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为何与何为

2023-06-29 01:18白玉婷李中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13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职业教育

白玉婷 李中国

摘 要 科教融汇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创新驱动战略的发展宗旨,重点关注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融合汇聚的新能量、新动态、新变化和新发展。科教融汇符合科学探究的底层逻辑,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催化剂,也是推进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智力保障。将“科与教”的制度、内容、载体相融合,资源、流程、成果相汇聚,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打造科教共同体、完善科教制度设计等途径,强化科研机构和职业院校结合紧密度,加强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联系,提升科教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13-0006-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普职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科教融汇作为职业教育发展新取向,强调科学技术、科学研究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交汇,其本质是将科技创新发展要素与教育教学要素有机融合,打通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通道。目前,职业院校在教育过程和教学要素中均缺乏与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深度融合,育人实践与科技创新发展一直处于非耦合或松散耦合状态[2]。如何提升科技创新发展与职业院校育人的融汇程度,将二者紧密耦合,继而提升职教师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为职教人才融入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供重要保障,是职业院校发展亟需审思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教育为何追求科教融汇

党的二十大将教育、科技、人才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其作出一体化的战略部署,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3]。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使命,相比于其他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互动关系更为紧密[4]。然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与现代产业科技创新脱节,职业教育科研与教学、产业与专业、需求与输出之间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科教融汇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路径,其功能和价值日趋凸显,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交替是科学探究的底层逻辑

科学探究既包括抽象的、形而上的、隐性的非物质环境,也包括具体的、经验性的、显性的物质环境,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环境中交互,是知识发现与传授的基本过程[5]。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创新,通常基于对问题的假设、怀疑、批判和反思,这个过程往往是一种动态的隐性知识的领悟,需要学习者参与探究获得经验与感受,继而形成具体的实践性知识,此类知识往往活力更强、更具有先进性。教学活动通常基于图像、文本、符号等方式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保存,知识的传授也依赖于定义、概念、分类、规律等显性知识的呈现,此类知识往往处于静止状态,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学习者对于显性知识的学习,只能获得探究的结果,无法获知探究的过程,这是导致“不知其所以然”的根本原因。

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设置、教材编订、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依然以学科体系为主要依据,遵循显性知识学习规律,学生更多关注静态学习内容。科技研发创新实践活动的缺失,导致活跃的、先进的学习内容缺失,而静态内容的滞后性与科技创新实践成果先进性之间的矛盾成为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脱节的诱因。科教融汇要求职业教育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教育教学相融汇,意味着师生需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序交替,在教与学过程中兼具生产者与传播者的双重角色,形成基于学术探究的身份认同和价值共识。

(二)科教融匯是提高职教人才科学素养及创新能力的催化剂

198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切赫(Cech)指出,让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实验室,在最新的设备和尚未解决的问题中获得个人经验,这才是最震撼的教育。诸多研究表明,科研是一种高效且强有力的教育形式,学生参与原创性或创新性研究的数量,与其科学综合素养及创新能力成正比。即学生越多参与到前沿的技术革新与产业革命中,其科学素养水平就越高、创新能力也越强。可见,将科技创新融入职业院校的教学环节,对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热情、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数字化时代,科学技术赋能并服务于教师的专业发展,更新教师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优化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科学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性创造活动,成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基于此,将科学研究融入教师成长过程,鼓励教师到科研机构、高精尖企业开展科研实践和技术改革,对强化教师科研意识、熟悉科研范式、增强科研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吸引科研机构参与教育教学和教研,开展教材设计与编写,对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凝练、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精准度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科教融汇是职教人才融入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保障

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既是百年一遇的历史机遇,更是对我国技术革命及产业变革提出的严峻挑战。人才是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动力源泉,直接影响变革的质量与进程。面对产业结构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实现跨越发展的时代重任,紧跟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步伐,培养符合产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立产业急需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专业知识、具备熟练技能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职业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

当前,面对市场不断涌现的新智能、新科技与新技术,职业教育必须以大规模的新技术实践来增进职教师生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职教科研掌握技术赶超、技术跨越、技术革新的本领与方法;必须进一步提高科研比重,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将新兴科学技术与生产实践相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融入日常教学,促进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技术创新的“无缝衔接”,最终实现职教人才融入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中。

