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时代演进与世界意义

2023-06-28 03:23李涛
江汉论坛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

摘要: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是全世界的共同追求,但是由于现代化只能是一个历史过程,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各个国家如何结合国情和实际,完成自己的现代化目标,其所选择的方式和方案,是各国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容。世界现代化历程表明,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史的不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需要遵循所谓“标准”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也不需要按照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前进。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走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坚持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是既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的现代化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神话,走出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现代化道路,帮助后发展国家走出了“现代化迷思”,创造了新型的现代化模式和道路。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模式;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深度学习——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项课题;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后期资助)“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生发逻辑、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HBSK2022YB597)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23)06-0041-06

当今世界,现代化潮流继续向前推进,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不可阻挡的趋势,各国也都在持续地推进现代化。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以及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对现代化进行了持续探索,在探索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走出了符合本国实际的现代化道路,即我们建设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現代化,走的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掀起了现代化研究的热潮,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争论,每一学科都体现了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如今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现代化研究的话语逻辑渗透在各个学科中,也渗透在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日常思维方式中,现代化是无数中国人追求的目标。(1)我国学界已经就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推进战略、历史经验及成功意义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及时而又广泛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富有见地的研究成果。(2)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意义重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更主动、更深入、更全面地阐释好、总结好、提炼好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内容,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不断拓宽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路径,不断为人类文明注入新的活力。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模式的构建样态

何谓“模式”?如果按照字义学或者从工艺技术的角度看,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者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就可以称为模式。但是在社会科学的分析中,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发展“模式”的界定和解释,已经不能简单地看作“标准样式”,而应该理解为其发展带有联系性战略、相应的推进方式和制度建设,对于别的国家或者地区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3)那么,什么又是“现代化”、“现代化模式”?现代化既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是指代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概念,是指代发展的目的性,这决定了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社会条件、传统文化下具有不同的内涵样态。例如,新兴国家的政治家们多着眼于增强国力,在现代世界中求生存与发展来考虑现代化,经济学家则从工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观点来看待现代化,而历史学家则把现代化视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发展过程。(4)中国式现代化生发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追求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过程之中,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在推进的历史进程中,既体现出现代化建设的一般性规律,又形成了自己的现代化发展的特殊性。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是我国的国体。中国建设的现代化,绝不是资本主义的或者西方的现代化,也不是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每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都是由其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建设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现共产主义,这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是一项根本性的内容和任务,“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特性不仅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决定的,也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生发、形成和凝炼的。尽管各国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同,推进现代化的方式也不同,但是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必须符合自己的国情、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中国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实际,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正如1990年邓小平在会见泰国友人谈振兴中华民族时强调的:“我们搞的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决大家的困难,才能避免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6)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纵观中国的革命史、建设史和改革开放史,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和成功,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有学者通过对世界现代化的进程研究发现,“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即曾经创造过古代辉煌文明、在世界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有过重大影响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却往往举步蹒跚,踌躇不前。”(7)历史和现实证明,有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之所以举步蹒跚,踌躇不前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一个成熟、稳定、先进的政党的领导。现代化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和系统性工程,每个国家的现代化都必然要经历一些崎岖和坎坷,但是走出崎岖和坎坷离不开坚定有力的领导,而这种领导必须由政党来担当,“由谁来领导现代化,这个问题似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现代化的领导权问题是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道路。”(8)在改革开放初期,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讲话中强调,“中国由共产党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由共产党领导,这个原则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中国就要倒退到分裂和混乱,就不可能实现现代化。”(9)我国一百多年来的现代化实践和历程向世界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追求所谓的普适性的现代化模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最突出优势,中国式现代化每向前推进一步都离不开党的全面领导(10)。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现代化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发展趋势,在当今全球化过程中,现代化建设体现为“伴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向世界各地区的扩展,原来的地区相对孤立的发展被纳入新的国际分工的世界经济体,由此而引起世界整体结构的转换”(11),这体现了现代化中的各国现代化的共同性。但是在历史和现实中,现代化的进程又呈现出开放性的图景,既包括了变革和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又包涵着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的特殊性。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既要学习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有益成果,但是我们需要知道,世界的现代化是不可能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可以直接模仿的现代化模式的,我们必须独立自主建设现代化,只有密切结合国情和实际,才能创造性地走出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道路。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而且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推进现代化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体现中国特色。早在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了从中国实际出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12)纵观世界各国的现代化历程,无论是成功的现代化还是不成功的现代化,都离不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时代阶段、不同的实际条件的影响,也就是现代化的普遍性之外的特殊性的作用。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代化。强调现代化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并不意味着否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作为国家发展范畴的现代化当然是有具体目标的,并且现代化目标是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意。例如学者们总结的社会发展、社会公平、环境友好、国家文明等等,都可以列入各国现代化模式或者道路追求的目标。(13)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广义上的现代化,不仅包含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内容,而且还包含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的等五个基本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与繁荣。(14)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涵:从推进方向看,它是一个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体的宏伟目标;从内容结构看,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系统性工程;从时间序列看,它是一个由若干个阶段性目标连镶组成的动态发展过程。(15)1978年,中国的现代化的目标就已经确立,即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指出的,在20世纪内,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16)站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二十大又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进行了战略安排和宏观展望,即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演进:中国方案的形成

