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舞蹈考级教材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2023-06-30 05:07:08冯一夫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考级美育舞蹈

冯一夫

摘要:随着艺术教育在当下社会的不断深入,社会舞蹈艺术考级渐趋繁荣,尤其在近20年中的全国性社会舞蹈美育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对近期中国舞蹈美育的内涵与外延性发展路径也产生了指向性影响。从参与研究新时期以来中国社会舞蹈美育教材及具体活动为介入点,通过实证,着眼于社会舞蹈考级的国内外发展溯源、教材形态分析以及典型性教材对比,审视当下舞蹈考级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适应艺术新课标生成互为、连动关系等相关问题,形成认知和思考。

关键词:艺术考级考级教材舞蹈美育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将舞蹈纳入到课标之中,标志着我国舞蹈艺术教育走向全新的发展阶段。舞蹈正式纳入到中小学艺术教育显效增加了教育对象、扩大了辐射范围,相应的也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及教育者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而义务教育阶段的舞蹈教材编写,更需要回应当下的现实问题、赓续文化根脉,在艺术上拓宽学生视野,构建“看中动”“动中学”“学中练”“练中编”的立体多维度的优质教材。

义务教育阶段舞蹈美育涵盖校内舞蹈课程与校外艺术培训两个基本路径,探索新课标背景下校外舞蹈艺术培训中考级教材的发展路径与创新策略是目前舞蹈美育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中国舞蹈考级体系及其相关教育产业蓬勃发展,艺术教育培训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影响广泛深远。在新的“十四五”规划中,如何领悟、理解、探索新理念下的舞蹈考级教材?社会舞蹈美育教材如何与校内舞蹈美育教材形成共生性、互渗性、互为性生态环?这些探索是直接关系到中国舞蹈考级教学的承续和能否有效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中外舞蹈考级教材发展溯源与比对

作为社会舞蹈考级教材的概念和形式始于英国。在1920年之前,英国没有专门的舞蹈教师审核评判组织,社会舞蹈教育具有教师基数大但专业水平不高的现象。据统计,在2000名舞蹈教师中,只有100位左右能真正胜任有质量的舞蹈教学工作。为了避免无标准、只强调技术技巧的不规范舞蹈教学无限蔓延,1916年爱德华·埃斯皮诺萨( Edouard Espino-sa)在《舞蹈时报》上发表了标题为《每个歌剧舞蹈老师都应该知道并有能力去教的内容》的教学大纲,对当时的英国舞蹈教育界产生较大反响,由此有效调整改观了当时社会层面的舞蹈教学乱象,舞蹈教育教学改革由此开始。

英国皇家舞蹈学院(Royal Academy of Dance,以下简称“RAD”或“英皇”)在舞蹈界、甚至是国际上拥有很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它的前身为1920年成立的英国歌剧舞蹈教师协会 (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Operatic Dancing ofGreat Britain),该协会在1936年更名为“Royal Academyof Dancing”,1999年更名为现在被世界熟知的“RoyalAcademy of Dance”。据有关资料记载,诞生于伦敦的英国皇家舞蹈学院考级是迄今为止是国际上成立最早、流传最广、规范性最强的舞蹈考级。英皇舞蹈考级缘起于1920年6月,《舞蹈时代》杂志主编菲利普·理查森(Philip Richard-son)在伦敦召集丹麦、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兰西芭蕾学派的著名舞蹈家召开学术会议,该会议讨论了芭蕾舞蹈教育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同年12月“英国歌剧舞蹈教师协会(As-sociation of Teachers of Operatic Dancing of Great Brit-ain)”正式成立,第一版英皇芭蕾教学大纲首次面世。大纲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标准化、科学化及规范化,預防了不合格从业者传递错误芭蕾艺术教学信息,并涉及到防止年轻舞者肢体运动损伤等问题。协会逐渐形成会员制,想加入协会的舞蹈教师必须按照委员会规定的大纲进行教学,并通过系统严格的专业考试,才能注册为正式行业成员进行教学活动。英皇芭蕾舞考级体系以严格的管理制度、固定的教学模式、严谨的动作规范、渐进的阶梯式手段、科学的评价体系,对芭蕾舞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开拓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在世界传播与推广芭蕾艺术建立了可行性通道:对世界舞蹈艺术在社会层面上教材、教法的建设理念及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另一个在西方舞蹈考级教学上有突出贡献的是澳洲联邦舞蹈教师协会的创始人,墨尔本市专业舞者多萝西·格拉斯通( Dorothy Gladstone)。她自1921年在维多利亚铁路协议大楼开始教授舞蹈,因其课程的趣味性博得学生和家长们喜爱。格拉斯通在进行舞蹈普及教学时感到当时的澳大利亚舞蹈教学缺少规范性,因此她建立了舞蹈协会,并前往英国对英皇成功的舞蹈考级制度进行深入调查。值得关注的是她并不仅限于对英皇芭蕾舞蹈考级进行翻版,而是努力掌握更多流派的风格技术及多样态舞种类型。经过多方学习探索,格拉斯通于1933年返回澳大利亚建立CSTD,并创设了古典芭蕾舞、高地舞、踢踏舞、民族舞和剧院舞蹈等多个舞种的考级资格认证体系。