(四)科教融汇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以高科技素养和高技能水平作为教学质量的衡量指标,这与新时期国家人才战略所急需的人才应具备的素养高度一致;无论是大国工匠还是行业高技能人才,其高科技素养和高技能水平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会贯通的结果。换言之,只有将科技创新和产业革新过程中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与职教人才培养相融汇,打通“研发—教育—生产”的实践理路,才能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提供必需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障。

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明确科技创新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有利于激发职业院校改革活力,通过优化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提升职业院校教科研能力和技术攻关水平。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高科技创新服务水平的同时,融合汇聚教育的力量,下大力气促成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同频共振,为深化职业院校办学内涵、明确职业院校发展指明方向,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教育科教融汇的内容

(一)融制度、汇资源

融制度广义上是指职业院校的教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应当与科研院所和技术研发机构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互为借鉴;而狭义上是指职业院校的教科研管理与评价制度应当遵循科教融汇的价值指引,充分审思科研创新活动与教育教学各要素互动时可能产生的矛盾,采用相同或相近的评价策略制订教科研管理和评价制度。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科教“融”与“汇”的指挥棒。计量化的科研评价体制,弱化了科研活动对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功能,甚至在实际科教实践中产生了负面效应。以现阶段职业学校的管理制度为例,科研与教学的评价往往互不相关,科研是“硬指标”,教学是“软任务”。科研考核以科研项目、经费、论文等作为评价内容,而教学通常以课时量、师生评价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依据。虽然科研与教学都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年终考核相挂钩,但二者评价依据相互独立、难度系数差异较大。这种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使得大部分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在指导学生方面相应减少。与此同时,还有少数教师选择与之相反的策略,即花大量时间做重复性教学工作,放弃职称晋升而选择既得“课时绩效”。无论选择科研为重,还是选择教学为重,教师都很难将二者放在同等位置进行考量,更难将科研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

汇资源是指教育与科研领域的不同主体之间应以科教融汇理念为指引,在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引进等环节深度融汇、资源共享,深化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互联互通。职业院校可以围绕产业成熟及主流工艺、技术、材料和装备,统筹前沿知识和真实案例,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同时可将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关乎产业转型提升的新问题、新需求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项目来源。企业型研究机构以及其他专门类别的研究机构应当成为职业院校升级科研能力的重要抓手,它们大多规模略小但结构优越,其布局与产出往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分布相吻合,其成果以技术性革新为主,转化效益格外显著。反观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其项目多来自于师生自发开展,或依托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形式对当前生产技术开展体验式研究,覆盖面较大但结构松散,同时受限于师生专业技术水平,较难产出高水平技术革新成果,成果转化也就无从谈起。同时,职业院校还可以通过与科研机构以“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加强人才交流,提升科研人员教学规范度与教学水平,提高师资队伍的科研攻关能力。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求职业院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应为“科”与“教”留有充分的融合空间。在“破五唯”的同时,应充分考量职业教育作为独立教育类型的特殊性,以制度作为指挥棒,吸引和鞭策职业教育教师将科学研究与教学活动相结合,主动将行业企业新兴技术和发展需求纳入教学环节。同時,优化和丰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模式及手段,让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突破“仿真”的最后距离,汇集行业企业面临的技术革新问题和未来发展需求等真实案例与项目,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打造内容丰富、紧跟时代需求的教科研资源库。

(二)融内容、汇流程

融内容是指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研究内容的有机统一。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基本由专业设置及课程体系决定,其内容为学科本位引领下的串联结构,学生更依赖通过科学性原则获取理论性知识。反观基于行动体系开展的科研活动,其内容多以多分支并联结构呈现,更依赖情境性原则获得经验知识,并在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的双重作用下通过循环假设与行为纠偏完成任务。

