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在思政理论课“三进”工作策略探析

2023-06-28 07:26:21杨旭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2期
关键词:历史决议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杨旭

摘 要:深度领悟、把握、认识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的重要意义,昭示我们党拥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坚强领导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保证。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合理运用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研制的教学建议,全面推进并加强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三进”工作,亟力解决“三进”工作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并展开相关路径思考。

关键词:历史决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70

作为我国发展征程上的第三个历史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是我们党在两个一百年历史奋斗节点处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前进的重要文献,蕴含巨大历史意义。文献对于党和国家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和新鲜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对高校提出了紧跟时代、深耕理论学习、贯彻落实的政治要求。2022年4月8日,教育部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家研制的关于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建议正式印发,这一指导性意见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清晰把握教学内容和环节提供了基本依据和基本遵循。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要在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指导下,进一步对第三个历史决议深挖和探寻,合理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推动高校思政理论课在新时代新征程擘画新的蓝图。

1 高度重视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三进”工作的重要意义

深度领悟《决议》精神的重要意义是高校“三进”工作的前提。在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召开六中全会,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审议通过第三个历史决议,鼓舞了全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确保全党步调一致的前进方向,提振全党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不断奋进的士气,强调并昭示我们党拥有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坚强领导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根本保证。

深刻把握《决议》精神的重要意義是完善思政课教育内容的必然要求。《决议》客观、详细地总结了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成就及历史经验,系统论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十三个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充分检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有力阐述并说明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历史根源,对于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两个确立”,增强“五个认同”,具有深远意义。

深刻认识《决议》精神“三进”的重要意义是“三进”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证。全面加强《决议》精神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三进”,对于充分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铸魂育人的主渠道,强化用科学理论武装高校师生头脑,培养能够肩负重任的社会主义年轻一代,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2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合理融入思政课教学建议

党的二十大精神站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为高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方向,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再次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七门思政课的教学建议,不难发现其总体阐明了各门思政课教学应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既深入把握了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又具体提出了思政课教材各章节亟需融入的《决议》内容和教学重点,对于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好地引导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学习思政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建议。因此,高校在将教学建议融入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结合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行全面、系统、深入思考,着力推动高校构建高质量思政课教育教学体系,蹄疾步稳地推进高校思政课以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式改革创新,并及时针对“三进”工作中可能产生的一些具体问题预先谋划全局策略。

2.1 依据新教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教师要在遵循高校思政课最新版教材的基础上丰富教案内容,将新教材中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决议》精神相契合的理论内容进行重组与整合,明确“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侧重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和法制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史的重要论述而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侧重从党的百年奋斗中展现马克思主义重要地位和强大生命力;“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要讲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变革性实践和突破性进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侧重培养学生坚定不移拥护和信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侧重讲述“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要引导新时代博士生运用新思想观察中国与世界。

2.2 处理好新教材与新思想的关系

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主动自我鞭策、自我加压,切实增强《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政治紧迫感和使命责任感,结合教学实际,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决议》的说明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贯通起来,深入、系统领会《决议》精神,阐释好新教材与《决议》精神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从而全面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高校亟需组织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建议”进行集中学习和重点研讨,以线上“云会议”“云备课”方式辅助线下集体会议展开,突破原本各自研究、盲目融入、照本宣科等现象,有效增加教师集体备课、观课环节,互相借鉴教学亮点,凝聚智慧,形成有机统一的教案大纲,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为学生铺设畅通、正确的思想道路。

2.3 完整准确贯彻《决议》精神

首先,高校思政课教师在阐释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时要注意结合前两个历史决议,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党中央对“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要人物”的最新评价。

其次,要注意突出党的二十大新时代新征程这个新的历史起点,结合具体实际生动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一系列“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讲明白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理论渊源和实践依据。

再次,要讲清楚“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的历史必然,要详细阐释“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四个伟大”“四个意识”“两个结合”等意义和启示,使学生建立对“中国模式”和敢于发出“中国声音”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亟力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呼吁青年学子要心怀祖国、以身作则,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2.4 结合地方特色有重点地推进“三进”

