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晨
摘要:连钱纹是中国传统几何纹样之一,被广泛运用于古代装饰之中。本文从连钱纹的纹样起源入手,对其形态流变的过程进行梳理,发现最初的钱纹是仿照两汉时期四出文钱的形制得来,在魏晋时期吸收了西域的装饰特点后,逐渐演绎为圆圆相套的连钱纹样,且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多个形态丰富的变体连钱纹样。随着人们观念的变迁,钱纹的原始寓意也发生了转变,由最初对鬼神的敬畏表达转化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而连钱纹也作为吉祥与财富的象征,被大量运用于古人的日常器物装饰之中。
关键词:连钱纹球路纹联珠纹吉祥寓意要素特征
一、引言
连钱纹是古代几何纹样的一种,也被认为是球路纹中的一种形式。将大小一致的圆形以四分之一的弧线相重叠,转变为相互连接的铜钱形状的纹样。”①原始时期,贝壳充当货币的角色,早期钱币的主要功能是为原始宗教所服务,用以寄托人们对不可知事物的敬畏之心,古人将贝壳的形态抽象化处理,以纹样的形式装饰在彩陶之中,以此表达对神灵的敬仰。另外,大汶口文化彩陶中的植物装饰图案中,便有将四叶花瓣的一端于一点相接之后形成一种规律的二方连续纹样,其形式与连钱纹十分肖似。以此为基础,经过后世的打磨与淬炼.连钱纹的形制才最终得以确定。连钱纹发展成型且在古代器物中广为使用,并非偶然之事,其发展过程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络续交融。本文拟就连钱纹丰富而繁杂的要素特征人手,深层次发掘其在古代装饰中的发展规律及其运用方式,为当代社会更全面的研究连钱纹装饰文化补充理论依据。
二、连钱纹的发展历程
(一)连钱纹的溯源
中国最早的圆孔铜币在春秋战国时期诞生,换言之,此时的钱币是以圆形圆孔的形态出现的铜质币。据史书及考古发掘,殷周时期,我国出现了形态各异的铜铸币,货币种类包括布币,圜钱、刀币和蚁钱币等,其中由纺车轮演变而来的圜钱,外圆内有孔,与其他钱币相比,圜币更宜携带,符合当时日益发达的商品经济的需要。②秦始皇统一六国并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在政策“以秦币通天下之币”的推动下,秦国正式开始向全国推行方孔铜铸圜币,东汉时期,汉灵帝推行“四出文五铢钱”③,汉以后,“四出文钱”开始广泛使用,“方子L圆钱”的钱币形制也被作为古代财富的象征符号。连钱纹在早期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四出文钱形制的影响。
(二)连钱纹的形成
从两汉时期出土的画像砖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钱纹已从单一形式转变为钱钱相连的形态,甚至已出现了圆圆相套组合而成的二方连续纹样。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战乱之中,与此同时,各族经济文化间的交融日渐紧密。随着西域文化的传入,大量异域装饰题材、纹饰进入本土,联珠纹在北朝时期被广泛运用于装饰之中④,此时的联珠纹除了单一的接圆相切的形式外,还出现了形似方孔圆钱的联珠纹二方连续纹样,由此可见,连钱纹的一部分形态可能是根据联珠纹的骨式而来,刘叶宁的《宋辽时期丝绸纹样中球路纹的研究》中,也阐述了该观点,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联珠纹都可发展出球路纹的骨式,只有个别几种联珠纹样式,一种是套环联珠纹,一种是蔟四联珠纹的形式⑤。