追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现代化的历程,可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逻辑、丰富内涵、实践特征及成功经验。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再从“中国式的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在长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实践中开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继往开来的阶段。有学者把1949—1978年称作是“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时期,其在论述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中国人民和政府如何为争取国家独立富强而奋斗,突出中国的现代化特别注重发展工业。(1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异常繁重艰巨的建設任务,党带领人民对现代化进行了艰辛探索。对于后发展国家来说,现代化几乎就是“工业化”的同义语,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大力发展工业,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建立完整而全面的工业体系,增强薄弱的国家实力,工业化意味着快速发展经济。这是因为,后发展国家面对着发展和稳定危局,他们的现代化需要在先发展国家的强大压力下作出反应,西方国家强大的物质力量使他们意识到生存危机,而物质力量似乎就来源于工业化,因此工业化就成了大多数后发展国家最紧迫的追求目标。(18)早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直接指出,“为着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建设新中国,必须发展工业”(19),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中他又强调,中国人民的任务就是要“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20)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中总路线目标之一即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1954年,周恩来在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后来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四个现代化的内容被明确下来。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党和国家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同时,党和国家也科学判断时代特征和国内国际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现代化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总结经验教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正如1979年,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强调的:“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21)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力推进现代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推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潜能和发展优势逐渐显现和明显。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随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不断开拓,“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概念,形式也逐渐明确、时代内涵日益丰富(22),中国式现代化在实践上也得到进一步推进和拓展。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作了深入论述,他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至此,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国特色、世界意义以及文明新形态得以全面总结和升华,为今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和提供了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在“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协调、全面推进,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政治现代化方面,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发展;在经济现代化方面,经济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在社会现代化方面,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文化现代化方面,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传播,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在生态现代化方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关于道路的问题是现代化理论中讨论的焦点和热点问题,现代化作为各个国家、民族所追求的发展目标,总是通过具体的途径实现的,这就涉及到现代化的道路问题。(23)对现代化下定义的常识旨在告诉我们现代化是(或者可能是)什么,而不是告诉我们现代化不是什么。(24)中国式现代化历经革命、改革和建设时期的推进,不仅凸显了时代意义和世界价值,更加彰显了中国道路的成功密码。

