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贲”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影响

2023-06-30 03:59:31郭涵玉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白色中国画手法

郭涵玉

摘要:《周易》中《贲》卦的美学思想最为丰富,“白贲”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追求对中国画的留白艺术手法产生重要的影响。在色彩方面,留白中的“白”与墨色呼应,达到墨色所不能及的效果;在意境方面,留白手法追求朴素清幽、返璞归真之境;在格调方面,画家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表现自身的气质涵养与审美追求。留白艺术手法至今广泛运用,从“白贲”美学思想进行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国绘画艺术手法中传统思想与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白贲留白中国画美学思想

古往今来,中国绘画的历史绵延数千载,不断携手构筑中国文化的思想长城。作为中国画独特的艺术手法,留白蕴含的不只是中国画的语言创造,也是华夏文明的岁月积淀,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艺术传承。目前,结合不同时代学者研究成果,有关中国画留白艺术研究可归为美学研究、艺术理论研究、古典文化研究三种方向。宗白华先生从美学方面入手,对留白艺术进行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体现在《美学散步》《艺境》等著作。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多数学者通过梳理中国画留白出现、发展的脉络,从艺术创造者、接受者等角度探寻艺术价值,既而推动留白艺术理论的发展。此外,以经典的传世之作为路径,探索留白艺术精髓与意义所在,为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证明。故综合前哲时贤已有的研究现状,本文尝试以美学思想为主线,以艺术理论、艺术作品为辅线,从“白贲”这一中国传统美学概念出发,探究“白贲”美学思想对中国画留白艺术的影响,从而更深入把握中国画的审美意蕴,延续留白手法源远流长的美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一、“白贲”美学思想之底蕴

“卦,画也”,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相传自伏羲画八卦开中国绘画之先河。《贲卦》历来被视为与美学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与美学思想。在《美学散步》中,宗白华先生将工艺美术与古代哲学、文学中的美学思想联系起来,阐释了贲卦与中国画之间的渊源。贲卦上艮下离,艮为山而离为火,故日:“山下有火”。在火光的照耀下,山岭的形象以线条方式勾勒出来而更加突出。美首先来源于雕饰,即雕饰的美。但山体的形象经过火光的照映产生的美,标志由原先的雕饰之美、装饰艺术进入到独立的文章艺术,在中国的绘画之中可见文章。《贲卦》的发展过程揭示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规律,由原来的雕饰之美向以线条为主的绘画之美的发展,蕴含了艺术思想的重要转变。

其中,“上九-白贲”表达出“以白为饰”“平淡自然”“返璞归真”等美学思想。如果要解析“白贲”美学思想内涵,那么第一步应从“白贲”的爻辞与注释入手。辞日:“上九·白贲,无咎”。象曰:“以白为饰,而无患忧,得志者也。”“贲”本义为光彩、光泽,后引申为装饰、文饰之意。从“贲”之五彩杂色到“白贲”之纯洁白色,通过白色的调和使色彩归于平衡而无昝害,最终使贲卦呈现出吉象。同时,王弼《周易注》有言:“处饰之终,饰终反素,故任其质素,不劳文饰,而无咎也。”古人认为天地宇宙流动变化,世间万物生生不息;事物的发展周而复始,事物的双方不断转化。《周易》有言“亢龙有悔”,事物发展兴盛到达顶峰而则走向衰落。因此,坚持简单、质朴的状态有利于维护自然万物的平衡,可以趋吉避凶。根据王弼注解,“白贲”由外在的文饰向内在本质的回归,最终彰显事物的自然、本色之美。清代学者刘熙载有言:“白贲占于《贲》之上爻,乃知品居极之上文,只是本色。”①这里“本色”为“自然本色”,指经艺术家审美创造而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宗白华先生将“白贲”视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意象之一,以“玉的美,即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美”形容白贲之美。②换而言之,在繁复华丽的装饰之后,最终回归到本身淡泊自然之境,可谓繁华落尽而见真淳。从错彩镂金的雕饰至清水芙蓉的超脱,“白贲”展现了绘画艺术终极的审美境界与审美理想。而另一方面,《贲卦》有云:“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从“人文”的角度审视白责美学思想,其崇尚质朴、归真的审美理想,与道家所持“返身”“歸朴”的思想不谋而合。世人常为功名利禄而迷失、彷徨,而生命的真谛实为个人自然萌生的归属感,是人性、心性的精神自足。因此,白贲美学思想可使人涵泳思想、洗涤心灵,为现实生活、文学艺术提供精神的支撑与导向。

