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平凡,也是需要努力的事

2023-06-30 15:04程一帆
大学生 2023年6期
关键词:馄饨爸妈身体

目送好朋友上车后,我才慢慢挪回了学校。在宿舍楼下坐了好久,看着朋友圈里同学们一条又一条假期出游动态的更新,为不能更多陪她感到遗憾。身边的同学、朋友每周都会相约出去游玩,或是逛动物园,或是远足登山。看到他们发的照片,我能想象他们自由出行的快乐。而带上我,必然无法进行远距离徒步活动。

两年前,我还能和她一起去长沙旅行。那时候我的身体状况虽已落后于健康成年人,但步行几公里也算不上什么特别艰难的事。再看如今,想靠双腿穿越大街小巷已是妄想。

为此,我深深遗憾。

以前的我,多睡一分钟都会充满负罪感

20岁之前,我总是被人用“冷漠”一词来形容,至少在我印象中,朋友、情侣,甚至父母都这么说过。

我和高中同学其实相处得不错,但总是保持着距离。尽管我们常常一起吃饭、逛街,但若是他们收拾东西慢了些或者和别人聊天耽误了一会儿,我都不会停下来等他们,以至于他们说“好像没有什么人能困扰你”。一毕业我就“毫不留情”地删掉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家里人问我怎么不和以前的朋友一起玩,我便轻描淡写地说:“哦,没联系了,又没什么话可以讲,大家都有自己的生活。”回想起来,我感到很抱歉。

我的前男友也常常恼怒,因为他说感受不到我的爱,即便一周、一个月不见面,我对他的态度也不会有变化。有一阵子,我妈妈说得更直白:“你真的很冷漠,一点儿也不关心身边的人。”

现在想想,一方面是我当时没有学会如何表达爱,即便内心开心,嘴上却永远说“还好”。另一方面,我自尊心很强,迫切地想要证明自己和他人是不同的。我不知道这样的想法是怎么形成的,事实上我的父母从没要求我出人头地或成为与众不同的拔尖人物。可能是受到一些当时流行的影视文学作品的影响,让我误认为没有感情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总之那时的我,更多地关心自己,关心考试,关心结果。

说来惭愧,我至今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东西。论成绩,我在班级里是中游;论特长,幼时学过的东西早就被抛弃;论能力,也就是团队里的小螺丝钉。

早些时候,我难以接受自己“普通、智商一般”的事实。我一直在想,人就活一次,怎么能甘心平凡?那会儿有一则不知是真是假的励志小故事深入我心:有记者问科比为什么能成功,科比反问,你见过凌晨4点的洛杉矶吗?

有天赋的人比你还努力,你怎么还有心思睡觉?于是,我多睡一分钟都会充满负罪感。

我拼命学习,一看到有人学习就心慌。图书馆8点半开门,我7点半就在门口背单词;室友学到晚上11点,我去操场跑完步又接着学,巴不得直接进化掉睡眠。没有什么能阻止我,除了我自己。

大四那年,因为身体异常我不得不去医院做检查,然后发生了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那一幕:医生嘱咐我好好休息,每天要开心,然后把我父母叫去了办公室。当天,爸妈还是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我:我被确诊为肌营养不良症,这是一种罕见病,会导致人肌无力、肌肉萎缩。

大四,在大部分人要迈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我抑郁了。我在病床上躺了很久,什么也不做;出院后回家躺了很久,什么也不做。有段时间我想迫使自己做点什么,可我做不到。那一年,是人生最空白的一年。直到那年年底,我回到学校,和我同届的同学、朋友从考研考场上走出,看到他们脸上有各色表情,我突然意识到他们的生命如此鲜活。我记得那天是个阴天,但路上所有人都发着光。

我决定考研,又开始“卷”,并且想“卷”到心理学专业最好的院校。在这段时间里,我仍然是焦虑又抑郁的,但又渴望自己还能燃烧。考上研后,我看到了更多优秀的人,他们富有青春活力,无时无刻不感染着我。我想和他们一样,我希望自己是有价值的。

可有一个不得不接受的现实——我的身体越来越差。我已经无法和正常人一样步行,无法进行大部分体力活动,每天晚上都会疲惫不堪,而身体的恢复又比大家慢好多。就算想“卷”,身体条件不允许,情绪也时常崩溃。

