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学评一致性 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折线统计图》教学思考与实践(二)

2023-06-30 07:47董景勋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23年6期
关键词:条形折线统计图

文|董景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4、105 页。

【教前思考】

“双减”背景下,课堂如何提质增效?笔者以“折线统计图”为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围绕“学生要学会什么?(学习目标)”“何以知道学会?(评估证据)”“怎样让学生学会(学习活动)”三个核心问题,立足教学评一致性,尽力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一、精准定位,立足学教方向

1.依托教材体系,把握逻辑起点

折线统计图安排于第三学段。折线统计图有利于直观了解变化的情况,预测未来的趋势。相比条形统计图,表面是从“数量多少”到“数量变化趋势”,学会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和推断。实质是需要一个新的思考方式:从“确定”到“不确定”解决问题。教材在这种思维教学方式中出现了断层,教学中要让“折线”走慢一点,解决问题思维方式转变体验走深一点,创造更多的体验和空间。

2.立足学情视角,了解现实起点

课前做了调查,结果如表1。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对折线统计图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了解,但是数据背景意义和数据变异感悟比较弱。特别是没有习惯依据数据进行决策,且没有意识需要更多的数据才能进行合理预测推断。

表1

二、逆向设计,落实评价任务

以“折线统计图”学习目标为起点与核心,先确定评价标准和评价任务,再安排学习,让学生始终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

1.对应学习目标

设计和学习目标评价,细化和厘清每个环节的目标。在销售情况、动物园客流量、身高变化中设计问题链,每个问题相互关联,富有层次。同时把三个情境浓缩成用数据进行决策、解决问题的任务群。

2.融入教学全程

课前评价了解学情,课中随时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在解决任务过程中利用打星进行反思和学习。每个活动评价任务巧妙穿插,融入全程。

【教学过程】

师:(出示表2)结合自主评价记录表,你还想知道折线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表2

生: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

生: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

师:心中有目标,学得更清楚。这节课,一起来学习这些问题。

一、自主探究,理解折线统计图的意义

课件出示三个问题情境。

●活动一:整理数据,唤醒用数据变化的角度观察

(出示表3。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

表3

反馈交流一:如果你是销售主管,接下来会怎么进货?说明理由。

生1:我会选择B 品牌家电,因为比A 品牌家电销售得多。

生2:我不同意,我觉得只看总数不一定准确,应该结合1~4月的销售情况来分析。

师:你的意思是要出现更多的数据,依据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决策。(课件出示)

师:以前,总数是判断的依据,现在我们可以根据销售数量变化趋势作出决策,这是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反馈交流二:杭州动物园游客变化情况怎么样呢?

生:游客1月最少,3月最多。

生:游客从1月到3月慢慢变多,到3月流量最多,4月和5月又开始下降。

师:你数的感觉很到位。数量慢慢上升,然后又下降。

反馈交流三:当她15 岁时,身高大约多少厘米呢?

生1:8 岁到10 岁长了10 厘米,10 岁到12 岁长了24 厘米,照这个趋势到14 岁要长30 多厘米,估计她到15 岁要到2 米了。

生2:8 岁到10 岁长了10 厘米,10 岁到12 岁长了24 厘米,12岁到14 岁又会回到长10 厘米,估计她到15 岁快到180 厘米。

生3:到12 岁就不怎么长了,估计她到15 岁差不多170 厘米。

师:预测要根据数据才能有理有据。有时候为了更合理地预测,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

●活动二:表达数据,应用数据变化的思维解决问题

(出示表4。学生尝试画图,教师巡视指导,收集杭州动物园游客变化情况典型作品)

表4

表5

1.作品1

师:你是如何画出这些数据的?

生:我先把这些数据找到对应的点,写上数据,再连成线。

师:他表达得很完整。简单讲:选点-写数-连线。

2.作品2:不规范

师:你们需要提醒他什么吗?

生:忘了写上数据。

3.引导学生解读分析

(1)读图,解读看得见的点

师:仔细观察这些“点”,它们表示的是什么?

生:数量的多少。

(2)读图,解读看得见的线段

师:折线统计图中,每一个点都表示数量的多少。点与点之间的连线表示什么呢?

生:我觉得是游客流量的变化。

生:我觉得可以看出游客变多还是变少。

师:仔细观察线,经历几次游客的变化?

生:总共经历了四次变化。

师:先观察,游客每一次变化的数量一样吗?

