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苏囡
摘 要:皖南繁昌窑初烧于五代,是中国古代最早烧制青白瓷的窑场,虽于北宋中后期就已断烧,但是其独创的青白釉色、胎体装饰的艺术特征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研究和分析皖南繁昌窑瓷器造型的艺术特征,有利于对皖南地区文明艺术的发展进行深入的了解,也是对南唐时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南北融合瓷器工艺特点的研究。
关键词:繁昌窑;青白瓷;艺术特征;装饰
Abstract: Fanchang Kiln in southern Anhui was first fired in the Five Dynasties, which is the earliest kiln for firinggreen and white porcelain in ancient China. Although the kiln was burned down in the middle and late NorthernSong Dynasty, its unique artistic features of green and white glaze and body decoration have profound culturalimplications and high artistic research value. The study and analysis of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Fanchang Kilnporcelain modeling in southern Anhui is conducive to th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art underthe civilization in southern Anhui, and also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in the SouthernTang Dynasty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orth-South integration of porcelain craft.
Keywords: Fanchang Kiln;blue-white porcelain;artistic characteristics;decoration
0 引言
瓷器是火与土之歌,我国的制瓷工艺历史悠久,唐宋的国力强盛更是带动了瓷器手工业的发展,但在唐宋的交界时期有一个窑口却和它所处的时期一样易被忽略,它就是创烧于五代时期的繁昌窑,但到了北宋中后期它又被历史的尘土掩埋于地下。对于繁昌窑的挖掘研究从上世纪五十年代才正式展开直到2014 年相关的科研团队对其几个主要窑址进行全面的发掘,它的神秘面纱才得以揭开。在此之后才在当地针对繁昌窑的发掘成果陆续展开学术研讨会等工作。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繁昌窑瓷器开始进行研究,其中早期主要是围绕其考古发掘成果进行窑址的调查研究,如《安徽繁昌窑研究新进展》《安徽繁昌窑窑址分布调查简报》等。从现有文献来看,繁昌窑青白瓷器的研究多在对于其考古学以及元素分析等方面,对它的艺术特征和审美意蕴等方面的研究还较少。本文以繁昌窑青白瓷器的艺术特征为研究对象,包括其釉色、胎体装饰、造型的设计理念、气质格调等审美意蕴进行梳理,为繁昌窑青白瓷工艺的文化意义做进一步探讨。
1 繁昌窑陶瓷发展的历史背景
位于皖南芜湖市繁昌县的繁昌窑,初烧于五代,北宋中期开始衰落,延续至南宋初年。青白瓷的源流及之后的发展和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隋唐时期繁昌地属宣州,到了五代时期,历经了藩镇割据北民南迁后,此时经济重心已开始由北方转向南方,韩熙载的“韩君轻格”曾经昭示,我国古代经济在南唐时代就萌生出市场和商品的初芽[1],南唐降宋后,繁昌实现了平稳过渡,经济开发的重心也逐渐从丘陵山区转移到了沿江地带。
