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敦煌的四时生息

2023-06-28 03:03
读者欣赏 2023年5期
关键词:燃灯莫高窟敦煌

春季里的敦煌节日众多,有大岁日、燃灯节、二月祭社、二月八日行像、寒食节、清明节和上巳节等,这些节日既是地域色彩浓郁的文化习俗,也是敦煌百姓难得的休憩时光。

大岁日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敦煌人也有拜年、贺正的风俗,大年初一之后亲友之间会互相拜访,以书信致贺新年、赠送礼物表情达意。敦煌文献《岁日相迎书》里便记载着正月里敦煌地区全民相邀宴饮、欢聚叙情的场景。至于“新年建福”“踏舞设乐”“四门结坛”“安伞旋城”“立春之祀”等,都是新年期间敦煌独具特色的庆祝活动。

由冬入春,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敦煌文献中有《立春》诗云:“宝鸡能僻恶,瑞燕解呈祥。立春著户上,富贵子孙昌。”人们用彩纸或绢帛剪出宝鸡、瑞燕的形象,贴或挂在门户上,去祸祈福,昭示吉祥。敦煌医药文献中也有相关记载:“立春日,取富儿家田中土作泥灶,大富贵者,吉。”立春这日,普通百姓取富贵人家田中的泥土垒灶,是为“立春择吉”。

正月十五的燃灯节,是敦煌地区另一个重要节日。每逢节日来临前,民间社邑会组成“燃灯社”,社众每人交一份粟或饼子、一盏灯油,捐助或支援自家附近寺窟的燃灯活动。人们以燃灯供奉佛祖,借此播种“福田”功德,祈求庇佑。敦煌写卷中保存了多篇《燃灯文》,供官民、僧俗祝节诵读。

燃灯当夜,佛寺中专设的“燃灯僧”会将点亮的灯盏摆放在洞窟里。佛教圣地莫高窟整片崖壁上,“炳金灯于千龛之内”,堪称灯火璀璨、星月交辉。敦煌写卷描述了当时的盛况:“初入三春,新逢十五。灯笼火树,争燃九陌;舞席歌筵,大启千灯之夜。”今天,人们依然能在莫高窟第14 6窟《燃灯图》里,欣赏到多达10层、燃灯百盏的高大灯轮或灯树。

敦煌百姓每年正月还会举行一项普及性的佛事活动—印沙、脱佛或脱塔,也称“印沙佛会”。所谓“印沙”,是指将有佛像或佛塔的模子捺印在沙子上,佛像或佛塔即成。“脱佛”“脱塔”是指将湿泥放入佛像、佛塔的模子中,塑出泥佛像和泥佛塔。脱佛、脱塔干燥成型后,也会于寺院内燃灯供奉。

唐五代时期的敦煌,远绍天竺遗制,以二月八日为“行像日”。当日,僧俗两界齐集,侍佛人抬着释迦牟尼和菩萨塑像,擎举佛像绢画,自北门出发,巡行街衢;百姓临街瞻仰朝拜,至道场布施祈福;官署内外竞唱“苏莫遮”,跳起“浑脱舞”;寺院会举行“赛天王”法事,合供四大天王,祈愿接下来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榆林窟第25窟 耕稼图 中唐

与东南湿润地区相比,敦煌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先天不足。但是,仰赖于党河水的灌溉滋养,敦煌农业自古以来就以发达著称,唐人诗句“万顷平田四畔沙”“水流依旧种桑麻”,便是明证。

每年春分前,正值春水灌溉期,是农忙时节。在莫高窟第23窟的《雨中耕作图》中,乌云密布、大雨滂沱,一位农夫正在挥鞭策牛、春耕劳作;农妇送茶饭于田间地头,几名孩童在雨中嬉戏……画面充满了农家百姓的生活氣息,如田园诗一样优美动人。

莫高窟第23窟 雨中耕作图 盛唐

“百谷苗稼,甘蔗葡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如此动人的耕作场景,虽是依据佛经所画,却客观地反映了古代敦煌人的农耕生活。榆林窟第25窟的《耕稼图》中,描绘了农人从耕作、播种,到收割、扬场的全过程。莫高窟、榆林窟现存80多幅反映农业景象的壁画,大大丰富了人们对中古时期农业发展的认识,其中,更有曲辕犁、播种三脚耧等珍贵的科技史图像。

莫高窟第323窟 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图 初唐

敦煌盛产葡萄,百姓家中的庭院多栽种葡萄,每年四月人们会举行赛神活动,称为“结葡萄赛神”。“结葡萄”并不是指葡萄成熟,而是祝祷葡萄茁壮成长、多结果实之意。敦煌写卷记载:“准旧,南沙园结蒲桃赛神,细供伍分,并胡饼五十枚。”南沙园是归义军府衙种葡萄的地方,府衙雇人把冬季埋在地里的葡萄秧挖出,使藤蔓攀缘到木架上,让它们在这个水土珍稀的绿洲城市中,重新发芽结果。

五月端午,炎光已盛。艾草在干旱的沙漠地区不易生长,敦煌人便用杨柳枝替代,“五月端午,各家门首插杨柳枝”。敦煌夏季普遍炎热,“万户千门,恒摇团扇”,故此端午送扇也成习俗,既除炎暑又为贺礼。敦煌不产菰叶,无法包粽子,当地人便把糯米煮成熟饭,然后放在一个浅容器里摊平,加上红枣等配料,将其压制成型,切成块状的“团粽”食用。

