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提升的三维透视

2023-06-28 03:16叶贵梅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情感认同大学生

叶贵梅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始终以马克思自由观为指导,其内涵随时代条件的发展不断丰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代,国内外社会思潮此起彼伏,这对思想不够成熟、价值观还未定型的大学生产生一定影响。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事业的主力军,针对部分大学生自由观认同方面出现的认知偏差、情感认同不坚定、行为认同落实不足等问题,要从认同的一般逻辑出发,有针对性地优化宣教体系、净化现实环境、强化实践环节,进而提升当代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59

改革开放推进社会快速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自由的需求也随之加快升级,同时社会整体呈现出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状态。但是,机遇和挑战并存,改革开放带来福利的同时也使西方自由思想趁虚而入。因而,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占领人民的思想阵地。尤其是价值观还未成型的大学生,他们是实现中华民族自由梦的关键力量,消极的自由主义论更加容易侵袭他们价值观领地。因此,从认同这一新角度去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内涵,遵循认同的逻辑,重点阐述如何提升大学生自由观认同具有一定理论和现实价值。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的内涵

对于认同的内涵,学者解读丰富,根据研究需要,笔者认为认同至少有三个层面内涵。首先是认知认同。主体对客体能够正确认识、清晰界定,并通过不断学习和认知,达到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程度。其次是情感认同。在认知的过程中,主体对客体会形成一定积极情感,促使主体肯定、认可、依从它,并从内心发出热情想要追求它。最后是行为认同。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和情感的倾向促使主体发出具体行为活动。这是认同的最高境界,也是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的价值旨归。这三个层面内涵,也是认同的三个阶段,每一阶段较前一阶段认同的水平都进一步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是切实可行的且有实际内容的,其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主要内容包含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思想表达等几个方面自由。

2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提升的基本逻辑

认同至少包含三个层次,分别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因此,认同可以理解为主体将思想认识在情感的促进下最终落实到行动的过程。所以,提升大学生认同要遵循这一基本逻辑循序渐进、有序推进。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提升的先行条件是大学生对客体具有正确且较为全面的认知。认识到客体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认知认同是前提基础,提升认同首先要帮助学生具备正确的认知,并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加深和全面。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提升需要通过情感连接认知和行为,推进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要促进学生形成积极情感取向,自觉把正确自由观作为行为选择和价值追求。情感是认知和行为转化的桥梁和纽带,在一定情况下,认知在情感的催化下能够高效地指导实践。

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提升需要最终落实到行为践行。在情感的推动下,认知在生活中践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同时情感也随之强化。提升认同需要通过手段和方式激励学生践行符合正确认知和积极情感倾向的行为活动,实现知行统一。同时,当主体行为偏离主流自由观时,还需反思认知,端正情感态度,进一步回归实践。

3 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认同的提升路径

3.1 优化宣教体系,提升认知认同

(1)在强化师资队伍方面。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符合主旋律的自由观。教师是培养出一批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才的关键,因此,其自身要具备高水平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地为学生传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内容知识、精神价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知行合一。除了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全体专业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严于律己、率先垂范,自觉成为学生自由观塑造路上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其次,教师自身要秉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引下,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帮助学生形成科学自由观,实现教学的预期目标。最后,教师还需常学常新常思,与他人保持密切交流,定时定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及时反思自身价值观取向及实践行为。发现一个问题解决一个问题,保持自身价值观不变色不变向。只有教师自由观阵地稳固,学生认知认同才能有保障。