要求思政课教师结合地方典型案例,深度挖掘《决议》精神与之契合的本质内蕴,优化教学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切实增强《决议》精神融入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适当增加对青海地区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讲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向学生表明即使在经济低、气候劣、海拔高的艰苦条件下,仍然要有披荆斩棘、乘风破浪、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自信,以此实现与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相关知识的有機融入,科学地总结中华民族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支撑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解决高校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迷茫性和缺失性,使其充分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丰厚的精神财富和不朽的精神力量。

3 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在高校思政课“三进”的路径思考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历史性任务,高校教师应始终予以高度重视,及时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把握《决议》精神内涵和内容重点,依据教学大纲、教材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新时代成就以及引导“五个认同”四个方面,有效地设计总体架构,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3.1 思政课要透过中国实际去观察世界、辨析世界

首先,教师应凸显教学理念的时代性,合理借助多媒体新兴授课工具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理论成果等的相关知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以及当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并将二者的联系有的放矢地融入各门课。

其次,尤其要在“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广泛培养博士生一流的、宽广的、长远的战略视野和阐释现实社会具体问题的能力,要求博士生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正确理解《决议》精神实质。

最后,思政课要结合当今世界发生的深刻变革和复杂挑战,比如“逆全球化思潮上升”“世界进入变革动荡期”等现象,比较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变化趋势,辨析全球经济和世界战争发展的危急态势,彰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越性,从而使博士生更好地认识我国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紧迫之举,进而牢固其维护国家安全的自觉意识,主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2 思政课要在历史经验中汲取中国智慧

历史见证着我们党每个时期的风雨历程,也启示着我们未来的发展征途,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向来重视我国的历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和教育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落实教育部要求,“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进行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尤其在“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中,可以借助“三微一端”等时代化新媒体,依照《决议》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理性固化的知识与感性的讲授方式相结合,从“大历史观”的视野对《决议》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唯物史观、正确党史观、党的历史发展主线本质进行全面解读,从比较的维度讲清楚三个历史决议之间的联系,区分好三个历史决议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互动交流中全面加深高校师生对《决议》精神的理解。

3.3 思政课要讲好新时代新征程的故事

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新征程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发挥全面从严治党效用,促使党内政治生态焕然一新,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其次,习近平总书记领航掌舵推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了大台阶……解决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取得历史性成就”,持续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新局面,为解决人类复杂问题贡献更多实用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最后,高校思政课教师尤其要展示抗疫斗争中令世界惊叹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有机融入《决议》伟大建党精神、伟大抗疫精神,以培育有德行、有志气、有骨气的新时代社会主义青年为教学之本,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让“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不负韶华”成为一代青年的座右铭,不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3.4 思政课要注重引导“五个认同”

高校以培养政治立场清晰、思想统一、信仰坚定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必须坚定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着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体系建设,铸牢青年一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紧紧围绕“两个确立”展开教学,深刻阐释“两个确立”作为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高度凝结,能够有效巩固边疆地区的稳定,持续促进民族的团结,要把“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由浅入深地内化于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施行一系列课程体系的考核机制,定期对学生理论知识和思想水平进行测试,完善互评和自评机制,反向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更精准地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决议》精神贯彻落实、传达进学生头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D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05/t20210511_530840.html.

[2]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李克强主持 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出席[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1,(02):79.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17.

猜你喜欢
历史决议三进思想政治理论课
藏垢纳污
棋乐
邓小平、陈云与《历史决议》的出台
领导文萃(2018年17期)2018-10-30 11:11:22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红土地(2018年8期)2018-09-26 03:18:54
把握1981年《历史决议》的精髓
邓小平对出台《历史决议》的四次考量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科教导刊(2016年26期)2016-11-15 19:35:46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2:18:49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 11:03:4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 08: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