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火拉兹 红色皇后
中文常用名:夔
中文正名:夔海狮
学名:Otaritaurus ①
异名:夔龙、夔牛
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鳍足亚目)-海狮科-鸣海狮属
夔(kuí)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一条腿的怪物。《山海经·大荒经》中详细记载了它的形象:
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
这个记载详尽地描述了夔的生存环境、外形特征和它与人类的交集事件,可以确定这是一种大型海兽。不过,由于“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等神异描写,它历来被认为是一種虚构的独腿异兽。其实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夔是中国神话异兽中相当符合“正常”形象的动物——它的外表跟海狮、海豹等普通鳍脚类并没有多少差距。
夔属于海狮科,海狮科和海豹科同属食肉目鳍足亚目。但和其他海狮相比,夔海狮的行为和某些解剖结构更接近于海豹科中的象海豹,例如它们都进化出了能发出巨大声响的特殊发音器官。
象海豹
在象海豹中,只有成年雄象海豹具有气球一样的大鼻子,能发出巨大的轰鸣。雄象海豹越是强壮,发出的声音便越大,鼻子成为雄象海豹争夺繁殖权利的实力象征。虽然夔海狮的发音器官完全不同,但据信其功能是一样的,都是通过发出巨大轰鸣展示身体健康程度,进而恐吓竞争对手,赢得雌性青睐。夔海狮的喉部伸出两个气袋,向外延伸,在脖颈前侧愈合,成为一个椭圆形的大气囊,结构很像合趾猿的“喉囊”。由于叫声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针对喉囊的自然选择强度很大,雄夔海狮的声音是陆生动物中最响亮震撼同时也最婉转动听的叫声之一。
合趾猿
具有典型的两性异形,雄性夔海狮体长六至七米,体重近四吨,为最大的鳍足类动物;雌性体长三米左右,重约一吨。雌雄夔海狮皆全身灰黑色,无斑点,腹部颜色略浅。颈后至肩部生有长而粗的鬃毛。
夔海狮最独特的地方在于雄夔海狮独特的发音器官——喉囊。雄夔海狮的颈胸段皮肤多褶,形成浅灰白色的喉囊,看起来极似须鲸的喉腹褶,因此也被称为喉胸褶。喉囊在繁殖期会充血变为艳红色,这也让夔海狮成为最艳丽的哺乳动物之一。和象海豹单调难听的吼声不同,夔海狮通过大量吸气、呼气鼓动喉囊,能形成类似手风琴的球形共鸣腔,由于膨胀后的喉囊直径可达一米以上,在冰冷的雪原上,这种轰鸣甚至可以传播到三千米以外。
须鲸
夔海狮至少能发出三种不同的吼声:在水中,夔海狮通过振动肺腔内储存的空气,发出尖锐的“咔嗒”声,起到简单回声定位的作用,可寻找食物并与同类交流;求偶的雄夔海狮声音低沉,能发出悠扬婉转的低频音,从而传播得更远,吸引更多雌夔海狮前来交配,如果把雄夔海狮的声音快放,可以发现它的音调非常多变,婉转复杂,可以与歌鸲和座头鲸等以鸣叫声繁复动听而著称的动物媲美;雄性之间搏斗时,则会发出如爆炸一般的短促的“轰”“砰”声,用以恐吓对手。
夔海狮的视力和听力均敏锐。主食为头足类和小型鱼类,尤其喜食鱿鱼。最长寿命约二十年。
夔海狮的繁殖在岸上进行,开始于十一月末至十二月初。雄夔海狮首先抵达岸边,在岸滩和海冰上进行求偶竞争。一个繁殖点可能聚集一百头雄夔,竞争地位高低,以获得交配权。由于喉胸部生有喉囊,雄夔海狮并不像其他鳍足亚目那样推撞打斗,而是在五至七米的距离面对面吼叫,持续数分钟,竞争叫声的频率和音量。如果叫声难分伯仲,则通过颈部侧面撞击来决胜负,不过这种情况极其少见。
夔海狮具有哺乳动物中最极端的一夫多妻制,在同一个繁殖地点,地位最高的五到七头雄性可霸占95%以上的交配机会。雌兽比雄兽迟两周上岸,可聚集三百头以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产崽。幼仔全身毛发白色,作为冰雪中的保护色。雌夔海狮几乎不入海觅食,依靠分解体内的脂肪产生高脂肪乳汁。和雌性一样,繁殖期的雄夔海狮也不进食,以体脂肪为生,直至二月底繁殖期结束。
雌兽完成生育和哺乳之后,迅速进入发情期,可以接受交配。由于孕期长达十个月,夔海狮可以连续地进行繁殖。
幼仔体重增长迅速,哺乳期仅一个月。之后换毛成为黑色,并下水游泳。幼兽一岁时,体重相当于成兽的一半,之后发育趋缓,三至五岁性成熟。雄性较雌性晚一到两年,一般要七岁之后,雄性的声囊发育完全,才有实力达到较高的地位,获得配偶。
在食物丰富的海域,可见到上百头夔海狮聚集。平时在岸礁上休息,有时几十头拥挤在一起。在一个聚居点,一般只有一头地位最高的雄夔海狮,经常站在雌性拥挤的群体中间,占据约四十头发情中的雌性,并用叫声震慑靠近的其他雄性。地位越低的雄性距雌性群体中心越远,形成多层的松散圆圈。一个群体中最年轻的雄夔海狮通常是刚刚性成熟的个体,在浅滩的海水和浮冰上来回爬行,寻找机会与离群的雌夔海狮交配。
主要生活在库页岛,夏季偶见于中国辽东半岛附近。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国人很早就已经发现了夔海狮的存在并进行了准确的描述,后世反而由于夔海狮生存区域的缩小而不识,以至于魏晋时期竟被看作“木石之怪”,可谓荒谬。
