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2023-07-04 21:09黄宗耀
教育界·A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主问题设计策略阅读教学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实施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主问题”是阅读课堂的关键问题,能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理解阅读内容,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审美体验能力等。鉴于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依据阅读内容,应用多样策略,精心设计“主问题”,借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将联系自身经验,详细介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简介:黄宗耀(1969—),男,福建省厦门市新翔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过度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和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与之相契合。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以学生为本,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以问题为重点,旨在引导学生进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发挥自主性,积极思考,踊跃探究,获得有效发展。“主问题”是阅读课堂的关键问题,也是能引发师生讨论的问题[1]。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一般如此设计“主问题”。

一、紧抓要素,有的放矢

教学要素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依据,可以增强“主问题”的有效性。语文阅读教学要素主要有二:教学目标和学生[2]。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要紧抓这两个要素,精心设计“主问题”,做到有的放矢。

(一)紧抓教学目标,设计“主问题”

“主问题”是教学目标的“服务者”。简单地说,设计“主问题”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研究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主问题”。

以《太阳》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文。在文章中,作者使用多种说明方法,如列数字、做比较等,介绍了与太阳有关的知识,展现了太阳与人类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教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理清文章脉络,了解说明文的一般写法。之后,教师据此设计“主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太阳?用什么样的方法介绍了太阳?”在“主问题”的作用下,学生梳理文本内容,探寻与太阳有关的内容,尤其剖析说明方法,由此了解文本内容,达成预期目标。

(二)紧抓学生学情,设计“主问题”

学生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根本。在教学中,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生硬地灌输知识,很容易使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因为这一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情脱轨。所以,教师要紧抓学情,设计“主问题”,保证学生能解决问题。

以《北京的春节》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描述了老北京春节不同的风俗习惯,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等。小学生对春节习俗尤为感兴趣,但是受到地域差异、年代差异等的影响,学生对部分春节习俗较为陌生。于是,教师设计“主问题”:“想一想,你家乡的人是如何欢庆春节的?和老北京的春节习俗相比,有哪些相同习俗,有哪些不同習俗?”此问题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内容,回顾生活经历,由此进行对比,发现春节习俗的差异,从而建构良好认知,体会阅读乐趣。

二、多点入手,整体把握

阅读文本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依据[3]。阅读文本由诸多要素构成,如标题、语言、情感等。这些要素是教师设计“主问题”的入手点,有利于学生多角度了解文本内容,实现整体把握。所以,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以阅读文本为基础,从多点入手,精心设计“主问题”。

(一)从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

文本标题是文本内容的高度概括,有的概述了文本情节,有的表达了作者情感,有的彰显了写作意图。文本标题虽简单,但可以让学生快速走进文本,建构初步认知。因此,教师可以从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促使学生初步把握文本内容。

以《慈母情深》为例,这篇文章塑造了一个对孩子用情至深的母亲形象。借助文本标题,学生可以建立如此认知: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慈母”,故事展现了其“情深”。但是,学生无法从标题中获知“慈母”的“情”有多“深”。于是,教师从标题入手,设计“主问题”:“这篇文章围绕主人公写了什么故事?慈母情‘深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一问题的作用下,学生阅读、思考标题内容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从而从整体上建构认知,为进行深入阅读做好准备。

(二)从语言入手,设计“主问题”

语言是阅读文本的“精气”,传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值得细细品味。同时,通过品读语言,学生可以体会到语言之美,感受场景之美、情感之美,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增强阅读效果。对此,教师可以从语言入手,设计“主问题”。

以《开国大典》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使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描述了宏大的场面。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是语言内容的具体表现,是值得学生关注的。于是,教师以写作方法为入手点,设计“主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这些场面有怎样的特点?”“对比阅兵式场景和其他场景的写法,你有什么发现?”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步梳理不同的场面,感受场面的宏大,体会以点带面、多点罗列这两种写法,由此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感受文本的语言魅力,提升阅读效果。

(三)从情感入手,设计“主问题”

情感是作者进行创作的基础。情感体验是学生阅读文本的必由之路。通过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学生可以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强化情感体验。所以,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从情感入手,设计“主问题”。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浓墨重彩地描述了昔日圆明园的富丽堂皇,如建筑宏伟壮观、景色优美秀丽、奇珍异宝众多等,之后使用少量笔墨,描述了英法联军抢烧圆明园的场景。基于此,教师设计“主问题”:“文本标题是圆明园的毁灭,作者本应用大量笔墨描述被毁后的圆明园,为什么却要着重写昔日辉煌的圆明园?”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进行对比,感受昔日的圆明园不可估量的价值,感知英法联军的残暴,由此增强爱国之情。

三、因文制宜,有所侧重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把握文体特点,引导学生依文而读,形成文体意识。文体可以凸显文章的结构样式、创作风格。不同的文体,其结构样式、创作风格存在差异。学生了解文体特点,甚至迁移文体特点进行阅读,可以获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增强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4]。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文体设计“主问题”,做到有所侧重。