端午节登鸣沙山滑沙、欣赏大漠风光,也是敦煌的民间风俗。“端午日,城中士女,皆跻高峰,一齐蹙下,其沙声吼如雷。”这种风俗一直被保留到今天,有趣的是,无论上山玩乐的人怎么改变沙丘的形貌,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次日的鸣沙山总能恢复如初。

敦煌气候干旱,经济结构又以农牧业为主,因此人们对雨水的渴求更为迫切,对祈雨活动更为热衷和虔诚。莫高窟第323窟《隋文帝迎昙延法师祈雨图》,描绘的是开皇六年(586年)天旱之时,隋文帝请昙延法师于大兴殿祈雨的故事。画面中,昙延法师在仁寿寺祝愿、舍利放光,隋文帝率领官员宫中祈雨,顷刻间乌云密布、天降甘霖。这铺壁画也再现了古代敦煌民众祈雨的真实场景。

“更看雩祭处,朝夕酒如绳。”这首《安城祆咏》记录了唐代敦煌民间祭祀祆神的求雨活动。所谓“雩”,就是古人求雨时所跳的一种舞蹈。敦煌壁画中有豸首人身、口喷云雾的雨师形象,以及猪首人身、张臂旋击连鼓的雷公形象。敦煌遗书如《占云气书》《气象杂占》等各类占书,在当时都十分流行。其中,还有一份共计26张的彩绘云气图,体现了古人对气象的认知水平。

敦煌地区四季分明,冬季严寒无法耕种,早春党河水量较少,无法满足灌溉需求,所以春播的田地一般在上年秋季就要耕整。相应的,秋耕就成了一个生产周期的开端。按照唐代《沙州敦煌县行用水细则》记载,当时一个农业生产周期要进行六轮灌溉,即“秋水灌溉”“春水灌溉”“浇伤苗”“麦田重浇水”“糜粟麻重浇水”和“浇麻菜水”,直到秋收结束。

秋收时,敦煌人一般是先修建较大的粮仓,在其中放置数量不等的篅,再将秋粮放入其中。所谓“篅”,是敦煌当地人用柔韧性较好的红柳枝编制而成的一种盛粮器具。敦煌有专门制作篅的工匠,称为“造篅博士”。

粮食丰收是敦煌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重要保障。只有丰收,人们才能在重阳节吃上用大米蒸熟、拌上豆粉的“饵糕”,才能在冬至节一边吃馄饨一边喝酒。也只有丰收,敦煌百姓才有米、粮、灯、油来供奉神佛,参加各种“酬赛”活动,以祈庇佑。

酬赛是民众乐于参与的重要祭神活动,其中,盛大者当以“赛祆”为最。敦煌城东、西、北三个水池神庙是“赛祆”的主要场所,粟特胡商和普通民众在这里祈福、宴饮、歌舞、表演幻術和化装游行,活动十分丰富,气氛也非常热闹。这既是祭祀娱神,也是敦煌人“琵琶鼓笛、酣歌醉舞”的自娱活动。

莫高窟第159窟 挤奶图 中唐

赛神之余,敦煌百姓十分钟爱马球等群众性体育运动。敦煌遗书《丈夫百岁篇》记载:“平明趁伴争球子,直至黄昏不忆家。”这是一个敦煌平民沉迷于马球运动的传神写照。在榆林窟第15窟中,绘有一个儿童左手拿球,右手持举偃月形球杖的形象,这是唐五代时期非常流行的“步打球”,类似于今天的曲棍球。在《宋国夫人出行图》中,还有规模宏大的歌舞百戏,其中的杂耍艺人“顶竿”技艺非常高超。

佛教寺院既是敦煌人的宗教活动场所,也是百姓开展文化生活的场地。其中,又以僧人的俗讲最受民众欢迎。俗讲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讲经方式,其内容以故事为主,语言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在敦煌遗书《闻南山讲》中描述了俗讲的情景:“于是张翠幕,列画图,扣洪钟,奏清梵。”由此可见当时俗讲的视听效果,已十分不俗。

重阳过后,寒风渐厉,玄律正严。下元节、冬至日、腊八节和岁除是敦煌地区冬季里最重要的几个大节。

《冬至相迎书》记载,敦煌寺院在冬至节要拜贺当地官员,僧门要造酒设肴送与地方官表示节日的庆贺。岁除当日敦煌民间还有“打醋弹”的风俗。除夕当日,人们先用铁勺盛酒、醋,取烧红的沙石放于勺内,在大小住房内跑一圈,以达到驱疫辟邪的目的。因为熏醋有利于预防疾病,所以直到今天,在河西和青海的许多地方还盛行“打醋弹”的风俗。

榆林窟第3窟 舂米图(左)和酿酒图(右) 西夏

猜你喜欢
燃灯莫高窟敦煌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想让孩子飞出大山——关于“燃灯”校长张桂梅的作文素材
亮丽的敦煌
绝世敦煌
八月节令殊胜之燃灯佛 此法本来无所得 多生受记有燃灯
九月节令果实之石榴 燃灯疑夜火 辖珠胜早梅
莫高窟,走过千年
莫高窟第245窟主尊定名考
莫高窟第445窟的造像组合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