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琼 梁君 伍平 李琪
摘要:产教融合是应用型高校与企业实现资源互补,输出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1]本文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在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共同建设课程资源,以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为例,从课程现状,课程建设目标,实施过程以及最终实施效果几个方面进行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反思,逐步形成產业公认的人才培养示范课程,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程序语言设计,教学资源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web前端开发技术的人员需求不断增加,工业4.0时代的到来,在制造业中前端开发工程师已经成为紧需人才。Web前端开发就是创建Web页面或者App等前端界面呈现给用户的过程,通过HTML、CSS及JavaScript等衍生出来的各种技术、框架、解决方案,来实现互联网产品的用户界面交互。JavaScript程序设计在前端开发中占有关键地位,在进行程序设计课程建设中,各大高校都高度关注如何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培养能够直面工作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本文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以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业App开发职位需求为依托,对于程序语言设计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以企业实际项目需求为案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2-3]
(一)课程内容结构不合理,与企业需求脱轨
现阶段,大部分程序设计语言的课程内容都是基于教材,上课方式以知识点讲授为主,以基础语法讲解为主,理论性较强,课堂案例较少,学生实践参与度低,[4]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需求匹配度低,造成学生学完知识后不知道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去使用,学习兴趣缺失。学生为了应付课程考核临时进行知识点记忆,造成死记硬背的局面,没有将企业的需求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一味地闭门造车,根据教材让学生进行案例的练习,真正面对企业需求时,学生不知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课程与企业需求脱轨。
(二)专业不一,学生编程基础参差不齐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是在产业学院的课程体系中,其产业学院学生由各个专业学生选拔出来,这就导致了由于专业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的不一致,在基础课程中,各专业学生接触到的编程语言不一致,有的专业学习过一门或者多门编程语言,有的专业没有学习过语言类的编程课程。受专业的限制学生的编程基础不一,因此在老师同等进度授课的情况下,部分学生无法跟随老师的思路,课堂上跟不上,导致后续学习兴趣的缺失,部分学生无法完成学习目标;但若在课上兼顾所有同学的学习进度,又会耽误整体课程进程,导致授课目标无法实现。
(三)课时量少,课程任务重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针对大三下的学生开设,这学期各专业学生课程量本身都很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中也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整门课程的课时不可能设置太多。由于课程任务较多,因此在课堂中不可能将每个知识点都讲解得特别细,在实践任务时,课上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也比较紧张。整个课程需要教师进行合理设计,能够利用有限的学时,完成教学任务,并让学生能够得到充足的实践机会。
本门课程的主要的就业方向是前端工程师,[5]一般要求具有扎实的前端开发经验,熟悉ES6语法,具有良好的设计和编码习惯,有高质量程序的设计和编写能力等。本课程的建设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相应知识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将知识与实际项目应用进行结合;课程学习后,能够直面企业需求,进入企业后,也能快速地入手工作,为实现课程目标,并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建设中需要坚持“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善课程体系架构,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沟通与团队的协作能力,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建设组织阶段,课程实施阶段以及课程建设的总结阶段。
(一)前期的建设组织阶段
首先组建教师团队,对接企业技术团队,进行相应的师资培训以及课程研讨,不断地提高师资力量和教育水平,打造技术过硬的教师团队。
其次教师团队与企业对接,了解企业项目需求,与企业共同商定课程目标,研讨课程内容,制定教学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6]教学大纲也更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为学生考虑,学生需要什么,[7]学到的东西进入企业后能否直接上手,实践项目与项目需求是否匹配。
在设计课程大纲时,需要通过以下三步:
第一步是企业与市场调研。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技术团队反复沟通,并向市场发布多方调研,通过企业以及前端开发从业者的反馈,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市场需求,根据企业反馈与市场调研结果,提出新课程需求以及研发执行计划。
第二步是调研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及基础,根据学生的基础以及学习状态,调整大纲中的执行计划,修改项目练习难度以及项目练习数量,因材施教。从用户需求调研,到课程优化迭代,团队教师需要不断优化,让课程大纲既能符合学生们的接受能力,也能满足企业需求。
第三步是反复研磨,精益求精。基础课程大纲内容敲定后,由课题组其他的成员老师再从不同维度和角度完善和修正课程大纲。一次集体讨论是教师间的一次思想碰撞,一次碰撞就会又一次地提升,就会又一次地收获。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激烈讨论之后,才会产出初步成型的课程大纲。
(二)课程实施阶段
根据教学大纲,制作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收集相应的素材、视频资料,打磨每一堂课程,形成完整的教学资料。
一是提前预演。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学校的课时分配,制定教学日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课程真正落地课堂之前,授课教师进行提前预演,反复磨课,课题组成员提供授课意见。通过预演,提前排除可能遇到的问题,针对每一个知识点,从切入点到实施点,甚至细化到每一次切屏的展示,保证形成清晰的授课思路,不断改进为真正授课做准备。
二是采用“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混合式的教学模式[7]。结合课程的实践教学环境,针对企业需求以及学生的个人基础,进一步地深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中,由于课时少,课程内容多,授课过程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课程的推进合理且具有逻辑性,学生们也能跟上思路。
