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三新”理念下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23-06-28 12:14:48周雪曹景琦李雪梅樊俊杰赵红梅师东菊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医科三新医学院校

周雪 曹景琦 李雪梅 樊俊杰 赵红梅 师东菊

摘 要: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以其“医管结合”的办学特色,承担着对国家与社会输送医学管理类人才的重任。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与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逐渐摆脱了边缘化与受重视程度不高的现实局面,“三新”理念的提出在新医科大学建设的背景下,也为医学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与思路。针对医学管理类人才被边缘化与受重视程度不高的问题,我们既要推动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的教育与发展,又要积极探索建设医学管理类人才的科学培养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三新理念,新医科的前提下,针对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完善和实践能力不强等方面问题,从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提出有针对性解决措施,以期对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新医科;三新理念;医学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44

随着工业革命4.0时代的到来,推动着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发展。教育部和相关部门联合发布了卓越计划,其中,推动新医科、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建设成为探索新时代教育及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新医科概念提出后,该词一度成为与“双一流”等热门词汇平起平坐的关键词。新医科为了适应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提出了运用互联网等高新科技使医科与其他交叉学科融合从而使医科从以治疗为主变为兼具预防医疗,康养的生命健康产业。

在新医科背景与“三新”理念的指导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只有确定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想将我国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与多个学科联系的,面向社会,面向智能化,面向世界的新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在培养理念上得到创新,最终适应第三次医学革命的时代浪潮。

1 新医科与“三新”理念

1.1 新医科

新医科概念是指国家在2018年提出的,新医科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主动适用新要求,以创新促改革,着力培养大批医学及公共卫生和卫生管理人才。

在全球工业4.0与互联网时代的大背景下实现从以医学学科为支撑学科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以医学为主要支撑学科,配合文科,工科,管理学科,互联网等多学科,交叉学科为次要支撑学科的多支点医学教育模式。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互动,使精准医学,转化医学,脑医学,电子医学等不成熟领域提供相应的可能,培养能够适应现代医学体系,适应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医学领域前沿创新人才。

1.2 “三新”理念

发展新医科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医学教育发展的最新要求,加强新医科建设要完善理念新、背景新、专业新的“三新”理念。加强新医科建設,一是理念新,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二是背景新,以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全球工业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三是专业新,医工理文融通,对现有的医学类专业内涵建设与发展提出新要求,发展精准医学、转化医学、智能医学等医学新专业。

2 新医科对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的需求

2.1 什么是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

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在中国通常被理解为“为医学专业服务的从事低级医疗系统管理工作的人员”,在外国通常给出的定义为“培养国家及国际卫生领域领导者。卫生管理硕士以结果为导向,培养具有协作精神,掌握管理知识与技能,能够深入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有效指导决策的领导人才”。

2.2 新医科背景下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新医科实现的前提就是使多个学科进行交叉,使之在未被发现的领域得到发展,在互联网与工业4.0的结合下使医科可以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式得到促进与发展,那么在新医科的背景下医学逐渐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原本的医科类三级学科逐渐的归并到其他新兴二级学科中,原本的老牌王牌专业被新兴专业盖过风头,随之而来的就是多学科交叉带来的新兴理念,新生代医学人才与老旧的管理方式,管理体制不符的情况。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医科需要具有多学科素质,交叉学科素养的管理类人才为新医科人才打造相应的环境与体制,只有具备一定互联网知识,熟悉医科类专业对于医学类专业与互联网,智能化有一定理解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新医科的发展理念,所以新医科需要具有一定医学素养,具有一定互联网,智能医学基础,文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素质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3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3.1.1 课程培养理念不完善

我国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在培养理念上还是表现出目标混杂,就业层次不高的弊端,仍将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作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及医院的附属人才进行培养,无法培养出高级别的社会医学,管理人才,而且所学知识相对较窄,仅开设管理学与医学课程,这也使得我国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相较于国外理念落后,定位繁杂且过于考虑全面,忽视能力培养。

3.1.2 课程设置冗杂,非专业性因素多

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尽合理,缺乏专业互通性考量,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跨专业,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将放在同专业必修课的同等位置,专业必修课开设了流行病学,医院信息管理学,经济法学,政治学原理,社会医学等课程学科,在选修课上增添了自然学科心理学科,但是与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能力提升关联性有待于加强,缺乏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相比较而言美国在课程上设置了公共卫生核心课程研究领域,课程及选修课程针对不同的能力设置,不同的课程如医疗保健筹资与支付管理,医疗保健成本,领导力危机与变革中的公共卫生领导技能,人工智能在健康中的应用创新与全球卫生系统及心理学,地理学,人文科学等多样式课程。