面对当前职业教育专业及课程的深层次问题,项目化课程改革是认可度最高的行动方案,也是改革实践中被采纳最多的显性策略。在项目化改革过程中涌现了大批卓有成效的优秀案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等,但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地区性政策和学校综合实力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优秀案例中可被有效复制和借鉴的策略非常有限,更多职业院校的项目化改革仍存在项目设置与真实生产场景脱节、技术陈旧、流程不完整不规范、指导不到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同样出现在职业教育非项目式教学过程中,只是表现形式略有差异。教育数字化背景下,VR、AR、AI等技术以及物联网设备、可穿戴设备使得师生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开展仿真实训成为可能,但技术的应用仅仅解决了手段与途径问题,实训项目涉及的真实生产流程、岗位任务、材料工艺等问题依然依赖教学与科研的高度融汇来解决。只有基于行动体系开展科研活动,用实际生产活动代替现有的学科本位教学内容,不断引进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才能真正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将科教协同育人落到实处。

汇流程是指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流程与科学研究流程应适度同步。职业院校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相对固定且严苛的内容及流程要求,其课程设置、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具备相应的衡量指标。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强调严谨的操作流程,更加注重探索与纠偏。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各自有必须遵循的流程规范和技术准则。将二者有机结合,既要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灵活处理诸如学分、学时、教学地点等弹性要素;又要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将教学需求纳入考量。

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涉及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等内容以符合人才培养原则的方式,逐步融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在科学研究过程和教育教学过程之间寻找多个切入点,实现师生在教学与科研双线程任务中的灵活切入、切出,同时保证人才培养的规范性、科研创新的前瞻性,是科教融汇融内容、汇流程的关键。

(三)融载体、汇成果

融载体是指将科研活动的载体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相融合,扩大科研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边界。载体主要是指科研活动的研究范式以及科研成果的发布形式、介质等[6]。围绕技术革新和产业革命开展的科研活动,通常以自然科学为主要研究对象,故而需要遵循实验室研究的一般范式,成果大多以专利、软件著作权等形式进行发布,部分成果伴以专著、论文等传统表现形式,以传播策略性和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是独立的教学要素,是在教学策略指导下为传递教学内容而设计编制的组合形式或形态,是师生教与学交互作用的焦点,以符号信息载体、活动载体和光电信息载体为主要分类方法。教学成果多以研究报告、专著、论文等形式进行发布,以传播陈述性知识为主、策略性和程序性知识为辅。

汇成果是指进一步提高科技研创成果与教育教学成果的结合度,即借助科技研创成果提高教育教学各要素与产业前沿科技发展的结合度,以教育教学成果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服务产业发展过程及成果转化。目前,科技研创成果内容大多来自产业一线,其核心主要聚焦在技术迭代、材料升级,带领新工艺和新装备的发展;教育教学成果则多聚焦在人文社科领域,以教学改革成果为主,致力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变革。科技研创成果与教育教学成果少有交叉。当前聚焦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国家及各级科研平台为依托,由实力雄厚的专业研究机构或企业科研院所主导,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三高”特点,即研究靶向精准度高、发表平台准入门槛高、成果转化率高。但无论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研究,还是高水准成果的及时反馈,职业教育的参与度和响应力都与其肩负的时代使命不相匹配。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为主导,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教育重任,从日常的教育教学评价到教育教学成果,都围绕“教”而展开,对于“职业”特色的凸显、行业企业技术革新的动态、成果转化的路径等缺乏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职业教育科教融汇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科教联动反应机制,扩大科技创新载体的覆盖范围,提高职业教育领域研究者对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参与度,同时吸引行业企业的科学技术创新人员走进校园,缩短“实验室—教室—生产一线”反应链,用融容的载体、汇通的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助力中国特色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科教融汇

高校的根本职能在于立德树人,职业教育科教融汇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凸显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地位,在整合教育资源、汇聚创新要素、搭建创新平台、打造职教高地等方面着紧用力。

(一)构建科教共同体,拉近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距离

把科研之脉,树育人新章,构建科研与教学共同体,是拉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距离的基本遵循,也是我国新时代职业教育融入新兴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实践理路。

一是实现科教育人的价值追求。科学研究是一项具有探索性、创造性、连续性、复杂性的劳动,既要具备不畏艰难、勤奋严谨的科研作风,以及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科研能力,更要大胆追求求真务实、团结向上的文化生态,通过方向性、规范性、实践性较强的科研活动,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