魏晋时期,连钱纹的雏形已大致形成。隋唐时期,经济高速发展,民族文化空前繁荣,此时的连钱纹装饰已经成熟,其骨式也在不断发展和革变。直至宋辽时期,连钱纹及其变体纹样的运用已十分多见。根據宋代《营造法式》所载:“六个圆相交所形成的球路纹叫做“蔟六球纹”,而若是在球路纹中间装饰花纹,则被称为“填华球纹”,中间装饰如同雪花的球路纹则称为“蔟六雪华”。《营造法式》中记载:球路纹的标准样式应只有四圆相交,而纹样中间孔形为方形的球路纹,则不应该叫做球路纹,应称这种纹样为连钱纹。”⑥这种说法不仅对连钱纹做出了明确的界定,同时也在侧面印证了连钱纹是球路纹分支纹饰的说法。球路纹是古代装饰纹样之一,“以一个圆为一个单位中心组成,纹样上下左右和四角,配以若干小圆,圆圆相套,向四周循环发展,组成四方连续纹样,在大圆小圆中间配以鸟兽或几何纹,这种风格形式称为球路”。由此可见,与单一圆形构成的连钱纹相比,球路纹的形制更为复杂,其构型不仅含有圆圆相套的四方连续图案,还包含了圆内填充的各式图纹。连钱纹在最终形成的过程中,与球路纹的发展密不可分。
(三)连钱纹的变革
连钱纹在唐代已经出现,宋辽时期被广泛运用于装饰纹样之中,此时的连钱纹已经发展出了多种样式,如在四叶花瓣内部沿边缘刻画线条,或在圆内填充图案以作装饰,明清时期连钱纹的形式更加多变。张道一先生认为:“形式美的规律,是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发展起来的,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⑦根据宋代《营造法式》中关于连钱纹的记载可知,连钱纹的骨架样式是蔟四球路纹中的基础样式,且在蔟四球路纹的骨式上,又衍生出了多个变体蔟四球路纹样,这些变体纹样的骨架形态更为繁多,与连钱纹的骨架相似性较弱。由此可以看出,连钱纹在承续的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发展并产生形变,且这些变体纹样在发展的过程中亦不断地重构骨式,演变为新的纹样。
三、连钱纹的耍素特征
(一)统觉式的构型方法
张道一先生在其著作《造物的艺术论》中指出:“统觉是指人们在注视某样东西时,被这件物品最明显最有变化的部分所吸引,视觉便以此部分为中心,将此部分视觉感受解释为‘统一的感党。”人们在看连钱纹时,当把视觉中心集中在相交圆之间的交点上,则会发现四片大小均匀、形态规整的“花瓣”的一端集中于同一点。若把视线从“点”回归到相交圆形的“面”上,在视觉上又会回归到外圆内方的铜钱形态,且纹样中呈现出接圆连续的规律表现。
调和、均衡、律是装饰美成立的三大原则,是装饰美多样统一规律的具体化。连钱纹在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了“均齐划一、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原则,并利用统觉的手法丰富了四方连续图案的装饰效果,其构型于调和中实现了对比,律动中传达了节奏美,并在均衡中糅合了统一与变化,这种手法使得图案整齐而不单调,安定而富有规律。《营造法式》中,蔟四球路纹(连钱纹变体)中的“四叶花瓣”用更醒目的亮色装点,而圆形中间方孔的色彩则以白色和黄色填充,由此便通过色彩形成的二者对比,在此衬托下“四叶花瓣”的形态更为显目突出。古代工匠利用色彩之间的相互比衬,深化了“统觉”带给人的视觉影响,提升了纹样整体的审美价值。
(二)发展性的骨架样式
宋代文献《营造法式》中对球路纹的样式做出了丰富的图文解读。蔟四、蔟六球路纹在建筑中十分常见且种类丰富。而连钱纹是蔟四球纹中最初级的样式,多种蔟四球纹的样式是在连钱纹的基础上发展得来,之后又在蔟四球纹的骨式上变革形成了各种变体纹样。连钱纹的变体纹样花式繁多,有些更是难以识别,以下仅是出现在《营造法式》中的连钱纹及其变体纹式:蔟四挑白球纹是在连钱纹的菱形区域填饰较小的菱形。蔟四斜球纹则是将连钱纹的弧线改为直线,以八方形取代圆形,八方形的中部为正菱形,其变体蔟四直球纹是蔟四斜球纹旋转45度所得。蔟六球纹在连钱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圆,通过六圆相交的方式得到更复杂的纹样,变体蔟六重球是指一圆由六圆相交,其圆弧分割成六个等量的菱形,再由三圆切于此圆的中点得到三个一端相交于中点的菱形。车钏球纹则是将重球纹内部的三个菱形换成六边形。
