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连乔 丁文真
摘要:西北秦腔作为中国西北地区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已延续了上百年。家喻户晓的经典剧情和独具西北粗犷的豪放嗓音“放声吼”,成为了中国戏曲家族中一朵艳丽的奇葩。本文就秦腔的起源发展渊源和秦腔的演唱风格做一个梳理。
关键词:秦腔演唱训练起源
中国改革开放40余年,各行各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其中,艺术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来自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以及其他艺术种类都在中国蓬勃发展。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这历史悠久及百花齐放的文化中,中国西北秦腔独树一帜。说起秦腔,人们最先想到的是西北的辽阔壮丽以及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俗语有“一声秦腔吼,吓死山坡老黄牛。—可见西北秦腔的雄宏与豪迈。
一、西北秦腔当前发展状况
首先,秦腔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戏曲剧种,常年流行于中国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的西北诸省,且对象多为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和部分中青年。今天,秦腔没有像流行音乐一样拥有广大的年轻听众,所以秦腔的流传度局限在某个地区的特殊人群中。秦腔隶属传统戏曲,但还是无法与国粹京剧相比,京剧有专业的学院教授,有国家级的京剧团体,而秦腔在西北诸省就目前来看,在一个县有一个县级的秦腔剧团,在规模与资金扶持上相对较弱,所以发展创新不大。秦腔还有一席之地,那就是西北农村每年三月、九月(阴历)会有类似于过年时举办的年会,也称不上年会,其盛况就是外地商人,带着自己的产品到一个镇或县城进行经济物质交流,我们俗称“交流会”。在交流会上,秦腔就会作为一个最主要的“过会”形式,在乡镇上最繁华和人流量最大的广场搭台唱戏。虽然有关部门也注意到传统艺术在走下坡路,但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秦腔要想生存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人和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
二、西北秦腔的起源与发展
西北秦腔做一种戏曲种类,在中国戏曲大家族中有着悠久的历史。众所周知我国戏曲的最早雏形起源于秦汉时期,在距今几千年的先秦时期已经具有戏曲的萌芽出现。到了春秋时期,适逢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乱世之秋,诸侯各国相互竞争,通过战争来不断扩大领地,各诸侯国在扩大领地的时候文化也在繁荣发展,当时的楚国(现在的湖北、湖南全部、重慶、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贵州、广州部分地方)在宫廷中为了给大王提供娱乐活动,为此在宫廷中出现了“优孟衣冠”的早期的演戏,它已经出现了戏曲早期发展的表演因素。
(一)起源
到了汉代,戏曲也在继续发展。秦腔是我国众多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戏曲之一,也是极具代表性的汉族戏曲之一,因“秦腔”二字是人们容易联想到威武雄壮的大秦帝国,无不让人血脉喷张的自豪感。说起秦腔,它起源于西周时期,那么为什么叫做秦腔,那是因为秦腔的发源地理位置就在现如今的陕西省宝鸡市的凤翔,与岐山这块秦陇大地,而在历史上西周乃至春秋战国时期西北陕西甘肃这块地方就叫秦,也就是后来一统扫六合的大秦王朝。秦腔还有其他称呼,叫做乱弹,除了在陕西和甘肃风靡流行外,而且还在其他几个西北省份较为流行,有青海,宁夏,新疆等地,之所以流行也是因为西北五省的语言风貌在很多地方上极为相似,而这种情况在南方地区却不常见,有时隔着一条河语言都会有不同,而西北五省有一条共同的母亲河,那就是象征着中华民族精神和胸怀的黄河,西北地区的语言特征有相似的地方,这为秦腔的流行也创造了极为优越的语言条件。其中,尤以宝鸡的秦腔最为正宗,因为宝鸡这块宝地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当地语言。此外,秦腔的伴奏乐队中常常使用一种用枣木做成的一种的打击乐器,叫做梆子,敲击时能发出梆梆的声响,所以也经常把秦腔称为梆子腔,腔也是区分一种戏曲类型的重要标志,因为腔代表着语言特征.发音特点,代表着浓浓的地域语言语音特色。
