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思嘉
摘要:“民族歌剧”,顾名思义,是用民族化的视角和构创方式,讲述中国故事,传递民族文化精神。历经近百年的探索与实践,民族歌剧已然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大众欣赏审美和情愫的道路。新时代的今天,民族歌剧在弘扬主旋律精神与歌颂英雄事迹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松毛岭之恋》《英-雄》《沂蒙山》《北川兰辉》等一众脍炙人口的佳作,记录与缅怀了从革命战争到新中国建设时期,那些为人民幸福而前仆后继的仁人志士,他们是中华民族最坚强的脊梁。2020年10月17日是我国第七个“国家扶贫日”,由中宣部、文旅部、中国艺术界联合会、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全国脱贫攻坚题材舞台艺术优秀剧目展演”在京开幕。作为此次展演的开场大剧,原创民族歌剧作品《扶贫路上》登陆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舞台。这部作品此前曾被列入“2019年度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剧目”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扶持项目”。作品以在扶贫一线艰苦奋斗并不幸殉职的黄文秀同志为原型,书写了一部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歌剧戏剧 《扶贫路上》
一、兼具写实性与浪漫气息的戏剧内容构刨
歌剧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抽象性映射。相對于西方古典歌剧惯常以宫廷爱情故事为素材的主题设定,中国民族歌剧诞生于水深火热的抗战年代,显然具有写实性、批判性、歌颂性等与生俱来的独立气质。红色革命历史题材歌剧是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传家宝”,其爱憎分明的个性和对英雄人物血性精神的传承,也在当代现实主义作品的创作中得到了延续。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便是这样一部有声有色、有笑有泪的优秀作品。它凭借着戏剧舞台特有的表达手法,记叙了一位平凡劳动者不平凡的一生,并以小见大地颂扬着脱贫攻坚战中无数奔忙辛劳的身影。
“创作总是要从原点出发。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代题材,都要试图回到‘现场,带着问题和剧中人对话,了解他的所思所想,感受他所处的其情其景”②。《扶贫路上》讲述了在广西扶贫工作中殉职的百色市乐业县百坭村原第一书记黄文秀的先进事迹。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在历史的天空中不断回响着巾帼不让须眉的骄傲。壮族姑娘黄文秀在北京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原本可以在大城市工作生活,衣食无忧,但她却选择了返回贫困的家乡,担任乡村书记。在一年多的工作中,她日以继夜地为脱贫致富奔忙,努力学习本地方言并融入乡村生活,铺路修灯、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带领全村老少共同脱贫致富。仅用了短短三百余天的时间,便使88个困难户完成脱贫,村集体经济陡增。很难想象,这是一位20多岁,仍带有一丝稚气的年轻女干部。主创团队在萌生了“扶贫攻坚”的创作动机之后,曾在两年间八次走访百色地区调研采风,十余次调整剧本。2019年6月中旬,剧本审核通过,最终定稿。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传来了黄文秀同志在工作岗位上因山洪爆发不幸遇难的噩耗。得知消息后,主创团队随即奔赴百坭村,聆听数十位村民声泪俱下地讲着黄文秀过往的故事,歌剧《扶贫路上》的剧本内容也在此间悄然开始了重塑。从这个戏剧故事的架构方面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特征:
