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2023-06-28 02:43沈丹丹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3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

沈丹丹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努力推动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和应有之义,同时有利于焕发当代青年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有利于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针对当前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提出从理论接收和实际践行这两个维度的八个方面来提升二者融合之成效。

关键词:新时代劳动精神;思想政治教育;困境;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3.033

0 引言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领导人围绕“劳动”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有很多,“劳动”作为一个重要命题再次受到全国人民的高度关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更应重视和提升对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这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

当前我国高校劳动精神的培养对象以“00后”大学生为主,他们生长在一个文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对于劳动精神内涵的“知”与“行”存在一定欠缺。因此,思考新时代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的优化路径,是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劳动素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1 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内在联系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培养依靠思政教育主渠道,承载思政教育主动脉。二者在目標、内容和路径这三个层面具有关联性与互鉴性。

1.1 目标相关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大学生,在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原则之上,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才为主要目标。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回应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实际困惑,满足大学生在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发展需求和期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样,劳动精神培养的目标旨在塑造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磨炼其顽强的意志与高尚的品格。二者在目标指向上具有相关性,因而决定了它们融合的必要性。

1.2 内容相通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正确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既能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又能有效地激励他们。新时代劳动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不同岗位中具体和形象的精神表达。其中,爱岗敬业是劳动精神的基本要求;诚实守信、艰苦奋斗是劳动精神的鲜明特色;劳模精神是劳动精神的生动诠释,其内涵意蕴丰富,价值指向鲜明,对高校学生起到了价值引导作用。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不断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尤其是要弘扬其中的劳动精神与劳动价值。

1.3 路径互鉴性

为了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方法和路径也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改革与创新。融入新时代劳动精神,在响应时代号召的前提下更好地落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育人思路,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去传递劳动价值观,解决一些存在偏颇的思想认识问题。高校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手段实现弘扬劳动精神,宣传那些感人的、被人们口口相传的劳模事迹。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从实际出发,选择合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规律的路径模式不谋而合,二者在路径上具有互鉴性。

2 劳动精神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2.1 个人层面

从个人层面,有利于焕发培养对象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对当代青年培养深厚的劳动情怀寄予厚望。对于大学生而言,坚持不懈地付出辛勤劳动,不论是在课堂学习中、亦或是在实践教学中,都有利于帮助自身树立起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挥洒汗水、体验艰辛、磨砺自己,有利于锤炼勇往直前、奋发图强的劳动意志。培养劳动精神,不光是将劳动劳动精神的内涵熟知于心,更重要的是将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付诸于实践之中。

2.2 学校层面

从学校层面,有利于增强高校思政工作本身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从当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高校学生从小到大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导致没有真正体验过劳动实践,对劳动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些学生往往不善于集体协作,考虑更多的是要求社会来满足其个人的需求,而从未想过自己应对社会尽怎样的义务。因此,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2.3 社会层面

从社会层面,有利于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学生作为社会公民的一份子,其养成的拼搏奋斗的进取精神将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于行,进而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良好风气。他们对于劳动精神的准确认知将逐步影响整个社会,使新时代劳动精神深入大众内心、成为大众共识、化为大众之行,进一步全面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4 国家层面

从国家层面,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高校加强劳动精神的培育,除了引导当代青年学生要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外,还教育大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责任担当、践行劳动使命,自觉将个人理想、家庭幸福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融合在一起,最终推动广大青年学生在接力奋斗中砥砺前行。

3 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3.1 部分大学生在理论学习的主动性方面需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他们个性鲜明,突出自我,在家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脱离了劳动实践,安逸享乐的生活状态使其充满优越感,他们往往选择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学习或娱乐活动中,没有主动关心时事、学习理论知识的意识,这不利于其劳动责任感、使命感以及职责感的塑造。因此,需进一步提升其劳动精神相关理论的学习意识。

3.2 思政课教师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深入解读需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对象,对思政课堂上理论内容的学习和收获是最具发言权的。笔者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主渠道中没有深化对劳动精神相关理论的解读和渗透,对于劳动精神理念的灌输不够,点到为止,并没有深入展开;亦或缺少运用生动具体的典型事例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导致学生在思政课课堂上没有很好地习得关于劳动或劳动精神的相关内容。