(二)发展
秦腔在西北五省广泛流传,在不同的地区也根据地方因素发展演变为多种风格流派。这其中以陕西关中的东西为界限,发展成为两个大的分支,其中位于关中东部的渭南的秦腔叫做东部秦腔,那么位于关中西部宝鸡秦腔以及甘肃天水的秦腔叫做西部秦腔。除此之外还有北秦腔,就是在现如今乾县、礼泉、富平、临潼的秦腔叫做北部秦腔。西安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千年古都,秦腔在西安迅速发展成为中部秦腔。近年来受各类因素原因影响,上述的几类秦腔风格尤以西安秦腔为茂。
(三)剧目
秦腔的剧目多为表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爱国主义和反击外来侵略,反对压迫的斗争历史以及宣扬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代表剧目有《铡美案》《三娘教子》《三滴血》《四郎探母》等经典剧目。秦腔高亢的唱腔实实在在的展现了秦陇大地人民豪爽、重义慷慨朴实性格,以及陕甘儿女敦厚淳朴,不畏艰难,勤劳奋斗,勇往直前的淳朴民风和风土人情。经过一代代优秀的秦腔艺人不断地钻研,逐渐形成了一种娴熟的表演风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秦腔有戏曲中摇滚乐的审美上的因素,总之秦腔影响了其他很多剧种,甚至在清代前期秦腔对京剧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西北秦腔的演虽唱训练
(一)气息的运用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说“谁掌握了气息谁就掌握了歌唱”。可见得气息者得演唱,那么不论戏曲还是歌曲演唱,呼吸就是发动机,是两者演唱的原动力,中国传统戏曲都讲究气沉丹田,以丹田之力推动气息完成演唱动作,如果气息没有运用得当,就会造成声音效果差,造成唱词的含糊不清。秦腔对于气息的要求更为严格,可以说气息不对,直接影响作品的诠释和审美。为了秦腔的更好发展,戏曲与歌唱其实有很多借鉴之处,现如今的歌唱呼吸方式中有三类呼吸方法,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现在学界认可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人在演唱时做打哈欠状态,气息有口腔自然吸入,两肋外扩,横膈膜下降,小腹收缩,气息通过气管传送到声带,气息穿过声带发声。所以作为戏曲的秦腔和歌唱在气息上理念是相同一致的,两者都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呼吸来支撑所想要的声音。
(二)发声练习
当建立了一个良好的呼吸状态后,接下来的发声尤为重要。我们的嗓子天生就带有两种机能,在学界我们称之为重机能和轻机能,两者相同之处在于是人类具有的自然机能,不同之处在于轻重。顾名思义重机能就是用人嗓的真嗓发声,发出结实有力的真声,而轻机能则是相比重机能而言,在力量使用上较轻,用声带边缘发声发假声。但其实在现实的表演中,戏曲秦腔是两种机能的相辅相成,合二为一,也就是俗义真假声混合,但更多时候秦腔采用的是硬起声,是重机能演唱曲目,如果偏其一种机能发声,势必会对声带造成损伤。西北秦腔在平时的练嗓,喊嗓时常用的是重机能真声,这在男声中居多。因为地域因素,和独特发声方式,西北秦腔的发声可称之为“喊”,因为它所体现的是西北的地域特征和风土人情。西北辽阔的土地,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造就了秦腔的震撼之音。秦腔中的男演员在发声练习时,时间上都选择早晨,坊间有阳气回升,一身正气的说法。