(三)世俗化的吉祥寓意
在汉代,钱币除了作为财富的象征以外,也可充当法器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例如,以非货币形式出现的“压胜钱”和“吉语钱”,其功能是作为随葬品同墓主下葬,以起到辟邪除崇的祈吉目的。在这种风气的日益影响下,古代工匠们通过在墓砖上刻画钱纹的方法,满足了人们渴望富贵升仙的心理需求。⑥汉朝后期,经济发达,丧葬之风由俭入奢,画像砖技术发展迅速,钱纹砖更是广为盛行。
田自秉先生指出:“纹样的符号性质是由具象到抽象,它是以一种客观物代表另一种客观物,即由抽象又到具象。”连钱纹源起于中国古代的方孔圆钱,经过改革后,铜钱的背部逐渐生成了“四出”样式,并转换为一种几何纹样。钱纹在原始宗教法器中具有浓厚的神性意味,随着时代的发展,古钱币的原始内涵逐渐消泯,人们由对神明的信奉,逐而转向对权力与财富的追求,钱纹的寓意也朝着更加世俗化、生活化的方向演变。宋辽时期,连钱纹样式不断变革,纹样骨架形式丰富多样,此时连钱纹的运用已发展至顶峰。宋代佛教建筑中存有大量运用连钱纹作装饰的案例,古代工匠通过在连钱纹中四叶花瓣的着重表现,对佛像的外形进行了独特的装点,丰富了人们观佛时的视觉感受,同时又将人们拜佛祈福的精神信仰与世俗化的美好生活追求紧密结合,展现了在中国古代先民高超的造物技艺和脱俗的审美意趣。⑨
四、连钱纹在古代器物中的运用
(一)建筑
宋代建筑巨作《营造法式》中记载了连钱纹在建筑中的多种运用方法,例如:在格扇门的制造方法便中载有“每扇各随其长除程及腰串外分作三分,腰上留二分安格眼(或用四斜球纹格言,或用四直方格眼。如就球文者,长短随宜加减。”⑽以及在钩窗、截间格子(格窗)、平棋、藻井等花纹印刻的制度中皆记录了连钱纹及其变体纹样的使用技法,其种类之丰富,花式之繁多,无不说明连钱纹在当时建筑中的运用已至精纯。白族巍山文庙中的格扇门格心以布满蔟四挑白球文为饰,球文的交点处缀以柿蒂纹,球文内部饰以几何纹。这些几何花纹并非填满每个球纹的内部,而是通过一排空,一排填的方法,让几何纹以斜角的排列方式填充其中⑾。这种纹样布局具有强烈的秩序感,富有装饰意趣。连钱纹在元、明、清时期的古建中亦是十分多见,元代莫高窟第3窟窟顶四披中饰有连钱纹骨式,中间区域装饰十字花纹样,梭形区填饰了带有卷草叶的适合花卉纹样,另外,工匠对图案中连钱纹骨架使用了描边处理,使花卉图案与连钱纹巧妙的分割,如此,人们在观赏时纹样时,视觉上便会产生主次,不会因华丽繁复的花纹而感到目不暇接。
(二)织物
根据资料显示,现存球路纹织物大致分为织锦、绢、绫、绮和罗五大类,其中宋辽时期出土的球路纹织物较多。余涛于1986年发表的论文《话说球路锦》中提到球路纹的形成应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最早发掘出的文物的是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的球路孔雀锦,而此处的所提到的球路纹指的是联珠纹。唐朝,连钱纹的形制已相当完备,加之彼时经济文化繁荣,丝织物大量外输,连钱纹被运用至织物的纹样装饰之中,广销外路。出土于唐代的丝织物,黄地圈绒绣球路文片,以圈绒绣的方法绣出连钱纹的图案,使绣品的表面如絨面的质感。
红地球路宝花纹锦枕,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中,由丝和棉制成,年代不详。其枕面由一块红地球路宝花纹锦制作,黄色丝线织成花纹。锦枕的图案是以连钱纹为骨架,于尖窠形区域及菱形区域内填饰花纹。
出土于西夏至元代时期的球路纹朵花绢,地纹是由黄色丝线织成的平纹,以浅褐色的花纬织出球路纹样。边缘是由褐色的线织出的小花,小花周围围绕一圈蔟六球路纹,呈带状相接,余下的区域均以连钱纹为饰。