二是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质量。充分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传统的教研空间从线下拓展到线上,从物理空间拓展到虚拟空间;通过联合科研机构打造多级虚拟教研室平台,组织内容丰富、互动高效、项目真实新颖的教研活动,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为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三是拉近学生与科技创新的距离。通过科技创新活动与教育教学深度融汇,激发学生从被动科研转变为自主科研,将问题的提出从“臆想”转变为“发现”,将问题的解决从“假设”转变为“实践”,将科研成果中的新主张、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融入课堂,同时将教育教学中逐步培养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汇入生产过程,最终建立科研激发教学、教学助力科研的人才培养模式,无限拉近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的距离。

(二)优化资源配置,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资源是科教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推进科教融汇,需要优化现有资源配置,打通人才上升通道,推进政、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一是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2020年,我国教育总支出共计约4.94万亿元,其中高等教育学校支出1.3万亿元,职业类院校支出0.49万亿元,仅占全国教育支出的9.92%[7]。同时期普通高等教育支出1.05万亿元,占全国教育总支出21.26%,是职业教育支出的2.15倍;职业教育作为专门的教育类型,与其他相似层次的教育类型相比,在财政支持力度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这一差距也是导致职业院校硬件提升难、人才引进难、科研开展难的重要诱因。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可以从扩大惠及范围、提高惠及数额、增加惠及项目等方面入手,同时根据职业院校办学特色及优质专业群、产业学院建设情况,灵活增加专项资金予以支持。各级财政亦可通过专项资金的设立,引导职业院校以产业定科研、以产业定专业,鼓励职业院校聚焦新兴产业和新兴技术,全面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服务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二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活力,进一步开放职业教育人才上升通道。当代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显示,接受职业教育(包括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社会成员主要集中在第六个阶层及以下,即个体工商户、第三产业员工、产业工人、农业劳动者及下岗失业阶层。虽然阶层流动通道处于开放状态,但经济来源不稳定、抗风险能力低、政治发展受限及社会地位不理想,导致低阶层社会成员对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实现阶层向上流动不再期待。提高人才市场活力,开放人才上升通道,健全职业教育“金蓝领”社会保障体系,亟需各级政府加大用人机制的创新力度,强化职业教育在个人职业升迁中的地位和作用;优化职业教育人才的引进政策,提高对高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奖励幅度;营造稳定開放的人力资源流动环境,改变职业教育人才在人力资源流动中的弱势地位,保护职业教育人才在个人发展、薪资报酬、社会保障等过程中的正当权益。

三是發挥政、校、企协同发展优势,鼓励科研院所与职业院校深度合作。据统计,各级科研院所及其分支机构数量愈千,其中大部分以独立研究机构的形式与当地政府达成成果转化类合作协议,个别院所选择与当地985、211类普通高等学校的重点实验室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职业院校鲜有参与。以青岛为例,截至2022年12月,驻青岛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院所共25所,重点实验室22个,达成合作关系的普通本科高校共有7所,职业院校无一入围。要想增强职业院校在科技研发创新中“走出去,引进来”的底气,需通过制度建设,明确权责范围、落实产权归属、建立薪酬体系。一方面,可以将科研院所及其项目引入校园,有针对性地将产业契合度高、成果转化前景广阔的科研院所或项目落地于职业院校,带动职业院校师生的科研热情、提高科研水平,拉近职业院校学生与生产研发的距离,同时降低科研院所设立成本,缩短政、校、企反应链,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另一方面,应加大科研院所与所在地职业院校师生交流力度,选派师生深度参与科技研发,直至完成成果转化,提高学生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及创新素养,同时选派科研机构专业人员承担职业院校科研或实践教学任务,用产业前沿发展带动职业院校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综合能力的提升。

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善人力资源环境,促进政、校、企及科研院所协同发展,是行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转变观念、选择职教的客观要求,是职业教育实现科教融汇的重要保障,是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有效举措。

