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研究

2023-06-28 19:36杜银霞李红睿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5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计算机专业专业课程

杜银霞 李红睿

[摘           要]  “三全育人”背景下,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是培育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关键所在。因此,基于“三全育人”视角,提出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以强化计算机专业育人效果,為信息化社会的高质量、长远发展储备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关    键   词]  “三全育人”;计算机类基础课程;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5-0041-04

“三全育人”理念指出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要强化思想价值的引领教育,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为此,本科院校作为现代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将思政教育融入各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以强化各专业课程的育人效果,建立“三全育人”大格局,为现代社会建设储备高水准的德才兼备的专业型人才。而计算机专业是本科院校的重点专业,其基础性课程教学重点是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与能力,在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天然优势。本科院校学生由于涉世不深,并且未能牢固树立稳定且正确的价值观念,导致其面临海量且复杂的数据信息,难以坚守自我本心,可能出现“三观”不正问题,不利于健康成长。为此,在“三全育人”背景下,教师要以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为平台,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建构课程思政体系,引导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升课程育人价值,助力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成为业内精英人士,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人生价值。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必要性概述

(一)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现实要求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显性和隐性相结合,充分挖掘其他专业课程和教学方式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形成“三全育人”的新局面,才能不断提高育人效果。尤其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应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抓手,这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本质角度而言,思政工作对象是人,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因人而异地落实多样化举措,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水平、道德素养和文化水平,以确保高校学生发展成德才兼备的人才[1]。为此,本科院校在新时代教育环境中,在人才培养工作实施中,要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多举措促进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发展,形成教育合力,为社会建设储备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具体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课程思政是强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引领高校学生牢固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具体通过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知识和教学方法中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合理地融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实现思政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进而在强化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三观”,以此在课程教学实践中高效率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2]。总而言之,高校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教育指导思想,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活动,在高校教育实践中提高育人效果,确保高校发展成人才输送主阵地,并在思想层面牢固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而从微观角度来说,能够丰富专业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保证在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培养中发挥出显著的课程育人价值[3]。以计算机类专业为例,其教学任务不应局限于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讲解,而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吃苦耐劳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基础。但是,事实上,本科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倾向于专业知识技能,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缺乏成效,或者是流于形式,未能深度挖掘课程内容和方法中的思政元素,导致课程思政工作未能提高到思政教育站位,从而使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相分离,难以形成教育合力[4]。为此,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的大环境中,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工作落实意义显著,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对本科院校的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储备优质人才[5]。

二、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中的核心元素分析

在本科院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不是独立于专业教学实践而进行,也并非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实践中强制展开思政教育活动,而是要在深挖专业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基础上,以专业课程教学为平台,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以期在传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前提下,引领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6]。因此,充分挖掘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至关重要,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作为道德体系中的核心部分,一方面起到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实际效能,推动本行业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决定了高校教育任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技能,还要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7]。而道德是学生成才并在社会中体现价值的关键所在,学生唯有提高道德素养,才能在社会岗位中发挥积极效能。因此,在人才培养工作措施落实中,只有多举措做好青年学生道德素养提升工作,才能保障高校育人目标顺利达成。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内容与职业素养密切相关,以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为例,由于与之相关的知识关乎人们的切身利益,使人们对其的关注度居高不下[8]。同时,算法分析、树图结构中,也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知识,如诚信、社会责任等,强调计算机专业人才在任何环境、场所中,都要遵守诚信等基本道德规范。由此可见,计算机专业课程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有先天的优势。为此,教师要始终坚持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深挖计算机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一步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以保障学生发展成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为行业及社会发展作出贡献[9]。

(二)理想信念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排除万难的精神支柱、获得成功的不竭力量之源。青年的理想信念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发展息息相关。新时代要培养有理想信念的青年人才,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最根本的精神力量。为此,在新时代人才培养实践中,要全过程融入理想信念,以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远大的理想,逐渐帮助青年学生发展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储备优质人才。计算机产业作为现代市场产业体系中的战略性产业,整体发展的起步时间虽然相当落后,但是截至目前所取得的成就不容小觑。在实践中,计算机专业教师可以讲授计算机研制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我国如何在技术条件薄弱、资源匮乏等形势下,顶着巨大的压力研制出“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这一成果的出现,标志我国在计算机领域正式迈入新的阶段。总体而言,计算机的发展史是我国自强不息的奋斗史,可以使青年学生深刻理解理想信念的核心内容,对高校学生成长为有理想信念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极为有利[10]。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快速推进,并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所在[11]。当代大学生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其肩负的职责是重大的。正因为如此,为确保学生成为合格的接班人,高校须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全方位、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综观本科院校学生的成长现状,可以发现学生价值观缺乏稳定性,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规范学生的行为,激发其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高校學生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栋梁之材,在高校教育实践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2]。计算机类基础课程内容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计算机内有规律执行的队列为例,学生严格按照队列的规则来制订和实施学习计划,实现高效学习目标。基于此,在现实生活中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是保障社会秩序良性运行的关键。为此,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剖析,有机整合课堂日常教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心入脑,为学生发展赋能。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路径分析