(三)器皿
根据资料记载,唐时期便已有连钱纹做装饰的器皿。如鎏金银镂空鸿雁球路纹铜笼子,和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担梁银笼。二者形态相似,地纹皆是连钱纹,饰有展翅鸿雁。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银笼子,高18.5cm,口径15cm,直口平底,有提梁,整个笼体皆镂刻了连钱纹,鸿雁绕笼对视而飞,内外侧鎏银,焊有39只鸿雁,铜笼色泽明艳,结构精巧⑿。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担梁银笼,高17.8cm,直径16.lcm,直口平底,笼体口沿饰有团花纹,鸿雁成双绕笼身环飞三圈,共有24只。镂空处为连钱纹设计,纹样鎏金。⒀这两件金属笼子造型典雅,工艺考究,皆是作煎茶时饼茶烘烤之用,是唐代的宫廷茶具。
五、结语
最初,连钱纹是以单一的钱纹样式出现,其构形来源于中国古代的方孔圆钱,两汉时期的画像砖中便刻有四出文钱的几何样式,这时钱纹的功能以驱邪除崇为主要目的。魏晋时期西域文化传人中原,联珠纹被大量运用于彼时的装饰之中,连钱纹受此影响,逐渐发展出纹样雏形。唐朝以后,连钱纹的形制已十分成熟,连钱纹逐渐发展成了当时比比皆是的装饰纹样,钱纹的神性功能也逐渐消解,转变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连钱纹样式简洁却构造精巧,利用了统觉这一方法,巧妙的传达了古代匠人们的审美意趣,由其衍生而成的纹样日新月异,种类繁多。唐朝时期连钱纹做装饰的器物已经十分多见,不论是建筑、织物还是器皿,连钱纹都在其中发挥着自身独特的魅力。连钱纹在古代装饰纹样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其形态对中国古代装饰美学的发展具有深刻意义。
注释:
①郭廉夫,丁涛等.中国纹样辞典[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8.1.
②李邦经.中国铜铸币发展史简述[A] 《武汉金融》编辑部武汉金融(总第12期)——湖北钱币专刊[C]湖北省钱币学会,2013:5.
③吴荣曾.四出文五铢探讨[A]中国钱币学会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五辑)[C]中国钱币学会,2010:9
④钟晓青.魏晋南北朝建筑装饰研究[J]文物,1999 (12):52-65.
⑤刘叶宁.宋辽时期丝绸纹样中球路纹的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9
⑥田白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⑦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4.
⑧黄筱雯.两汉钱纹砖探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26 (1):38-42.
⑨向静,龙红.连钱纹的源起及其在佛教装饰艺术中的运用[J]装饰,2013(9):76-77
⑩李诫编修.营造法式[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⑾刘茜.白族建筑门窗装饰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
⑿潘振元.鎏金银镂空鸿雁球路纹铜笼子[J]收藏,2010 (11):83.
⒀吴杰【唐·金银器】鎏金镂空鸿雁球路纹担粱银笼[J]西部大开发,2009(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