第一,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探索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取得政权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面临着重大考验,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这被称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难题”。因此,关键在于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有哪些?邓小平指出:“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25)中国式现代化立足于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内在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的一般规律,又根据基本国情和客观条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色,成功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拓宽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上,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从实际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发展,始终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最终走上现代化道路,最重要的基础就在于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建设和发展,任何现代化的成果都是其经济、社会等与实际国情共同作用的产物。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26)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尤其是在现代化推进历程中,没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通过模仿别国模式实现现代化的。例如,拉美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比较重技术引进、轻自主创新,大量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设备和技术,但主要是通过外国直接投资或由外国企业来实现的,并没有通过引进,达到吸收、消化、创新的目的,这直接造成高新技术生产部门基本上由跨国公司垄断的局面。(27)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借鉴和学习一切人类有益文明成果。毛泽东在党的八大的开幕词中就强调:“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和苏联建国初期大体相同的任务。要把一个落后的农业的中国改变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化的中国,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28)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中外经济合作问题讨论会全体中外代表时又强调:“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29)从“什么是现代化”到“如何建設现代化”,再到“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既坚持自立自强,又坚持兼容并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借鉴和学习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建设经验与教训,广纳百家,为我所用。

第二,中国式现代化成功拓展了后发展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过程,其本质上是一个能动的创造过程。现代化的道路能否走得成功,就要看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得如何,各种条件利用得如何,历史规律的制约与主体的能动创造是内在统一的。(30)现代化被西方学者定义为“西欧和北美产生的制度和价值观念从17世纪以后向欧洲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18世纪至20世纪向世界其他地区的传播过程”。(31)长时间以来,现代化被等同于西方化,很多国家的现代化都被限定于西方化模式之中。不可否认,作为先走上现代化的国家,欧美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物质条件的积累,取得了一定的现代化成就,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被传输到后发展国家,仿佛“现代化”就是“西方化”,欧美发展模式被视为现代化的“唯一模式”。但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历程表明,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只是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现代化规律并非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必然规律,后发展国家无论怎样模仿其发展模式,大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磕磕绊绊,没有真正找到与本国国情和实际相匹配的现代化道路。查普夫提出:“通往现代化的道路并不是只有一条,而且道路也不是直线、渐进的,对于后进国家来说,也不只有一条卓有成效的实现转型的道路。”(32)现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跃迁过程,是从不发达状态到发达状态转变的历史性过程。由于发展模式或道路必然与不同的历史阶段相适应,这也决定了与现代化推进的进程相适应,现代化存在不同的发展模式或不同的发展道路。也就是说,现代化从一开始就是多种多样的,而且每一种现代化模式都有其特定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现代化从来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模式,因此不能用西欧或者北美模式来衡量并套用于其他地区和国家;现代化有大体相同的指标体系,这是共相,而共相必须寓于殊相,殊相就是各自不同的道路与方法,以及已经或即将建成的现代化社会的各自特点。”(33)而且,严酷的事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找到使自己强盛起来的道路,才能摆脱边缘化、依附化和被压制的命运。(34)正如艾森斯塔德指出的:“尽管西方国家率先实现了现代化,但非西方国家无需在文化意义上西化,以及接受从西方国家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性的具体文化形式的组织形式,也能发展出具有一切现代性特征的社会来。”(35)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现代化的道路可谓丰富多彩,但是现代化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现代化的经历也有先有后。经过几百年的变化,到20世纪,西欧北美已基本上完成了现代化,成为现代化的先行者。从本质上说,现代化缔造了一种新的文明,即工业文明。这种变化把全世界带进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近现代”。(36)但是,过去300多年现代化的模式有以下特征:一是在人和人、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上,通行弱肉强食法则。先行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建立在掠夺殖民地资源的基础上,这些国家的富有建立在落后国家贫穷的基础上。二是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发展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地球的不可再造资源以及破坏人和自然的平衡的基础之上。三是发达国家的发展压缩和挤占了其他国家的生存空间,破坏了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换句话说,过去的现代化历程,少数国家的富有是以多数国家的贫穷为代价的,少数国家的现代化是以掠夺和榨取后发展国家为代价的,是以破坏人和自然的平衡为代价的。(37)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发展放在依靠自力更生上,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新时代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国的现代化道路走过了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但是最终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总而言之,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反映了世界现代化历程中的“文明共性”。尽管现代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成功与失败并存,但现代化作为现代文明的表征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其文明共性是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每个国家的现代化的起步条件是不一样的,完成现代化建设的任务也是难度不一样的,一些国家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还走过不少弯路,但是最终能够顺利走上现代化的道路显然是具有某种共同的特征的,而这些共同特征就是世界的‘文明共性”。(38)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的形态。尽管现代化首先产生于西方,并被称为先发的、原初的现代化,但是现代化不仅只有西方现代化一种,其他国家的现代化也不必然一定要模仿西方的现代化道路。现代化的世界进程是以一批批国家步入现代化行列的形式出现的。所谓一批批,就是指各个国家、民族不是同时揭开现代化序幕的,而是有先有后的。(39)不同国家卷入现代化浪潮的时间不同,有些国家早已实现现代化,更多的国家正处在建设现代化的过程中。但是只要一个国家加入了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这个国家就会把自身的文明成分汇入世界文明的巨流之中,从而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40)