关于夔的最著名的神话是黄帝以夔皮制鼓、止蚩尤而杀之的故事。《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杀夔,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可见夔鼓之威。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广成子传》:“蚩尤铜头啖石,飞空走险。以馗牛皮为鼓,九击止之,尤不能飞走,遂杀之。”这里的“馗”就是夔海狮。雄夔海狮喉胸部皮肤内的胶原蛋白结构特殊,延展性极强,夔鼓的声音之所以能传播如此之远,使用的正是夔海狮的“喉胸褶”,而不是普通的皮。
庄子在《庄子·秋水》中講了一个“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的故事,说一足趻踔而行的夔羡慕长着万足的蚿①,蚿就是马陆,马陆反而羡慕起了无足而行的蛇②。“趻踔”的意思是跳跃,可见庄子并不知道夔的形态,想当然地以为“夔一足”便是单脚跳,因为如果他真的见过或知道夔,一定会说它是“三足而行”。犯了同样错误的还有以注《山海经》而闻名的郭璞,他在《江赋》里说“夔?翘踛于夕阳”,“踛”也是跳的意思,郭璞同样不知道夔的样貌习性。
自宋代以来,人们又常常将商周及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某些巨首一足、蜿蜒如龙的纹饰称之为夔纹或夔龙纹,但这只是附会古籍“夔一足”的记载。青铜器图案的所谓“一足”,或是双足动物的侧写,或是简化的身体,并非真正的夔海狮,这一点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青铜夔龙纹方鼎
夔只长着一足的说法,自古令人迷惑。《韩非子》中就记载,春秋时期的鲁哀公曾经也问过“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吾闻夔一足,信乎?”对于这个问题,孔子做了一番出人意料的回答:
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孔子说夔是尧帝时一位善通音乐的人,“一足”是“有他一个就够了”的意思,而不是说长着一条腿。鲁哀公问的显然是一种动物,孔子在这里显然是使用了一种诡辩的技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价值观,使儒生认为探讨神异志怪之事是没有意义的,把“夔”定义为一个人,对实现他们的治国理政思想更有利。
其实,在确定了“夔”是鳍足类的夔海狮之后,所谓“一足”便迎刃而解了:鳍足类海狮的前肢呈鳍状,后肢极短,遥在身体末端,几乎与尾部合并,和躯干一起成为主要游泳器官,其中夔海狮后肢与尾部尤为融合,折在身体末端下方,这才被古人认为只长着一条后肢。事实上,由于缺乏解剖学知识,古人对海狮、海豹等鳍足类海洋动物的外形一直感到非常迷惑。除了《山海经》中将夔误作“一足”外,更常见的错误是认为它们是没有前肢、只有两条后肢的怪物。《尔雅·释兽》中所说的“貀,无前足”,便是指这类动物。
海狮
由于喉胸褶的存在,夔海狮是自然界中叫声最悠扬悦耳的哺乳动物之一,尧帝的乐师正叫作“夔”,可能并非本名,而是由夔海狮而来,这正如今天把唱歌好听的女孩叫作“百灵鸟”。
儒家对礼乐的重视使夔的形象得到广泛传播和崇拜,而孔子对“一足”的解释并未打消世人的迷惑,夔是一足神兽的说法竟然流传至今。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夔是一种像龙的动物:
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
《山海经》中对“夔”的描述
根据《山海经》的描述,夔状如牛,苍身而无角,除了“一足”之外,显然与《说文》中的“有角、手、人面”完全不同。其实,由于资料和时代的局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许多解释都是错误的,这一点早已得到无数例证,反倒是被认为怪力乱神的《山海经》记载,所记录的特征非常真实可信。
夔海狮体型巨大,说是“状如牛,苍身而无角”并无不妥。夔海狮的喉囊呈浅灰白色,繁殖期则为鲜红色,膨大呈球形,正符合“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的描述。至于“出入水则必风雨”,并非是说夔海狮入水时激起的巨浪,而是指它们进入中国时正值夏季多狂风暴雨的季节。
更有趣的是,《山海经》中说用于击打夔鼓的鼓槌是“雷兽之骨”,而所谓的雷兽,很可能也是夔海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而夔海狮吼叫的方式,看起来正是“鼓其腹”,这难道是巧合吗?或许,“雷泽”就是当时夔海狮的栖息地,而“雷神”则是将体型巨大、争斗时声震如雷的雄夔海狮当成了神吧。“龙身而人头”的描述虽然怪异,却是《山海经》对山神、水神的常见描述,反倒是不足为怪了。
【责任编辑 :竹 子】
① Otari(海狮)和Taurus(牛)组合而成。本名由中国地质大学副教授邢立达先生拟定,特此致谢。
① 《庄子·秋水》:吾以一足趻踔而行,子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② 《庄子·秋水》: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