(一)因专业、课程而异,分层设置可操作性考核目标

目标设定是当前社会任何一项工作实施的前提,目的在于为后续实践操作实施提供指导,给工作成效评估提供参考。不同的专业在人才培养计划、育人目标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考虑专业特点、课程特点,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首先,根据本科院校的办学理念及专业特色,以准确把握计算机类基础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等,从中提炼出能够凸显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将总体目标设定为爱国情操、文化素养、道德法规、职业精神、科技素养五大类。其次,基于专业特点,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个性思政元素,以将各大类课程思政目标进行细化。以工科类专业为例,科技素养可以细化为信息素养、计算思维等;职业精神细化为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等。最后,按照目标考核要求,将其矢量化划分为认知、体验和内化三个层面,其中,认知层面指的是理解和掌握思政相关的理论与概念知识;体验层面指的是启发学生思考和实践;内化层面指的是对思政相关的理论与概念进行内化,并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但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实际考核工作中,教师也要基于学生发展情况来动态调整考核目标,确保学生能够在发展道路上坚持下去,这样才能让学生逐步成为专业能力与道德素养全面提升的新型人才。

(二)创新应用多元化教法

在“三全育人”背景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要始终以“三全育人”为指导,在发挥主课堂第一作用的基础上,注重其他课堂辅助效能的体现,同时要辅以现代先进的教学技术手段,以保证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进而促进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价值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课程思政并非专业课程课堂教学转变为思政教学,不是增加课时,也不是专业教学实践中过度挖掘思政元素并展开思政教育,而是要基于适量、适度的原则,保证在课程思政教育形成合力的情况下,不会对专业课程教学成效产生削弱作用。为此,在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善用多元化手段,营造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为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齐头并进赋能,进而真正实现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三全育人”目标。

1.多元化导入教学

多元化导入教学指的是以视频、公众号等多样化方式,生动、直观展示专业课程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政教育元素的完美融入,以促进课程思政认知目标的实现。以计算机硬件系统讲解为例,在导入环节引进华为芯片事件,再以操作系统为例,教师可以选择中国独立自主研发的鸿蒙系统,并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强国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同时,增强学生服务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模式指的是将专业课程知识中某个模块内容转化为与思政教育息息相关的小项目,以期通过项目设计教学来锻炼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并在巩固专业教学效果的基础上,落实思政教育,以真正意义上达到思政教育和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的目的,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以文字处理软件有关知识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基于社会热点事件,从中选取相应的素材进行教学设计,以便学生在掌握有关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政元素的熏陶,以强化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当然,在项目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和特点,保证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激励学生参与其中,否则项目教学实践可能因为学生参与度不足,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优化和完善评价机制

“三全育人”的核心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此,思政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不得局限于某个环节,而是要体现“全过程”理念。同时,学生思想发展及影响因素都处于动态变化过程,决定了课程思政评价不能一成不变,而是要秉承动态变化原则进行评价,使评价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要求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机制的优化与完善。首先,基于课程思政目标中的量化标准,制定内容完善且可实施的调查问卷,然后结合思政教师、同行、学生三方面的调查问卷评价结果,综合评估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表现效果,具体指标包括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其次,有机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课程思政学习效果进行客观评价。其中,形成性评价方式宜用多元化方式进行,如创新实践活动、综合设计等,一方面保证形成性评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终结性评价内容也要进行拓展,在原有专业知识技能评估的基础上,结合专业对口的岗位要求,加强社会品德和职业素养等方面的考核,以学生专业成长为基础,融入思想价值、能力知识,以建构德才兼备的多维度教学效果评价机制。最后,发挥评价结果的导向作用。在评价结果出台后,教师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中研判出教学实践中的缺陷,尤其是课程思政融合的不足,从而对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改进,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能力,从而提高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助力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四、结语

“三全育人”背景下计算机类基础课程思政体系建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要求,还是新时期高校育人效果提升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应以专业特色和课程目标为抓手,灵活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一方面起到丰富和拓展专业课堂教学内容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起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作用,在形成专业课程和思政教育合力的同时,全面提高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但是要强调的是,课程思政建设并非短期育人工程,而是要基于时代发展需求,动态更新教育素材和理念,才能保证课程思政教育实践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出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美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393”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2,42(6):121-125.

[2]张述平.“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OBE课程开发路径探究:以辽宁金融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3):139-141.

[3]赵芳云,赵庚,胡涛.基于“三全育人”模式的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22,40(3):146-151.

[4]刘金月,时贵英,祝宝东.“三全育人”视域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化思政体系研究与实践[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2(5):36-39.

[5]王艳娟,崔敏.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刍议:以“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1(6):87-90.

[6]王春梅.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OBE导向的工科课程思政一体化研究与实践: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语言)”课程为例[J].科技与创新,2021(21):89-90,92.

[7]杜小玉,刘文哲.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中国新通信,2021,23(18):237-238.

[8]高亮,胡煜.高校计算机类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1):13-16.

[9]王育坚,张俊玲,刘晓晓.以“专业思政”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以北京联合大学智慧城市学院为例[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35(1):45-51.

[10]富春岩,张立铭,李微娜,等.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大学计算机”课程为例[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0,38(5):215-217.

[11]劉海龙.课程思政视域下专业课教师与思政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16(6):114-115,145.

[12]徐欢潇,吕兴琴.“课程思政”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启发式应用:以《ACCESS数据库》课程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20,32(3):249-25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计算机专业专业课程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