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振华
摘要:尚德义作为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的艺术创作特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取经于西方音乐的精华,他尤其擅长创作带有花腔技法的声乐作品,作品《牧笛》就是他创作的带有花腔技法的代表性声乐之一,艺术特色鲜明。本文以该作品的演唱技巧与艺术处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创作背景、演唱技巧、艺术处理等方面入手,为演唱者更好地把握和运用作品的演唱技巧,更加完整地剖析与诠释该优秀声乐作品提供探索方向。对该作品进行深入研究,除展现声乐作品本身,旨在传达作曲家创作时追求完美,孜孜不倦的精神。
关键词:艺术处理演唱技巧花腔
一、关于声乐作品《牧笛》
“皑皑雪山下蜿蜒着一泓清泉,暮云低垂陌上花开,清笛声里,牧民赶着牛羊缓缓而归,贴心的哈萨克族阿妈准备着晚炊。”《牧笛》描述的是一幅温暖心扉的哈萨克族一家人日常生活的图景。该声乐作品由尚德义先生谱曲创作,又有邵永强先生强强联合,为之作词,在民族声乐的历史长河中带给人们无限的温暖与感动。尚德义先生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他的合唱与花腔艺术歌曲备受人们喜爱,被唱响在国内各项声乐与合唱大赛的舞台上,并载入“中国声乐教学曲库”与高校声乐教材中,例如《牧笛》《千年的铁树开了花》与《七月的草原》等。
《牧笛》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哈萨克族声乐作品,具有浓厚的异域风情,民族风格十分鲜明。它独特于其他民族声乐作品的典型特征是歌曲轻快欢脱,情感蕴含丰富,民族声乐特征明显,具有明显的西北民族风格。尚德义先生吸取了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精华,将欧洲古典音乐和民族乐派音乐的丰富经验与实践相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华夏大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彰显了尚德义先生声乐作品的独特艺术审美与扎实创作功底。
二、声乐作品《牧笛》的演唱技巧
(一)注重对音阶的运用
该部声乐作品描绘的是夕阳西下时牧场中的美景,赞美了当地人民和美、自在的生活,具有强烈而悠扬的抒情性与牧歌性,此外歌曲中还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和社会新风貌的讴歌。作为演唱者,不仅要分析作品演唱情感的独特性,还要分析作品符合大众审美的、与世界音乐相接轨的新时代民族性音乐特征,才能更好地传递创作者的心声与歌曲的情感内涵。
从谱例可见,歌曲的第一句便描绘出了一幅夕阳无限好的美景,道出了欢乐祥和的主题,词中以第三人称的视角将草原的美景尽收眼底,表现出观景者无限喜悦的心情。可以说,借景抒情题材的民族声乐作品有很多,如《青藏高原》《梦回西藏》等等,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深沉而浓烈,与之相比,《牧笛》所传递的情感虽不厚重,但如一股清爽凛冽,沁人心脾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因此在演唱时,演唱者注重对延长音,颤音,装饰音,连线,跳音的把握,将这些装饰音演唱出来,歌曲才会处理细腻,听觉效果更加完整。另一方面,谱例l中,八度音程的跳跃,是比较有难度的部分,要求演唱者掌控内在的气息,从而在感受到气息稳定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更高位置的音量和音色。演唱该部作品时,歌唱者应该逐词逐句的体会歌词当中优美意境的表达:“是谁的笛声轻轻吹”,让人情不自禁地跟着笛声制造的美妙音符,去观赏草原的美景;“笛声绕雪山,笛声恋溪水,笛声伴着青草香,飘着奶茶味”歌词中民俗风情和民族风格的表达,为整首作品增添了西北高原上特有的异域风情,為接下来情感的抒发做了接洽地铺垫;“啊,笛声多悠扬,山醉水也醉,牧民多欢乐,草原笑语飞。”尽管歌中唱的是景色,但醉的是人,笑的也是人,突出了牧民对生活的热爱与满足,抒情节奏轻快且情感浓厚,歌词勾画的不仅是人们看到的美景,更是人们心中的美景,表达了他们对家乡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歌曲的第二乐段是为了补充和完善第一乐段,在演唱的过程中要加强情感的强度,第二乐段的演唱速度就要变得更加轻快,因此歌词的清晰表达就成了尤为重要的难点,要运用气息的技巧,准确表达歌词。尚德义先生在第二乐段的第一句中巧妙地运用了“反复”这一手法,在演唱过程中,应着重留意这一句话中“笛、扬、原、笑”等字的短倚音技巧和连贯性,在演唱重复手法的句子,应该注意加强逐步语速,增强演唱力度,加重感情色彩,使观众感受到赞美的情绪。在第二句中,花腔艺术歌曲的创作手法展现得淋漓尽致,顿音、波音、连音和颤音在三度音高上的显著变化以及在节奏上的细微转变,将整首作品推向一个小高潮。
除了倚音,作品中的另外一个显著的花腔特点就是跳音,用“拍皮球”的比喻很形象,“向下拍”的方法是通过腹部横膈肌迅速收张的力量,来控制从后咽壁发出的声音,这种声音呈发射式、有弹性,穿透力强。以此训练来配合横隔肌的收缩,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在花腔技巧的练习中,我们还是要借鉴国外的演唱方式与方法,但在艺术处理上我们仍要以表现本民族人文与地域特点为主,将这些固定的技巧服务于丰富的艺术创造。