3.2 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师大多数毕业于经济类院校,管理类院校,少部分毕业于医学院校,大多数教师通常没有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理念认同感,所以非专业性人才进行教育时可能仍会偏重某一学科,缺乏在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整体思路上进行培养模式的调整与考量,仍然会偏重于某一专业和某一学科,无法从实际出发考量本专业学生目前阶段所缺失的教育。无法根据专业需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因此,目前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

3.3 学生实践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在实践课程上,我国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仍显现出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仍将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的实践方向限制于基层政府卫生管理部门,部分医疗机构,医疗企业从事基层管理工作。同时我国医学院校管理类教育普遍存在应试教育重于素质教育,多数学生的学习仅仅定位于通过考试这一层面,忽视了实践技能培养,导致学生参加工作后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另外,实践教学环节缺乏连贯性,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随着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更新,中国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保证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4 “三新”理念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4.1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

首先我们应将新医科的人才培养理念同其他交叉学科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以多学科的研究手段研究科学技术和管理问题,同时促进产学联系使其串联融合,如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可以同文学类专业融合,培养出适用于政府工作以及社会疾控中心等部门的工作人才;可以同互联网,信息技术类专业结合,培养出适用于大数据时代,工业4.0时代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人才;也可同经济类专业一同培养适用于国家医药财政,国家卫生事业财政的专业对口型人才,在新发展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可以从其他的医学管理院校进行专业课程互换,优秀选修课程互学,开展教授讲座,将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来实现整体专业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与教学能力的提高,同社会上的医疗机构,实践中心进行合作来实现对于实践类课程的创新,从而提高我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对于现代社会与现实世界的实践考量,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同时,我们也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培养方式,从学术为主的培养模式转变为学术兼并应用的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实践经验的应用型新型人才。2022年3月教育部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审批结果显示,已有诸如南方医科大学、燕山大学、锦州医科大学、滨州医学院等高校获批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标志一批新医学专业正在不断创新发展。

4.2 提升医教产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医教产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在对当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教产研一体化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构建“医学科学与教育技术融合型”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并针对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旨在促进医学院校管理类学生全面而有效地结合学习理论实际,探索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从而进一步完善新医科背景下医管教育制度,推进新型医管人才服务体系的建立及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医学院校管理类服务,保障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高效稳定的改进创新,在新发展中获得机遇。

4.3 培养面向未来的医管结合特色教育体系

医学教育属于终身教育,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医学院校的教育、毕业后的教育与进修,这三个阶段是一个合格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肯定。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主要从事社会工作或教学工作,但由于其专业设置不科学、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原因,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需求。可尝试以建立中国特色的“医学院校管理类硕士4+4”教育模式。即以医学院校管理类院校为主,仍然是四年制医学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以四年制医学院校管理类本科教育为基础,与四年制医学管理实践课程规范化培训进行有效对接,最后获医学管理学硕士。二是要参照国际医学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统一化的医学院校医管教育课程体系。参照国际毕业后医学教育认证制度,构建中国特色医学院校管理类人才统一化课程培育体系。

医学类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及我国自身的国情参考借鉴国外的课程设置思路和经验,探索融合型智能医学专业,开设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院校管理类专业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发挥“医管结合”办学特色,创新教学理念,根据时代背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趋势和未来精准医学、智能医学要求的医学院校管理类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樊延军,汪金鹏.“非典”给我国卫生事业的启示[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08):56.

[2]余玮.“非典型肺炎”留下的“非典型”记忆[J].炎黄春秋,2021,(09):811.

[3]胡恒境,汪秀衡.后疫情时代新医科人才培养的探索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2,(26):14.

[4]唐迪.新医科与大数据背景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研创新的思考[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2,14(16):14.

[5]王薇,任毅,欧阳俊婷,等.基于社会需求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03):46.

[6]董沫含,丁晓琛,栗艳,等.新医科背景下关于临床整合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思考[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22,30(05):551554+561.

[7]李颖,贺加等.美国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的启示[J].重庆医学,2014,43(30):41204122.

[8]刘书君,周彩虹.中美四所高校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08):609613.

[9]葛杰,祁艳波.中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以华盛顿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14):165167.

[10]江杨,许苹.中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对比[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09):893894.

[11]周虹,夏乐.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现状及人才培养探讨[J].海南医学,2012,23(22):139141.

猜你喜欢
新医科三新医学院校
新医科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变革与探索
面向新医科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高教学刊(2020年31期)2020-11-10 04:42:23
新医科背景下中医药本科专业人才录取选拔模式探究
青年时代(2020年16期)2020-08-25 01:58:05
新工科新医科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平台探索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40
全国第三届“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论文大赛启事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7
纵览之“三新”
旅游纵览(2016年4期)2016-03-29 11:07:46
“慕课”(MOOCs)发展对高等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的启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