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限的淡化

2023-06-30 02:37:21刘东明
艺术研究 2023年1期
关键词:维纳斯巴洛克界限

刘东明

摘要:本文以《维纳斯的诞生》和《夜巡》为例,运用沃尔夫林形式分析理论,引入“界限”这一概念作为分析线索,串联两者在沃尔夫林的五个对立观看方式下的相互作用并建立五对范畴之间的有机关联,从而进一步揭示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的风格演变特征。

关键词:形式界限文艺复兴巴洛克沃尔夫林

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贯穿了14-17世纪,是西方美术史的重要过渡阶段。基于文艺复兴的秩序感和巴洛克的运动感这一宏观特征,著名美学家、美术史家海因里希·沃尔夫林(Heinrich Wolfflin,1864-1945)在其代表作《美术史的基本概念》①用五对基本概念,即“线描和涂绘”“平面和纵深”“封闭的形式和开放的形式”“多样性和同一性”“清晰性和模糊性”解答了两时期不同艺术风格的落脚点。因前人基于此类问题的研究集中于将此五对基本概念进行分别阐述,其间不免显得割裂。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怎样融会贯通的在具体作品中理解这五对基本概念并以全局观构建其中的联系。

一、画面中形的界限淡化

“线描-涂绘”一对范畴在作品形式上的具象表达便是画面中形的界限。

《维纳斯的诞生》作为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Alessandro Filipepi,1445-1510)的代表作,体现了波提切利注重用线造型、精致明净、细腻动人等艺术表现特征。画面中所有的可见形体的构建皆以线条作为框架支撑,同时这些线条也形成了画面中每个人物及物体清晰而尖锐的外轮廓。这些线条既强调了画面中的每个独立元素,又清晰得将这些独立元素果断的分隔开来,成为了画面中每个独立人物形体的明显界限,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只存在情节设定上的沟通而不存在表现形式上的交流。当对《维纳斯的诞生》(图1)这幅作品进行鉴赏时,学者多数会谈及风神将维纳斯所在的贝壳吹向岸边,花神欲为维纳斯披上衣服,而这仅仅是画面内容中的情节关联,在表现本质上,画中的维纳斯和众神已然是相互独立的所在,甚至是将部分人物从画面中剔除,也不会对画面完整性起到较大的影响。

而伦勃朗(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1606年-1669)的《夜巡》(图2)中,整幅画面上几乎找不到清晰存在的线条,取而代之是以涂绘的方式暗示出每个独立形体的边界。以明显的笔触、不规则的色块与阴影代替了文艺复兴时期用于强调形体界限的坚硬线条,淡化了形体与背景、形体与形体之间的界限,甚至是其中的一些画面元素已然与背景和其他画面成分融为一体。线条感的淡化削弱了画面的装饰性和理想性,而色块的运用构成了较强的画面氛围和生动的视觉感受。观看画面中人物密集排列的部分,无法将任何一个人物的形体边界从伦勃朗细密的色块中剥离开来,而画面人物形体界限的淡化,也使得每一个人物不能够脱离整幅画来观看,维持了画面的整体性。

纵观形式分析历史的发展,李格尔(Alois Riegl,1858-1905)的知觉理论为沃尔夫林形式分析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沃尔夫林认为文艺复兴和巴洛克风格的区分需要分析二者基础感知方式。②《维纳斯的诞生》中,物体轮廓线的表达可以理解为触觉感知,而作为物体界限的线条则可以看做触摸过程中所留下的主观印象:对比《夜巡》中的以块面表达出的模糊界限,则属于画家以其视觉经验进行的表达,画面反映的也是画家眼中之物,属于视觉感知。因此《维纳斯的诞生》和《夜巡》更深层次反映出的是这两位艺术家所在的各门类学科不断发展、宗教特征不断弱化的一段时间内,艺术家对描绘对象的感知由触觉向视觉方向的转变,而这一转变的具体体现便是线描与涂绘的转变,是以画面中形体界限淡化作为载体的时代风格的转变。③

