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走廊是民族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是三大民族走廊之一,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重要地区之一。受自然、地理、人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各民族多元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发展中,形成了南岭走廊独特且丰富的饮食文化。通过挖掘这一民族区域的饮食文化资源,对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积极作用。本文以南岭走廊瑶族的饮食文化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研究其饮食文化资源及传承发展现状,提出了瑶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以期为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借鉴。
一、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资源介绍
1.日常生活中的饮食文化资源。南岭地区的瑶族人以水稻种植为主,因此米饭是人们日常的主食,喜爱糯食;肉食主要是家养的猪肉、牛肉、鸡肉、鸭肉;蔬菜瓜果以萝卜、白菜、豆角、茄子、苦瓜、冬瓜、南瓜为主。此外,山林间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也一度为瑶家人的餐桌增色。下面主要介绍瑶族的特色菜肴、米酒和油茶。
一是特色菜肴。“瑶家十八酿”是盛行于湖南江华、广西平乐等瑶族聚居地的特色美食。瑶族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依然保留和传承着许多具有瑶族特色的美食,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最有名的就是“瑶家十八酿”。在湖南江华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由于物质生活条件匮乏,瑶民只有在过年过节时才能吃上新鲜的猪肉。后来人们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荤素搭配,把肉作为馅心包裹进蔬菜瓜果中,制成酿菜,这就是“瑶家十八酿”的原型。虽然名为“瑶家十八酿”,但随着蔬菜瓜果品种的不断丰富,现在已远不止十八种,比较常见的有豆腐酿、苦瓜酿、辣椒酿、香菇酿、莲藕酿、笋子酿、冬瓜酿等。酿菜的烹制方法十分多样,包括蒸、焖、煎、炸等,因其味道鲜美、爽口鲜嫩,大受瑶民的喜爱。在广西平乐,平乐十八酿也是当地的特色美食,用肉、蛋、豆腐等作馅料,以各种各样的蔬菜作酿壳,采用蒸、焖等方法制作。与湖南、广西的瑶族美食略有不同的是,广东连南瑶族聚居地的特色菜主要以瑶山土猪、黄牛肉、毛鹅为食材,其中以金盏瑶家秘制牛皮、柴火烧鹅、全猪宴最为著名。金盏瑶家秘制牛皮以黄牛皮、黄豆为原材料;柴火烧鹅以连南当地的瑶山毛鹅为原材料,成品色泽金红光亮、皮脆酥香、肉质鲜美。
二是米酒。南岭走廊的瑶家人久居高寒山区,山中常年多雾、寒湿较重,加之过去人们主要从事体力劳动,于是特别喜欢饮米酒,这是因为酒可以暖身,并快速恢复体力。瑶族的米酒是用大米或者糯米酿制而成,又叫水酒,度数不高,入口清香。瑶家人除日常饮酒外,亲朋好友来访时,也会热情地以美酒相迎。
三是油茶。打油茶是广西桂北瑶族,湖南江永、江华瑶族的饮食习惯,他们把油茶当作一日三餐的必备品,特别是广西恭城地区的瑶民,会用油茶泡饭吃。瑶族人之所以离不开油茶,是因为油茶有着保健功效,在广西恭城被奉为“爽神汤”。茶叶是油茶的主要原料,因此富含人体所需的维生素等微量元素,能够起到健胃消食、提神醒脑、祛湿的功效,具有较高的保健和药用价值。恭城至今还流传着很多和油茶有關的传说故事,如山歌中唱道:“恭城油茶喷喷香,又有茶叶又有姜,当年乾隆喝两碗,给它取名‘爽神汤。”
打油茶不仅十分讲究用料,制作方法也很特别,主要特色在于“打”,而非人们熟悉的“沏”茶、“泡”茶或“煮”茶。茶叶入锅后,首要步骤是用茶棰反复捶打,直到锤烂并敲出茶汁,再放开水熬煮,制作好的油茶具有“头杯苦,二杯呷,三杯才是好油茶”的特点。喝油茶时,会佐以葱花、米花等配料,并搭配各式各样的小吃,比如以糯米为原材料制作的艾叶粑粑、梭子粑粑等,还有油炸的花生、黄豆、油条等油炸食品。这些美食在瑶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必不可少,它不仅是瑶家人的智慧结晶,也承载着瑶家人的精神情感。
2.节日习俗中的饮食文化资源。瑶族的传统节日众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主要的大节日有盘王节、赶鸟节、尝新节、耍歌堂、端午节、中元节、春节等。
每年的二月初一,是春耕播种的季节,也是瑶族人民的“赶鸟节”,又称敬鸟节、歌鸟节。湖南江永、江华等地的瑶族特别重视这一节日,家家户户都要早早地舂糯米,捏制成铜钱大小的“鸟仔粑粑”给“鸟”吃,一边将粘着粑粑的竹枝插在堂屋门旁或者田间,一边模拟鸟叫声,唤“小鸟”来吃。相传鸟雀如果啄食了粑粑,鸟嘴就会被粘住,就无法啄食刚播下的种子。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希望小鸟不要损坏庄稼。到了晚上,人们会围坐在堂屋的火塘边,品尝“鸟仔粑”,希望有个丰收的好兆头,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是江华瑶家人的尝新节,这一天家家户户用打的新谷煮成新米饭,摆酒设宴。在尝新节的宴席上,瑶家人会用酒肉、新米饭敬献祖宗,再用一些肉饭喂狗,谓之“尝新”,然后一家人才围坐在一起吃饭。相传从前人间没有稻谷,瑶人祖先派狗上天取谷种,狗在玉帝的谷仓里打了个滚,沾满了一身的谷种,然后踏上了返回人间的路途,不料在途中渡天河时,狗身上的谷种全被河水冲走,只剩下狗尾巴上的几粒。但就是靠着这仅有的几粒谷种,使人间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长成了狗尾巴状。为感谢狗的功绩,瑶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际,将第一碗新禾饭喂给狗,让狗“尝新”。