(一)散文的“主问题”设计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这一特点,其构思、语言、情感正是此特点的彰显。如散文语言规范,构思巧妙、灵活多变,情感细腻真挚、自然真实。学生了解散文的语言、构思和情感,可以把握其特点,积累散文写作经验,提高散文阅读水平。因此,在实施散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构思、语言、情感为立足点,结合具体内容,设计“主问题”。

以《匆匆》为例,在这篇散文中,作者使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时间流逝的匆匆,表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与痛苦。对于小学生而言,其可以品味语言之美,但难以与作者感同身受。为使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教师设计“主问题”:“从哪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时光匆匆流逝?”“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感慨的?”在“主问题”的作用下,学生反复品味文本语言,迁移自身已有经验,走进真实场景中,感受时间的流逝,同时探寻作者使用的方法,借此增强感受,顺其自然地与作者实现情感共鸣,产生珍惜时间这一意识。

(二)诗歌的“主问题”设计

诗歌是极具美感的文体,其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声韵、意象、意境、情感等方面。诗歌语言高度精练,尤为微妙。部分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弱,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无法透过语言建立深刻感知。针对此情况,教师可以立足诗歌的不同方面,设计“主问题”,促使学生读思结合,有针对性地了解诗歌内容。

以《七律·长征》一课为例,品味情感是该课的教学重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精练的语言描述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体现了红军的“长征精神”。在课堂上,教师以“长征精神”为立足点,设计系列“主问题”:“‘红军不怕远征难是这首诗的中心句。这里的‘难有几层含义?”“‘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闲是什么意思?说明了红军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更喜岷山千里雪中的‘喜说明了什么?展现出了什么?‘更喜除了过岷山,还指什么?”“‘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开颜说明了什么?”“在长征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遭遇种种困难,他们是靠什么坚持下来的?”在一个个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思考,透过文字语言,逐步感受红军战士不畏艰难的精神、顶天立地的精神、坚定的信念等,由此感悟“长征精神”,增强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三)小说的“主问题”设计

小说有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从这三要素入手进行阅读,学生可以突破小说的重难点内容,加深对小说的理解,同时能了解小说特点,积累阅读经验,提高小说阅读水平。因此,在实施小说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以小说三要素为立足点,设计“主问题”。

以《桥》为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凶险的环境,借此赞扬老汉舍己为人、高风亮节的美好品质。在课堂上,教师以环境描写为重点,设计系列“主问题”:“文章中描写环境的语句有哪些?这些语句都写了什么?”“作者用拟人手法进行环境描写的语句有哪些?”“作者如此进行环境描写,仅仅是为了凸显环境的危险吗?”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走进小说中,细读文本,找寻环境描写的语句,细心品读,发现文本使用的修辞手法—拟人手法,并从环境描写联想到与人物有关的内容,如洪水到来时人们的恐惧、老汉的尽职尽责等,在了解小说描写特点的同时,加深对小说内容的理解,提升小说阅读效果。

四、伺机而问,课堂生成

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会出现诸多“意外”。因此,教师应当在预设的基础上,依据课堂教学情况,生成“主问题”,由此实现“主问题”的应有价值,增强课堂教学效果[5]。文本细节是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学生阅读文本的一大阻碍。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少学生徘徊于细节处,无法进行深入阅读,导致阅读效果不尽如人意。对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阅读情况,设计“主问题”,推动学生深入阅读。

以《落花生》为例,“居然”一词是第一段的细节。在学生阅读第一段时,教师以“居然”一词为抓手,提出问题:“‘居然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会用这个词?”学生们迁移已有认知,踊跃作答:“表示出乎意料,用来描述没有想到的事情。”教师就此追问:“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平常的事情。作者为什么要在这里用‘居然一词?”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不同的答案:“作者之前可能没有种植经验,不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作者一家人原本就没有指望能结出花生。”教师对此进行赞赏,继续追问:“是的,作者一家人觉得地荒着可惜,随便种点东西,对收获果实不抱太大希望。但是,地里长出了花生。面对这一结果,他们说了什么?”此时,学生异口同声地答道:“居然收获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生成一个个“主問题”,推动了阅读课堂教学的深入,使学生走进文本深处,细细品味关键字词,借此了解文本内容,这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学生也因此活跃思维,在后续教学中继续探究、解决问题,逐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有效设计“主问题”,可以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阅读文本,掌握文本内容,同时锻炼多种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基于此,在实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关注阅读教学的“主问题”设计,发挥教学智慧,依据阅读内容,应用多样策略,精

心设计“主问题”,使学生走进阅读文本中,边阅读边思考,理解文本内容,发展多种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以鄂尔多斯市S小学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1.

[2]只生丽.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策略[J].新课程,2021(07):49.

[3]王得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现状及对策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0.

[4]朱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J].启迪与智慧(下),2020(02):56.

[5]吴小娟,兰兆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策略[J].新课程(小学),2019(09):8-9.

猜你喜欢
主问题设计策略阅读教学
赣鄱生态水产品包装设计策略研究
“主问题”设计:课堂活动的牵引机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浅议郊野公园对城市宜居性提升的设计策略
设计策略决定企业品牌形象
大连智慧旅游平台UI浪漫设计研究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