二、画面层次的界限淡化

“平面一纵深”一对范畴在作品中的具象表达是控制画面纵深的层次关系。

(一)前景层次与背景层次之间的界限淡化

在分析《维纳斯的诞生》这幅作品时,可以将人物与背景区分为两个不同层次。在人物层次中,画面的四个人物均匀分布,有着相同的刻畫强度和体量感,因此呈现出一种“互相平行”的关系,整个人物层次以一种扁平化的特点统一在一个整体内;在背景层次中,可见的陆地、树林、水域的表现方式凸显出的是较强的装饰性特征和浮雕感,整个背景没有非常明显的远近表达,而是以一个平面的标准进行布置(图3)。整体来看画面的构成感更像是人物层次和背景层次的机械叠加,有如绘图软件中两个图层的合成,每个层次内的元素都有着一定共性以实现层次内部的统一,而层次与层次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如果尝试将人物与背景分离,并换上另一幅背景,也很难形成较强的违和感。

而在分析《夜巡》这幅作品时,其实很难将画面内容以“层次”这个概念划分,归纳来看可能可以以前景、中景、背景做以区分(图4),但隶属中景却和前景人物有着一样明度的小女孩、几乎要融入背景的几个人物,也在画面中悄然淡化了我们想要归纳出的所谓层次界限。正因如此,画面元素之间形成了有针对性的搭配,并不能兀自割裂层次之间的联系抑或说找不到可以分割的切入点。

(二)单一层次内部的细化处理

而就单一层次来看,《维纳斯的诞生》中的人物层次、背景层次内的元素表现出的关系是同一平面内的平等关系。以人物层次为例,画面中的风神、维纳斯、花神具有着相同的亮度、体积、以及细节。层次内部以明显而规律的节奏将整个层次统一在一个平面之中,个体和个体也有着明显的并列关系,这些都形成层次内部的井然有序、和谐统一,同时也强调了人物层次独立的存在感。

相反在《夜巡》中,对于层次感的处理更像是梯度划分,就算生硬地将画面层次归纳成前景、中景、背景,依然可以从每个本就不明确的层次中切分出更多细化的子层次,而整体画面的纵深感在这些子层次的垛堞而形成的对比中呼之欲出。

总体看来,《维纳斯的诞生》所呈现的平面感并不是指画面中没有透视,而是指透视缩短的物体会根据画面所需的各个层次与画面平行;同样,《夜巡》所呈现的纵深感也是淡化了层次间、层次内部元素间的平行关系,削弱了层次感的界限;不按层次组织画面的近中远景关系,而是通过元素的梯度退缩来强调纵深感。

可以说绘画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巴洛克时期,画面的空间感呈不断增强的趋势,不断进步的学科知识如数学中理性透视计算、达芬奇的“空气透视”,皆为画面的真实性提供了充足的养分,而颜料的不断进步为这些进步的理论提供了落地生根的可能。④这些科学进步所填补的空白切分了文艺复兴时期界限清晰的画面秩序,也使艺术家对画面的纵深感的表达由层层台阶变成了光滑的斜面。

三、画面空间的界限淡化

“封闭一开放”一对范畴在作品中的具象表达是作品中的横向空间感。

(一)画面空间感的增强

《维纳斯的诞生》在构图上有着文艺复兴时期典型的古典主义艺术特征,即有着明确的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这样的特征不受画面内容的影响,皆可受到画面中各个部分的垂直、水平线支配,而画面中的任何元素也都可以归纳成画面中的每一条垂直线与水平线。画面中维纳斯位于构图正中心,以垂直线的形式呈现,其他人物以相同的体量均匀的分布在维纳斯的两侧,作品整体十分对称、规整,给观者展现出足够的庄严与沉稳,而这种沉稳所带来独立感强化了画面空间边界的存在,使得画面独立而封闭(图5)。

而《夜巡》这幅作品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各个人物之间的无序排列,画面中不稳定形成了一定的视觉动感,而画面中秩序感的消失直接淡化了画面空间的独立性。画面中的个体和个体、个体与背景在活跃的氛围中产生了连锁反应,促成了整个画面的联动,这样联动的同时也能产生足够的连续性延伸至画面以外,构成了《夜巡》开放性绘画的特征。

(二)观者想象空间的增大

由画面中视觉层面的空间界限淡化亦可以看出艺术作品给予观者画面以外的想象空间限制的弱化,界限感的消失使得观者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来联想画面之外的内容。对比《维纳斯的诞生》和《夜巡》,能够清晰展现的是,《维纳斯的诞生》中每一个个体都有着完整的呈现,甚至是不存在遮挡。这一点也与前文提到的触觉感知有关,触觉感知强调客观以及面面俱到,表现在画面上就是单个个体乃至整个画面的完整性,这样的完整性能使一幅作品全然独立并且带有极强的目的性一单纯向观者陈述作者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所以在留给观者想象空间这个问题上,作者对画面以外空间的联想很大可能性只有一个画框。

