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红华 谢政璇 程金花 柏宗春 凌颖慧
摘要:稳定生猪价格是实现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2022年江苏省生猪市场波动明显,猪价先迅速下降后迅速攀升,并在年末又降到成本临界点。价格的波动主要是由于生猪产能恢复、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变化、非洲猪瘟疫情及国际形势等外部事件冲击,以及政策因素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对此,提出平抑生豬价格的对策建议:加快推进种业工程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提升生猪全产业链建设水平;积极推进生猪市场信息披露、价格预警和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提升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水平。
关键词:生猪产业;价格波动;原因分析;生猪价格
中图分类号:F32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3)05-0248-05
近年来,在全球疫情、地缘政治冲突等复杂因素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环境的严峻性和不确定性日益加剧,给产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挑战。作为农业大国,2021年我国人均猪肉消费量达到25.2 kg,占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的76.60%[1],可见生猪产品在全社会居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当前生猪市场受供给和需求端多重影响而导致的价格波动严重影响了养殖端,不利于生猪产业的平稳发展;同时,猪肉价格波动能够通过价格传导机制显著地影响我国的物价水平,是推动CPI上涨的最大因素。2021年江苏省出台《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确保市场周期性波动得到有效缓解、猪肉供应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的目标。本研究基于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分析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提出加快缓解猪肉价格波动的对策,对于平稳消费市场、维护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主体的利益、推动生猪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 江苏省生猪产业及市场现状
1.1 江苏省生猪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生猪产业是江苏省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值占畜牧业产值的40%左右[1]。江苏历来重视生猪产业发展,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是多措并举,促进产能快速恢复。2022年,全省累计出栏生猪2 258.7万头,年末生猪存栏1 452.7万头,能繁母猪131.5万头,已基本恢复到2017年水平[2]。二是不断鼓励和推动科技创新,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养殖水平。2021年全省启动了一批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成立了瘦肉型猪选育联盟,着力提升生猪遗传性能水平;依托数字化、智慧化打造了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龙头企业;融合农文旅,以产品加工、品牌打造、牧旅融合为牵引,着力构建现代化的产业技术体系,其中泗洪县被认定为全国首批生猪全产业链典型县。与此同时,产业聚集程度不断加深,苏北主产区出栏量占江苏全年出栏量的70%左右(数据来源: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当然,受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图1)、人工成本增加、疫病频发等因素影响,全省生猪产业还存在养殖成本日益高企、养殖风险不断提高等问题。
1.2 江苏省生猪市场行情分析
21世纪以来,我国生猪市场一共出现过5次比较明显的“猪周期”,最近的一次结束于2022年4月,猪价结束长达19个月的低谷开始反弹。每一轮周期,江苏生猪、猪肉价格变动趋势与全国生猪市场价格基本一致。图2展示了最近一年(2022年)江苏省生猪市场价格走势。2022年年初生猪交易价格延续2021年末的下滑趋势,但跌幅逐步收窄,4月份触底反弹,开启上行周期。7月后,供给下降,带动猪价振荡中反弹提升,随着节庆消费开启季节性消费旺季,猪价开始冲高,上涨行情再度开启。至12月,现货猪价加速回落。
2022年猪肉涨幅最高的是6月,表明上半年猪价的持续低迷导致养殖场户出现观望,补栏不积极,从而出现猪肉的供给不足,生猪产能面临重大挑战,猪肉市场价格出现报复性反弹;猪肉价格开始上涨后,养殖场户补栏积极,并出现了压栏、二次育肥现象,叠加节前消费市场并不如预期旺盛、集中出栏等因素,年末市场供给过剩、价格下跌。
2 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分析
猪肉价格的形成是供给与需求双向的作用,而当前的社会经济存在着诸多影响供需的客观因素,导致猪肉价格的波动加剧、周期缩短,不利于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3]。结合经济学理论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本研究分别从供给层面、需求层面、外部事件的影响和政策因素4个方面剖析生猪价格波动的成因。
2.1 供给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从我国的肉类消费结构看,猪肉属于长期需求弹性较低的农产品,相比较而言猪肉长期供给弹性则较大[4],表明猪肉需求量随价格变化程度低,因此价格变动的主要来源为供给端。年出栏量是表征供给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宏观经济数据分析显示,猪肉价格与出栏量存在反向变化关系,当猪肉市场处于平稳和低迷阶段时,一旦增加生猪供给,会进一步降低猪肉价格,而出栏量较低时,猪肉价格显著走高[5];这一相关趋势也可以从近15年全省生猪产量及其价格变化趋势得到验证(图3、图4)。由于猪的生长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因而猪肉供给的影响因素较多,如遗传性能水平、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养殖成本等。种猪的遗传性能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能水平。母猪的繁殖性能如PSY(母猪1年能提供的断奶仔猪的头数)、MSY(母猪1年能提供出栏的育肥猪的头数)指数越高,能向社会出栏的商品猪就越多;育肥猪的生长速度和日增质量越高,猪的饲养周期就越短,养猪业的产肉效率就越高,生产者相对利润也越高,有利于增加产能、平抑价格。