其一,戏剧故事以真实事件为蓝本,通过以正叙为主,兼有倒叙和插叙的逻辑顺序,形成对人物形象及精神的塑造,体现出朴素、写实、生动的艺术基调。在主创团队采风过程中,有幸详细翻阅了黄文秀同志在任职第一书记一年多来所写下的三大本厚厚的工作日记,也正是得益于日记中的各种详细记录,才有了歌剧剧本创作中一个个真实且微小的戏剧事件串联。工作日记中详细记录了黄文秀初到百坭村时的所见所闻,又写下了她如何凭借一己之力扭转贫困乡民的思想觉悟,带领大家走向致富之路。工作日记为剧本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由第一人称口吻所详实记录的内容并不需要过多的点缀或粉饰,便达到了以事件刻画人物,以真心真情揭示精神品质的目的,使整部歌剧的戏剧创作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二,对微小事件形象深度的解构方式,做到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处理准则,将写实感形象还原于舞台之上,解决了此类歌剧题材空洞乏味或口号化、形式化的创作顽疾。塑造黄文秀的人物形象是歌剧《扶贫路上》的首要任务,既要由人物履历体现主旋律精神,又要符合其村委书记的身份。更重要的是,她只是一个20多岁的女青年。为使人物形象被雕砌的丰满、真实、朴素,身兼编剧与导演之职的田沁鑫通过村民口中讲述的一个个真实故事,在构建着她对黄文秀的认知,并梳理了一条从初到岗位、学习方言、任劳任怨,直到解决矛盾、取得收获、挺身赴险、壮烈牺牲的戏剧线索。张弛有度的节奏和步步推进的戏剧进程,通过舞台道具和演员表演所营造的“静态”和“动态”画面,使观众不仅对这位年轻女干部充满了喜爱和欣赏,更对其英年早逝痛彻心扉,由衷地感到惋惜。
其三,戏剧编创除了主体部分的写实性,还增加了一条意象化的浪漫引线,用飞舞的蝴蝶寄托心境。众所周知,蝴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常有引用,“化蝶”也被寄予美好的畅想。在广西民间同样流传着类似的传说,人死之后,如果想念亲人,便会化为蝴蝶飞来。在黄文秀罹难十天之后,田沁鑫导演亲赴实地探访,在村党支部瞻仰了黄文秀曾经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村民提到,刚刚曾有一只黄色的蝴蝶飞来,还有人拍照记录。这也使田沁鑫导演有感而发,将这一唯美且富于灵性的元素增添到戏剧舞台上,在画面、语言、唱段中进行了综合化的表达。强烈的指代性直击观众敏感的神经,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黄文秀罹难所带来的痛楚和绝望。
其四,戏剧主题以“黄文秀”的突出事迹为蓝本,但并不拘泥于个人事迹的写实性表达,在整个戏剧创作中始终保持着对于扶贫干部群体以小见大的宏观管窥。作为为“建国70周年”献礼,同时对国家脱贫攻坚关键之年的宣传与激励,《扶贫路上》中所表现的精神品质与先进事迹不仅仅是对黄文秀个人的礼赞,也是对全国各地290万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干部群体的一次崇高致敬。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黄文秀”用日以继夜的辛劳工作,才换来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圆满完成,他们是新时代“最美的人”。
纵观整部作品的戏剧立意及结构亮点,充分感知到其创作素材来源的真实与震撼。正是凭借着写实精神和创作团队对黄文秀先进事迹由衷的礼敬,才使戏剧环环相扣、扎实稳重、鼓舞人心。
二、以人物塑造为核心的音乐编刨理念
歌剧艺术归根结底是一种“以歌演剧”的形式,相对于西方古典歌剧对宣叙调、咏叹调、合唱等体例结构的严苛遵守,中国民族歌剧在20世纪的探索中便走出了一条更为自由宽广和具有民族风情的独立道路。当代民族歌剧的创作继承了老一辈艺术家的执念,并结合当代观众的欣赏喜好与丰富的音乐资源,形成了在音乐编创方面的全新突破。面对业界与社会舆论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民族歌剧的创作既要兼顾艺术性与戏剧性的平衡,又要注重中西方音乐元素的取舍搭配,还要努力做到“好听好看”,实属不易。《扶贫路上》的音乐编创由著名作曲家印青先生执笔,力求做到兼容并济,在优美感怀的音乐中诠释黄文秀的精神、理想和力量。
