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调查以及中介变量分析

2023-06-28 07:04顾晓雯易云兰郑晓君
全科护理 2023年17期
关键词:消极量表病人

顾晓雯,操 静,易云兰,郑晓君

近年来,国内外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艾滋病(AIDS)病人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达38.77/10万。不仅如此,HIV/AIDS相关死亡发生率也处于较高水平(2.23/10万),伤残调整寿命年达98.15/10万[1]。HIV/AID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因而公众对HIV/AIDS具有较强的负面刻板印象。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HIV/AIDS病人的日常活动和人际关系都会受到影响,病人会出现孤独感、自卑感,呈现出社会交往恐惧表现,恐惧、压抑等负性情绪体验增强。不仅如此,病人也会主观否定他人帮助的有益性、增强自身心理防备,导致自我世界封闭,造成病人社会疏离。社会疏离为社会学概念之一,是指病人因社会意愿与预期不相符,导致病人出现孤独、价值感降低等负性情绪体验。社会疏离不仅会影响病人心理健康,还会影响病人就医依从性,影响其身体健康[2]。因此,本研究旨在调查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现状,并分析其中介变量,以期为制定高效干预措施、促进病人社会融入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22年1月—2022年7月以我院收治的HIV/AIDS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确诊为HIV/AIDS病人;年龄>18岁。排除标准:认知障碍者。

1.2 研究工具 ①一般资料调查表:自行设计一般资料调查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家庭年收入、有无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②一般疏离感量表[3]:该量表共15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总分60分,分数越高说明疏离感越强。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77。③日常感知歧视问卷[4]:该量表包括1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病人日常感知歧视就越高。该量表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908,重测信度为0.920。④简易应对方式量表[5]:该量表分为积极应对、消极应对2个维度,共20个条目,得分越高表示越倾向这种应对方式。采用0~3分评分法,2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0.78。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显著检查水平α=0.05。缺失数据采用热卡填充法进行填充。

2 结果

2.1 病人一般资料 共发放问卷191份,回收有效问卷188份,病人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病人一般资料(n=188)

2.2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日常感知歧视以及应对方式现状 本研究结果显示,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日常感知歧视以及应对方式得分见表2,其中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采用条目均分表示。

表2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日常感知歧视以及应对方式现状 单位:分

2.3 影响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单因素分析(见表3)

表3 影响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分

2.4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日常感知歧视以及应对方式相关分析(见表4)

表4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日常感知歧视以及应对方式相关分析(r值)

2.5 影响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多因素分析 将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得分作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项目及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日常感知歧视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分析。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5。结果显示,居住地、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以及日常感知歧视为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F=37.098,P<0.001),见表6。结合相关分析以及多因素分析结果绘制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模型图,结果显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与应对方式为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中介变量。见图1。

图1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模型图

表5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6 影响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社会疏离得分为(42.78±11.07)分,与杨艳等[6]对前列腺癌病人的调查结果接近[(44.48±11.57)分]。然而,杨艳等[6]的调查对象年龄均较大,以老年人群居多,而本研究中多为中青年。中青年通常为社会中促进社会交往的重要力量,而且HIV/AIDS病人因感染HIV,社会交往能力下降,产生较严重的社会疏离现象。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得分处于较高水平,分析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HIV多通过不洁性行为、血源性传播,公众认为感染者为“肮脏的人”,使病人产生内在病耻感,内化为社会逃避心理,避免社会交往活动。加之因公众的不良印象,公众对该类病人会呈现出逃避甚至厌恶的行为表现,导致病人自尊心受损,加重其社会疏离水平。本研究变量分析结果中,社会疏离会逆向影响病人应对方式,使病人应对行为消极化,增加病人被歧视感受。因而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应引起医护人员的重视。社会层面应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依托,开展HIV/AIDS健康宣传,引导公众正视HIV/AIDS病人[7]。另一方面,应积极开展心理干预,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开展HIV/AIDS病人心理门诊绿色通道,协助病人顺利接受心理干预。

3.2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受多种因素影响 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居住地、积极应对、消极应对以及日常感知歧视为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影响因素(F=37.098,P<0.001)。

3.2.1 居住地 本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在城市的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高(P<0.001)。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城市居民健康意识强,对HIV/AIDS病人的逃避行为更严重,加之病人健康意识较强,当被确诊感染HIV时,心理无法承受这一应激事件,产生社会逃避行为,增加其心理疏离水平[8-10]。然而,具体原因仍待进一步探索,建议今后的学者开展多中心研究。

3.2.2 日常感知歧视 日常感知歧视水平较高的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高(P<0.001)。当病人感知到被歧视时其焦虑情绪加重,产生社会孤立感,就医依从性降低,呈现出远离社会的倾向,即社会疏离。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还会通过干预病人应对方式影响病人社会疏离水平。此外,本研究相关分析显示,社会疏离感也会加强病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导致病人消极情绪体验不断增加,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积极探索有效的干预措施,如认知行为团体疗法、阅读疗法等[11-13]。

3.2.3 应对方式 积极应对得分高的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低(P=0.003)。消极应对得分高的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高(P<0.001)。该结果与王硕等[14]对乳腺癌病人的调查结果一致。应对方式与病人社会疏离彼此影响,病人情绪消极时会影响其看待事物的观点,感知自身被公众歧视,导致社会交往行为消极,从而形成消极循环,影响病人身心健康[15-17]。因此,医护人员可从降低病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改变病人应对方式降低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18-19]。

4 结论

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较高,尤其是居住在城市的病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与应对方式为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的重要中介变量。医护人员可从降低病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改变病人应对方式干预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本研究对HIV/AIDS病人社会疏离水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日常感知歧视水平、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对改善病人社会疏离现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22]。然而受样本来源限制,本研究样本量稍小,建议研究者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多中心研究。

猜你喜欢
消极量表病人
谁是病人
病人膏育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
让自己发光
中学生智能手机依赖量表的初步编制
PM2.5健康风险度评估量表的初步编制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我帮病人“走后门”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