规模化、组织化是生猪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生猪规模化养殖和组织化生产对稳定生猪生产和价格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6];国内学者通过实证研究也表明,养殖规模化水平每提高1%促进生猪价格波动下降约0.05%,其中中规模养殖对价格波动的平缓作用最强,大规模次之,小规模最弱[7]。规模化养殖有利于集聚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能更有效地向市场提供猪肉产品;同时规模化更能够合理规划生产,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生产的大幅波动对价格的影响。随着饲料原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和疫病防控成本的增加,养殖利润受成本天花板效应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者的扩大生产规模、优化生产结构的意愿,这一点尤其在专业化育肥场表现更为明显。养殖意愿下降,供给降低,从供需平衡上会推动下一阶段价格的上浮。
2.2 需求层面的影响因素分析
猪肉是中国居民获取蛋白质的主要途径,在肉类消费中占有最高的比重。我国猪肉消费具有着明显的季节性特征,尤其是传统节日会对猪肉需求量产生影响[8-9]。一般来说,重大传统节日(春节)前后,即春冬两季,猪肉需求量徒增。随着居民收入增加及城鎮化速度的加快,人口结构变迁引发的消费价值观的变化,猪肉的消费结构将不断升级。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人均收入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江苏省居民肉类消费需求逐步由量向质转变,绿色低碳生产、健康消费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于部分群体而言,猪肉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替代,因此减少了猪肉的需求。肉食类产品的多元化使得生猪产品的替代品越来越多,替代效应也就越来越强,生猪价格因替代品引起的变化也更加复杂。
2.3 外部事件冲击的影响分析
外部冲击是指基于多方面因素下发生的不可预测、突发性外部事件,比如说贸易冲突、公共安全、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等外部事件会显著冲击生猪市场[10]。从历次“猪周期”的影响因素看,造成生猪市场短时间内出现较大波动的重大事件主要是疫病和重大政策调整2个方面,这类重大事件对生猪价格的影响主要是影响供给。如2004年禽流感疫情刺激猪肉替代消费增加,2006年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情、2011年仔猪腹泻疫病流行和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导致猪肉供给不足,2016年开始的环保禁养导致规模发展和生产恢复困难等。由于生猪生产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价格变动的信号传递至养殖户时,养殖户对产量的调节投射到市场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而在此期间,市场价格的持续攀升往往会引起养殖户的非理性行为,最终造成供给阶段性持续不稳定。
近年来,影响猪肉市场价格的重大事件还包括新冠疫情的流行和国际政治危机的爆发[10-11]。早期新冠疫情的发生导致饲料及畜产品流通不畅、养殖企业经营成本上升、饲料企业和屠宰企业开工难等问题,阻碍了生猪产能恢复进程,生猪价格在非洲猪瘟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影响下恢复较慢;疫情之下,人员流动的降低,也对生猪市场的需求端产生了影响。国家政治危机如俄乌战争,影响了国际贸易格局,导致玉米等大宗商品进口受阻、价格飙升造成饲料价格居高不下,从而引起国内猪肉价格上涨。
2.4 政策调控的影响分析
政府通过指导生猪价格水平、引导猪粮比价等一系列措施来调控生猪的供需,稳定生猪产业[10,12]。我国生猪养殖业重要的价格调控手段包括冷冻肉储备吞吐制度和生猪产业扶持政策,前者是生猪市场的短期临时性调控政策,常常运用在猪粮比价异常时,后者是基于我国生猪市场受外部冲击影响过大,为恢复生猪产能而采取的长期手段。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以来,从国家部委和地方,纷纷从资金扶持、养殖用地保障、疫病防控加强、猪肉贮备收放、促进技术进步等多方面实施了多项政策维持生猪产业健康发展。江苏在贯彻落实国家部委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农牧〔2021〕27号),分别从稳定和完善生猪生产扶持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保障体系3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随后细化制定了《江苏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通过确定规模猪场(户)保有量、分级建立产能调控基地来稳定生猪规模养殖产能,建立上下联动、响应及时的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为生产端提振信心、稳定生产提供了一颗“定心丸”,必将有效提高猪肉供应安全的保障能力。
3 江苏应对生猪价格波动的路径分析
2021年,国家六部委发布《关于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分别从稳定生猪生产长效性支持政策、建立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完善生猪稳产保供综合应急体系、持续推进生猪产业现代化4个方面提出了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不同于以往单纯使用猪肉收储政策从消费端来调控猪肉价格,本次《意见》进一步从生产端提出了针对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控,这就需要各方面对产业主体进行支持。江苏经济发达,产业发展基础良好,具备雄厚的农业科技创新实力,更具备政策、资金、机制等全方位支持的条件,需要努力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3.1 加快推进种业工程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种源生产水平的提升是整个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应以推进瘦肉型猪本土化选育联盟的实质化运行、加快种业揭榜挂帅项目的实施为重点,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健全和完善种猪繁育体系,构建起区域种猪选育平台,全面提升种源的性能水平,保障良种供应,促进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围绕特色种源开发,加大对地方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力度,贯彻做足做活做精彩“土”“特”“产”3篇文章的要求。生猪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是造成生产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不同品种资源具有不同强度的价格波动抵御能力[14-15]。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食品质量安全消费水平的提升,具备优质风味、健康绿色的猪肉产品更能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要依托江苏特色地方品种及其培育品种,瞄准中高端市场需求,推动优化全省生猪产品生产结构,高标准打造“苏”字号品牌,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金名片”。