二、以白为饰,色彩之美

中国画十分重视色彩的使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画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色彩体系,其重“墨”抑“彩”的审美取向与白贲的美学思想暗合。从古代汉语语言来看,“白贲”为使动用法,即由彩色过渡到白色,有学者也称素色、元色。虽然白色与素色具有共通之义,但二者之间也有细微不同。学者肖世孟认为:通常情况下,“素”与“白”在服饰中具有相同的含义,它们都是产生白色的视觉效果。但在进行服饰的具体颜色描述时,“素”则是指制成服饰所用织物的本来颜色,而“白”所指服饰染成的白色色彩。③“白贲”选用“白”修饰“贲”,主要为表现白色的色彩特征与象征含义。“白贲”强调白色的修饰作用,通过白色的装饰、修饰可见质素。《易传》日:“五色不成谓之贲,文采杂也”,“贲”为五彩色,而白色可修正与调整繁杂的颜色花纹带来的失衡,从而产生平衡、和谐的美感。同时,白色也具有一定象征意义,比喻人的纯洁高尚的品质。经意有言:“白贲,白色之素质加以诸色之花文。比喻人有洁白之德。加以文章之美,故无昝。”由此可见,“自贲”对于白色的喜爱与运用,使其色彩之美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创作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古代绘画美学思想中,白色的巧妙运用使绘画作品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追溯中国画论史,叙述画法最早的原理见于《论语》一书。子夏问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这里,子夏所言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是对庄姜巧笑嫣然、眼波婉转的动作、神态生动的描写。“素以为绚兮”是顺着情思的继续描绘,以素与绚对应眼睛的黑与白进一步衬托庄姜眼睛的黑白分明、顾盼生辉。对于“绘事后素”,《考工记》亦言:“画绘之事后素功”。郑玄注:“素者,白采也”,“凡画绘,先布众色”,绘画时应该先着手画其他颜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最后用白色进行点染、勾勒,以调和灿烂炫目的效果。从缤纷多彩到素色淡雅,与白贲的美学思想互为契合。清代学者李道平曾引郑玄之语来解释白贲之爻辞,他认为最终贲卦归于白色,没有被纹饰所累,所以可以视为吉卦。

中国古代绘画的色彩的运用,经历了由鲜艳多色至简约黑白两色而达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例如,山水、花卉画最终发展至水墨画。如果说先秦时期所言“绘事后素”是“画在意先”的色彩调和,那么至宋发展成熟的“留白”手法则是“意在画先”的色彩构图。此时,白色虽然未作为绘画颜料使用,但成为作品中不可忽视的色彩。“留白”实际上指一种在绘画空间中布局、构图的创作技法,留下的白色是纸张本身的白色。但是,这种白色不仅仅是纸张的空白之色,而是与其它颜色融合,成为绘画作品颜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代张式言:“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同代画论家华琳也提出过相似的论述。他认为画面中的空白与纸的颜色是有区别的,视这种空白为画面中的一种颜色。由此可见,这白虽然看起来只是还原出纸张本来的质地与颜色,但在作品中可看做一种与墨色相辅相成的颜色,蕴含无形之画与无尽的意味。中国画很重视空白的留存,纸张的空白转化成作品的一种映衬、装饰与表达。通过留白中白色与绘画作品墨色呼应,更能衬托墨色与绘画主体,从而达到由无到有、虚实相生墨色所不能的效果。画作中色彩呼应,使得作品整体产生纯粹和谐之美,这与“白贲”追求的最终审美理想相一致。

三、平淡自然,意境之美

“白贲”的美学思想对于留白艺术的影响,还体现在追求作品意境之美的方面。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衣锦襞衣,恶文太章;贲象穷白,贵乎反本。”刘勰认为尽管衣服十分华美,但应在外面披上一层粗麻的素衣遮盖,这样才能自然、低调的展现出衣服固有之美。魏晋以来,人们的审美意识开始觉醒,文学、艺术进入审美自觉的黄金时代。此时,相比较传统的繁复雕琢的审美倾向,更多逐渐通过扬弃趋向淡泊自然的更高之境。实际上,这种转变与白贲的“饰极返素”规律、内涵相通。由沉湎于装饰、美化的物欲享受的“贲”,转化为平淡、自然之美的精神追求,白贲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而这种审美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文学艺术的意境创造、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④

对于作品自然、平淡的意境塑造,留白手法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国画中的留白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痕迹,经过不断实践发展成为中国传统艺术手法之一。从有绘画开始,在一些陶器、石器上绘有花纹并伴有空白。但是,这时的留白属于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留白,人们追求复杂的雕饰之美,留白还未运用于意境的塑造。然而,至先秦时期发生转折,留白的艺术手法开始有意识的运用,进入一种自觉发展的状态。直至唐代,出现与留白含义相近的“白画”一词,为留白手法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宋元时期,进入中国绘画发展史上文人画、山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诸多画家尝试运用留白手法,以此营造出淡泊自然的意境与心境,留白手法被广泛使用并发展至顶峰。在中国山水绘画史上,产生画面留白的重要时期是为南宋。经历了北宋的山河破碎后,南宋建立而偏安一隅,不少画家通过边角山水的小景构图,来传达对民族与国家的悲痛之情。李唐的《清溪渔隐图》在两宋山水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启新一代的绘画风格。作品截取自然中的景物进行构图,画面留有大片空白与山水风景相呼应,突出人物主体形象。整幅画作体现出清幽宁静、平淡自然的意境,是留白手法运用的典范。与南宋画家马远的小景构图相似,南宋夏圭也爱画边角之景,有“夏半边”的称号。在夏圭的《雪堂客话图》中,山林房屋矗于白茫茫的飞雪之中,远山近树与苍茫天地交融一体,画家运用留白的手法,烘托出一种万籁寂静、清幽寒冷、朴素自然的意境。整体主要画面都在白雪皑皑的笼罩之下,画家巧妙利用留白手法描绘山林、江水、屋顶铺盖的积雪以及空中缥缈的飞雪,看似随意而做实则细心安排,成为雪景意境塑造的关键。画面中的“白”自然转化为画中的“雪”,与墨色交相呼应使得意境进一步加深。

