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天津本土文化外译三维转换策略研究

2023-06-30 10:53潘雨欣
海外文摘·学术 2023年24期
关键词:外译译者译文

潘雨欣

文化外译是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互鉴的必然要求。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通过文化外译,可以将中国本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给世界,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贡献了一份力量。其次,文化外译是推动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的很多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通过外译工作,不仅可以提升这些名城的国际形象和知名度,更可以将这些文化元素介绍给更广泛的受众,吸引更多的人来关注和了解本土文化。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范围,也能为本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本文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运用“三维”转换的翻译策略研究天津本土文化外译过程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实现天津本土文化的地道翻译,从而讲好中国故事。

1 国内外生态翻译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

2006 年 8 月,胡庚申教授在“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国际会议上宣读了《生态翻译学诠释》一文,生态翻译学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胡庚申教授详细阐述了生态翻译学的核心理念、理论框架和实践应用。他强调了翻译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类比关系,指出翻译过程同样需要适应与选择,以实现翻译生态的平衡与和谐。文章也探讨了生态翻译学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推动全球文化的交流与互鉴。而“三维转换”理论也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方法,该理论将翻译视为一个涉及多维度转换的复杂过程,主要关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转换。语言维的转换主要关注词汇、句式和语篇层面的翻译。

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语言的“互换性”,确保翻译准确、流畅,同时考虑语言的各种不同属性(如文体、语义、语调)和表达形式(如句式、词汇)。这一维度的转换旨在使译文在语言表达上与原文保持高度一致,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文化维的转换是从文化的视角出发,关注不同文化的文化环境、文化约束条件和文化信息表达。翻译时,需要把握文化的特点,转变文化差异,以达到翻译意图。这一维度的转换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文化的原汁原味,同时避免文化冲突和误解,使译文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文化内涵。而交际维的转换则是强调翻译活动的交际性和互动性。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信息、思想和情感之间的传递。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需求和审美习惯,使译文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实现有效的文化交流。且生态翻译还强调在翻译活动的每一个阶段译者能动地去操纵的重要性,即一切由译者去做适应性的选择。译者唯有做出恰当的选择,处理好各因素的关系,适应翻译生态,才能在这个系统中谋得一席之地。译作才可能适应读者的品位,满足翻译要求,在译入语文化体系中焕发出新的生命,流传下去。

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天津本土特色文化外译三维转换实例

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下,天津本土特色文化的外译过程可以看作是一种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比如说:天津话中的“嘛玩意儿”在翻译成英文时,可以转换为“Whats that?”。这种语言维的转换既保留了原句的语气和疑问含义,又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再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在翻译时,除了直译为“Goubuli Baozi”,还可以添加一些解释性翻译,如“Goubuli Baozi, a famous Tianjin snack named after its founder Gou Buli”。也就是说,在文化维的转换中,译者需要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文化差异,通过解释、增补、省略等手段,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隔阂。而在使用交际维的转换时,如介绍天津的年画艺术时,译文不仅需要准确传达年画的内容和形式,还需要考虑如何引起目标语读者的兴趣和共鸣。因此,可以采用生动形象的描述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如“Tianjin New Year paintings, with their vivid colors and intricate designs, are a delight to behold and a testament to the rich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city.”因此,需要通过调整译文的表达方式和风格,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交际习惯和审美需求,从而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和文化的有效交流。

2.1 食物篇

2.1.1 煎饼果子

煎饼果子里的“果子”是什么呢,当然不是水果,在北方,特别是河北、天津一带,这个东西被称为油炸馃,“馃子”词典解释是一种油炸的面食。关于煎饼果子的英译名有不少意见,如译为“中式煎蛋卷饼”(Chinese-style omelette wrap),这种翻译并没有体现出“果子”这一层含义。因此可采用文化维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常见的翻译中国美食的句式是某某with某某,因此煎饼果子可以翻译成“pancake rolled with crisp fritter”,意思是卷着薄脆的煎饼。尽管这种方式的翻译放弃了汉语中的简洁和形态美,增加了后面的“crisp fritter”,但恰当地将文化内涵传递给了目标语受众,且凸显了美食的原料和工艺,更方便外国人士理解。