反观《夜巡》,画面中每个人物都有着不同的朝向、举止、穿着。仿佛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一个戛然而止的瞬间,结合画面中一些人物的遮挡关系乃至一些不完整的人物,无论是从情节上还是从画面内容上,都给了观者以足够的想象空间,进而作品内容对于观者来说不再是简单的陈述,而变成了平等而主观的互动关系,为观者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用以不同维度的解读作品。

总结来说,《维纳斯的诞生》较强的空间界限体现在封闭的形式,而封闭的形式体现在重视垂直线和水平线的运用。画面布局由于这些垂直水平线的参与而形成了和谐稳定的构图,而这一份和谐稳定也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空间界限,对比《夜巡》,画面中虽然没有完全抛弃垂直水平线的运用,但并没有在画面中强调这些垂直线与水平线的稳定作用,因此画面中不再有绝对的稳定与对称,反而是将参考线隐藏在画面以内从而淡化了画面空间独立性的界限。以小见大,可见文艺复兴时期后,欧洲整体呈现着扩张的趋势,内部有着文化思想的扩张外部有着大航海时代后的资本扩张,这样时代背景下的艺术意志也逐渐呈现出放射状的形态,不再安于文艺复兴初期的静谧优美、井然有序,相反呈现出冲破“界限”的动态与活力,这也造就了巴洛克风格画面形式上的开放⑤。

四、画面元素问的界限淡化

“多样性一同一性”一对范畴在作品中的具象体现是作品组分之间的关联。

(一)画面中个体之间的界限淡化

以单个画面构成元素作为出发点来比较《维纳斯的诞生》和《夜巡》,最显而易见的就是画面中单个个体之间的、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界限。《维纳斯的诞生》中,由于边缘线的线描处理以及追求单个物体完整表现的目的,画面中每一个个体都与其他部分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这些个体有着被线描手法分隔出来的視觉效果和各自成一体的颜色搭配,也有完整刻画所带来的独立性。这些构成画面的独立个体汇总在一个画面内,同时又以平行关系进行了层次归纳,形成了层次中的多样化个体组合,此之谓多样性的统一。

而《夜巡》中单体之间的涂绘方式淡化了画面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界限,搭配丰富的光线处理方式和统一的色调,使得画面中的单体与单体、单体与背景在多个层次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更完整的层次,整个画面连接画面中每一个组成部分形成了和谐的统一体。

(二)画面明暗的界限淡化

如果画面中元素间的界限是存在的,那么明暗的表达将是受限制于元素间的界限的;而如果元素间的轮廓线淡化,明暗的表达便可以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因此,画面元素间的界限抑制了明暗的独立性,相反,界限的淡化也使得明暗更加独立。《维纳斯的诞生》中,单个个体亦是有着自己的明暗变化,但在界限清晰的单个个体上,明暗变化有着有限的表达,其效果无法跳脱出画面的秩序感,也不足以撼动画面的平面性。

对比起来《夜巡》,淡化的元素间界限给足了明暗以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得伦勃朗的布光思路不受任何画面成分的制约,同时明暗自由的光线也将画面各个元素连接成一个整体,进一步表现出淡化元素间界限的特征。

总结来看,画面元素间的界限直接反映的即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维纳斯的诞生》中表现出的是多样性的、对画面中各个元素的相同关注度,清晰的界限和独立的光影处理使得每个元素形成自己独特的样式,汇聚于画面上形成了多样性的统一;而《夜巡》更加重视的是画面主题性和整体性,这一目的使得画面中淡化了单个元素间的界限,从色块的运用和光线的设计中达成了同一性的统一这一状态。而纵观文艺复兴到巴洛克时期,单个作品内部元素间的界限淡化大多始于对于画作主题表达的更高要求,这一点也侧面反映了人文主义的延续以及艺术家对人和生活的关注。⑥巴洛克时期的作品画面内容是有人文关怀的、是变通的、是可以随着主题灵活表达的,画面中每个元素都有着不同层次的画面职责,一反文艺复兴时期的过分理性,不再将主题的表达囿于冰冷的理论标准。

