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费姗姗(1986~),女,汉族,上海人,上海市宝山区第一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美术教学与研究。
摘 要:新课标的推广与落地,让小学美术教学有了广阔的上升空间,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日益升温。课堂的教学创新与质量高低与教师息息相关,需要掌握一手资源,开启创新思维,将全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引入美术课堂,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呈现出焕然一新的课堂体验。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期间创设丰富多样、新颖生动的教学设计,收集各种资源引入课堂之中,不断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充分体现出美术育人的价值,为学生展示不同角度的美,带领学生体会艺术美、行为美、欣赏美、形象美等,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从而有效提升美术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8-0163-04
美术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需要教师结合美术课程,从实际需求出发,带领学生感受美术带来的艺术体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思想品质,不断挖掘学生艺术天分,将美术核心素养贯穿课堂教学各个环节,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
一、 小学美术教学的必要性
想必每个学生都是从一通乱画开始接触美术的,从线描、色彩等一点一点建立起美术知识的框架,每一幅作品中都蕴藏着思想、情感、想象等,渗透出丰富的内涵。由此看来,小学美术教学主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上,除了要在日常传授学生美术知识、绘画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美术思维,组织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深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借助行之有效的方法,推动美术教学有序开展。在美术课堂上,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对学生积极引导和启发,敢于尝试和突破,促进学生美术素养的提升。
二、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现状分析
全新的教学改革,全新的教学起点,为学生带来诸多发挥自我優势的空间。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依然存在历史遗留问题,应试教育的理念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根深蒂固,会有部分教师或家长对美术学科存在一些偏见,对这门学科的重视度不够,甚至认为这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应当把心思和学习全部放在文化课上。这样的思想会影响自身行为,导致把美术当作一个兴趣,并没有深入了解美术相关的知识。在学习上,有的学生即便对美术感兴趣,也会因为家长的固执观念和强行干预,不能接触到更多美术知识,造成部分学生对美术课程难以提起兴趣,更不愿深层次地学习相关知识,思想上存在一定的误区。除此之外,部分学校在美术的课程安排上存在偏见,每周仅有一节课的美术学习时间,再加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多方面的落后,枯燥、沉闷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减大半,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影响。
除此之外,导致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成因,与传统应试的教学理念分不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硬塞到学生的脑海中,强行记忆、生记硬背,学生为了考试有个出色的成绩而机械式学习,这与当前新课标提出的要求相背离。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时期的标准和要求,在课堂上教师一人“滔滔不绝”地讲授,几乎在唱一个人的“独角戏”,师生之间几乎零交流、零互动,使学生始终沉浸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中。有的教师在课上提问,习惯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无形中也是一种被动接收,习惯叫一些经常回答问题的学生,对其他的学生置之不理,这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阻碍,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毫无氛围、毫无激情、毫无波澜的课堂环境,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内容理解不够透彻,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力度不够,教学内容略显单调、无趣,难以带动学生的动力和兴趣。其实,美术学科是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创新力的,帮助学生活跃思维,会有更多艺术感知。然而,实际教学活动中,小学美术教师并没有提供太多的美术教学资源,思维培养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新力,整个课堂给人一种松垮的感觉,学生变得无精打采,失去往日的朝气与活力。
三、 新课标下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效方法及对策
伴随新课程改革全面落地,教育理念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更新,美术学科在教学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课程安排上合情合理,形成新的思想、新的体系、新的模式,使小学美术教学脱离应试的局限,走向品质化,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美术所带来的趣味和美好。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
就小学美术学科而言,部分学生对美术学科颇有兴趣,由于年龄尚小,心智、认知、思维处于正常发育中,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天生对色彩、绘画有着兴趣感,缤纷的色彩能够给学生带来无限遐想,燃起他们心中的好奇心、想象力及创新力。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因势利导,创设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目的性、规范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从色彩、绘画、鉴赏、创作、审美等方方面面开展美术学习,引导学生能够深层次地了解美术,学习美术,运用美术。与此同时,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每一个作品中渗透自己的真实情感和真实想法,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美术知识体系。
1. 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几乎零交流、零互动,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非常生疏,甚至有的学生对教师心存排斥感和抵触感。教师应当改变往日的教学习惯和教学理念,融入新的思想,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系统性地研究学生实际学情,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彰显学生的地位,转变原有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成为学生的指导者、合作伙伴、倾听者等多重身份。把整个严肃的课堂气氛转变成和谐、宽松、随意、愉悦,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能够促进师生关系、师生感情,同时还能帮助学生缓解压力,排解烦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能够自愿跟随教师的节奏和步伐,走进丰富多彩的美术世界,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水果》这节课时,这节课主要让学生观察各种不同的水果,观察水果的形状、颜色、特征,并要求学生利用彩泥来制作自己喜欢的水果造型。在此过程中,要学会搓、压、团、接、拼等制作手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来制作精美的水果。在开始这节课时,教师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一个游戏互动环节,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的水果,但不能说出水果的名字,而是形容这个水果的特点、形状、颜色、口感等,比如,圆圆的外形,红红的皮,咬一口香脆甜爽,非常有营养。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游戏互动,使学生的心情格外舒畅,积极踊跃参与进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喜好,构建欢乐、沸腾的课堂氛围,借此机会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引入进来,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对美术的学习自然而然产生浓厚的兴趣。