(三)完善科教制度设计,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改革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学校、师生等各个利益主体。从利益相关者视角审视科教制度设计,有助于厘清科教融汇乃至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等职教改革措施的实施境域,将改革措施从“纸上谈兵”转变为“身体力行”。对于政府而言,行政性治理是职业教育依法办学的重要依据,也是规范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引导职业教育改革方向的宏观手段,法律法规、行政措施、地方性法规均属于职业教育治理的政策性工具,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及制度设计的基本准则;对于企业以及相对独立的科研机构而言,市场性治理准则指导下的制度设计能够帮助各主体之间形成良好的合作秩序;对于学校和师生而言,社会性治理准则指导下的制度设计将更有利于各方主体增进信任、规避风险以及保障合作质量。完善制度设计要做好两项工作:

一是进一步明确产权归属、金融工具和合同工具,调节科教融汇过程中企业和科研机构与其他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促进职业教育科教融汇主体的合作,形成良性的合作秩序,为科教融汇高效、持续运转提供保障。目前科教融汇推进的难点之一,在于知识产权的归属问题,继而引发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分配问题,这其中还隐含了将产业前沿技术和创新点引入教学的成本投入问题。在科教融汇过程中,无论主导科研的一方还是主导教育的一方,都应厚植科教情怀、投身科教实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仅有情怀不足以支撑科教融汇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应当以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文书作为规范与依据,明确合作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最终达到双赢或多赢的良好局面。

二是完善职业教育师生科研评价制度。从学生角度看,教学活动中普遍缺少能将科学探究与理论学习结合起来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手段;从教师角度看,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中缺乏对科研和教学结合情况的考核与评价,尽管学校管理制度能够体现科研成果和教学质量并重的原则,部分院校或将科学研究置于主导地位,但其“科研”的内涵已然偏离“科教融汇”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更忽视了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对此,完善制度设计成为职业院校师生积极参与科技研发和产学研合作的前提。应鼓励“校内研究人员参与跨学科、跨机构、跨领域科研,产生不同形式的研究成果,形成科学合理的认定兑换机制,尊重跨界创新型人才的就业和流动规律,以具备兼容性的多元化聘任路径广泛吸纳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实践型人才从事科研交流工作,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的薪酬定级和职位晋升制度”[8]。

科教融汇符合知识探究逻辑的科学表达,是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旨在善用行政性治理、市场性治理和社会性治理等多方合力,进一步明确合作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发挥各合作主体的优势,从科技创新和教育教学的制度、内容、载体入手,将资源、流程、成果之间的壁垒打通,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紧密联系在一起。通过科教融汇,助力职业教育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产业更新换代的趋势,改变科技研发与经济产业“两张皮”现象,扩大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的组织规模,从而推动专业技术人才转移流动,为解决就业难和技工荒问题提供人才保障。

参 考 文 献

[1][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党建研究,2022-11-01.

[2]周光礼,姜嘉乐,王孙禺,等.高校科研的教育性——科教融合困境与公共政策调整[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88-94.

[4][8]晋浩天,陈秋萦.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科教融汇,如何“融”、怎样“汇”[N].光明日报,2023-02-14(14).

[5]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72.

[6]王少.科研人员的科研自主:边界、类型与规制[J].中国科技论坛,2022(9):11-17.

[7]教育部财务司,国家统计局社会科技和文化产业统计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22[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1:6.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Why and What to do

Bai Yuting, Li Zhongguo

Abstract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reflects the development purpos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erv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which focuses on the new energy, new dynamics, new changes and new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ducation and teaching. Being in line with the underlying logic of scientific inquiry, its the catalyst to improve the scientific literac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s, the intellectual insurance to promote the emerging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and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By ways of optimiz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building a science-education community and improving the design of science-education system, it is to integrate the system, contents and carrier of“science and teaching”, gather resources, processes and achievements, strengthen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with vocational colleges, reinfor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mprove the rationality of scientific and teaching resources allocation, enhance the quality of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and ultimately promote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science-education integr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uthor  Bai Yuting, PhD candidate of Education Schoo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of Shand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fu  273165)

Corresponding author Li Zhongguo, professor and president of Jin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ning  272000)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职业教育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