(二)把握演唱的节奏与旋律
尚德义将旋律与节奏创作于根植民间音乐的土壤,我们应从作品的民族性中来寻找与把握演唱技巧。在《牧笛》这首作品中,节奏和旋律是非常有特点,节奏运用的是混合节拍,由转到的节拍,体现出很强的牧歌特征。在演唱中将其强弱重拍的变化演唱出来,歌曲的节奏由慢变快,旋律与节奏有明显的哈萨克音乐风格的七声调式。尚德义将传统民族音乐中花腔旋律与西洋音乐中的花腔旋律相融合,具体做法是,只保留西洋花腔的旋律,并将其融入到传统民族的曲式结构中去,这样做不仅保留了民族音乐旋律的原汁原味,还多了一份生动与灵活,形成了作品独具鲜明个性的民族音乐特色,见谱例2。
从《牧笛》的旋律中可见,作品是一首复二部曲式,作品开头部分是散板,延长音体现了音乐的流畅和回荡。八度连线的地方气息要稳定,装饰音要处理的细腻,十六分音符的跳音气息要灵活,声音位置要高,咬字清晰明亮。歌曲的前十二小节以感叹的口吻抒发了创作者看到美景后的喜悦而激动的心情,从谱例可见,旋律中不乏波音与装饰音,体现出了不同寻常声乐作品的花腔技法与风格,值得一提的是“晚霞”一词中的“霞”字与紧随其后的“啊”字,这一部分当中,跳音与十六分音符的完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歌曲的演唱和表达增添了难度系数,但是同时也彰显了运用花腔技法的歌曲悠扬婉转而味道独特的艺术魅力。
另外演唱这首作品对于传承音乐家的审美理念与艺术品格有着重要的意义。尚德义先生一生当中创作了无数优秀的脍炙人口的声乐作品,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成功也使我们对音乐创作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传承下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不仅能够给人一种徜徉在优美环境中舒服的感受,更能传递作者与表演者的精神品格、创作心理、艺术修为与审美理想,反之,如果没有这些经年累月的创作经历、艺术积累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成就不了好的音乐作品。这首声乐作品的音主体乐旋律大多数都是在中、低声区部分进行的,因此,在演唱花腔女高音的部分必须要防止出现声音没有力量感,或者低音不能接地气的低下来等。其中有两个部分是有4拍的颤音的,在演唱这部分时,演唱者需要注意,避免喉咙卡紧。
三、声乐作品《牧筒》的艺术处理
(一)气息与咬字的处理
同为普通话运用,歌唱与朗读发音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与朗读发音相比,歌唱的气息运用要更多而且更难。
1.气息的处理
演唱者首先要根据作品的结构合理地分配好情感的发力点。花腔歌曲《牧笛》是一首典型的复二部曲式结构,其中引子部分和主题第二部分类似呼唤般的乐句是整首作品的高潮,另外。从上一章的谱例中可以看到,在这两个高潮句中,有多处拖拍的字,最难的是在拖拍之后还要运用花腔,所以演唱者不仅要有足够的气息支撑,还要保持情绪情感的不间断与饱满。以谱例3举例:
从谱例可见,“霞”字不仅拖了5拍,而且在下一句出现以前,还有两拍十六分跳音的花腔,从音乐来看,乐句与乐句间没有任何停顿。演唱此句,难题有二:一是如何通过一口气来完成这段音乐,做到换气自然而不漏痕迹。二是“霞”字在处理上,以美声的音色改善开口音的直白,避免了“x”这个读音的易漏气现象,采用“声门冲击”的方法。在演唱时,‘霞字的前5拍要气息饱满,腔体打开,后面的跳音稍靠前一些,使咬字时归到韵母上,清晰有力,从而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准确的把握作品的风格,提升演唱水平。结合正确的气息辅助,使歌词能够在旋律中如蜻蜓起舞,自然流畅,词的准确与清晰气韵其中,做到轻而声声如细雨,张而不燥,回荡无穷。
2.咬字的处理
在咬字处理上要把握正确的口,唇,舌,齿的密切配合和运用,在作品中,正确衔接每个字的发音变化,后面“啊”的演唱,必须做到口型的位置,唇齿舌的精准配合,清晰咬字,字正腔圆。如夕阳的“阳”字,“霞”字,美字腔体打开,竖着咬字避免声音发横,还有坠字声母与韵母衔接要自然,还有“啊”的跳音,咬字清晰,腔体立柱,位置稍靠前,使之达到字正腔圆,所以,控制气息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演唱吐字的清晰感与美感,所以演唱者可根据自身的条件以及对作品的理解,科学、合理地选择并运用各种演唱方法。
(二)情感的演绎与表达
要想将一首作品演唱的完整,绝不是简单的歌谱和歌词演唱出来这么简单,演唱者需要在演唱之前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要表达的主题,还需要用心的探索作曲家的创作目的,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进行二次创作,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去演唱,将作品演唱的准确完整。
1.注意情感基调
