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俊
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音乐推出了一个新的称谓——国乐。将中国现代音乐冠以“国乐”美誉,蕴含着演艺界对中国现代版音乐的一种全新认知与热切期待,彰显现代音乐人践行中国音乐文化强国思想的迫切愿望。简析现代“国乐”概念与现代“国乐”演艺实践,解读“国乐”演艺实践中的困惑,探索“国乐”演绎实践全面推进与普及方略,以期中国现代“国乐”拓展更加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国乐民族音乐演艺实践文化强国文化艺术
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中国近代音乐理论与实践资源匮乏,人才稀缺,中国音乐面临着挖掘拯救和基础重建。经过代代音乐人深入生活不断创新,推出了一大批传世经典作品,如《花好月圆》《东海渔歌》《春节序曲》等等,为现代“国乐”演艺实践,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一、现代“国乐”概念与现代“国乐”演艺实践
(一)现代“国乐”概念
目前尚未建立现代“国乐”理论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学术定义。音乐学家王光祈就国乐做出论述:“国乐是足以发扬光大该民族的向上精神,而其价值又同时为国际之间所公认。因此之故,凡是‘国乐须备具下列三个条件:代表民族特性;发挥民族美德;畅抒民族感情;这样的音乐才配称‘国乐”。国乐,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概念和定义。作者理解的现代“国乐”概念是:由中国音乐人创作的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伴奏的现代音乐作品,是孕育着东方音乐文明,承载新中国音乐创新累累硕果,结晶时代音乐元素与创新演绎,破茧化蝶的中国音乐升级版。是把中国音乐发扬光大,奉献普及给广大人民群众,旨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将中国音乐推向中国乐坛主流主体地位。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属于世界三大音乐体系之一,独立成篇,涵盖中华民族音乐元素精粹和外域音乐成分的汲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拥有拉弦、弹拨、吹管及打击乐四个声部编制配备,经過改造乐器,增加演奏半音阶功能,汲收功能和声及现代音乐写作手法编曲演奏。中国民族乐团,创建了现代民族室内乐及大型交响乐,是现代“国乐”演绎实践的传承载体。
(二)现代“国乐”演艺实践
21世纪初始,各类艺术院校培养了大批音乐专业人才,给院校及乐团注入新鲜血液与中坚力量,从器乐制作到理论水平到作词作曲,都有了质的飞跃。中国乐器演奏的交响乐、室内乐和独奏乐作品层出不穷。中国音乐集各民族地域优势与一体,由民族、民间、民众的简单的艺术表演,锐意进取,跃升为中国特色乐府新声新境界。中国音乐人厚积薄发,重磅推出新时代“国乐”精品正式上线。
“国乐”演艺实践走进荧屏和音乐厅,以央视音乐频道《风华国乐》为导向,以中央民族乐团推出的《印象国乐》《又见国乐》,上海民族乐团《国乐华章》《国乐咏中华》等高端定位,呈现创新的艺术水准、多元的艺术风格和精彩纷呈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巡演国内外,展示了中国“国乐”文化独有神韵,成为“国乐”演艺团队引领标志。各地民族乐团纷纷响应,相继推出《国乐盛典》《国乐正青春》《国乐赏析》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现代“国乐”以各种器乐特有的柔美音色,鲜明的风格意境,精湛独特的演奏技巧自成一体。中国音乐人唱响现代“国乐”新篇章,获得国内外乐坛广泛赞誉。“国乐”以全新的姿态悦耳的旋律进入公众视野。
二、解读现代“国乐”演艺实践中的困惑