2.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方式决定着一堂课质量的高低,美术学科不应是一成不变的,而应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带来截然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方法的创设中,教师一方面应当结合教学内容,围绕教材来创设多样情境、主题情境,这成为课堂上的一道风景线,可以调动学生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应当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借助多样化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发挥和表现。因此,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当不断注入新鲜事物,不断推陈出新,创设更有特色的美术课堂,比如故事引导法、游戏互动法、课前导入法、角色扮演、生活情境、多媒体技术等,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感受美术带来的新奇。
例如,在学习《摸一摸,画一画》这节课程时,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其年龄尚小,生活经验完全属于空白状态,对事物的感知力、认知力还有待培养,绘画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大大小小的问题和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提前思考,带一件生活中自己喜欢的物品,想要画的物品,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有了一定的范围和目标。当进入这节课时,教师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物品,摆放在课桌前,先要对物品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如颜色、状态、形状等,然后再绘画。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到熟悉的环境,贴近真实生活,在课堂上有一种放松感,养成善于观察事物的习惯,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经验,并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绘画体现真实的生活。
(二)传统文化自主学习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至今,源远流长。新时期的今天,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理应将传统文化与教学内容融合,感受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加强学生对绘画的理解,使课堂教学变得饱满、立体。美术课程不仅仅只让学生参与绘画、素描,重要的是让学生大胆尝试实践,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美术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设置全新的目标和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投入美術知识的学习中,提升学生对美术的审美能力。小学美术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不同的美术实践活动,结合学校场地、时间等多方面因素,选择适宜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艺术元素、人文精神,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可以有情感上的互动和交流。这样一来,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非常浓厚,同时还拓展了美术思维和知识视野,接触到更广泛的艺术领域。
例如,在学习《走进春天》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实践活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风筝,然后共同走出教室,来到户外放飞,看一看、比一比谁的风筝飞得最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对风筝进行详细介绍:风筝,又叫“风鸢”“纸鸢”,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观察自然景物所发明的,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墨子曾经用木头制作成木鸟,木鸟可以在空中飞翔一日,此即为风筝的雏形。后来,经过人们不断改进,形成了以竹为杆、以纸为面的现代风筝。与此同时,教师会为学生提供制作风筝的步骤:第一,先用竹条做出风筝的骨架;第二,用纸裁剪出风筝的轮廓,绘制自己喜欢的图案;第三,将骨架和裁剪好的风筝纸粘贴在一起;第四,在骨架的关键点系线,使风筝能稳定飞翔。这样的教学活动创设在教师的指导下,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想象力,体验美术所带来的快乐和美感。制作的过程中大家相互分享,并展示作品,获得成功的喜悦。不仅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还要在课堂上突出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欲。这样的教学方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动听的故事、巧妙的制作,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借助外力鉴赏作品
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鉴赏作品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科学指导和启发,带领学生共同感受名家名作的风格、特点,领悟作品内涵,赏析作品色彩的运用、绘制的手法、整体布局、点线连接等方面,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引领他们对作品进行深入理解。学生具有天马行空的好奇心,对外界事物充满强烈求知欲,但缺乏一定的耐性和稳定性。在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单纯为学生阐述作品的内容,容易给学生带来厌烦心理,学生也无法理解作品的内涵,感受不到作者的绘画意境和情怀。教师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来丰富课堂教学,通过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形式为学生生动、直观地展现作品,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将目光投入作品赏析之中,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美术课堂上,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我国著名画家齐白石先生的作品——《虾》,齐白石画的虾活灵活现,生动逼真,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欣赏过程中,为学生配上优雅的背景音乐,给予学生更多创作灵感,营造鲜活生动的观赏氛围,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的热情。另外,教师还不忘带领学生欣赏西方画作,使其产生强烈的东西方对比,比如:凡·高的《向日葵》,凡·高一共画了11幅向日葵作品,就像他在给提奥的信中写的:是一首“蓝色与黄色的交响曲”。但为什么选择这种花呢?在荷兰,向日葵象征着忠诚,是一种友情的美好见证。这幅画上,简单的构图淹没在黄色的汪洋之中,让人觉得凡·高使用了很少的色彩。实际上,凡·高展现出同一种色彩千变万化的细微差别,墙壁的黄、桌子的黄、花瓶和花朵的黄各不相同,洋溢着幸福感的画面中透出几许忧郁,花瓶中,有几朵花已经枯萎,低垂着头。教师通过借助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赏到国内外的名家名作,了解不同领域的艺术特色,采用对比法、讨论法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美术眼光去欣赏现代艺术。
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把课堂中探索问题、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自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彰显个性、激发热情。教师应当开展多元化教学模式,善于借助外力来打造多样美术课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实践能力、核心素养等,有效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莉.试论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34):181-182.
[2]宋成美.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有效教学的方法与对策[J].教育(周刊),2021(4):65-66,68.
[3]于晓萌.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新课程:小学,2019(3):129.
[4]申曼婷.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方法与对策研究[J].好日子,2021(24):260.
[5]罗袁媛.新课标下小学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33):235.
[6]杨静.新课标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难点及其对策[J].中华少年,2017(33):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