四、结语

实现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国家是整个世界的共同追求。(41)一个国家在启动现代化进程,对现代化道路进行探索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模式和路径?这决定了推进现代化的成效。世界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表明,现代化如果脱离了国情和实际,同传统文化相背离,就会危及现代化的成效,使现代化的进程遭遇挫折。同时,世界现代化历程也说明,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不同,各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不需要遵循所谓“标准”的西方式的现代化模式,也不需要按照固定的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前进。中国式现代化生发、发展和成熟于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仅紧密结合基本国情,又紧密结合独特的传统文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新道路,提炼了现代化中带有普遍性的逻辑和规律,证明了“现代化≠西方化”,帮助后发展国家走出了“现代化迷思”,创造了世界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注释:

(1)(36) 参见钱乘旦总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总序”第1页、第239页。

(2) 参见臧峰宇:《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7期;漆思:《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命题》,《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李涛、陈正汉:《建构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的时代特征、实践品格与行动指南》,《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

(3)(38) 参见陈晓律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西欧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2、2页。

(4)(11) 参见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7、148页。

(5)(6)(12)(25)(26)(29)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357、2—3、116、3、78—79页。

(7)(8)(18) 钱乘旦、刘金源:《寰球透视:现代化的迷途》,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93页。

(9)(16)(21)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67—268、85—86、162页。

(10) 有学者从建党初衷、价值追求、历史作用以及领导地位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不同于西方政党的马克思主义使命型政党。建党百年以来,先后带领人民实现了反抗压迫和人民解放、 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参见叶虹:《使命型政党建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探索与经验启示》,《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13) 参见董正华:《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14)(34) 参见夏振坤:《时代潮流中的中国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05年版,“导论”第14页、第203—204页。

(15) 参见李本和:《综合性·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全面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理论与现代化》1999年第9期。

(17) 参见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34页。

(19)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0页。

(20) 《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5页。

(22) 参见肖政军、杨凤城:《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历史生成、现实构建与未来展望》,《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

(23)(30)(39) 参见丰子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现代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56、148、148页。

(24)(31) [美]西里尔·E·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杨豫、陈祖洲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45—46、695页。

(27) 参见韩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拉美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

(28)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7页。

(32) 李鹏程:《茨阿波夫现代化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启迪》,《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

(33) 章开沅、罗福惠:《比较中的审视: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8页。

(35) [以色列]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37) 于维栋:《现代化与人类发展》,载[意]阿尔伯特·马蒂内利、何传启主编:《世界现代化报告——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16页。

(40) 高远、游跃:《人类文明进程中现代性的形成、发展和演化路径》,载[意]阿尔伯特·马蒂内利、何传启主编:《世界现代化报告——现代化与人类发展》,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265页。

(41) 参见李涛:《数字时代的改革、法治与国家现代化》,武汉出版社2022年版,第242页。

作者简介:李涛,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湖北武汉,430077。

(責任编辑 汉 江)

猜你喜欢
中国模式中国式现代化
论全面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