盘王节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是瑶族人纪念祖先盘王的节日。在这天,人们杀猪宰牛、打糍粑,隆重祭祀盘王,并设宴款待亲朋贵客。这天的菜肴主要是鸡、鸭、鱼、猪肉、豆腐以及各种蔬菜。瑶族十分擅长制作腊肉、熏肉及酢肉,尤其是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腌制的鸟酢,很有特色,是一种著名的风味小吃。除了肉食,瑶族人还要制作糯食,如湖南江永、江华的瑶族人制作的灰水粑粑、粽叶粑、艾叶粑等。
二、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资源的特点
1.地域性。与自然因素有关,即地形、气候;与社会因素有关,即政治、经济、信仰、传统食物原材料。由于各地自然环境、社会发展不同,因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饮食文化。
2.民族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为躲避战乱,久居偏远山区,瑶族也不例外,因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饮食文化。
3.融合性。由于各个区域的生产、经济发展状况、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饮食文化的发展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形成了各自的民族文化特色,而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也是在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发展中演化而成。
三、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现状
1.饮食文化节日开发现状。南岭走廊瑶族在饮食文化节日开发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绩。比如,广西恭城每年都策划、举办以油茶文化为主题的饮食文化节,以2021年举办的第十一届恭城油茶文化节为例,“千人油茶舞,百桌油茶宴”为主题的文化节,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在文化节现场,游客不仅可以品尝油茶,还可以在油茶活动体验区观看传承人现场打油茶,并参加系列特色美食产品大评比。在系列产品展示区,恭城油茶制作工具、恭城特色食品及茶产品、电商中心系列产品、当地各类农产品等比比皆是,供游客参观及选购。
2.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南岭走廊的地方政府设立了饮食文化博物馆、展示馆、饮食文化旅游基地,打造了美食城、美食街等,以满足游客品尝、体验的需求,同时还能作为伴手礼带回去给亲朋好友,既能带动消费,又是对瑶族饮食文化的一种宣传。
四、南岭走廊瑶族饮食
文化资源开发面临的问题
1.盲目跟风,忽视了地方特色。虽然瑶族各地都举办了美食节、美食展、打糍粑表演、烹饪比赛等活动,但这些活动未对本土饮食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导致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文化体验感,南岭走廊的饮食文化未能得到有效宣传。
2.影响力不足,区域内的发展不平衡。一是开发饮食文化资源的意识比较弱,仅限于少数几家特色餐饮店,饮食文化资源开发不成规模。以湖南江华的油茶为例,除了在县城、零陵古城有为数不多的几家油茶店以作坊的方式经营外,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化的连锁经营,且消费者主要是本地人。二是未形成区域性文化品牌。以油茶為例,广西恭城的油茶知名度较高,但江华油茶在外的知名度却不高,没有在南岭走廊区域形成具有知名度、影响力的品牌。
3.各部门间的合作交流不够。未能充分调动区域间政府组织、商业组织、学术组织的交流与合作;饮食文化资源的开发也仅限于餐饮、小吃,未能与保健产业、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进行有机融合。
五、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资源开发的策略
1.复兴传统节日,重视对瑶族饮食文化和地方特色资源的挖掘。相关地方部门应充分发挥专业学术性组织的作用——瑶族文化促进会,建立专业性跨地区交流平台,促进湖南、广西、广东等地瑶族饮食文化的交流合作。通过依托瑶族民俗节日、饮食文化习俗,举办各类饮食文化节,开展饮食文化商品展览,突出瑶族饮食文化特色,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提升影响力。
2.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塑造瑶族饮食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应拍摄、制作和饮食文化相关的纪录片,利用融媒体进行宣传推广,如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播放宣传、在线上组织以“我为瑶家饮食文化代言”为主题的短视频比赛等,调动当地人的参与积极性,共同宣传瑶族饮食文化。此外,还要打造本地旅游品牌,实现差异化经营,凸显民族性和地方特色。
3.加强交流合作,发挥南岭走廊区域优势。当地政府应与其他地区加强交流合作,学习成功地区和企业的经验,如湘西泡菜、土家菜“吃饭皇帝大”等连锁民族餐饮品牌的成功案例。同时,发挥商业协会、学术研究学会的作用,制定统一规范的饮食制作标准、服务标准,助力南岭走廊瑶族饮食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优秀青年项目“南岭走廊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20B251)。
作者简介:刘婧(1990-),女,湖南邵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