CSTD的课程设置与英皇的等级考核体系的共通之处在于二者都倡导在严谨且寓教于乐的教学中,使得孩子们爱上舞蹈,并感受艺术真正的魅力。两个考核体系均将“表达”“享受”“卓越”“认可(强化)”和“教育”作为所有教学大纲、教师培训、学生等级考试的参考对照基准,并为每个舞种都制定了完整科学的教学大纲、教学手段及评价体系。澳洲联邦舞蹈教师协会的课程囊括了古典芭蕾舞、现代爵士舞、剧场舞蹈、当代舞、踢踏舞、国标摩登、国标拉丁和街舞等多个舞种,各舞种均设有儿童“基础课程”至“专业课程”的水平等级考试。该协会致力推广一系列严谨的考试制度,已发展成为向全世界提供全面舞蹈考试的国际舞蹈协会组织。

中国社会层面基础舞蹈艺术教育考级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基础舞蹈艺术教育在建设过程中也审视和思考与世界接轨的方式。1980年,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孙光言及马力学担任领队,受邀前往参加由香港舞蹈总会与香港中文大学进修部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舞蹈营”活动,并进行了中国舞课程教学和剧目展示,同时也看到了来自英国皇家舞蹈学院的芭蕾舞考级课程,第一次接触到“舞蹈考级”这一概念,了解到芭蕾舞艺术运用于考级的具体方式,在社会层面科学有效地给予业余舞蹈学习者规范、系统的学习机会和水平资格认证。

1986年初,经文化部批准,北京舞蹈学院成立舞蹈考级院,这也是中国首个校外舞蹈普及教育考级机构。成立至今,北京舞蹈学院的舞蹈考级足迹遍布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在港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有多家长期合作单位,其完整的中国舞考试制度及市场运作方式在国内外受到广泛认可。由此可见,中国社会层面的舞蹈考级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已进入行业发展成熟期,在普及艺术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以上溯源,可以看到舞蹈考级制的意义体现在:1.社会舞蹈美育需要通过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进行管理认证:2.通过考级制提高教师教学的准确度及教学质量至关重要:3.中国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需要与世界联通,让更多的人通过艺术考级感知中国舞蹈艺术魅力。随着中国舞蹈考级制度的蓬勃发展,考级认证机构不断增加,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态、多元化发展趋势。同时,关于考级教材质量、教材内容、教学方法、针对教材正确准确的执行力、学生学习成效等相关问题也随之显现。

二、当下中国舞蹈典型性考级教材论析

首先是以“素质舞蹈”教学为核心的典型性考级教材。代表教材如中国舞蹈家协会《儿童舞蹈考级》、首都师范大学田培培教授研发的《中国儿童民族民间舞考级》等。这些教材的共性为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涵盖多个舞种:教学理念上关照情趣性、快乐感,多采取情景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注重节奏与动律开发,以多种手段培养初学者的肢体能力和基本表现力,并形成有效启迪。这类考级教材突出体现初级舞蹈学习者的启蒙教学特性与综合典型性特征,避免过早的单一舞种的专业化身体刻画而产生相对固化性的肌肉记忆,并避免运动损伤及模式化动态。由于此类教材更多地运用于社会层面基础舞蹈美育活动,因此,通过融入中国古诗词、传统文化典故、舞蹈知识等对全人素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进而引导学生在寓教于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舞蹈活动中,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日常礼仪、礼貌用语等形成自然渗透、认知和熏陶。