“国乐”演艺实践已拉开帷幕。中国音乐人对“国乐”的认知,包含着对中国音乐未来发展的美好憧憬,契合文化强国战略思想。然而,中国“国乐”演艺实践,至今徘徊于少数荧屏专题专栏与曲高和寡的音乐厅里,成为少数群体欣赏的“阳春白雪”,“国乐”距离走近广大人民群众和跻身各种音乐题材演艺或伴凑,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一)“国乐”演艺过程中,部分音乐厅票房收益不容乐观,团队演出抑或需要社会“支持赞助”,部分省市乐团缩编减员。每年一度的央视春晚大型文艺演出,鲜有演艺“国乐”的声音。绝大多数观众喜爱音乐,却并未接受过音乐学习,对各种乐器音乐表现无法甄别归属,音乐学习深造,首选西洋乐器。广大人民群众习惯于欣赏与接受西洋乐演艺,潜意识中以为西洋乐是乐坛主流,削弱了对中国“国乐”的关注热忱。
(二)近代西洋乐器发展从1600年开启,已经有几百年,从赞歌的宗教音乐到巴赫的平均律古钢琴曲,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印象派、表现主义。时间的沉淀注定了西方音乐在和声学、复调以及配器上的成熟和优势。由于历史原因与各种思潮的冲击,近代中国音乐发展停滞。建国初期,中国音乐理论与实践基础薄弱,从器乐制作到编曲演艺和人才储备(部分乐器练习曲、独奏曲曲谱几乎空白),与西洋乐器系统化发展状况相比,明显落差在起跑线,增加了西洋乐在一些重要平台的演艺参与机会。
(三)现代“国乐”演艺实践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媒体对“国乐”概念缺乏深度认知,宣传推送力度不足,“国乐”作品直达人民群众视听与视线范围的寥若晨星。中国音乐对外演出团队沿用“民乐”标致前缀定位,弱化了中国音乐传承与发展,作曲创新与器乐创新缺乏趋动力,人民群众熟悉的经典作品乏善可陈。外国观众难以分辩和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就是中国的“国乐”,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的认知与认可度,亦受到不同程度影响。
综上,中国音乐面临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相同境遇,濒临冷却化、边缘化、隐退化现状尚未止损。绵延五千年音乐文明的中国音乐,貌似成了部分大众眼里落后音乐文化的代名词,抑或成为少数高雅艺术殿堂的稀有珍品。现代“国乐”舞台空间狭窄,举步维艰。
三、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国乐”演艺实践前瞻
音乐欣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食粮,突破现代“国乐”演艺实践面临的困惑,探索“国乐”演艺实践方略,是现代中国音乐发展的需要。唱响文化强国战略下的中国“国乐”,让现代“国乐”获得更多人民群众的欣赏、喜爱认知与认可;拓展“国乐”更加广阔的舞台,需要中国音乐人团队发挥集体智慧,溯本求源不断探索。
(一)探索构建新时代“国乐”理论体系建设必要性
1.以《民族音乐概论》为基石,根据当代“国乐”演绎艺术实践成果积累,构筑当代“国乐”音乐理论体系建设,振兴中国音乐,树立“国乐”标志的权威性与音乐文化强国战略的世界影响力,增加中国音乐人演绎“国乐”的民族庄严感、圣神感和自豪感,增进人民群从对“国乐”的热爱与关注。对“国乐”承载中国音乐体系的音乐文化,在中国的普及与世界的传播,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音乐文化,体现了民族音乐的多元和谐与综合创造力,一方面采取本国原有的精粹,另一方面吸收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音乐的合作中探索新路。规范现代“国乐”概念,囊括中国所有民族音乐集粹与外域成份汲收,扩大了中国音乐概念表达的外延,丰富了中国音表达的内函,具有实至名归的“国乐”品牌效应。
3.将中国音乐演出对外标杆为“国乐”,显示了当代音乐人的自信与自强。倡导现代音乐人将中国音乐研究重心,关注到现代“国乐”具体实践中来,倡导音乐艺术类期刊推出“音乐文化强国建设”专栏,积极参与“国乐”演艺实践创新探索,是增强文化强国建设在中国音乐领域的前瞻性具体实践。
(二)探索“国乐”演艺实践“硬件”建设
1.制定规范国乐团体制标准:以文化强国思想为指引,尝试将国家级“民乐”团,升级为国家级“国乐”团,规避“民乐”团队演绎“国乐”对外宣传语言逻辑上“统一有序”的尴尬。建立完备的绩效考评机制与认证验收准入体系,推出系列经典“国乐”牌音乐会等其他形式的国乐展演,探索制定考核标准,逐步对各省、市民族乐团设立晋升国乐团考评。参考“学院”建设申请升级“大学”模式,将符合国乐团标准的部分省、市民族乐团,准入为省、市国乐团。加强省、市级国乐团建设。以占领中国音乐文化市场主阵地为目标,探索国乐团体制改革创新。