生:不一样,第一次上升一点,第二次上升最多,第三次和第四次回落。

师:数据并没有告诉你数量上升还是下降,你们是怎么判断的?

生:我是看线段的长短。

生:线段角度越陡,变化越大;线段角度越平,变化越小。

小结:单独的数据看不出销售的变化,但是把它连成线就能明白数据之间的联系,就知道了旅游人数的变化情况。这也是解决问题的新角度:通过观察一连串的数据,找到事情发展的趋势。

(3)读图,解读看不见的线段

师:是什么原因让杭州动物园游客有这样的变化情况?

生:受新冠疫情的影响。

师:为了吸引更多人去参观动物园,你会想什么办法?

生:优惠政策、提高宣传度。

师:接下来旅游人数会怎么样?

小结:折线统计图能帮助我们科学分析事物、作出决策并指导生活。

●活动三:对比分析,问题解决从精确方式到变化趋势方式转变

1.对比分析统计图

师: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独立完成填空并说清是从哪一幅图中找到的。

生:1月是5.8 万人,4月是8.5 万人,从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中都能找到。

师:怎么找到的?

生:条形统计图用直条表示数量,折线统计图用线点表示数量。

生:2月到3月旅游人数上升最快,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到的。

生:也可以通过条形统计图看到:9-6.3=2.7(万人)。

师:这两种方法不一样吗?

生:折线统计图比较直观,变化趋势很明显,通过线的长短就知道了,而条形统计图需要算出每个月相差多少。

小结:旅游人数上升得快与慢,第一种方法可以算出每个月相差的数量;第二种用线段的长短,变化趋势直观判断。这是两种不同方法的解决策略。

生:2月中旬旅游人数约7.2万人。我从折线统计图中看到的。

师:7.2 万人是准确的数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个准确的数,每天旅游人数是不确定的。

生:我觉得也不是,是根据折线统计图的趋势大致判断出的。

师:那你是怎么找到的呢?

生:根据2月和3月两点之间,找到相应大概的数据。

师:没有一个确定的数,但是可以根据线段趋势判断大概的位置。从确定数判断到线段趋势去判断,是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2.作出决策,感知解决问题的新角度

师:(出示图1)如果你是销售主管,接下来会怎么进货?观察A与B 品牌折线统计图,又有什么新想法?

图1

生1:我原来选的B,因为它总数卖得多,但是我现在选择A。因为通过观察折线统计图,A 数量一直在上升,而B 一直在下降。

生2:我选择A,A 是越来越多,B 是越来越少。

师:两位同学不约而同都依据什么作出判断?

生:都是销售的变化情况。

师:我们原来是根据总数作出判断,也可以根据平均数作出判断。今天我们掌握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新角度,是什么?

生:根据数量的增减变化作出决策和判断。

二、合作交流,深度理解折线统计图的预测功能

●活动四: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变化的视角思考

出示小婷从出生到12 岁的身高数据,如图2,基于这个数据,预测她15 岁的身高,给出了不同答案:2 米、180 厘米、170 厘米。“实际上,她今年已经15 岁了,她的身高是168 厘米”,并得到图3。

图2

图3

问题一:预测一下小婷18 岁时的身高。

生:12~15 岁增长幅度不大,所以15~18 岁增长也幅度不大。

师:(出示其他女生身高图)实际情况是这样吗?

生1:虽然她们的身高具体数值不同,但15~18 岁变化趋势却比较一致,增长的幅度都不大,由此可以预测小婷到18 岁很可能只比15 岁时增长2 厘米左右,即她18 岁的身高在170 厘米左右。

生2:只有三个女生的数据是否太少了,不说明一般情况,还可以收集更多的数据。

(出示女生平均身高统计图)

师:用更多数据可以帮助我们合理预测。

问题二:哪一幅可能是女生0~24 岁的身高统计图?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问题三:推测小婷接下来一直到老时的身高变化情况。

生:儿童时期会一直生长,青年时期保持不变,老年时期会有所下降。

师:这也是人类生长的一般规律。

三、回顾反思(略)

猜你喜欢
条形折线统计图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条形铁皮自动折边机构设计
折线的舞台——谈含绝对值的一次函数的图象
折线
折线图案
某沿海电厂全封闭条形煤场和圆形煤场的技术和经济性比较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
无痛胃镜下取出巨大条形异物1例
先张法折线配筋预应力混凝土T梁施工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