2.1.2 糖堆儿

天津的糖堆儿,也叫冰糖葫芦,不熟悉天津文化的人就不能理解该词的地域意义,糖堆儿容易理解成把糖堆成一堆,其实是将山楂串裹上冰糖。冯骥才的小说《神鞭》英译本中将其译为了“金字塔形的糖”(sweet pyramids),囿于天津方言的字面含义,国外读者无法了解其中的饮食文化,容易造成文化误解[1]。语言维层面的翻译研究多从用词精准度和语言形式方面对原文和译文进行分析和阐释。“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包含多层次,如文字词汇、语法结构与修辞方式等[2]。糖衣是“sugar coated”, 山楂果包了糖衣,就是“sugar-coated haws” ,加上“on a stick”,就是裹着糖衣的山楂串在一根棍子上,这样的用词才算是精准表达了糖堆儿的含义,符合语言维层面的要求;而交际维度适应性转换以实现交际意图、使译语读者产生与源语读者相近的阅读感受为最终目的,当外国人士看到“sugar-coated haws on a stick”时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与中国人脑海中的糖葫芦一样,因此译名也就达到了交际维的意图。

2.2 方言篇

2.2.1“哏儿”

天津话多儿化音,如:倍儿、哏儿、街底儿等等。发音为“哏”的儿化音。意为:有意思、有趣、风趣幽默。与北京方言中的“逗”意思相近。“哏儿”伴随着天津人的生活,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天津方言之一,“倍儿哏儿”,正是源于此,天津又被成为“哏都”。从生态翻译理论的语言维度来看,“哏儿”可以译为“funny”,“倍儿哏儿”译为“very funny”“very interesting”,而“哏都”意为天津这座城市氛围轻松,天津人幽默风趣,所以可译为“a comical city”,而comedy就是人们常说的喜剧,天津相声的茶馆相声文化已成为天津的一张城市名片,一道鲜活的城市人文旅游风景。从词性、词义上都符合语言维转换的目的,因此可以采用这一译法。

2.2.2 滚刀肉

滚刀肉是那种切不动、嚼不烂的带板筋的或质量不佳的肉,也称滚刀筋。俗语辞典注释为:“滚刀筋,指那种难以应付的人。”在进行语言维层面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时,既应注意语言层面的转换又应兼顾语言形式的转换。“slippery”词典意思为“狡猾的、滑头的”,因此,滚刀肉可以译为“slippery fellow”,意为处事圆滑的伙计。在翻译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过程中,切记不能只停留在表面意思,既要注意中英文在语言层面的选择性转换,又要注意中西方文化间差异的处理,尽可能保留中国文化特色[3]。

2.3 传统文化篇

2.3.1 泥人张

《俗世奇人》里的泥人张确有其人,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创作,练就一手绝技。为人捏像只须对坐谈笑,不动声色,抟泥入手,顷刻而成;且能藏泥于袖,悄悄抟塑人像,形神毕肖,栩栩如生须眉欲动。泥人作为一种彩塑,由含沙量低且无杂质的纯净胶泥制成,可以将其译为“clay figures”,“clay”一词表达了泥人的原材料,“figure”意为塑像、身段,表明了泥人的制作工艺以及原材料,忠实语言维层面转换,利于文化向外传播。

2.3.2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木版画属木版印绘制品,其将民间绘画与标准绘画、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涵盖大量民俗、传奇故事、历史事件。外宣翻译要求译文既要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同时也不丢失源语的文化内涵。换言之,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在语言、文化和交际中选择性转换[4]。可考虑译为“The woodcut New Year pictures of Yangliuqing”,既表明了材质,又能体现出年画所蕴含的“新年”意义。

3 结语

生态翻译学的 “三维转换”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指导,使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更全面地考虑语言、文化和交际等多个维度,从而得出更准确的译文。通过这一理论的应用,翻译者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处理翻译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高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尤其是在进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时,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维层面都必须做出适应性选择,进行选择性的“保留”或“淘汰”,从而找出最恰当的翻译方法,而不当的翻译方法会使得本土文化外宣时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译者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充分考量中西语言差异,从而找到最恰当得体的译文,为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不仅如此,生态翻译的“三维转换”理论也推动了翻译学科的发展和创新,为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引用

[1] 温彭玉.语义学视角下天津方言的翻译——以冯骥才《神鞭》英译和法译为例[J].翻译跨学科研究,2022,3(2):39-53.

[2] 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32(2):5-9+95.

[3] 王立松,胡明冉.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翻译[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358-361.

[4] 杨璐.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6):276-277.

猜你喜欢
外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I Like Thinking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民族典籍外译比较研究——以藏族《萨迦格言》英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