谈到情感的演绎,首先要注意情感的基调。一首声乐作品的情感基调,重点是这首作品带给听者和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给听众最直观的情感。演唱者对于情感基调的理解来源于对整首作品全面而又深入探究。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品的旋律,其次是作品的语言表达。听众可以更加直观和简单的理解语言,通过歌词看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情绪的变化也会带来音乐作品的微妙变化。情感的表现不仅要准确,而且还要自然。在演唱时自然的表达需要演唱者达到一定的表演境界能够排除杂念,与听众直接深入的交流。这种真诚的自然表达方式,更能够将听众尽快带入歌曲的情景中,使演唱者的情感和听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达到共鸣。
情感的自然呈现是乐曲流淌在血液中的灵感的再现,这些灵感源自于作者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和勇敢探索,源自于内心深处年轻朝气的涌现。以创作者早期的作品《科学的春天来到了》為例,创作者选取了春天的常见的意向,描绘了春日的图景,捕捉了人物情绪的变化和心情的波动,给人一种舒畅、明朗、青春、清新欢快的感觉。同样,在作品《七月的草原》和《牧场情歌》中,呈现的也是青春洋溢的年轻色彩,无法让人想到作曲者竟然早已是耄耋之年。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他在这样的年级还能创作出如此美妙的旋律?是人生独特的阅历、内心丰富洋溢的感受,亦或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处子之心。对于尚德义作品的演绎,扎实的演唱功底、对作品背后的文化的详细了解、对作者内心的揣摩、开阔宽广的襟怀,缺一不可。这正是他的作品被全国音乐艺术院校和广大音乐创作者喜爱的原因所在。音乐同文学作品一样,只有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坚实的生活基础上创作,在不经意间打动听者内心深处青丝,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成为印刻在时代记忆中的优秀作品。尚德义的歌曲创作之所以在广大乐曲库中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艺术作品背后超出常人的对品质的精雕细刻以及对民众思超的引领。
2.注意肢语言体表达
研究一部作品情感的演绎与表达,也是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根据分析和梳理,在演唱声乐作品时,歌唱者要完整的,演绎一首声乐作品,不仅要理解曲调,发音清晰,咬字完整,更加要注意肢体语言的运用和表达。一些动作和眼神是能够帮助台下的听众更好地理解作曲家和作词者所要表达的微妙情绪的。甚至有的时候,面部的肌肉轻微的动作,也能被听众很好的捕捉,演唱作品时,演和唱都很重要,肢体语言的表达就是演的部分。作为今天的民族音乐传承人,我们在汲取先人智慧的同时,更应传承他们的创作精神,这样才能够在正确的艺术道路上砥砺前行。
四、结语
通过分析、梳理与总结尚德义先生的花腔声乐作品《牧笛》,对于“艺术来源且高于生活”这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一件艺术品的成功不仅是因为创作者非同凡响的艺术造诣,更是因为他们对生活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并不断地追求更深刻的体会,所以这样的作品就会带有人们所能看到的美以及触及到人们内心的情感。反观,这样的作品又会引导人们更深刻地认识生活、思考人生,可以说尚德义先生通过创作歌曲《牧笛》传递着他对大西北的情感,通过研究这首作品,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也在思考作品对于当下民族音乐发展的启示与意义,不得不说,他在创作中一贯坚持的“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艺术理念以及对艺术严谨与执著的追求,才是成就他优秀作品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彭根发.论尚德义的声乐作品创作[J]人民音乐,2003 (3).
[2]廖红梅.花腔歌曲<牧笛>的艺术价值探微[J].音乐天地,2009 (11)
[3]赛音.论尚德义的声乐作品创作[J]音乐创作,2015 (11)
[4]韦亦珺,何卫论尚德义花腔艺术歌曲的题材及其开拓性意义[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8 (3)
[5]王文澜.美,在这里升华——尚德义艺术歌曲之无词部分的审美意蕴浅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 (1).
[6]林思名.浅析歌曲<牧笛>的音乐特点及演唱[J]音乐探索,黄河之声,2018 (3)
[7]钟晖.浅析尚德义艺术歌曲的美学追求[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3)
[8]沙涛.尚德义声乐作品创作的民族特色[J].中国音乐(季刊).2006(4).
[9]傅庚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在“尚德义教授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J].人民音乐,2002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