2.规范乐团乐器升级改造与创新:中国乐器制作创新,一直秉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存出新”的原则,不斷优化。如传统笙改良扩展丰富为中音笙,低音笙,传统唢呐经过改良丰富为中音唢呐,低音唢呐,新乐器“文琴”等,都丰富了乐团表现力。根据音乐表现形式需要,研制生产具有代表性、符合演奏大型中国音乐需要的、符合中华民族观众审美情趣与艺术需求的新的本土现代中国乐器,探索利用现代科技制造的一些特殊材质,传承而不局限于传统的拉弦、吹管、弹拨、打击类乐器,创新构造研制新一代中国“国乐”专属大型乐器,丰富国乐团器乐合理科学配置,换道超车,填补近几百年中国特色乐器总体创新滞后局面。
3.推动乐团作曲、编曲改革创新:立足中国音乐音色旋律根基,深入生活、体验生活、观察生活,链接现代世界文明气息与乡土气息,创作更多接地气和放飞梦想的现代“国乐”新作品,坚持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为社会主义大众服务的原则,将“国乐”作曲编导从过多探古怀旧的“多愁善感”“壮志未酬”或农村题材的小圈圈里跳出来,改变创作体题贫乏单一的固化模式,加大“国乐”创新力度,编制歌颂新时代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主导曲目,及时把脉年轻观众音乐情怀关注焦点、热点,以立足当代,畅想未来为主轴,注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各种现代音乐元素与旋律,将“国乐”元素更加深入到现代各种文艺作品中去,创作更多现代脍炙人口的传世经典,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视觉冲击与情感共鸣,感受国乐文化的艺术魅力。为现代“国乐”注入新鲜活力,保持“国乐”作品品质升级常态化,表现“国乐”特色独有的风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音乐文化产品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三)探索“国乐”传承保护模式
1.“国乐”演世实践与拯救民族特色音乐并举,加强“国乐”实践建设的同时,注重民族特色音乐与民族乐团的传承与保护,致力于传统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推陈出新,重视各地方的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参照普通话与各地域方言非物质文化保护摸式,支持和保护地方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乐团或乐队建制,倡导和营造由“国乐”引领,各地域民族特色音乐形式百花齐放的中国乐坛新格局。
2.加强青少年国乐素养的熏陶:引导青少年欣赏“国乐”,培育欣赏审美情趣,启发青少年对“国乐”的喜爱,提高青少年“国乐”欣赏水平,激发青少年“国乐”热情,感受“国乐”之美。避免碎片化分解“国乐”旋律音色之美,保留曲目欣赏的完整性:避免将“国乐”欣赏演变成技能大赛课堂。力戒让青少年练就一身演奏技能,却失去对“国乐”的灵感与热爱,让国乐欣赏成为纯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的熏陶为目标,让不留作业负担的国乐欣赏成为主流。同时因材施教,发现有音乐天赋的学子,引导选择中国乐器学习深造,培养“国乐”演艺传承后备人才。
四、“国乐”演艺实践空间拓展
酒香也怕巷子深,仅仅依靠中国音乐人探索“国乐”演艺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无数“网红”案例,印证了信息化时代媒体传播的巨大能量。“国乐”演艺实践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传播方式,积极探索紧紧依靠媒体文艺工作者的群策群力“推波助浪”,为“国乐”演艺实践空间拓展开辟新途径。
(一)推进“国乐”元素融入更多影视作品:视频视听文艺作品与音乐是一个水乳交融有机整体,而选择什么样的音乐元素音律与作曲风格和器乐配置,需要音乐人的创作、编曲、编导、倾情演绎完成。现代影视题材作品,根据场影配乐需要,更多插入国乐乐器特殊音色技效,将多元国乐元素融入现代影视剧题材,从单个器乐特有音色点滴渗透,逐渐推进。改变将大部分影视剧讲述中国故事,主题曲与场景音乐配备纯西洋乐的脱离中国实际的音乐抒情表现方式:改变现代题材中国影视剧主题曲西洋乐配乐全覆盖局面。力推“国乐”元素回归国内影视剧主题曲与背影音乐的主角位置。