“我觉得我需要心理咨询。”我对自己说。

是的,我需要帮忙

每次坐在咨询室里,咨询老师问我最近发生了什么的时候,我都会回忆起那些生活中的细节。

刚开学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雨,我拄着拐杖淋着雨打算回寝室。一阵雨水拍打雨伞的声音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位女生将伞撑过我的头顶,问我要到哪里去。我说,不好意思,是不是耽误你了。她说,没关系。我们就这样慢慢地走着,也不记得还说了些什么,雨水混着泥土打湿伞和鞋,我只记得一路都被温暖包围着。

我逐渐开始体会人际关系中细微的温情,比从前更多地观察、学习朋友和家人表达感情的方式。

以前,我和朋友的关系仅限于“饭搭子”,我和前男友就像“吐槽搭子”,我不会为他们做更多的事,也不会请求他们的帮助。而如今,我总是被问到:“需要帮忙吗?”

我的确是需要帮助的。疾病无疑将我和正常人區分开来,于是我从迫切地追求出众转向了另一边,迫切地希望我和大家是相同的。相比以前,我更频繁地和朋友、家人交流,甚至更好地融入了朋友圈。很幸运,我的朋友一直挂念着我,哪怕许久未见;我的父母每一天都在爱我;陌生人也对我表达着善意。我明白,帮助是相互的,真心是相互的。我追求外在成功的目标已然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我想记住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瞬间。

如今,我的身心都慢了很多,尽管这种改变很大程度上来说是被动的。我切身体会到身体状况对心理状态的巨大影响,当我慢悠悠地起床上课时,“一定要在上课前学到点什么”的想法不知不觉消散了很多;当我花十几分钟走完一段普通人几分钟就走完的路程时,我更多地在心里告诉自己,算啦!算啦!这十几分钟又算得了什么呢?

一碗不够那就吃两碗,吃三碗

我不再那么雄心壮志,我跟妈妈说,以后我想能有一个吃得饱饭的工作,下班后能做点感兴趣的事,比如弹弹琴,唱唱歌,出去看个电影什么的,就很好了。

偶尔我也想回到从前,每天跟打了鸡血似的,生怕有人比我“卷”。偶尔我也幻想自己以后找了个很牛的工作,每天忙忙碌碌,赚不少钱,让爸妈住别墅、开豪车。转念一想,还是算了,平凡也没什么不好。人就活这么一次,老是执着于得不到的东西实在不快乐。

现在,对外在奖励的渴望只占我行为动机很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我感到了乐趣。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我会练一整天钢琴,从中午11点弹到晚上八九点;我也会为了写一个程序,廢寝忘食。当我感到疲惫的时候,那就休息吧。

诚然,我会自责,父母辛苦付出20多年,我很可能没法让他们每天享乐,若我身体条件更差了,还需要他们的照顾。所以我甚至比爸爸妈妈更在乎钱,会为了几块钱去计较。丢了水卡补办后发现少了10块钱,我会气得跳脚,在外面吃饭发现一碗米饭要4块钱,我也要骂骂咧咧。

有一次,我在外面看完电影,就在电影院楼上一家店吃了一碗馄饨。当时看菜单时就肉痛,最便宜的馄饨一小碗要22元,我在家乡吃过的最贵的馄饨也才18元。一边心疼,一边在家庭微信群里跟爸妈吐槽这件事,我说馄饨又贵分量又少。

妈妈在群里回复了我:一碗不够那就吃两碗,吃三碗。对价格这件事,她一个字都没提。

妈妈从来就不在乎我花多少钱,赚多少钱,她只在乎我有没有吃饱。爸妈也不在乎我是不是足够出色,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他们只在乎我是否快乐。

“过去的我每天都在拼命地努力,不甘于平凡,想着出人头地,而变得情感淡漠”。程一帆同学说,身体患病后,她不得不面对与他人竞争的无力,经历了抑郁后,她慢慢面对现实,慢慢调整心态,逐渐体会到身边的人都爱着自己,父母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小事也流露着美好。本期,程一帆同学亲身经历的讲述,也许能给有着类似困扰的我们以启发。

人来人往的北京街头,风好像偷窥了聊天记录,它亲吻我的泪痕。

爸妈说,没有好工作又如何?以后就在家给小区的小孩辅导功课也行,去教小孩弹钢琴当陪练也行;爸妈说以后可以一起去旅行,去爬山我爬不上去的地方他们背我上去;要是没钱了,走到哪里就在哪里打工,总有挣到钱的方法。

他们对我的爱超越了一切。

责任编辑:方丹敏

猜你喜欢
馄饨爸妈身体
爸妈的约法三章
悲伤的时候,吃一碗热馄饨
听爸妈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