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铭渝
摘 要: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海洋开发思想和实践贯穿古今,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南省作为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高地和海洋大省,要立足于现有海洋建设基础,分析当前发展困境,在进一步扩大开放,守护祖国南大门的同时,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实现陆海统筹协调互动,担起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历史使命和时代担当。
关键词:海南省;海洋强省;海洋强国;自由贸易港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2.001
海洋以其浩瀚无际的海域和物产丰饶的资源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地理大发现和航海事业的进步也借由海洋通道将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推动着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因此,实现从陆地到海洋、从国内到国际、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方式变革,建设海洋强国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挑战。海南是海洋大省,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离不开海南。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坚定走人海和谐,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把海南打造成海洋强省”的重要指示。以此为指导,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再次聚焦“深海”这一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高起点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鼓励发展深海远海养殖,引导渔民‘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继续谱写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壮丽篇章。
1 向海图强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方向
受農耕自然经济思想的深刻影响,以陆域经济为主的发展方式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中国有漫长海岸线的沿海地区,海上人群从来都很活跃,他们通过海洋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从来没有停止下来”。因此,以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海洋工作进行再改革、再开放不仅是对我国海洋历史的继承,更是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创新之举。
1.1 经略海洋是对我国海洋事业的传承
我国的海洋开发意识和具体实践历史悠久。沿海地区的中华先民依海而生,从事着采贝捕鱼、煮海为盐的劳动,同时,伴随着冶炼工艺和船舶制造技术的进步,航海事业也逐渐起步并不断拓展着沿海渔民的活动范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以此为起点和依托,古代统治者也在认识海洋和开发海洋资源的过程中,赋予了海洋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价值。这其中,既有以渔盐之利富国强民的战国七雄齐国,也有问道仙山、以求长生的秦始皇;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指南针在航海事业的应用更是将远洋海业推向了高潮;而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我国古代的海洋事业达到发展顶峰却很快急转直下,从国家层面开始了闭关锁国政策,主流海洋活动大受限制,我国逐渐由主动走向大海的海洋强国衰落为重陆轻海、有海无防的海洋弱国。直到西方列强向海而行,以船舰利炮扣开国门,历经主权被侵犯、人民被屠戮、尊严被践踏的切肤之痛后才重新唤醒我们对“以海兴国”的认同和体悟。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将海洋的经略地位置于民族存亡的高度,并概括指出要“向海洋求生存和发展,掌握开发和利用海洋之权,以海兴国,造福中华民族”。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的历代领导人持续关注海洋问题,并在不同发展阶段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海洋政策。毛泽东时代,我国面临的不仅有国内外敌对势力在海上实行的遏制、封锁、打压政策等威胁,还有中苏关系破裂对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严重影响。对此,毛泽东同志提出:其一,破旧立新,“打扫干净屋子”。废除列强以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收回我国的领水驻军权、海关管理权、航运权;拒绝苏联的无理要求,收回旅顺港和大连港;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声明》,清晰划定我国领海范围,明确国土疆域。其二,独立自主地加强我国海军建设,使其“能打仗,打胜仗”。在面对他国侵扰时能勇于亮剑,以收复甘泉、珊瑚和金银三岛的成功案例,坚定地捍卫我国的海洋主权。其三,积极发展对外关系,通过远洋运输产业建立“海上铁路”,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拉进与友好邦交国家的联系。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分析国内外形势后,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的重要论断,海洋战略也从“防御型”转变为“发展型”。这一时期,我国拧紧经济建设不松手,主张“打开海门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沿海先行使先富地区带后富地区;搁置争议同周边国家来共同开发”的海洋开发政策。之后的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对“人海和谐共生”和“海洋综合开发利用”作了进一步阐释和创新理解,有力推动了海洋现代化进程以及我国治理海洋的成功实践。
1.2 深耕海洋是对我国建功新时代的创新
