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浪
父母对于我的教育,是罕见的一致。
我的家庭非常传统,他们对于我的学习永远都是严格的,直到小学三年级,一直都是妈妈挑灯伴我学习。
村里的人常说,女孩子读书读到高中就不行了,思维跟不上男孩。我妈虽然明面上不反驳,但是背地里她会向老师打探我的学习成绩,看到我每学期都可以拎一张“三好学生”回来,她便觉得我是可以的。
虽然在村里上小学,但是三年级时我妈便买了课外的奥数书给我做。她相信老师的话,读奥数可以开启人的大脑,数学要趁早开发,不然到后期跟不上别人的步伐。加上小学老师也有意无意灌输,要读奥数才能考好学校,她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奥数从鸡兔同笼开始,书本上的题目就开始让我困惑。显然,我就是没有数学天赋的人,数学逻辑思维在我身上无法体现。我做得痛苦,她陪着做也痛苦。四年级时,她能力有限,无法辅导我,才渐渐由我一个人独自学习,我俩同时解放了。虽然我还在学奥数,不过已经是作为课后爱做不做、看看作罢的地步了。
从四年级开始,我的数学逐渐退步,一直到高考,数学都才刚及格。后来,我的成绩都只能说还勉强过得去,高考后也是大专接住了我。
我和她谈话时,她总是套我成绩差的原因,只因她一直不肯承认我不过也是平凡人一枚。直到在某次谈话中,我试探性地表示高中确实没尽全力,她才没追究我的成绩差这个话题。她一直觉得是我没尽力,没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真的就这样了。
我的爸爸,对于妈妈管教我的方式从来都是举双手赞同,放开双手要我妈管,从不插手。他们两个从来没有在教育我这件事情上吵过架。
小升初,我以优异的成绩达到了县城所有初中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家里条件有限,爸爸表示砸锅卖铁都会送我去上学,他做到了。
卖掉了家里的所有粮食,出去打工,将我送入了答应免学费的一所初中。可惜那所初中办学一年后,宣布要办职业教育,只能去县城其他初中择校。然而择校需要一笔非常高的择校费,所以权衡之下,我们只能选择放弃,我只好又转回来村里的中学读书。
在县城读书那一年,我从未见过爸爸一面,他都是托在县城的叔叔送来生活费。同学们都以为我有一个光鲜亮丽的父亲,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爸爸,还在工地上为我挣学费。
从村里到县城只要三元的车费,父母从来都没有亲自送我上学,本就比同龄人小了一年的我,每个月放四天月假,我只能独自坐车往返县城与家之间,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唯一的一次,是我过生日,妈妈抽出了一天,买了一个蛋糕,让我周末在县城的婶婶家,给我过了一次生日。
初中考高中,差几分考到重点班。老师暗示我们家没钱,打电话到我家要我直接去读五年制的大专,我爸还是力排众议将我送进了高中。高中的学费比初中贵很多,几千几千地交,加上补课费生活费,压力非常大。他毫无怨言。
甚至在我高考成绩差,边哭边给他报成绩时,他也是说送我读书,我读到哪里,他便供应我到哪里。爷爷坐在椅子上,很随意地对我说,你一个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奶奶也在旁边附和,反正长大也是要嫁人的,反正也没考上大学,现在就跟着你姐姐出去打工好了。
当时我很气愤,爷爷奶奶重男轻女。我将原话转述给我妈,我妈只是说我应该懂事了,不应该和他们斤斤计较。我爸当时在土里翻土种菜,忙完回来,他将锄头往爷爷的前边用力一蹬,爷爷被吓了一跳,朝他吼了起来。他一脸严肃,直接冲着爷爷说道:“她是我的女儿,又不要你出学费,你管那么多干什么?以后不要再让我听见你说这话了。”那可能是我唯一一次听见他和爷爷为了我吵架。
从小到大,他對我的要求只有一个: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
他将这句话用红色的油漆写在了一面墙上,那句话经过好多年的风吹雨淋,一年又一年,依然清晰。直到现在,我每次都会在前面驻足,感慨良久。
他对我的成绩没有奢望,他对我的奢望就是认真努力读书,不要荒废学业。初中开始有很多科目,他对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便是:每门功课都及格就行了。可惜有时候最低的标准线我都没能达到,比如高一的升学考试,物理、化学两科凑起来刚好60分,最终被高一班主任劝退去了文科班,理科班的梦从此破碎。
我的文笔启蒙,应该也是从他在外打工,给我带回来无数的《故事会》和报纸开始。
我从一年级读书开始,每每看到同学因为生病或者姐姐哥哥生日或者家里其他事情请假时我都无比羡慕。
对于其他家庭可能只是稀松平常的一件小事,他们俩在这件事情上达到了一致意见:除非生死大事,否则不能缺席任何一堂老师的课。
小学一年级发高烧,同学都是在家,唯独我妈将我送到医院,看完病,买了药,执意将我送进了课堂,叮嘱老师要我吃药就走了。
我的读书生涯未曾因为堂姐、堂哥结婚请过一天假。以前我完全不理解他们,总觉得喜悦的日子为什么不能有我,但是现在我也理解,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我得过的奖状,被他们一摞一摞完整地收到了箱子中,后来,由于家中建房才全部遗失。在得“三好学生”的奖励中,爸爸也是每次以奖励我十元、二十元作为我辛苦读书的报酬。
无论我是买什么书,上补习班,家里从未拒绝我的要求。
他们对我的教育理念,我受益终生。我爸从来未曾打压过我的学习,他总是积极地鼓励我,要我凭借自己的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这一部分打压式的教育方式主要来源是我妈。
她的打压也更多来自口头,比如说我的文章第一次见报,可能其他父母会很高兴,我妈妈会说,你也就这样了,有本事你就多挣钱回来,这文章也没什么太大的作用。
再比如说,我挣到了第一笔工资,她也会将我和别人比较,别人这个年纪,已经是如何如何了,你看看你自己,才这么点算什么样。
再比如我第一次和同学结伴出游,她告诉我,旅游有什么用,还不是浪费钱,你去看了什么东西,还不只是花花草草,我们家穷,没钱堆砌你的旅游梦。诸如此类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我每次和她沟通,她只会说我并不是那个意思,是你误会了。
有时候这些话语让我感到窒息与压迫,因为穷字深刻地刻在我的脑海中,造就了我现在无论如何与谁站在一起,都很自卑。
我从不敢踏出舒适圈,后来读了很多心理书才知道,这种情况来自长期的打压与家人的不信任,我也很难长期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我总是试着站在妈妈的角度去理解她,或许她忙于生活,或者她也不懂,她第一次当父母。或许是她实在过得太苦了,没有尝到人生的多少甜蜜,父母没有给她安稳的人生,丈夫没有尽到自己的能力让她有幸福的家庭,孩子没有尽力让她成为骄傲的母亲。
对于我自己而言,打压的伤害只能自己慢慢治愈。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只能依靠重新打碎再拼凑自己,这时间或许三五年,或许一辈子。
在这种观念中培养出来的我,可以说非常懂事、独立、中规中矩,自卑与自信并存,自信来自父亲的鼓励,自卑来源于妈妈的打压。
家庭的教育好坏兼有,对于下一代的教育,我以后只能吸取经验。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感恩他们给我的无数机会,在我的教育中,他们已经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
摘自《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