3.3 高校在各类活动中对“劳动精神”培养的导向需进一步突出

当前,各大高校着力于开展各类文体、实践类活动,旨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但也有一些高校在举办相关活动时忽视了对活动明确的立意,从而导致活动的娱乐性偏多,而向学生宣传劳动精神相关内容方面的启迪性不足。因此,当前高校应当在积极开展各类文体、实践类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活动主题的指向性。开展立意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劳动专题活动,且通过各种渠道将劳动精神充分弘扬,使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载体。

3.4 教育环境中对劳动精神的凝练需进一步强化

当前,为了让学生能够身处心旷神怡的校园环境中,很多高校特别重视对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比如定期修缮绿化、购置硬件设施设备等,但弱化了对高校勞动理念的秉承以及对大学精神的凝练,尤其是大学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展现的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以及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

4 优化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策略与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育时代新人和弘扬劳动精神的重要使命,将新时代劳动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过程。因此,高校应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思想动脉,从理论接收和实际践行两个维度来多形式、多渠道、多举措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劳动精神。

4.1 理论接收:思考如何筑牢大学生劳动精神理论之基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过程涉及多个方面,如何将劳动精神、劳动理念、劳动价值观等内容由外在向学生个体内在进行转化,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进一步思考如何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4.1.1 以学生个性化需求为抓手,促进学生理论学习的意识

思政教师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和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给予有效的施教。比如针对部分00后大学生做事没有恒心、缺乏毅力的情况,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思考如何将劳模精神和劳动精神引入其中,悄无声息在传授知识和提升能力的过程中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

4.1.2 强化教学内容设置,全面将劳动精神融合于教材内容

在精准掌握学生需求的基础上,思政教师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设置教学内容,认真梳理如何将劳动精神融入教材课本中,凝练出二者相契合的内容。诸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任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课后积极查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劳动观的相关文献,并以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在课堂上交流分享。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是人类历史的深层底色,劳动是价值的主体本质等科学的劳动观念;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重点阐释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劳动思想等。以劳动为主题进行生动的案例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自觉持有并积极践行新时代劳动精神的主旨内涵。

4.1.3 进一步提升思政工作者的育人水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要想鼓舞和推动当代大学生稳步前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例如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等自己首先必须明道、信道,具有示范性。在对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进行充分认识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参加各类专题培训活动、参观劳动教育基地、劳动主题研讨会等举措,进一步明晰当前形势下劳动精神的时代价值,从而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4.2 实际践行:思考如何将劳动精神贯穿思政教育的全过程

4.2.1 充分利用高校“进出口”环节,做好思想引领工作

所谓高校的“进口”和“出口”,即新生入学教育和毕业生典礼这两个重要环节。在新生入学教育环节,高校可以设置一些具体的劳动实践内容作为入学必修作业之一,例如去寝室楼道里捡垃圾、去校园快递驿站分拣包裹、去食堂打包饭菜等。通过对各岗位工作的真实体验,真正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从而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经过体验分享,使新生的劳动思想先入为主,让学生肯定劳动的价值、劳动的意义。同样,在高校毕业典礼中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教育,让毕业生总结回顾过去几年的在校经历和社会实践,思考自己的劳动能力是否提升,劳动素养是否已具备,从而更好地展望未来,让劳动精神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得到更好的完善。

4.2.2 优化劳动精神培育的文化载体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全局性的稳定精神力量,如何使学生在享受校园文化大餐的同时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最终达到劳动精神培养的目的?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高校可将劳动元素融入物质文化建设中。例如在校园景观墙引入学习劳动模范、弘扬劳动精神的主题景观;在宣传栏、寝室楼道、图书馆等学生较为关注的地方设置劳动主题宣传板,使学生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劳动精神的存在。