其次是以“舞蹈素质”教学为核心的典型性考级教材。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考级》教材为例,该教材在教学理念上更接近专业舞蹈教学,突出舞蹈艺术本体性和鲜明的舞种艺术表现力塑造;在教学内容上突出体系化、系统性,多以组合套路形成递进式刻画;在教学方法上讲究精益求精,多采取学院派的精细精准手段,通过模仿、重复、塑造、定型等,形成对中国古典舞身体动能及韵律一招一式表达的准确和精致度。在完美塑造中国舞蹈技术技巧与表现能力的同时,在内容和形式上,有形无形地贯穿了中国传统美学认知,通过“拧、倾、曲、圆”动线,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聚性审美;通過“手、眼、身、法、步”动式,领悟形神兼备的内涵和意义;通过“平圆、立圆、8字圆”动态,感知中国舞蹈艺术与阴阳八卦图为象征性符号的中国传统文化间的内外在关联性,在舞蹈表达中潜移默化地植根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审美认知,塑造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艺术素养,力图通过舞蹈艺术塑造综合人文气质。由于中国舞蹈艺术以其韵律美及高超的炫技性为显著特征,因此《中国古典舞考级》教材基于舞种类型的教材特性,对身体柔韧度、爆发力、动作张力、技术技巧等形成完整系统性建构。由此可见,基于“舞蹈素质”为前提的考级教材,在形式、方法及结构上更靠近类似英国皇家芭蕾舞考级意义上的舞蹈艺术考级形态,而基于“素质舞蹈”为前提的考级教材,在形式、方法及结构上更靠近澳大利亚的CSTD考评系统。

综上两种针对社会舞蹈美育创设的“素质舞蹈”及“舞蹈素质”考级体系,由于教育教学出发点不同、针对的学习对象不同,体现出各自鲜明的教材特性和趋向,两种基于舞蹈考级的教学形态在社会层面舞蹈美育活动中均体现出显著的学习效能。随着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探索打磨,在储备了诸多优质经验积累同时,也呈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1.当下舞蹈考级教材,普遍过于追求刻板的组合套路化形态:2.缺失必要清晰有效的指导性教学法内容;3.教师用书与学生用书分类不清;4.参与考级教材的学习者水平参差不齐:5.与2022版校内舞蹈美育课标中提出的舞蹈课程缺少互补与融通:6.在教材内容上缺乏对鉴赏、体验、知识、创编、融合等教学环节的科学有效认知与把握:7.针对“素质舞蹈”和“舞蹈素质”教学形成有效的对应和呼应不足。

三、新时代社会舞蹈考级教材新视点

从“单一片面”到“多元融合”再到“身心二元一体”是当下“素质舞蹈”及“舞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的关键。2022版舞蹈美育课标呈现出国家对“跳舞作为知识”的重新阐释,通过转换认识论与知识观的立场,使被窄化的舞蹈及舞蹈教育内涵逐渐被敞开,继而为舞蹈美育在青少年教育群体中获得合法性位置提供理论基础。这无疑给社会舞蹈美育中考级教材的知识选择,提出如何衔接国家整体维度舞蹈教育教学理念给予重要思考路径。

以波兰尼具身性框架内的“身心二元论”为基础,秉持一种平衡的认识论立场,是否可以实现社会舞蹈美育考评体系也应该遵循以舞蹈载体的知识构成为先导,以“内在感知”与“外在呈现”两种视角在身体上形成高度融合,进而形成高级审美支配下的身体语言修养。由此,启发思考,关于针对社会舞蹈考级教材建设的知识重构的可能性,给予了重新审视考级教材当下性发展的理念与实践探索思路。构建一种立体多维的层类舞蹈学习知识框架,从而突破原有将学习舞蹈简化为技艺训练的单维认识论,使社会舞蹈美育从单维的舞蹈技艺走向多维的舞蹈知识,并以此走出社会舞蹈考级教材创设所基于的常规性、习惯性(组合式套路化)认识的理论困境。