首先,从声乐体裁的应用层面来看,演唱部分融合了美声、民族和流行唱法,并以具有地域和民族风情的音乐旋律领衔主题脉络,充分显示出民族歌剧的本质属性,生动刻画具有民族标志的英雄楷模形象。在民族歌剧的创作探索中,曾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或是全面摆脱古典歌剧的约束,尝试以中国民歌和戏曲的融合方式重构:或是对古典歌剧的宣叙调及咏叹调等进行改良。而在近年来的新创作品中,发展趋势逐渐趋向于界限的模糊,中西合璧无论在理念或形态层面均衔接的更为自然流畅。印青在构创《扶贫路上》的音乐格调时,希望将艺术性与人民性合二为一,将各种声乐体裁的功能性发挥到极致,目的性单纯且鲜明。被广泛应用的广西百色地区民间音乐素材,不仅风格独特,同时也与戏剧事件融为一体,真实质朴。众所周知,百色地区壮族人口居多,兼有汉族、瑶族、苗族、彝族等民族人民。独特的地貌特征使这里山清水秀,山歌悠扬。美声唱法在塑造配角人物及群众形象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合唱及重唱中的應用,使声音洪亮磅礴,激发主旋律精神的呈现。流行唱法在剧中常伴随吉他伴奏,这一灵感来自于黄文秀居所中摆放的一把吉他。低回婉转的吉他独奏伴随流行唱法的轻声细语,在剧中表达着黄文秀内心的万千思绪。这一细节的处理使人物的多面性得以彰显,使其形象真切且充满温度。
其次,通过音乐和唱段内容对人物进行合理的塑造,不仅推动剧情延伸,更使音乐编创的戏剧功能得到无限释放。正值青春的黄文秀在生活中是一位爱说、爱笑、爱音乐的文艺女青年,在工作中则雷厉风行、一丝不苟。音乐总监印青在听取了黄文秀的事迹之后特别感动,在采访中他曾提到,有一种父亲失去亲爱女儿的痛楚,并为这个年轻女孩儿的精神深深激励。他将黄文秀与黄色蝴蝶的意象形成连觉。开篇序曲《好大的事情在身边》中唱起“山歌飘在云雾见,日子一天又一天,布洛陀拜了千百拜哎,百姓的生活盼改变”。壮乡的山水景致萦绕于舞台多媒体背景中,黄色的蝴蝶翩翩飞舞,成为点睛之笔。在黄文秀自我介绍的唱段中,作曲家印青与饰演“黄文秀”角色的歌唱家王丽达通力合作,使初登舞台的女青年呈现出率真、阳光、乐观的性格气质。唱段简洁明快,在具有叙述性的旋律衬托中,唱词铿锵有力地写到:“不说豪言壮语,实在讲,两年,百坭村脱贫”。全剧中的最为优美的主题唱段无疑是咏叹调《蝴蝶飞》。“蝴蝶啊,空中飞,身轻力不亏,年年引得东风到,岁岁与春归”。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歌风情,不仅唱出了黄文秀对扶贫工作的期待,也隐喻着她忙碌奔波的身影。
此外,作为对主人公塑造的“旁证”和对戏剧气氛的推动,作曲家在配角唱段、背景音乐和群众合唱方面同样下足了功夫。比如:因超生问题无法摆脱贫困的“燕来妈”和嗜酒如命的“班统风”,在剧中都有与角色形象相匹配的唱段。一者可以感受到贫困乡村十足的烟火气:另一者也可从村民狭隘的认识和生活弊病,侧面体昧黄文秀扶贫工作的艰辛与不易。最为别具匠心之处,在于对群众合唱人员的择选方面,特意设计了广西百色地区的演员进行歌唱。独有的方言口音和对本民族音乐旋律的心领神会,使他们的歌唱淳朴自然,动人心魄。
最后,整部歌剧作品的音乐编创将调式调性、旋律节奏、配器组合、歌唱表达等融为一体,彰显出中国当代戏剧艺术创作强大的自信心与民族性。音乐是歌剧的灵魂,不同国家的歌剧作品均会隐含着特有的民族文化特征。意大利的歌剧充满热情、德国歌剧严谨稳重、法国歌剧浪漫诙谐、俄罗斯歌剧充满忧郁气息。在中国歌剧的创作历程中,我们曾有过多种多样的尝试。曾经为显示民族独立性,借用戏曲唱腔与表演程式刻画歌剧音乐,也曾经全盘模仿西洋古典歌剧的体例结构与歌唱规制。在不断的总结、积累、反思、自省中,新世纪的今天,在歌剧《扶贫路上》我们看到了编创者与艺术家们对中西音乐语言的驾轻就熟,活学活用。这是一种在丰富阅历积累之下的淡定,也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成熟展现。中西合璧的音乐风格显现出东方大国开放包容的格调,以宽广的胸怀兼容并济,表达着民族音乐文化古朴厚重的历史感与新时代的开拓精神。
三、创新与细节并重的舞美视觉效果