(2)在优化教学内容方面。针对现状问题有目的有重点的优化教学内容。一是结合时代背景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的时代目标。中国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目标在新时代的最好诠释。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也是实现全体人民自由梦,是在深刻把握国内外环境基础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现实目标。在筑梦、逐梦、圆梦的过程中,国家为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最充分完备的条件,每个人小自由梦的实现凝聚起中华民族的大自由梦。中国梦还是世界的自由梦,中华民族每一阶段的解放和自由不是建立在对别国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中,相反,我们愿意乐意帮助全球各国人民共同进入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阶段。二是重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与资本主义自由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所追求的自由既是工具也是目的,既有形式又有实质内容,既是个人自由也是集体自由,既是积极自由也是消极自由。而资本主义自由的本质是虚假的,是资本的工具,是形式的没有实质内容,是倡导个人自由的,是被动消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和源泉,是源与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价值观中的自由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是同根同源的,從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致的。三是依据社会主义法治现状,梳理自由与法治、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自由是在深刻把握必然的基础上获得的,自由与法治是自由与必然在现实生活的延伸。人民是在法律框架下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样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立法、执法的价值旨归。法律为自由的实现提供保障,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正是在法律框架下获得了更多的空间。四是通过现实案例深刻解读各个领域具体的自由内涵。可以利用正面素材,强化学生对自由的认知,加深理解巩固原有认知。同时,也可以利用反面教训帮助学生辨别是非,正确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虚假的自由,在认知层面给学生建立负面清单,警醒学生避免陷入伪自由的错局。

(3)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在传播自由观内容时,不仅是对自身认知广度和深度的考验,也是对其教学方式的考验。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除一般传统俗套的方式外,可以把以下作为重点。第一,增添“项目活动式”教学方式。学生在思政课堂中既要听理论,还要体验课堂。教学可以多设有关自由的课堂项目活动,让学生在学中动,在动中加深理论理解和情感体验,帮助激发践行内生动力。第二,探索线上教育教学“云”模式。首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后巩固学习。其次,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资源“云库”。再次,充分利用平台与学生深入互动,为学生答疑解惑。最后,打造“课赛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设计有关自由的课题项目,学生负责项目实施,教师进行项目指导,让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加深认知实现知行合一。

(4)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总体而言,教师教学对大学生自由观认知属于外部灌输,还应发挥学生内在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自主的探知。一方面,学生主体自身能够内部萌生想要认知的热情,自觉主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理论渊源,领悟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方方面面的具体自由,提升法律素养,深刻把握权利、义务、责任之间的辩证关系,在行落实中加深自由认知。另一方面,发挥大学生群体组织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在班级活动中开展涉及自由相关的主题内容,在党团组织学习教育中把自由观内容作为重点,在学生社团活动中宣传自由观内容和精神。

3.2 净化现实环境,提升情感认同

(1)政府要积极解决社会突出矛盾问题。社会主义发展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各种矛盾问题逐渐浮出表面,一定程度阻碍了人们实现自由的脚步。政府作为国家形象的权威代表,对问题的正面应对、及时反馈、措施落实,能够体现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能力,这将会直接影响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情感认同。尤其是大学生将要走出校园的乌托邦自由生活,一旦发现从教育教学中认识的自由夢与现实社会中的自由生活存在较大差距,而问题并没有得到政府的有效回应解决,就很容易产生失望、悲伤等消极情愫,这会一定程度影响他们对社会主义自由的信心。因此,政府要集中精力解决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让老百姓对社会主义自由的实现吃下定心丸,让学生坚定、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的信心。

(2)政府主动回应社会热点事件。热点事件可以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眼球,在互联网的辅助下,能形成一定舆论力量。大学生本身接受能力强、好奇心重但是非判别能力弱,因此,部分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很容易被这类事件左右甚至控制。他们不仅不能看到事件背后的真相反而成为错误舆论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类事件为博取眼球往往贴上诸如“社会主义没有自由”等标签,刻意营造反社会主义自由的恶劣环境氛围,迷失在消极错误舆论中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情绪。因此,政府首先要对可能发生热点事件领域保持高度敏感度和警觉性,社会焦点事件一旦出现,政府及时关注、引导舆论,总结经验教训制定舆论引导预备方案,追踪事件本源,避免事件负面效应扩大,这有利于巩固和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自由事业的信心。

