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共振·共情:《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破圈”路径探究

2023-06-30 03:59:31田龙过刘思颖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纪录片遗传受众

田龙过 刘思颖

摘要:微纪录片作为“微时代”下的纪录片新样态,近年来借助其“短平快”的传播优势及更具针对性的内容定位乘势而上,赢得越来越多受众青睐。本文结合微纪录片《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的内容创作与传播实践,从叙事共鸣、价值共振、科技共情三个维度剖析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影像创作新风向,为进一步优化发展新媒体时代微纪录片突围创新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非遗微纪录片Z世代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再一次将发扬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①强调了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要求。因此,如何能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新世纪社会文明等议题相接轨,为当代社会输出文化正能量,成为当下首要思考的问题。移动互联网的井喷式发展,致使媒体终端设备愈发多样,为进一步贴合受众多元化需求提供了可能,不断拉升其社会影响力与关注度。《非遗传承,少年敢当》是由百多邦联合《了不起的匠人》原班制作团队“知了青年”制作的一部首次聚焦守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轻人的纪录片,每集时长8-10分钟。一改传统纪录片严肃庄重拍摄风格,借助“纪录片+短视频”的全新样式,一经播出便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片中瞄准90后传承人群,讲述了优秀非遗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被新时代青春力量坚守、焕发新生命的故事。

一、共鸣:锁定全新视角,精准辐射受众《2020年腾讯视频年度指数报告》中显示,该年度微纪录片的95后观看受众占比超40%,因此年轻受众群体对微纪录片作品的青睐可见一斑。②《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也首当其冲地一改传统非遗纪录片以老一辈传承人作为记录主体,将目光投射瞄准到新时代的主流受众群体-Z世代群体当中,选择更为契合青年受众观看习惯的叙事方式,在影片中通过90后青年传承人的自述、非遗作品演绎等手法,以更年轻化的风格、基调,为青年受众构建出一段段精神文化之旅。

(一)青春化视角,拉近受众距离

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因历史悠久、古老遥远而被“束之高阁”。虽然涉及广泛,也频频被各类型纪录片影像记录传播,但大多数受众群体选择对其关注,往往仅是基于基缘维所需,其中包含血缘、地缘、业缘、趣缘等关系。因此如何突破这一维度限制,使更多的主流受众群体,对其产生主动的关注并激发进一步传播,成为当下纪录片创新制作的重中之重。《非遗传承,少年敢当》制作组考虑到此痛点,决定打破其他纪录片的影像传播瓶頸,选取迅速更迭下的新时代主流受众-Z世代群体,作为重点传播对象,为其量身打造,将镜头对准一批青年传承人。以近乎同龄人的特殊身份,为当下偏年轻化、细分化下的年轻受众群体,提供语态上、形象上都更为贴近的人物状态来进行纪录,激活Z世代群体的关注视角,开辟一扇充满青春基调的、崭新的非遗展示窗口及传播渠道。

(二)锁定平民视角,关照受众心理

中国纪录片早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不断增加对平民百姓日常生活的关注。21世纪以来,更是将拍摄主体向平民化推进,将平民视角融入纪录片创作意识中,以追求更贴近受众生活,使纪录片在内容上能够更充满生活气息,传达真实情感,从而拉近受众与传承主人公间的心理距离。《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选择将影片主人公锁定为普通的青年传承人,通过放大少年感,在语言、内容上最大限度的贴合当下青年群体的语态、观影等习惯,聚焦平凡少年身上不平凡的一面。刁宽,手部严重烧伤变形,却不惧他人偏见,坚持拜师学习竹编,单手编织太慢,他就每日早出晚归,在工作室中一坐就是一天,他相信勤能补拙,用耐得下寂寞的韧劲打造着一个又一个竹编作品,诠释出非遗传承过程中的少年担当与责任感。除此之外,影片还借助白描的方式,以平实的态度叙事,由平凡人物主角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小小身躯的独竹漂传承人杨柳,将自己从7岁开始学习独竹漂,长达17年的学习经历娓娓道来,讲述过程中,人物不经意间的表情与动作也凸显着小小身躯背后的巨大能量,以及与民间绝技相搏弈过程中的不易,给予受众以视觉冲击,引发受众精神共鸣。可以说,影片用一段段镜头将一个个传奇人物的平凡生活变得丰满,鲜活。为身怀绝技的传承人与受众之间架起桥梁。运用朴实无华的词藻,真实记录着他们内心深处的矛盾、艰难与优质作品背后的不易,加之一幕幕温暖人心的叙事氛围,在赢得受众关注的同时,勾起受众内心的反思与情感共鸣。