3.2 持续推进规模化养殖,提升生猪全产业链建设水平
《江苏省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明确了以能繁母猪存栏量和规模猪场数量2条底线构建起生猪生产逆周期调控机制。规模猪场是确保生猪产能总体稳定的基础,也是建立现代化产业技术体系的重要载体。应根据省内生猪养殖经营主体情况精准施策。一方面引导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化强化低蛋白日粮、无抗或低抗日粮等饲料营养管理技术,疾病综合防控分级分区管理技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及臭气减排等技术,自动化、智能化养殖设施装备等的研究与落地集成,建立起绿色、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另一方面,依托产业巨头的规模化养殖基地分别向上下游延伸实现生产原料自我供给和后续产品直接售卖的一体化生产模式;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提高中小规模养殖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不同主体的利益联结。通过整合地方资源,积极探索全产业链新模式,建设饲料种植、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零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
3.3 积极推进生猪市场信息披露、价格预警和风险保障机制创新,提升生猪产业健康平稳发展水平
有效的价格预警调控能够使生产者及时调整生产行为,从而减少由于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13]。一是完善生猪产业信息平台,健全生猪市场信息披露机制。以农业农村部直连直报系统和月度监测系统为基础构建产业大数据平台,整合生猪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链市场信息,鼓励生猪市场各方主体积极参与到平台的搭建和信息交流上,确保生猪市场参与者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决策。加强平台数据的分析利用,定期开展形势研判和价格预警,并实现常态化发布。二是在稳定金融信贷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及时总结生猪“保险+期货”试点工作经验,并逐步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构建起“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双重风险保障体系,帮助产业链上各主体更好地转移风险、保障收益,从而稳定生猪的生产。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 江苏统计年鉴(2022)[M]. 北京:中国市统计出版社,2022.
[2]江苏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处,江苏省畜牧总站. 多措并举夯实产业之基 2022年全省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EB/OL].[2022-11-08] http://nynct.jiangsu.gov.cn/art/2023/2/2/art_13251_10739415.html,2023-02-02.
[3]彭代彦,喻志利. 中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协整分析——基于非结构突变与结构突变分析的比较[J]. 价格月刊,2015(9):23-28.
[4]马兴微. 探析“弃猪”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弃猪”现象与猪肉價格波动的关联性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3(4):43-44.
[5]鄢章华,曹 玥,刘亚娟. 运用EMD方法对“猪周期”规律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9):121-124.
[6]胡向东,王明利. 美国生猪生产和价格波动成因与启示[J]. 农业经济问题,2013,34(9):98-109,112.[HJ1.9mm]
[7]刘 烁,郭 军,陶建平,等. 规模化养殖能平缓生猪价格波动吗?[J]. 世界农业,2021,510(10):93-104.
[8]王国栋.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研究[J]. 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371(5):85-87.
[9]黎庆莹. 我国生猪价格波动趋势和季节特征研究[J]. 现代农业科技,2022(19):171-174.
[10]黄 琦,蔡 勋,陈昱竹. 重大事件对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的影响研究[J]. 金融发展评论,2022(10):80-95.
[11]李俊茹,石自忠,胡向东. 疫情冲击对中国生猪市场波动的影响分析[J].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22,21(4):453-462.
[12]石自忠,胡向东. 中国生猪市场供需及政策效应分析[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04-115.
[13]廖 翼,周发明. 我国生猪价格调控政策运行机制和效果及政策建议[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2,33(4):430-434.
[14]吕东辉,杨 祚,金春雨. 基于MS-ARCH模型的我国生猪价格波动特征检验及其与CPI变动关联性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2(9):96-103.
[15]刘程军,王周元晔,严淑闻,等. 我国猪肉及其主要替代品价格波动的关联性[J]. 江苏农业科学,2021,49(7):237-243.
收稿日期:2023-01-02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PIG-35);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编号:JBGS[2021]099)。
作者简介:还红华(1975—),男,江苏盐城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畜牧产业经济和农业风险管理研究。E-mail:7248813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