(3)重点批判典型错误价值观。全球化深入推进,各种良莠不齐的思想价值观争相占领学生自由观领地,诸如新自由主义这类极具迷惑性和腐蚀性的价值观,若不加以重视和强调,将很容易窃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由观在大学生自由观阵地的主导权。因此,要针对各种错误思潮,展开重点批判,避免激发学生负面情感,高校、政府、社会责无旁贷。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相关学者和专家要从专业视角率先揭示各种社会思潮背后阴谋以及一般本质,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稳定自身心理和情绪。高校教师教学中从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中正反对比充分解读各种社会思潮,提升学生认同情感。党和政府机关也要通过自身权威积极弘扬主旋律,及时传达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4)加强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网络方便信息传播的同时,也成为了别国实施阴谋诡计的重要领地,因此,网络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点内容之一。当代大学生是网民的主力军,网络中的乌烟瘴气很容易让大学生迷失方向甚至走向社会主义自由观的对立面,形成一定反抗情绪。所以,要从网络内容建设、环境管理、大学生网络道德三个方面入手来提升大学生认同情感。加强网络自由观内容建设,党和政府要利用官方媒体及时更新社会主义自由观相关内容;社会媒体平台多鼓励发布宣传自由观作品内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帮助学生接收并学习社会主义自由观内容。营造良好网络生态环境,政府相关部门要提升把关力度,做好把关人角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严格网络身份认证提升信息准确性。学生个人要增强表达责任意识,在网络空间中严于律己,自由表达的同时积极承担相应责任。

3.3 强化实践环节,促进行为落实

(1)通过树立学生身边典型,激发学生内生行为动力。选取学校优秀学生代表,作为榜样和典型在学生当中树立,学生自主了解学习典型事迹,对照身边典型寻找差距,自觉调整行为直至与典型保持一致。同时,教师自身言传身教本身就是最鲜活的典型。教师要成为“理论+实践”的集合体,成为“言传+身教”的统一体,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高校教师一言一行都要成为自由观的代言人,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激发行动动力。

(2)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对学生行为促进作用。从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入手,打造自由观传播氛围和载体。一方面,打造自由观物质文化。发展校园的墙体文化,利用校园公共场所墙面,设计出彰显自由精神的文化内容;加大学校传统传播媒介的投入力度,利用广播、校报、电子屏幕等传统媒介公布先进典型和反面案例,引导学生自觉实践;建造彰显自由精神的建筑物,铸造马克思恩格斯雕塑等建筑物传达自由追求的信念,鼓励学生追求自由。另一方面,打造融入自由精神的精神文化。把追求自由作为校训的精神内核,激励师生追求符合校训精神的行为实践;深入挖掘校史中的建校人追求自由的素材资源,为学生提供具有学校特色的自由观学习内容和学习榜样;弘扬学术自由,形成更加包容、开放的学术氛围,让“自由”这类敏感课题研究获得更多生存空间。

(3)提供实践体验。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加深认知和强化情感。在劳动实践中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的真理;劳动创造财富,创造自由实现的物质基础,懂得自由幸福的生活是在劳动奋斗中创造的。在社会实践锻炼中了解社会的真实自由状况,在锻炼中磨练出更加自由全面发展的自我,在实践中强化社会责任感,努力为实现社会主义自由付出行动。在专业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巩固专业技能,学以致用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自由事业。

(4)构建奖惩机制。行为认同既要软性手段去推进还要硬性手段去保障,依据惩罚机制强制知行合一,利用奖励机制促进知行转换。首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严格规范大学生言行。将制度落实到学校各项具体章程和细节,师生循规蹈矩自觉践行;将自由精神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学生培养计划等,师生按部就班踏实落实;在师德师风建设、学生日常管理中强调自由践行,引导师生自发行动。其次,构建监督惩罚机制,加大学生犯错成本。因此要畅通线上线下监督举报渠道,为师生检举提供便捷。在接收检举后及时调查事件源尾并给予相应惩罚,惩罚措施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助入团入党直接挂钩。公开调查结果惩罚情况,持续跟踪教育行为不当者。最后,构建正向奖励机制,激发学生行为实践动力。通过学生主体、教师群体、第三方组织等多方面主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定期评估,及时反馈公示评估结果并建立意见反馈机制。根据评估结果给予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通过奖励机制刺激行为落实。

参考文献

[1]袁久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自由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2015.

[2]韩振,吴玉军.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情感认同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基于情感认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