课前通过学习通發布预习视频链接以及当堂课的课程重点,让学生自己通过线上资源提前预习,通过线上的预习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前发现和分析问题,再通过学习通发布的测试,检验学生的自学成果;
在授课过程中,抓住教学重点和难点,深入浅出,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同时根据学生自学测验中的问题,重点讲解。课堂中设置教学活动,增加学生的讨论,结合案例讲解,启发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解决,增加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优化实践内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巩固理论知识。从简单的案例循序渐进到整个企业项目的案例,由老师启发引导,学生去主导完成,[8]从需求的分析,解决方案的制定以及编码的设计,编码的测试,项目交付等几个方面,逐步培养学生,帮助学生理解企业实际需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编码能力。课堂模式采用对分课堂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引导、主体、结尾,四种课堂教学方式:讲授法、举例法、演示法、实践法。
课后通过学习通收取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以及意见,收集学生的获得感,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并在学习通中布置课堂知识点的相应任务,课后采用实际的案例驱动,让学生进行相应的代码编程练习,巩固课堂知识,让学生熟练掌握所学内容。
其中截取一位同学的获得感受如下:在这段实践的时间里,我学了一个作为机械设计专业的学生可能很少会学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我学到了我大学以来第一次接触的东西——利用网页平台完成审批和信息录入的操作,开拓了自己的眼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在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中对这门课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感觉枯燥无味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难懂的知识也逐渐清晰明白,慢慢产生了兴趣,也开始学习自己创建模型及页面,这些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指导。在课后我也会问同学如何设计页面,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地发现自己基础知识的不足并需要加以学习,查缺补漏、避免粗心大意,努力做到实践出真知。
通过学生的课堂评价以及获得感受能够看出,第一轮的课程设计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让学生丰富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9]
在整个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也需及时地对各个学生做出评价,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有课前测验、随堂测验、作业、期中期末考试、随机提问、学生互评、小组讨论等,通过课程评价,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进度以及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加有利于对授课过程进行调整。
(三)课程总结阶段
本阶段将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教学效果主要从学习成果的转变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首先在学习成果上,通过一轮的授课,分析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学生的成绩。从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来看,学生通过程序语言设计课程的学习,能够掌握web前端开发的基础知识;通过基础实践以及web前端综合项目开发练习,学生能够根据需求,设计方案,完成相应项目的开发,充分锻炼到学生的编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通过企业案例实训项目的练习,理解实际企业需求以及整个设计流程,让学生对企业项目有了更精准的认识,对未来工作以及学习也有更加明确的方向。
其次从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学生由原来的老师教,学生学的状态,转变为可自主学习,讨论,并且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线上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更多查阅资料的方式,为后续的工作和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10]
最后,经过一轮的授课,对授课的内容和方式,授课的效果以及授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对于授课过程的不足进行整理修改,为课程的后续开展打好基础。根据一轮授课后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工作反馈,再进行课程内容的整理,不断地优化课程结构。
本文通过对程序语言课程现状进行分析,在产教融合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设计,从前期的组织,过程的实施以及课后的总结对课程建设的整体过程进行描述,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程序语言设计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提升学校的师资水平,更能够培养出更好地适应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编码能力显著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从实施效果来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更是提高了学生整体的业务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项目中奠定基础,因此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也为企业节约了人才培养成本。 PR
参考文献:
[1]程磊. 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22,24.
[2]马特.弗里斯比.JavaScript高级程序设计(第4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3]徐青. JavaScript恶意代码检测技术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2014.
[4]柯政彦.高职院校社会培训现状与质量提升路径[J].高等继续教育学报, 2017,30(06).
[5]邓丹君. 面向软件工程师岗位的JavaEE课程体系改革方案[J].软件导刊,2014, 13(9): 165-166.
[6]付淇.《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高专学报期刊,2010,25(04)
[7]吴敏,高素敏,刘旭明,杭阿芳.基于SPOC的线上线下换合适“金课”教学模式研究[J].机电教育创新,2021.7.
[8]陆燕青.给学生一个创造的空间[J].教育科研论坛期刊,2009(10).
[9]任艳霞.基于计算思维的微课案例设计——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M].重庆师范大学,2016.
[10]卢志翔.基于M-learning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研究[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8(01).
(责任编辑:姜秀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