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我总认为,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也就是说,人的行为,始终来自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看法。
请勿对此论点感到讶异,因为我们的感官所感受到的,只是我们主观的错觉,本来就不是客观的真相。我们所认知的世界,也不过是外在世界投射在我们内心的主观映像。
每个人对自己或对人生的解释,都有一种“观念”,也就是一种生活模式或一种惯性将他牢牢套住,虽然他并不了解这种观念,也无法分析这种观念是好是坏,但这样的观念会影响他的一生。而这种惯性是在童年的生活环境中所形成的。因为在没有分辨及选择的能力时,我们只好运用天生的本能,在外在世界的影响下,顺势发展成自己习惯且熟悉的生活规则。
到目前为止,经验告诉我,探寻人格结构的最可靠数据,都在童年的记忆里——比如,孩子在家庭成员中的位置、曾犯下的幼稚的错误行为、童年期的白日梦,甚至引起疾病的外在因素……因此必须对整个童年期有完整的了解,才能找出关键答案。
每个人在他生命初始时,都为自己设计了一些惯性定律。为了顺应这些定律,他会利用自己内在的能力、缺陷,以及对周围环境的最初印象,来设定自己的行为法则和思考逻辑。
事实上,把“自己的妄想”合理转化成强烈的欲望,经常是人们在构建自己的处世风格或人生意义时,误入歧途的一个基本要素。
我们的生活模式一旦形成,内心就会牢牢地抓住它不放,任何人都无法改变我们的生活模式和风格。只有在我们犯下重大的错误时,现实才会逼我们去反省自己的生活模式和风格是否有问题。
(金 磊摘自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这样和世界相处》一书,〔美〕马克·贝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