其次,将劳动精神融于精神文化如校史校训中。高校可以讲述建校历程中关于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典型人物和故事,并结合生动有效的途径诸如图片展览、话剧演绎、视频呈现等方式还原校史,让师生谨记校史校训,深刻领会到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未来的道理。

4.2.3 拓展劳动精神培育的活动形式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因此,当代大学生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将所学的关于劳动的理论知识和认识内化为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而有效提升自己的劳动精神。

首先,将劳动精神融入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中。明确活动立意,例如开展劳模事迹我来颂演讲比赛、光荣劳动征文比赛、劳动技能比拼等活动,用丰富的劳动主题活动增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润育作用。

其次,将劳动精神融入各类志愿者活动中。高校可着手打造一支劳动文化社团,通过校园劳动理论宣讲、劳动快闪、劳模访谈记者团等活动,宣传劳动理论知识,传播劳动价值观,弘扬劳动正能量,引导学生将个人之小我融入到祖国之大我中。

最后,针对专业的不同,高校可邀请行业内的先进模范走进校园,以宣讲、讲座、授课等形式带领学生开展活动。通过近距离地感受榜样的力量,聆听劳模事迹,使学生在可知、易感中外化于行,学习劳动榜样爱岗敬业、勇于拼搏、崇尚劳动的品质,这也是他们成长成才过程中最好的精神动力。此外,也可以邀请行业劳模走入思政课堂,专门讲授劳动专题课程;或开设劳模面对面公选课,创新授课方式,更好地发挥影响和带动作用。

4.2.4 增强劳动精神培育的微媒体意识

现如今,我国已全面步入“互联网+”时代。在高校群体中,青年学生是微媒体最积极最热衷的使用对象。因此,高校应与时俱进,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利用微媒体平台,拓展对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培养并提升他们的劳动精神。

因此,高校可以利用微媒体搭建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微课堂”,在微课堂中将劳动精神的内涵、劳动理念、生活哲理等看似遥远的内容融入到文字简练的微动态中。也可以推出劳动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微信公众号,在此公众号中,定期向学生推荐弘扬劳动精神的金句、文摘、书籍等,发布劳动专题讲座或相关培训信息,报道新时代劳模事迹的视频,分享师生们的学习体悟和经典朗诵,使全校师生能够通过此平台在线交流互动,使学生能够自发地在生活中传播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此外,高校还应积极探索利用微媒体进行劳动精神培养的其他新途径。在此平台中,管理人员除了及时发布以劳动为主题的热点新闻、国家制度政策或理论学习心得;还可以经常性地开展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劳动心态的活动,尽可能多地发起学生群体的交流讨论,让他们在轻松亲切的氛围中实现课堂培训与微平台互动的同步进行,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自己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精神,更能增强学生对母校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4.2.5 加强劳动精神培养队伍的建设

首先,高校应着手建设一支为人师表、认真负责、开拓进取的思政教师队伍。对于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劳动模范的言传身教,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当以身示范,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此外,高校应当重视对教师楷模事迹的宣传、重视对模范教师的选树工作,廣泛宣传优秀教师在育人工作中不辞辛劳、坚守岗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先进事迹,更好地为学生做示范。

其次,建设一支具有引领作用的学生典范队伍。每一所高校校园中,总有一些激励人心的感人故事。那些学生群体中艰苦奋斗、刻苦努力的勤奋典范,就是带领大学生正确认识劳动、积极参与劳动的最好表率。高校可以着手成立一支学生典范事迹采编队伍,开展大学生榜样选树活动,挖掘学生典型;采访历届校友中自强不息、勤于钻研、苦干实干的感人故事,并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引领学生涵养深厚劳动情怀。我们应意识到,这些身边榜样正是引领校园时尚的明星,是行走的劳动精神。

参考文献

[1]沈壮海.新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16516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60.

[3]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163164.

[4]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87194.

[5]张晓,王凯.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培育现状及路径探赜[J].运城学院学报,2022,(4):7175.

[6]梁广东,赵爽.新时代大学生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要义与实践理路[J].劳动哲学研究,2022,(4):160168.

[7]梁文静.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的价值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师,2022,(7):261262.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困境思想政治教育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