当代歌剧艺术的创作坐拥先进的舞美科技和丰富的创意支持,为挑剔的观众呈现上一台台美轮美奂的视听盛宴。近年来,主旋律题材歌剧作品的舞美创意从布景、陈设、道具、服装、灯光及多媒体应用方面均在不断启发着各种奇思妙想。不仅展示出宏伟壮阔的大格局,也对微观层面的细枝末节精雕细琢,成就着作品的圆满成功。民族歌剧《扶贫路上》以背后的真人真事为蓝本,所有细节均发生在当下的时代,并有无数见证者亲眼目睹。因此,在将这一真实故事还原于舞台之上时,理所当然的需要体现出视觉层面应当具备的写实感。在此基础上,根据剧场欣赏的审美方式以及对戏剧内容的审慎观察与思考,再对舞台歌剧和细微之处进行设计和渲染,最终呈现出韵味独特且具有时代新风貌的舞台画面③。
从舞台空间的整体搭建理念来看,《扶贫路上》突破了歌剧舞台平面化的常规设计方式,在舞台正后方及两侧搭建起了多层的高架,横纵交织所形成的网格状空间自然形成了一个微形的表演环境。舞台通过抽象化的还原,在左、右、后三个视觉切面均设置了钢架结构。上、中、下三层的网格设计,可以将白坭村多个家庭的生活镜像在舞台上依据需要进行投映,视觉上还原了真实的地貌与村寨生活特征。这一创意一方面可以使表演环境快速切换或遥相呼应,同时可以使观众的欣赏视角不断转移,避免单调;另一方面也抽象性体现着百坭村起伏险峻的生活环境,为黄文秀的罹难铺垫。更为重要的是,钢架结构给人以一种坚若磐石的稳定感,代表着在党和国家的帮助与支持下,必然要实现白坭村脱贫致富的宏伟蓝图。视觉层面给人以坚定、果敢、牢固的体验。正前端的主舞台空间,根据戏剧情境的需要,时而模仿百坭村绿树成荫的实地环境,时而转变为大面积的阶梯环绕,意象化体现着环境的艰苦。总体来看,《扶贫路上》的舞美设计在保持民俗韵味和写实感的前提条件下,大量借鉴了音乐剧的时代特性和电影镜头切换的凌厉感。这样的舞美效果不仅使舞台清新自然,也与戏剧内容紧密衔接、步步推进,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体验感受。
从舞美处理的细节方面来看,主创团队同样不失敏锐细致和人文精神,体现出事无巨细的责任心与工作态度。比如:作为一部舞台巨作,大量演员的出演对服装筹备和设计工作是艰巨的挑战。国家话剧院服装造型设计师赵艳在实地考察之后,根据百色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精心制作了近500套表演服装,在款式和颜色搭配方面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考虑到剧情内容的需要,在黄文秀牺牲一幕,服装色调灰暗压抑。而在扶贫工作取得胜利成果的尾声部分,各种鲜艳的服装配色与华丽的民族头饰交相辉映,共同烘托着喜庆祥和的气氛。在道具细节设计方面,主创团队力求还原真实生活中的细节。大到一筐筐金黄的橘子、一挂挂玉米、农家腊肉、村里新建的柏油马路、太阳能路灯,小到黄文秀工作桌上摆放的《西行漫记》、厚厚的驻村日记、长筒雨鞋、雨衣,甚至连她所戴过的眼镜款式,都尽可能收集重现。对细节的准确把控不仅致力于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更在潜移默化中对无数“黄文秀”式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习近平同志在回顾黄文秀的先进事迹时强调:她在脱贫攻坚第一线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用真心真情在艺术舞台上书写了扶贫干部光辉灿烂的人生。优秀的歌剧创作实现了戏剧、音乐、舞台的三位一体,浓缩了黄文秀同志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闪光身影,并激励着当代国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注释:
①居其宏.关于歌剧若干概念之我见[J].当代音乐,2020 (3): 5-8
②田沁鑫,姜文良,崔磊.浅谈民族歌剧《扶贫路上》的创作[J].剧本2021,(1): 68-69
③郑锦扬.一个梦想三点思考:新时代中国歌剧、音乐戏剧发展的创新与超越[J].音乐探索,2020 (3):60-71
参考文献:
[1]周丽娜.中国民歌之于歌剧音乐创作的价值[J].中国戏剧,2022 (06)
[2]王丽达.在歌剧舞台上成长【J].人民音乐,2021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