喊嗓时多以“啊”和“咿”为发声母音,气沉丹田,双手叉腰,两脚与肩同宽,目视前方眼神笃定,盯着某一方向或对象发出“啊”……“啊”,调门刚开始是正常说话语调逐渐升高,在升高调门后,“啊”母音就换成“呀”,“呀”母音相比“啊”字更容易在调门上停留,这就有点类似于歌唱中的关闭掩盖,但秦腔绝大多数还是用的自身条件的真嗓,经过长期训练,喊嗓,演员的嗓子机能已经适应了习惯了这种强度,因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西北秦腔的女演员在发声时也是真声居多,其所原因还是与西北的地域流行特征相同。但在母音上用“咿”和“呀”,女生天生嗓门比男生要高一个八度,所以在练声发音时对比重肌能的运用更为得心应手。
(三)喉头位置
西北秦腔在演唱时,因为作品的创作和剧情的表达都较为亢奋,唱段中大段的高调门的唱词较多,所以在发声时喉头位置上采用高喉位演唱,高喉位在陕北地区的一些民歌中运用较多。高喉位发声声音明亮尖锐且轻薄,而秦腔表演是演员与观众面对面的表演与欣赏,为了能够清楚的传达到所演唱内容,高喉位在演唱时更容易进入头腔,形成头腔共鸣,声音传送的效果。再者秦腔是地方性剧种以方言演唱,西北地方语言音调高亢,也使得它的戏曲在演唱中也保持了一个相似的语调。
(四)吐字咬字
吐字咬字是戏曲演唱和歌曲演唱的一个重要的步骤,也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心中所想,话不能及,随之而唱。虽然西北秦腔属于中国剧种,使用汉语演唱,但也十分注重字头字腹字尾和归韵,如果咬字含糊不清不仅会产生与原意不同的歧义,还会破坏艺术本身的美,听众也是听不懂演员在唱什么内容表达什么,从而破坏了整体的艺术效果。
(五)声部分类
秦腔演唱中没有分男高音,男中音,女高音,女中音之分,是全部的男高音和女高音,这样的声部布局源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背景和作品人物的设定,以及秦腔独有的语言环境。而且秦腔在演唱中采用的是自身的高喉位演唱,男女演员在演唱中所唱的曲调都是音调比较高的作品,而且秦腔在发声练习中常用到“喊嗓”“吼嗓”也造就了秦腔演唱中全是男高音和女高音声部。
(六)情感表达
不论是戏曲秦腔还是歌唱最重要的还是情感表達,也是更好地表达剧情和音乐的重要手段。使观众听起来享受,看起来唯美,呈现出一个全方位的美的享受。秦腔以情传声,声中有情,情中有声。演唱者以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情感准确的将作品表达的情感表达给观众,能够在心理情感上与演员共鸣。要达成与观众共鸣,就需要演员有着丰富细腻的情感感受和娴熟的演唱技术,如若缺其一,都将无法完整的表达作品,更说不上与观众达成共情共鸣,因此要做好一位合格的表演者,高超的演唱技术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至关重要。
四、秦腔之深思
西北秦腔作为中国传统的戏曲种类,它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源自于西府,日渐成熟于秦代,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中最古老且体系丰富的声腔。它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北地区,表演朴实,生动豪放又夸张,体现了浓厚的地域风土人情,极具生活气息。秦腔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在中国古代长安壮大起来,而长安又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发展上得天独厚。自周代以后,陕西关中地区称之为“秦”,秦腔也因此而得名。秦腔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特别是泾河与渭河流域的语言发声为正音,保留了原汁原味的地方方言演唱。
(一)从业人群