十九大以来,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更新让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好时机和阶段。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的发展已经从‘开放战略进入到‘海洋利益不断拓展下的全球治理战略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提出:“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因此,经略海洋不仅仅只是一项必要的国家发展计划,更应该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之上,而如何在新时代正确认识和处理人海关系,抢占海洋竞争的优势地位就成为这一时期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深耕海洋的目标追求也就成为我们建功新时代的题中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工作,在沿海工作及履职中央期间创造性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思想,并将其统筹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其一,海洋强国战略与经济建设相统一。对海洋资源的充分挖掘与开发,是对陆地资源严重消耗的重要补充,不仅能为人民提供物质生活保障,还能以科学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方式完善产业链条,以海洋经济收入反哺内陆,实现以海富国目标。其二,海洋强国战略与政治建设相统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维护我国领海主权既是我国在海洋方面要展现的国际形象,更是我们党和国家坚定护卫国民生命安全的“蓝色长城”。其三,海洋强国战略与文化建设相统一。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灵魂。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代表,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海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海洋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实现文化自信,从思想深处建构文化强国的价值指向。其四,海洋强国战略与社会建设相统一。海洋生产相较于内陆的土地耕种具有更高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以国家战略高度关注海洋从业人员的发展问题,是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可行之策。其五,海洋强国战略与生态建设相统一。针对海洋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破坏严重的状况,将海洋生态保护纳入生态安全的总体规划之中,是对海洋问题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
2 海南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历史转型
从建省办经济特区到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党中央始终高度关注和牵挂海南的成长。因此,依海而生,向海进军,建设海洋强国,海南重任在肩。而正视当前海洋事业发展现状,总结经验,砥砺前行,是我们实现海洋事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任务。
2.1 海洋开发战略的逐渐完善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海洋开发政策不断完善和成熟,海南也乘势而上进行了多方探索。从国家层面来看,2003年发布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系统提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尔后,党的十六大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十七大提出“发展海洋产业”战略、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十九大提出“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海洋建设的规划逐渐清晰并建构起一套科学的海洋战略系统。具体到海南省而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热带海洋水产资源奠定了其海洋大省的重要地位。实现从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的转变成为未来推进海南现代化进程的前进方向。早在1991年首次召开的海洋工作会议中,海南政府就提出要调整改造海洋传统产业,大力发展以海洋油气勘探开发业为主导的新兴海洋产业,并在之后的几年里陆续从不同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角度上进行完善。2005年,海南政府从陆海并举的视角上提出“以海带陆,依海兴琼,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战略,成为海南建设海洋强省的基本政策遵循。在此之后的海洋开发视野则更为广阔,不仅要做好近海工作,更要开发深海、拓展远海。
海洋產业形态和结构也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而不断健全,并表现出多样性、特色性和科学性。从“十一五”到“十三五”,海洋生产总值从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5%提升到27.8%,海洋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格局不断创新,使得以海洋高端装备、海洋现代化牧场、海洋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海洋新兴产业萌发建立;科技兴海步伐加快,深海科技和海洋信息等产业快速起步,在科研机构、项目和人才的共同努力下,海洋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得到转化与突破。此外,海洋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海洋公共服务能力稳步提升,海洋生态修复与监察工作严格运行,为海洋事业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2 海洋建设困境的思考与总结
海南在地缘位置上虽与大陆隔海相望,但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与内陆同频共振、同向而行。新时代,海南政府同全省人民一起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论述指导下,由海岸到近海、由滨海到外海、由港内到港外,创造了十分突出的海洋建设成就,基本建成了现代化海洋发展格局。但海南省对海洋探索的起步较晚,在今天仍然表现出“海洋经济布局不合理、海洋产业发展基础薄弱、海洋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近海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海洋资源开发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突出矛盾,这成为制约海南向海洋强省跨越的现实藩篱。