针对如何创设更加多元立体化舞蹈考级教材,加固舞蹈学习者从身体认知开始的舞蹈语言通道,激发自身主动积极创意性表达能力,鲁道夫·冯-拉班(Rudolf von Laban)在其“教育舞蹈”思想( Educational Dance)中已然提出“从舞中学”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舞蹈习得舞蹈本身以外的东西。①许多学者认为“从舞中学”更适合青少儿舞蹈教育。举例而言,埃娃·安提拉(Eeva Anttila)认为舞蹈包含了感觉、社交互动、反思、创意和表演等多重因素,强调作为体验式对话的舞蹈教育具有超越“学习舞蹈”的“教育潜力”例如有助于培养学生生活在一起、尊重自己与他人、创造及合作等能力。②她在2019年的文章中写到“我常常思考教育应该具备潜力去给予此时此刻及生活本身以巨大价值,并且去找到超越象征意义的意义”。③

无论是学习舞蹈技艺观念下的“舞蹈素质”教育还是从舞中学观念下的“素质舞蹈”教育,从生理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等视角出发,去探索和创设更为科学、有效、符合当代社会舞蹈美育价值和效果的考级教材势在必行。如果有一本考级教材,在形态上类划出教师用书和学生用书;在内容上打破以往只有组合没有教法的缺陷:在针对教师的考级内容上对教师评价出组合表现力+组合教学解析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组合动作进行自由创作重组能力+相对应的舞蹈知识讲解能力,无疑,教师考级会有效促进参与考级的舞蹈教师全方位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实现指导学生在舞中学的真正教学控制力。在考级内容上,除测评对舞蹈组合表现力完成度的指导能力的外,还应测评其对情感表达、感知音乐、动律体现的把握;测评针对相关联知识要点的把握等,随着考试级别提升,逐步形成运用身体语言展现具有主题立意及形象塑造的舞蹈创意,进而从身心到外型逐步真实地靠近、领悟、吸纳舞蹈艺术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舞蹈本体知识是舞蹈教育中的基础性知识,也是舞蹈之所以是舞蹈的根本。作为一种听觉与视觉双重藝术、复杂的身体语言艺术、情感的抽提性表达艺术、综合舞台艺术,它的知识体系,既包括表征的舞蹈表现能力,又包括内化于心的舞蹈知识。因此,舞蹈考级教材应建构对舞蹈艺术本体艺术特征的掌握能力,也要通过教师综合素养能传递出作为社会舞蹈艺术学习应重视的衍生性知识内容,以舞蹈为媒介引导学生获得From-to的舞蹈潜在认知结构和认知过程中。舞蹈衍生性知识的获得是舞蹈美育的核心和根本,这需要舞蹈考级研发者们,必须以时代为背景,以责任为动力,以破除惯性认知为前提,以丰富多彩生动鲜活的教学样态为媒介,对新时代舞蹈考级教育教学系统进行重新审视,让众多基于舞蹈考级体系成长的舞蹈学生们通过社会舞蹈美育通道获得更多基于舞蹈艺术学习又超越舞蹈本体的知识认知和修为。社会舞蹈美育一直纠结被称为“衍生”性知识的舞蹈关联性知识是否还具有舞蹈学习的本真价值?回答这个问题的根本要义在于,如果将舞蹈本体知识定位为舞蹈美育的学科性知识,那么舞蹈衍生知识则是舞蹈在普及层面上美育的关键性存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社会舞蹈教育教学知识整体的维度与核心,这便是舞蹈考级体系在未来社会舞蹈美育存在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价值。

注释:

①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

②袁禾.中国舞蹈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③蔡虹.中国舞考级教学中对学生共性与个性培养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4 (3)

猜你喜欢
考级美育舞蹈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学舞蹈的男孩子
文苑(2020年8期)2020-09-09 09:30:34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孩子(2019年10期)2019-11-22 08:06:01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 11:22:11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2
我和舞蹈
美育教师
钢琴学习与“考级”刍议
民族音乐(2016年3期)2016-06-05 11:33:43
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国内首套《陶笛考级曲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