西北秦腔作为戏曲,对于演唱者的资质和自身条件有个特殊和极高的天分要求。秦腔表演多为团体表演,而且分时间特别演出,如一些重大传统节日庙会,重大赶集活动就会搭台演唱,它适合特定人群极为优越的声音条件的人去演唱,很多资质普通声音条件一般的就作为观众欣赏。众所周知一个好的先天嗓音条件对于学习秦腔这类高难度戏曲是如虎添翼,一个好的嗓音经过师父的调教和把持,会顺着好的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以至于真正走上这条道路。就像张江的采访中谈到:“只要你奋斗,总会有人找你的。而我又必须在民间追寻我的诸多老师、老艺人……就为了秦腔艺术在今天的传承……。”种种透露出歇谒务实的奋斗精神,纠正与再生对秦腔曲目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二)剧本剧目
秦腔的剧目多为表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爱国主义和反击外来侵略,反对压迫的斗争历史以及宣扬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孝仁义的传统美德等具有教育意义的题材。任何事物一定是与时俱进才能流传千古,秦腔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戏曲,在传统这一方面是非常庆幸的,但是有一个问题,传统的艺术如何与大众更加贴近,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而不是只局限于年长的老年人层面。毕竟在现如今年轻人的推广力和宣传力,是远远大于现如今趋于老龄化的现状的。因此,在剧目的创作方面,不局限于古代历史人物,更重要的是如何用传统的艺术来表现当今时代新鲜的事物,好的事物美的事物,将其编入剧目,更好的来体现新时代的风貌特征,是现在秦腔作曲家要着重要解决的。在这一方面,我们是否可以借鉴西方歌剧创作,在巴洛克,古典时期歌剧作为一个新的艺术题材出现,当然它表现的题材是西欧那个时期的事情,那么在当代我们致敬经典继续表演古典歌剧这是对的。其实更重要的是利用歌剧这一题材来歌颂,来续写当代的历史当代的热点。秦腔也一样,秦腔演惯了中国古代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当代继续演绎是好的,但是赞美新时代,传唱现代感动人们的人和事,例如京剧《打虎上山》《红灯记》所描写的是有关中国新民主革命的历史人物事迹,就很贴切我们现代人的感同身受。为此秦腔亦然,正因为秦腔有独特的抒情方式,有令人精神抖擞的经典唱腔。
(三)发声机能
秦腔在发声演唱中多用高喉真声演唱,这对于嗓音的消耗很大,过了一定年纪,艺术寿命就会减少出现“倒仓”(声带机能退化,演唱寿命提前结束)。这些都不利于秦腔更好的发展传承,过度靠本钱来延长艺术生命是不明智的。是否可打破守旧壁垒博采众长学习更加先进的发声方法,在良好的气息支持下,保持喉位的相对稳定,充分调动人体共鸣腔,发出通畅圆润松弛明亮的声音,并能够科学规范使用声带机能,必免造成过度拼嗓。而意大利美声的演唱特点,发声机理是以相对稳定低的喉位由气息冲击声带,然后声带阻气,从而完成发声动作的。在气息方面也是与戏曲一样要有深厚的气息支持。两者在发声技巧方面不同的是喉头的高低安放,秦腔艺术是否可以做一个试验学习美声的发声技巧来唱我们的秦腔,来验证这种相对稳定的喉位是否也可以演唱秦腔,而且又不失秦腔的滋味,这也是我们年轻的从业者对于秦腔艺术的一种关切与行动。一切对我们秦腔艺术的发展传承有益的我们兼收并蓄,大胆尝试有可能在新时代秦腔还能在演唱技术方面有重大革新发展,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
五、结语
西北秦腔留存千年,极具中国特色,演绎民族故事,传播民族文化。展现自身民族特色,地域特征,用最淳朴的乡音呼唤远方游子归来。为了秦腔更好的传承发展,在演唱中可吸收更为科学合理的发声方法,相对稳定的喉位和分角色的不同声部,完整的人物角色设定,和应时代而创新的新剧目。我们由衷的相信秦腔不仅仅只停留在传统剧目,在创作方面融贯古今,编入传统的典雅韵昧与现代的节奏信息,现代在无形中推拉传统更好的来体现新时代的风貌特征,不仅仅是古代历史以及单纯的高亢嘹亮。而在西北秦腔普及上和剧目创新以及发声技巧上敢下功夫,吸收其他优秀唱腔的可取之处从而完善,全面提升秦腔的综合发展,相信秦腔也能够成为唱响时代号角的最强音。
参考文献:
[1]赵莎莎,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9
[2]卫倩茹.秦腔文化景观及其感知与认同研究[D]西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