在经济重心转移的背景下,北民南迁同时也带来了北方的制陶技艺,作为北迁人士聚集的江南地区,为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及审美喜好,统治者和窑厂主继而依据他们的审美偏向模仿和创制北方白瓷产品。但在这种摸索过程中,囿于原材料及烧制水平等的限制,烧制出颜色“偏青”的白瓷。故青白瓷就在偶然之间诞生了。
综上青白瓷之所以会在五代时期的繁昌窑率先烧制,综合了历史背景和该地的地理位置等条件,北民南迁的历史背景给南方地区带来了北方民众包括士族贵族的同时也带来了北方制瓷的技术条件,加上该地位于越窑附近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南北瓷器技术融合成为可能。且南唐国主对青白瓷器青睐有加也使得其流传和兴盛成为可能。
2 淡雅素净的釉色装饰特征及其审美意蕴
诚然繁昌窑在青瓷、白瓷的基础上开创性地创制出青白釉色的瓷器是受一定的技术所限,南方的窑厂在准备白瓷烧制时模仿北方制瓷技术进行白瓷原料的淘洗,结果由于淘洗得不精细,在烧制时偶然得到偏青白的瓷器。黄义军教授提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青白瓷可能是南方白瓷技术控制不够成熟的产物,而自这种釉色的瓷器产生后却引来了达官贵族还有民众的喜爱,直到后期景德镇影青瓷的烧制他才在历史舞台上逐渐隐退,人们接受并喜爱此种釉色之质感和当时文化氛围所带来的审美好恶,以及帝王审美倾向有着较大的关联。
青色这一颜色本就具有深刻的传统文化意义,古人认为,“东方谓之青”[2];《说文解字》还说:“青,东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所以看出青是具有深度傳统文化内蕴的, 且青给人以宁静淡雅的感觉,在古时便有记载,即《说文字》:“静,从青争声,审也。”而静字的含义也是从青色的审美体验中得来的。可见青色由来已久且自古以来给人的感觉便是安静的。
而青色瓷从唐以来在古籍中便有记载,如皮日休在《茶中杂咏· 茶瓯》中便用“邢客与越人,皆能造兹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一句形容了越窑青瓷陆羽更在《茶经》中用“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一语盛赞越窑瓷器的品质之高。青色的另一种名称也叫秘色,最早出现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秘色瓷器》一诗的题目中。陆龟蒙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如向中宵承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的诗句对秘色瓷器加以诠释。
到了南唐时期,青色在南唐受到民众的喜爱程度可以说是只增不减,甚至还创造了新的青色色系也就是天水碧,天水碧作为青色的一种,实则是淡青色。《宋史· 南唐世家》记载: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的时候,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因为沾上露水,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绿色。后来大家都按照此法染色,并且把这种绿色叫做“天水碧”[3]。在《宋史· 列传第二百三十七》中亦记载:南唐李煜之妓妾尝染碧,经夕未收,会露下,其色愈鲜明,煜爱之。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谓之“天水碧”。这一偶得之色却在南唐风靡一时,为何会广为流传的原因也是由于这一淡青色符合当时民众的审美标准。和以往朝代都有好隐居的士人一样,在南唐也不在少数,甚至隐逸成为了自帝王至平民普遍推崇的风气。这种远离贵族文化,文人化倾向明显的文化风尚也影响到了文学艺术创作风格,南唐词风中清、空、淡、雅正符合后代中国文人的审美情趣,“如冯延嗣《归国谣》:江水碧,江上何人吹玉笛。扁舟远潇湘客。芦花千里霜月白。伤行色,明朝便是关山隔。这种清新自然的风格是南唐词风的典型代表。