具体而言,本省的海洋事业发展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经济布局方面:沿岸各市县的海洋资源各异,但却在产业结构上趋同,且长期处于低水平发展状态,海洋利用的深度、广度、精度亟需提升。第二,产业基础方面:传统海洋作业方式仍占主要地位,且囿于资金、信息、技术等因素影响,新兴海洋产业既缺乏相应基础设施,还表现为立而不发、发而较缓、缓而难强的态势。第三,科技支持方面: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面对海洋高效开发所需要的高精尖技术需求,经费投入不足、顶尖人才稀缺、研发机构较少、成果转化率不高等问题印证出海南科技兴海方针的实施成效不尽如人意。第四,生态环境方面:生态立省是海南发展突出底色。而海洋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还处于粗放式、传统型、无序性的建设阶段,人海矛盾尚未得到妥善解决,绿色发展方式转型存在困难和瓶颈。第五,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在海南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海洋与渔业厅负责主管海南省全省海洋经济、海洋事务和渔业行政工作。然而本省的海洋产业形态丰富,涉海部门和机构繁多,存在部门职责既交叉又分散、综合协调能力和统一规划能力不足等问题。
3 立足海南特色,续写海洋强省的海南篇章
向海图强,海南奋楫。海南海洋是个“蓝色聚宝盆”,其海洋面积占全国的2/3,海岸线长占全国的1/10,是我国最大的海洋省,并且从建省时确立了从行政上管辖南海海域的政治责任和使命。因此,立足本土、经略南海,为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提供海南方案和生动范例,就成为海南省回应党中央号召和时代前沿发展的重要课题。
3.1 捍卫南海主权,扩大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我国拥有对南海诸岛及其相关海域的历史性权利。以我国近代史为镜鉴,建设海洋强国,首当其冲地便是要捍卫我国的海洋主权。然而,自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来,围绕南海领域的国际争端和纠纷纷至沓来。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和文莱等国家对我国南海部分露出水面的岛礁和相关海域提出所谓的“主权”要求,并非法侵占部分岛礁,控制相关海域,掠夺油气和渔业资源,制造了黄岩岛事件、美济礁事件、南海仲裁案等矛盾冲突。另一方面,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世界各国在海洋开发和拓展过程中的竞争愈演愈烈,东有中韩、中日渔业纠纷,南有美国加强对南海问题的干涉,以海洋为主的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和国际秩序受到严峻威胁和挑战;而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性流行和蔓延,则使国际态势更加紧张。因此,海南建设海洋强省,对外要履行在南海的政治担当。“聚焦建设国家重大战略服务保障区,统筹海洋开发和海上维权,推进军地共商、科技共兴、设施共建、后勤共保,稳步推进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和海上救援基地建设,更好服务海洋强国战略,坚决守好祖国南大门”。
此外,在对外关系中我们既要保持独立自主,也要寻求合作共赢。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早期沟通世界的重要桥梁,“一带一路”精神历久弥新。在新时代继续挖掘海上丝绸之路的价值,对于我们建设海洋强国具有深远意义。《“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规划了三条重要的蓝色经济通道,其中的中国—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蓝色经济通道、中国—大洋洲—南太平洋蓝色经济通道与海南直接相关。开放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生命线,借由蓝色空间,发展蓝色经济和蓝色伙伴关系,海南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3.2 坚持陆海统筹,实现协调发展
陆地与海洋是一个有机整体,坚持陆海统筹,才能稳步提升海洋强省建设水平。海南作为离岸索居的海岛省市,陆域面积狭小,每寸土地的开发都应该物尽其用。从“全省一盘棋”的整体视角来看,打造以海口经济圈、三亚经济圈、儋州经济圈、滨海城市带和中部生态保育区的“三极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是对“陆海统筹发展观念”的海南阐释与实践。此外,从海洋所具备的海空、海面、海洋生物、海底矿产及油气资源的四个层面资源的维度来看,实现海洋强省建设也要求做好对全域资源的统筹规划,既要立足现有基础,增强传统海业实力,更要站稳陆地,在政治引领、法律保障、财政支持、人才引进、科技创新、社会保障等多方面为新兴海业保驾护航,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条件。
总之,海南建设成为海洋强省是顺势而为、大势所趋,更是使命所在、职责之内。只有深入学习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思想的深刻内涵,并将之与海南实际具体结合,发扬海南特色、走出海南实践,形成海南智慧,才能昂首向前,以奋进之姿实现“十四五”规划所标定的宏伟目标,即“到2035年,全省海洋经济规模显著提升,跻身海洋经济大省行列,深海科技创新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大幅提升,建成辐射能力强大的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基地,在海洋经济区域合作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414(002).
[2]沈晓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N].海南日報,20220502(A01).
[3]刘志伟.海上人群是中国海洋历史的主角[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21,(09):1720.
[4]史春林.孙中山海权观评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5864.
[5]严萍昌.邓小平海洋经济思想及其时代意蕴[J].广西社会科学,2019,(10):3843.
[6]张根福,魏斌.习近平海洋强国战略思想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3339.
[7]习近平.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思考与实践[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216).
[8]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厅,20210608.http://lr.hainan.gov.cn/xxgk_317/0200/0202/202106/t20210608_299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