽调”。这一系列自艾自嘲的语言,既自然贴切,又连珠妙语,引得观众会心微笑,享受愉悦。
针砭刺击,鞭挞假丑恶
滑稽戏本质上是一种讽刺的艺术,除了正面颂扬人民的真善美外,重要的另一面就是要揭露和鞭挞社会各阶层的假丑恶现象。不过,艺术家的针砭并不是直拔笼统的,而是同样以幽默的语言和方式把握好适度和分寸,体现讽刺喜剧的内核诉求。
1 . 无情揭露、着力鞭挞的讽刺
姚周对反面角色的抨击,一般体现在描写敌我矛盾的节目中,如《老账房》编演于1951年底至1952年,当时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姚周通过此剧,塑造了一个曾帮助不法老板偷漏税款、做假账的老账房。运动刚开始时,他在老板的威胁利诱下,顾虑重重,不敢揭发,后来在党的政策感召下,终于勇敢地站出来,揭发了不法老板的“五毒”罪行,使后者左支右绌,在洋相百出中低头认罪。又如《西望长安》,该滑稽戏改编自老舍的同名话剧,以荒诞的故事塑造了一个以假履历从地方到中央到处行骗得手的大骗子粟晚成。姚慕双在扮演这个反派主角时,以吓唬加上胡编的幽默语言,自吹自擂了许多外面人一看是假、但剧中人却信以为真的所谓资历,引发了观众强烈的关切和议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诸多意味深长的笑料。
2 . 為国为民、治病救人的讽刺
姚周还注意反映人民内部矛盾中处于道德层面的题材,如贪小便宜、个人损害集体利益等,当然,也包括针砭个别一时鬼迷心窍的贪腐干部。应该说,善意批评是姚周站在国家和人民立场上,揭露假丑恶的主要内涵。如《认得侬》就是明例,它反映了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即由于房地产资源有限,手中有分房实权的行政干部与业务人员成了民众心中的“香饽饽”,有些人就看中了他们,想方设法走后门。于是,阿谀奉承、请客送礼,拉拉扯扯的情节就出来了,而个别有权者则因此而落水,犯了错误。但是,这些人一时出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姚周在讽刺批评时,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在幽默中带有劝诫和鞭策的意涵,旨在使人幡然醒悟,痛改前非。
姚周也对口是心非的丑恶社会现象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如有些人表面上虚心地请别人提意见,但一旦别人真的提了就一肚子不高兴,除了引发不必要的人际矛盾外,更有甚者还要秋后算账,打击报复。1957年,周就在整风运动中根据要求,对上级提了一些实际上不成其为意见的意见,结果差一点被打成右派。后来根据这一切身体会,创作了独脚戏《高价征求意见》,对这一假丑恶的社会现象提出了幽默的反讽,反映了艺术家为国为民的良心和操守。
呼唤蜜蜂精神的回归
我们今天之所以弘扬姚周的蜜蜂精神,更重要的是呼唤这种艺术良知与文化精神的回归。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举国上下拧成一股劲,撸起袖子干,各种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但同时还应该看到,由于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和传统力量的困扰,社会上还存在着诸多亟待注意和解决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操守问题,各种与国家和人民利益相悖的假丑恶现象并没有绝迹,有些地方和部门的贪腐行为甚或屡禁不止。因此,在这种情势下,我们的文艺形态,特别是像滑稽戏、独脚戏这样长于讽刺的艺术轻骑兵,尤其应发挥其针砭假丑恶的蜜蜂精神。然而,从艺术实际情况看,在这方面还是有待充实和提高的。有些作品既不敢及时触及时弊,又不敢深入反映民意,有违于民众对之的殷切期待。
因此,为今之计,必须大力呼吁姚周这种蜜蜂精神的回归,让广大观众在充满笑声的艺术欣赏中,颂扬真善美,针砭假丑恶,使包括滑稽在内的各种艺术形态更好地适应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