(三)视角流动叙事,打造整体真实

近年来的微纪录片创作中,运用故事中人物自身视角讲述故事、抒发情感的方式愈发兴起。创作中通过亲见亲闻,为整部影片强化着亲历性及故事感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碎片化时代下微纪录片的传播需要。其中,将视角流动融入微纪录片的制作模式,通过多位人物间不同视角自然而然地转换讲述,完善叙事,拓宽故事的广度和深度,使更多细节能够深刻、生动、快捷地展现在受众面前。《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也通过对几位青年传承人及各自的师傅和家人,立足于不同视角进行多元化讲述,来弥合叙事中的细节缺口。第一期片中刁宽在讲述编织竹编作品过程中,影片从5分50秒到6分50秒,叙事视角流动了2次。

刁宽(竹编传承人):以前的话是五点半左右(开工),就是学艺的时候。晚上基本上是九点左右回去休息,就冬天的时候。

胡正仁(师傅):这一点我非常满意的。他就是起早摸黑在搞(竹编),做手艺的人就是这个时间,时间就是金钱,也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想的是,其实时间就是生命。

刁宽(竹编传承人):其实就是时间,你做的久了,你能知道这个刀它进多少,它退多少,你的力度多少,这个刀它其实不仅仅是往前进,它要往上抬或者往下压,像别人的话,就是两只手可以配合得很好,像我的话基本上都是用一只手在劈竹子,这个右手其实只是按住这个竹子,编的时候会更难一点点,基本上都是左手在编。别人如果双手编的话就是会很快,然后你用一只手编得又慢又不好看,所以说也是要经过时间的打磨。

在这两段简单的人物自述中,凸显着师傅对刁宽编织技术的认可以及刁宽超乎常人的毅力,无需解说词的过分加入,足以让人物形象立体完整。刁宽作为主人公自述,师傅胡正仁作为见证者进行讲述,分别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向受众还原了主人公右手虽被严重烧伤,却仍拥有的豁达勇气,展示出刁宽面对阻力不怕困难,迎难而上,与时间赛跑的学艺之路。更重要的是,将从内而外的内视角叙事与外部来评述主人公的内视角叙事相结合,不同视角的讲述,也增强了影片的叙事张力,这也是单一人物内视角叙事难以企及的。③

与此同时,传承人刁宽平日里记录下的琐碎心情与人生感悟,摄制组也通过其比较散乱的碎片化日记内容,选择与叙事结构相结合,根据事件发展需要通过主人公自己讲述出来,来完善叙事,传达、营造更为真切深刻的氛围感。受众也能够从同龄传承人的讲述中体悟不一样的人生体验,借助同时代背景下受众与传承人之间相似的时代经历,通过传承人的字里行间流露增加受众认同感,同步传递时代精神。也为受众提供了深入主人公真实内心的机会,迅速感知其中情感,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在主人公与受众之间建立更好的情感桥梁,为更好地走进叙事者内心,感受其内心深处的情感冲动做出了重要铺垫。

二、共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正确价值观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中强调,要在“十四五”规划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并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也意味着我国的文化建设进入到了新的历史阶段,自此也对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新的方向与任务。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传承人,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非遗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传递新时代新青年新思想、新认知,凸显深切的责任感与担当意识,在传统与现代中磨合出的新文化样态,在展现新时代非遗魅力的同时,也对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产生极大的精神鼓舞。

(一)传递正确价值取向,实现深度赋能

建设文化强国的新使命与新方向,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落在了每一位新青年的身上。其中新方向中提出,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文化建设。《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作为非遗文化传承纪录片,在传播非遗的同时,也通过一系列的细节展现,透露出几位青年传承人在面对非遺传承时的坚韧、果敢。而影片展示出的真实故事,也使影片充满活力、感染力与正能量。竹编匠人刁宽在影片一开始,便以刁宽与老师的一句吐槽,“之前参加集市时别人看到产品,觉得不是我做的”,一句话道出在面对身体缺陷时心中的不甘,此后又与刁宽严格要求自己的画面以及日记中记录下条条感悟,为受众传递其充满正能量的精神意念,让每一份来自刁宽的手的竹编作品都拥有了一种别样的份量。精美的作品弥补了刁宽身体的缺陷,向受众展现出新一代青年人的青春风貌,传递出无限力量,虽然身体的缺陷令他备受偏见,但坚毅而单纯的信念感与责任感,却给予受众以精神享受与精神体验。此外,在非遗绝技“独竹漂”传承人杨柳的段落中,影片更着重展现着新时代背景下,青年传承人在面对传承壁垒时的积极态度。用一遍又一遍的尝试,找寻古老技艺与新时代的契合点,不厌其烦地摸索、突破,将高难度的舞蹈动作甚至戏曲元素融入其中。不惧严寒酷暑,凭满腔热血与勤思苦练,练就惊艳世界的中国绝技,弘扬了不起的东方美,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国门。在守正的基础上,大胆融入创新,为古老民间渡江绝技赋予新风貌、新姿态,彰显新时代中国青年的青春担当。除此之外,影片中多元文化的共生格局,也充分发挥了纪录片“国家相册”功能,为受众营造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也为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社会文化诉求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强化传统美德,实现价值共振