南唐词中的清空淡雅也影响到了南唐其他艺术形式,如南唐宫中所偶然得之的“天水碧”这一颜色,色泽极淡,所以同样地,青白瓷的出现理所当然也吸引了当时南唐文人们的目光。在黄谲的《瓷史》中有记载“南唐后主尤好珍玩,则其供奉之瓷品必极精良,明王世贞诗云:‘泻向宣州雪白瓷,谓之雪白,知非柴窑之黄土粗足所能比拟也”可知,南唐时期,宣州窑的瓷器作为供奉之物为皇帝所喜爱。在《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器皿的器形和繁昌窑青白瓷极为相似也可看出青白瓷受到士大夫文人的青睐。再加上“五代十国时期,江南风流才子的出现,文化生活繁富后文化意识开始新的变化,他们在政治思想上不蹈绳墨有点越轨……富有某种创造力。”文人们对于新事物的出现还是持很大包容度的,这也就是为何青白瓷创制后能够在这一地区流行开来的原因。
3 胎体的装饰特征
繁昌窑瓷器胎白质坚,釉色有白中泛青、泛黄和泛绿几种,且多有开片,产品类型颇为丰富,主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有碗、盏、碟、盘、执壶、温壶、粉盒、炉、钵、盂等。繁昌窑产品造型端庄雅致,器物以全足底为主,少量碟、钵平底,碗盏多叠唇口造型。胎体装饰手法主要以刻花、划花、镂空、印花、堆塑、戳印等方式。陶瓷的装饰风格多种融合。本文针对装饰手法中几类比较突出的特征进行分析:
3.1 以减为繁的装饰特征
雕刻的装饰手法中有阴刻和阳刻的装饰手法,对应在陶瓷中阴刻是刻花,剔花是阳刻,都是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这种刻出所要的图案装饰剔除花纹外部分的雕刻手法,形成少与多的对比,以少衬繁的装饰手法,突出了花纹突起的浮雕效果,划花和剔花的装饰手法在碗、粉盒、盏、托等生活用品上运用十分广泛。
荷花托盏(图1),盏敞口,腹微弧,圈足,腹饰浅浮雕仰莲纹,托盘平沿,形成菱花口。腹部装饰剔花和刻花并用,莲瓣上部刻画力度较深且剔除莲瓣上部以外部分形成浅浮雕的样式,莲瓣用刻花手法形成叶片交错遮挡之感,瓣叶上的叶脉刻花更显示出细节。刻划形成的纹饰深浅不一及剔花突出主体纹饰都以减法来形成丰富多样的装饰纹样,彰显视觉效果。
3.2 虚实相生的装饰特征
虚与实本是一对,属于哲学范畴,虚实相生构成的绝妙意境,正是中国传统艺术的至高追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很早就掌握了用虚实相生的手法,去描绘宇宙间广阔无垠的意境美。虚实相生的意境不僅体现在绘画艺术上还表现在处理虚实的空间布局上,恰当处理则会有“实景清而空景现”之感。陶瓷的图案纹样装饰处理亦会涉及虚实空间关系的布局,镂刻作为陶瓷雕刻技艺的一种,所呈现的效果便有虚实相生之感。镂刻作为陶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是指在陶坯体上透雕花纹。镂空装饰虽是宋代瓷器中经常用到的手法却在繁昌窑中不常发现,但据目前考古可见,多见于复合式镂空香炉中。繁昌窑的香炉主要为杯式炉和多层累叠的陈设香炉,基本没有盖。此类香炉在其他窑址少见,可能是繁昌窑特色产品。镂空所处的位置在炉座的腹部较多,镂空的形状有圆形、三角形、方形亦有不规则的形状如8 字形、蝴蝶结形、阶梯形。如图2 收藏于繁昌县博物馆的青白瓷镂空炉。这尊莲花青白瓷炉,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剔花莲花纹大口钵。下部为镂空炉,炉身下有短直柄,台状座,底座中空,底缘外撇。炉身由三层结构组成,最外一层为斗盘状结构,腹部镂空刻牡丹缠枝纹一周,以牡丹纹和花叶纹为一组,以横向二方连续排列分布于腹部,花瓣饰以细小梳篦纹,花枝分布花卉左右两边,形成“八字”型,花叶和花瓣刻画饱满颇有自然生动的趣味。花瓣和枝叶和周围的镂空形成虚实对比,整个瓷炉从而也通透了起来,充满视觉张力,既达到了虚实相映的效果又为香炉的功能所服务。
4 设计理念
4.1 观物取象的设计理念
在《易传》中,“象”字面意思是万物之表象即形象、物象。《易传》中的“ 观物取象”阐释了观物取象活动中的取象来源,即对“鸟兽之文、地之宜、诸身、诸物”进行观摩后取象。陶瓷对于自然万物的模仿与借鉴,并基于此衍生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设计样式,这种仿生的理念主要分为写实仿生和意象仿生,写实仿生是通过对模仿对象的分析后对生物形态进行具象化的表现。写实仿生是陶工将被仿对象直接移植到所要做的器形上。所以二者之间有较高的相似性。意象仿生是陶瓷仿生的高级阶段,是将自然形态提取、 变形、抽象等之后运用在陶瓷器物上的方法[4]。