(二)推进“国乐”进入地方电视台音乐节目专栏:参照央视《国乐华风》和广东卫视《国乐大典》与河南电视台公共频道《大众文艺》等栏目形式,结合现代科技,营造舞台美术摄影灯光等表现形式多样化、创新化,鼓励编导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提振人民群众爱党、爱国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创作符合时代特征的国乐交响曲、协奏曲、独奏曲等国乐作品。推荐更多“国乐”主题音乐会视频,投入电视舞台展播,掀起人民群众热爱国乐新高潮,增强人民群众对现代中国音乐文化自信心与自豪感。增强“国乐”在电视传播舞台话语权和存在感,增加电视媒体各种艺术形式配乐的“国乐”投送量。
(三)推进“国乐”在各种网络平台渐进投送:现代城市人民群众能抽出时间走进音乐厅始终是少数,人民群众接受音乐的更大平台是爱不释手的手机刷屏。部分网络游戏率先垂范,让网民在手游中同时感受国乐的视觉听觉冲击,加深了青少年网民在游戏中就对国乐素养的消化吸收。网络平台是推广国乐文化的新领域、新阵地。转变“国乐”局限于音乐厅或一些正式场景演出的单一宣传推广摸式,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将“国乐”渐进式嵌入到各种视频配乐中去。继续倡导各种形式APP平台,设计“国乐”作为背景音乐的覆盖渗透,唤醒人民群众体内音乐基因对“国乐”的亲切感、认同感与归属感。拉进人民群众与“国乐”的距离。建立线上、线下互动信息大数据平台,及时把握观众最新评论与欣赏需求,线下平台各种形式音乐厅“国乐”音乐会展演,是线上平台推广“国乐”效率的晴雨表;线上平台的评论关注点赞,是“国乐”普及推广晴雨表。着力打造更多中国特色专题品牌音乐会,让更多人民群众欣赏“国乐”、认知“国乐”,拓展“国乐”演艺实践无限空间。
五、结语
现代“国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丰厚积淀,是中国音乐文化艺术产品的“注册”标志,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度名片。开启了振奋民心,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的需求。
中华民族音乐是中国自己的音乐,黄钟大吕,独树一帜,千古传颂,源远流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包括中国文化艺术事业的伟大复兴,中国文化艺术是中国人思想之根、精神之魂,现代“国乐”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探索现代“国乐”演艺实践方略,需要音乐工作者全方位多视角创新,把弘扬“国乐”理念,践行到中华民族音乐中,让体现中华文化底蕴的优秀国粹“国乐”,以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登顶世界乐坛,架构“国乐”语言的友谊橋梁,让世界透过中国现代国乐团队演艺“国乐”语言,感悟中国音乐,感悟现代音乐创新,感悟现代中国人民音乐艺术修养和人文品质与精神面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不断探索丰富现代“国乐”演艺实践。文化强国视域下的中国“国乐”,一定会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刘红“国乐”“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并非作“历史变迁”理解的现象观察与思考[J]音乐研究,2019,(1): 5-17.
[2]刘红“国乐”“民族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并非作“历史变迁”理解的现象观察与思考[J]音乐研究,2019,(1):5-17.
[3]刘嵬.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新音乐”发展观[J]艺术研究,2018,(4):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