纪录片作品中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细节性记录,也成为进一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一环。而对于中国文化气息的真实展现,《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采取片段展示的方式,针对几位青年传承人,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交融的亲历者,与老一辈非遗大师及家人的生活日常,其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亲情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文化等观念,都被制作组细腻串联,让受众有机会体悟到这些青年非遗传承人背后难得的情感支撑。95后非遗传承人杨柳在讲述自己与“独竹漂”的缘分由来时提到,幼年时身体瘦弱,而被身为当地独竹漂协会会员的奶奶拉着一起锻炼。然而没想到偶然的接触,竟让“独竹漂”成为了自己一生的追逐。“奶奶是我们遵义这边第一波学会独竹漂的人,奶奶学会了之后,就决定把独竹漂这项绝技交到我这里。”杨柳的一席话,也再一次真实再现了传统中国式家庭中,老一辈人对孩子深切的爱。用耳濡目染的方式助力子孙掌握一技之长的愿望,融化于日常教育之中。“我在小时候也埋怨过独竹漂,但现在我很感谢这些经历,也谢谢奶奶对我的督促,才让我有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样子。”采访中杨柳毫无掩饰地感谢,又再次将受众带入到杨柳的成长历程中.愈发真切地感受到老一辈人对孩子毫无保留的爱与用心良苦。与此同时,大方勇敢向家人表达感谢与爱意的做法,不仅彰显了新时代背景下培塑的青年新风貌,也让优秀的传统家风文化得以展现与升华。而镜头下杨柳姐姐和母亲分工式的日常陪伴,更谱写出一幅中国家庭的温馨画面,让受众也在潜移默化中收获一段段动容的情感体验。

三、共情:适应新传播语境,营造绝美视听体验

新媒体时代受众观影习惯的变革,催生出更适用于新媒体平台“微”传播的纪录片样态,从2009年开始,凤凰卫视便已开始尝试微纪录片的制作,直至2011年提出了“微纪录片”的概念。并因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等特点被受青睐。④《非遗传承,少年敢当》立足聚焦90后青年非遗传承人,以微纪录体量,年轻化语态在镜头中注入新鲜血液。让更多Z世代年轻群体能够在诺大的市场背景下,选择驻足观看影片。同时各项技术的不断创新,也为感受更加新颖的视听体验提供着良好的条件,为全新的传播形式带来更多的可能。

(一)技术驱动革新,构建上佳传播平台

网络传播的便捷为文化传播构建起了愈发成熟的平台。通过公共传播环境为影像传播提供基础,促使纪录片创作者与受众间的交互愈发自然。《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以互联网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移动终端讲述时代故事。借助受众对于移动终端在使用上的碎片化特征,采用“短视频+纪录片”的方式,将故事独立化、短小化,以迎合当下受众的观看习惯,为受众提供非遗文化传播相关内容的移动传播形态。更具针对性的记录,给予受众更多的自由,可以随时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并通过平台提供的评论区、弹幕等进行自由式表达,为受众架起与影片人物、其他受众之间对话的空间。

(二)艺术表达创新,营造视听享受

微纪录片受内容时长限制,需要第一时间将主人公身上最重要的部分前置。声音设计上更追求简洁凝练,需要避免大段人物访谈,借助声音轨道与画面内容同步的方式,提升影片的视觉真实感,时刻调动受众情绪。作为传承历史文明的影像载体,创作过程中,制作组也将独特的中国古典意境与美学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影片根植于东方美学特质,借助多景别、多机位调度,以及航拍、延时等特殊摄影技术,构建影片节奏,为受众提供了一个相对静止又能够感受人物内心机会的同时,完成影片层次感与意境上的营造。《非遗传承,少年敢当》中独竹漂传承人杨柳一期中,挑选竹子时穿越的竹林、训练技法时背后的山河,构建起丰富的文化风貌与自然意境,无一不彰显着东方美学独有的诗性韵味。⑤

四、结语

微纪录片的诞生,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构建起更多机会与可能性。而《非遗传承,少年敢当》通过精准的受众定位、青春热血的人物形象与亲近平实的影视语言,再次成为“非遗”类纪录片的引路人,也为此类型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起到典范作用。通过将传统非遗文化与当代技术之间相融合,为新时代的非遗传播焕发生机,让非遗历史文化告别孤芳自赏,走进新时代青年内心,实现永恒的“活化”。培育新时代青年人群的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荣誉感。

注释:

①郝雨,林慧明.文博类电视节目创新形态及创优内涵浅论[J].当代电视,2022(4).

②翟修树.新媒体语境下高校微纪录片创作探究[J]青年记者,2021 (10).

③张雷.人物内视角叙事在微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分析[J].电视研究,2019(12)

④孙振虎,丁山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中国电视,2015(5)

⑤刘忠波,沈文瀚2017-2021年中国纪录片创作题材类型、美学表达和社会价值[J].当代电视,2022 (2)

猜你喜欢
纪录片遗传受众
非遗传承
区域治理(2022年40期)2022-11-27 04:01:54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传媒评论(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用心感动受众
新闻传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