写实仿生和意象仿生在器物的造型及装饰、功能、肌理、色彩上都有所体现。但其中写实仿生在器物造型上影响更大,繁昌窑的写实仿生有整体仿生和局部仿生整体仿生的器物有人物俑、胡人骑马俑、狮形摆件、牛形生肖瓷和牛形砚滴、南瓜型盖罐等,将被仿对象整体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局部仿生主要是选取被仿对象的头部足部某个部位进行模仿主要运用于陶瓷的口部或者把手上,实现器物共功用和形式的统一。意象写生主要是通过抓住生物形态特征,对被仿对象抽象化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生物形态的夸张、变形、增加、删除等手法制作出创意丰富、造型别致的作品[5],也分为整体和局部的仿生。以繁昌窑青白釉刻划莲瓣纹炉为例,繁昌窑青白釉杯式炉,由杯和炉座套烧而成,杯为侈口,弧壁略直,平底,圈足斜嵌在炉座内烧结,炉座为圆筒形,宽沿外撇,沿呈锯齿形,喇叭形高圈足。杯底部饰一圈的莲瓣,整体像是未盛开的莲花,又如图2 杯身用差次交错的莲瓣做装饰,有如盛开的莲花。意象仿生的局部仿生主要是将他物的形态体现在瓷器的局部,较整体仿生进行更为夸张的变形,主要有瓜棱形状的壶腹、鸡首壶、植物形的蒂钮等。其中以瓜棱形状的壶腹为例,在器物的腹部作按压处理,与南瓜形整体具象仿生不同的是腹部呈现折线的视觉形态更加具有装饰效果。
观物取象的设计理念是对自然的尊崇,同时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古代的仿生设计理念由来已久,在如今的陶瓷市场上还有所体现,现代陶瓷的发展可以在寻找消费的契合点上将“古代仿生理念”融合于陶艺家的现代设计理念中。
4.2 “顺物自然”的设计理念
顺物自然的观点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即是这种顺物自然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观念就是人类在设计器物时所做出的“本能”意识。人类善于运用自己的观察、思维和设计能力,将自然界中的万物形态依据功能的需要,利用事物原理、材料的特性和相应的制作工艺进行创造性改造,使所造之物经过概括、提炼,保留自然美的基础上,兼具实用功能。
皖南繁昌窑青白瓷开创性地采用当地所产的白色岩石和高岭土混合制胎的“二原配方”工艺,因地制宜选取材料改善了一元配方造成的高温变形的现象。运用当地现有的陶瓷原料资源,顺应自然条件,让青白瓷的烧造成为可能。青白釉外观多清澈透明,少部分略有乳浊感,具有清淡素雅的洁净感。繁昌窑瓷器上的纹饰装饰几乎没有繁复冗余,早期几乎素面无纹,有的会在瓷器表面自然随意地留下手工痕迹,后期工匠依据民众的喜好依器而饰,虽纹饰增加了但依旧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有着朴拙之气。这种追求自然天成,追求活泼泼的生命的艺术理念和庄子也不谋而合的,庄子所指的自然是“坠肢体,黜聪明”,即是不提倡人为雕琢,要坚持天性自然。
5 結语
不论是繁昌窑青白瓷器中蕴含的虚实相生、疏密相间、以减为繁、顺物自然的设计理念还是缥色所具有的审美意蕴,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的表现。他所承载着的不仅有先民造物的宝贵理念价值。其还代表着中国传统陶瓷装饰艺术及所蕴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当下寻找新的消费契合点的产品设计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思维方法和创作理念。
6 参考文献
[1] 何剑明. 繁昌窑制瓷艺术与南唐的社会发展——兼论繁昌窑南唐官窑说[J].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3(10):49-56.
[2] 谢玮.《周礼· 冬官· 考工记》设计伦理分疏的研究价值[J]. 设计,2017(13):82-84.
[3] 周平, 陈旭东. 唐诗宋词中的女性服饰美学[J]. 山东纺织经济,2011(05):69-71.
[4] 卢杰, 熊荣. 论宋代陶瓷刻划花装饰的艺术特征[J].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04):48-49+88.
[5] 吴紫薇. 古代仿生思想对当代陶瓷造型发展的启迪[J]. 中国包装工业,2014(22):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