四、返璞归真,人格之美

《贲》卦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方面,从天文的角度来看,白贲的美学思想对留白艺术的色彩运用、意境营造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从人文的角度来看,白贲的美学思想也影响了画家对气质涵养、精神升华以及心灵超越的人格之美的追求。《道德经》言:“反者道之动”,通过潜心修身回归最初的目的,回归至本真的自我。老子亦有云:“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欲望没有穷尽,在追逐欲望时往往迷失自我,故要抱守本真、怀抱纯朴,减少个人的私欲。道家将这种思想比作初生的婴儿、赤子,指人的初始状态的纯洁质朴、性情本真的状态。“白贲”的美学思想延伸至艺术领域,要求创作者进一步陶冶自身的品格、气质、心境等。欲创作出白贲之美的作品,艺术家需净化心灵,率真任情。在绘画过程中,画家应保持一种原始的、纯粹的、“清”的状态。《庄子·刻意》云,清水是指不含杂质的水。水是这样,人也是这样,画家要排除心中的杂念而专心于创作的主题,不要进行繁杂、多余的装饰,正如西汉刘向《说苑-反质》:“质有余者,不受飾也”。清代著名画家傅山云:“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可追求简单的古拙,也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技巧;宁可追求丑陋形态,也不刻意追求媚俗风格,从中可见其返璞归真的审美指向。

留白艺术手法展现作者高超技巧,对于留白的面积、位置等都是经过画家仔细的思考。如果画面过于丰满,所绘重点就无法突出,鉴赏者也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因此,清新简约、洗尽铅华的绘画作品给人以美的享受。艺术创作者往往通过作品将自己的思想精神、内心情感予以真实的展现,换句话说,绘画作品是画家内在精神世界的另一种真实表达。而一幅绘画作品,看似简单的留白之处更是创作者思想独特体现。在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整幅画描绘一小舟、一渔父、一钓竿,其余部分运用留白艺术手法。这时,大范围的空白之景伴有细致的水纹,展现出烟波浩荡的江水,开启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清代画论家华琳曾论画面中的空白与纸素之白的不同,画之空白具有情感,否则画就失去了趣味。

渔父的形象是中国传统文艺中经典形象,在山水画中通常代表普遍文化意义上中国隐士形象。在《寒江独钓图》中,孤舟上垂钓的渔父作为一名特立独行者,正是当时文人、士人内心独白的显现。画家对渔父形象描绘塑造融入作家的思想与心境,抒发文人画家的情绪与感情,也使得整个作品的境界得以升华。然而,对于渔父形象的塑造,留白之处的江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大片留白的映衬下,大片简单、空白的水域背景使得视觉中心聚焦于作品核心部分“一叶扁舟”之上,突出了画作主体;同时,也使画家充分发挥主动性与能动性,表达出自身寒冷萧瑟、孤独寂静、遗世独立之感。此时,留白的艺术表现的正是白贲美学思想延伸出的生命意义思考,体现画家对朴素归真的人性内在美的追求。

五、结语

“白贲”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对绘画留白艺术手法产生深远影响,色彩的选择使用、意境的构思塑造以及人格之美等方面都有体现。在中国绘画中留白艺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留白与墨色、虚与实相互呼应突出画面主体,展现作品的本色、自然之美;同时,留白手法营造出平淡悠然、宁静质朴、返璞归真的意境,展现了画家的思想境界、独特心境以及审美理想。画家对于清素之美、朴素之美的执著追求,这与“白贲”的“以白为饰”“终极返素”美学内涵与美学思想一脉相承。以《周易》中“白贲之美”为切入点,有利于深入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留白艺术手法,触及留白艺术带来的丰富的美感与意蕴;同时,也有助于感受中国绘画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思想之精髓。

注释:

①王气中.艺概笺注[M].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318.

②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③余安安.《周易》“白贲无咎”美学观念的多维启示[J].云南社会科学,2014(3)

④刘珺.《周易》与中国画审美之渊源[D].天津大学,2005

猜你喜欢
白色中国画手法
中国画
华夏文化(2021年3期)2021-11-04 04:46:34
层递手法
快乐语文(2021年11期)2021-07-20 07:41:42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七步洗手法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艺术品鉴(2020年1期)2020-01-19 06:01:08
《远方》中国画
吐鲁番(2019年3期)2020-01-01 07:42:04
雪为什么是白色的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海燕(2017年2期)2017-03-18 05:34:09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
总之就是要选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