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燕 张辰露 田芸 裴金金 李虎
作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食品感官评价是利用人的味觉、嗅觉、视觉、听觉和触觉对食品进行分析评价的一门科学技术,集实验心理学、生理学、统计学、质构化学和风味化学等知识于一体,实用性强、灵敏度高,可以解决理化分析不能解决的问题,且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用于品评日常食品的滋味和风味。因此,学生对食品感官评价课程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为思政元素融入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食品感官评价课程
融入思政元素面临的挑战
很多高校的课程思政体系尚不完善,教学理念不够清晰,教学指标性要求模糊,在考核评价、教学反馈等方面未形成体现思政元素的有效考核标准,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全的具体效果无法有效和准确衡量,考核措施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二、食品感官评价课程
与思政元素有效融合的探索
1.加强与优秀企业合作,建立共享机制,探索智能感官的奥秘。电子舌、电子鼻、电子眼、质构仪、气质联用仪、气相-离子迁移色谱等智能感官设备在食品感官评价科研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人机一体化设备也在迅速发展,如腭电仪、肌电仪等,促进了味觉和嗅觉分析机理的研究。然而,智能感官仪器设备的价格相对比较昂贵,后期维护费用也较高,普通本科院校的食品专业难以购置所有相关设备,因此国内各高校的食品专业之间可以建立共享机制,或与国内相关智能感官设备研发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就业基地,或提供试用设备,或聘请相关专业人员到校为学生开设智能感官讲座,为学生提供与智能设备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让学生对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地感受到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提升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与智能设备研发企业合作,也可与食品研发企业合作,让学生作为品评员参与到新产品品评中。这样既可以为企业提供新产品品评数据,又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了解到品评操作程序,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提前了解食品企业,为将来就业做好规划,重视自主学习,提高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专业素质,达到课程育人的效果。
2.紧扣专业知识,改革教学模式,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利用好现代技术,结合在线学堂、中国大学MOOC课、超星学习通平台及腾讯会议等线上课程资源和授课模式,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授课,打破传统的“教-學”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课上回答问题情况和小组讨论汇报情况,及时了解学生对已讲授知识的理解运用情况,方便课后任课教师的辅导答疑。
以上这些教学模式的改变对教师的要求更高,要求教师在课前设计好当堂课程讨论的问题,并与思政教育结合,这样学生在讨论问题时就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教育。比如在设计“心理因素对食品感官评价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讨论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科学家霍金的奋斗史,谈一谈心理因素对感官评价和日常学习的影响,以培养学生的乐观精神,鼓励学生要不怕困难,敢于奋斗和拼搏。
除此之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类科研竞赛活动,提升和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创新思维模式和动手能力。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大学生生命竞赛等,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肯钻研、肯吃苦的科学家精神。同时,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和对先进技术、设备的运用,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和科研严谨性。
3.加强过程性评价,助力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改革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考核模式,增加课程思政元素的过程性评价资料。陕西理工大学要求过程性评价最多可占总成绩的40%,主要考查学生在食品感官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德、智、勤、能”等方面,具体包括学生日常课程的出勤情况、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小组间讨论、课上问答和PPT汇报等。考核形式多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等多元形式。
4.应用仿真技术,扩充实验教学内容。由于仪器设备不足或实验材料和场地等因素限制,导致实验项目单一,而且大型仪器设备内部复杂,实验时学生基本没有上手操作的机会。例如,食品感官品评实验中利用电子舌和电子鼻品评滋味和香气的实验项目,在讲解实验原理和设备时不能将结构复杂的设备拆分,更不可能让学生直观详细地了解和看到仪器设备的内部具体构造,只能依靠教师的语言描述。实验操作部分也是主要以教师讲解与现场操作演示为主,学生更多的是听和看,只有个别操作会让学生上手,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同学几乎没有上手自主操作的机会,这样的实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虚拟仿真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改善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教学的智能化程度,并且创新教学方式。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人机互动,可以提高和激发学生对教学实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具体应用中要正确认识该系统,将其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但不可完全代替线下实验操作。
三、食品感官评价课程
与思政元素融合的具体教学设计
食品感官评价课程思政教育是一项将课程教学全过程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系统工程,应立足全课程、全过程的育人格局,充分挖掘资源,发挥课程优势,将立德树人、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始终。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可以多方面设计思政元素与课程知识点的结合。
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食品感官评价的定义、发展历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理化分析的关系、人作为仪器进行分析检测的优缺点、食品感官评价的未来发展等。在讲授感官评价与理化分析的关系时,教师要告诉学生应学会辨证地看待感官评价与其他分析方法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在讲授食品感官评价的发展历史时,引入中国茶,以及唐代茶学家、被誉为“茶仙”的陆羽和《茶经》的故事,讲授感官品评在中国茶中的悠久历史,讲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酒学院创始人李华教授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第二章是食品感官评价的生理基础。感觉的相互作用有很多种,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适应现象和对比现象,在讲授适应现象时引入审美疲劳,讲授对比现象时引入矛盾的两方面和“红花还需绿叶配”的道理,使学生充分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够进行多方面的分析。在舌面味道分布和食物味道构成一节,舌头感知物质味道是舌面乳头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一乳头只能感知一种主要味道,这部分可以让学生思考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只有团结协作、合理分工,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第三章是食品感官评价的基本条件控制。在讲授品评员的培训试验时,告诉学生品评试验中不能带入任何主观因素,引入主客观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向学生介绍正确的择业观,让学生对未来就业有清醒的认识。
第四章是食品感官评价的影响因素。以“望梅止渴”的典故和“罗森塔尔效应”来讲授心理因素对食品感官品评的影响,告诫学生试验中一定要规避这些误差,并和学生探讨内因对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影响,遇到困难时一定要有积极的解决态度,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
第五章是食品感官评价分析方法,重点介绍差别检验、描述分析检验和消费者试验。在讲授差别检验具体方法时,告诉学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追根溯源。以我国香料和食品添加剂专家孙保国院士的事迹为例,介绍描述分析法,培养学生执着、肯钻研的科学家精神,认真对待生活和工作。“稻香村”等中华老字号的存续是广大消费者选择的结果,這就是典型的消费者试验。
第六章是讲授感官品评在食品中的具体应用。引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道理并告诫学生,食品从业人员一定要重视食品安全,要有基本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加强食品安全意识。
第七章是现代感官品评新技术。以纸张与计算机的更替为切入点,介绍食品感官品评的新技术更新。以身边现代智能科技改变生活的实例,介绍无人驾驶汽车、谷歌眼镜、穿戴式健身追踪器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以此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为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教师要深挖每一章节中的思政映射点,将科学家精神、创新意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中国传统文化等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机融合,改革教学内容,达到知识、能力与思政目标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从而为食品行业培养一批德才兼备、技术过硬的专业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2022年陕西理工大学“课程思政”视阈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路径探索——以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为例(KCSZ2228);2022年陕西理工大学“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XJG2243);2019年陕西理工大学“一流专业建设子项目《食品感官评价》教材建设”(2019-8);2020年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SLGYJG2003);2020年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20-92)。
作者简介:孙海燕(1979-),女,汉族,河北廊坊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产品贮藏加工与功能营养。
张辰露(1979-),女,汉族,陕西汉中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
田芸(1999-),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裴金金(1985-),女,汉族,陕西西安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食品科学。
李虎(1986-),男,汉族,陕西千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动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