五、审美标准的界限淡化

“清晰一模糊”一對范畴是作品形式上的整体概括。

对于古典主义来说,一切的美都意味着绝对的清晰。⑦这一点在《维纳斯的诞生》上也有着明确的体现。通篇清晰的轮廓线以及不管远近主次都具有相同程度清晰度的画面成分无一不在强调着审美标准中绝对清晰的重要性。画面中从近景到远近,从主客体人物到陪衬的树木山河,均有着相同的刻画力度和细致程度。从维纳斯到诸神,由头颅到四肢,甚至是皮肤的纹理、头发的层次排列,皆以精致的线条细密覆盖。画面在一切的形式都充分的证实了古典主义所强调的绝对清晰,这样的要求使得画面刻画足够面面俱到,每一处细节也都能得到清晰明确的交代。

纵观巴洛克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的发展,人的感情表达愈发被艺术家所看重,对于美的定义也多了很多包容性,而艺术作品也逐渐淡化了阐述客观事实和表达理性观点的特质,画面的一切从为形式服务转而为内容服务,“绝对清晰”的审美标准界限也逐渐受到冲击,人们开始接受多维度的审美标准,开始接受了“即使艺术抛弃了完全客观的清晰这个理想,它仍然是艺术。”这样的立场。从《夜巡》来看,巴洛克艺术却是对这种没有感性的绝对清晰呈一种怀疑的态度。我们可见的是画面中有着明确的主次表达,内容交代有详有略、详略杂糅,使得画面整体仿佛弥漫着一层薄雾。这样的薄雾将画面揉作了一个朦胧且和谐的整体,在统一画面节奏的同时赋予作品整体以朦胧美感,反驳了绝对清晰并且开始尝试在模糊的形式下探索与前人不同的审美体验。

由此可以推断出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诸多在艺术史中负有盛名的艺术大家,然而这样的局面却使得后来者望而却步。而后越来越多的画家以模仿前人的作品作为目标,亦步亦趋,因而压抑了许多艺术家的艺术天分。这样的画坛环境促使迷茫的艺术工作者开始尝试推翻古典主义的规则,否定古典主义的审美,跳脱出古典主义美学的审美界限,以感性替代理性、以浪漫代替科学、以运动代替静止,进一步带动起巴洛克的思潮。⑤

六、结语

沃尔夫林强调,对作品的分析首先耍弄清自己是哪种方式的想象过程,他指出每一种观看方式不是一开始就相同的,也不是在各个地方都一样的,它就像生命的表现形式,有着自己的发展过程。⑨而每一种风格也都肩负着时代背景所赋予的研究价值,风格演变的背后是不断发展的时代精神和文化背景。不论是秩序、稳定、用线造型的文艺复兴时期艺术,还是运动、空间、激情的巴洛克艺术,都是艺术形式发展至今道路上的重要历程。

注释:

①【瑞】沃尔夫林,潘耀吕,陈平泽古典艺术: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②【瑞】沃尔夫林,沈莹,译.文艺复兴与巴洛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③【瑞】沃尔夫林,洪天富,范景中,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后期艺术风格发展的问题[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m版社,2005.

④【英】贡布里希,范景中,杨成凯,译.艺术的故事[M],一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⑤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⑥陈永怡.历史、观念与方法[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20

⑦郁火星.现代西方艺术研究方法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六朝松艺术文库.2014.

⑧【奥】李格尔,刘景联,李薇蔓,译.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

⑨李晖.情感和运动不惜任何代价[D].安徽师范大学,2004

猜你喜欢
维纳斯巴洛克界限
“维纳斯”小像新理论
英语世界(2023年11期)2023-11-17 09:24:44
界限
十几岁(2022年21期)2022-11-19 11:14:42
间隙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艺术启蒙(2020年12期)2020-12-24 02:34:46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艺术启蒙(2020年11期)2020-11-27 09:07:42
破次元
当代维纳斯的诞生
优雅(2018年6期)2018-05-29 05:31:08
有朝气、有活力,给人十足的惊艳 Mcintosh MA6700、Sonus Faber 维纳斯签名版套装
“没规矩”的巴洛克
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 02:21:43
承诺是跨越时间界限的恒久
中国宝玉石(2016年6期)2017-01-03 09: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