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芳艺
摘 要:乐亭大鼓起源于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处于冀东。乐亭大鼓在历史发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起初被称为乐亭腔。2006年被选为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重点。近几年来,更是把乐亭县分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等优秀名誉称号。乐亭大鼓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特征。乐亭大鼓的历史底蕴深厚,有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丰富其自身文化特色,进行更多的创新。乐亭大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促进其发展能够使更多人了解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
关键词:乐亭大鼓;艺术特征;传承发展;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3
乐亭大鼓的文化历史悠久,这种艺术的起源,是一种类似于“清平乐”的民间艺术小调。后搭配三种管弦乐器,形成新的艺术形式的“清平歌”,也叫作“乐亭腔”。后来,在原有表演艺术形式上,又增加了大鼓和快板,演唱的方式也将“唱而不说”变为“唱而兼说”,在清嘉庆五年时乐亭大鼓终成。乐亭大鼓的产生,是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的说唱艺术形式,在漫长历史中演化而来。21世纪初,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研究目的、意义与现状
(一)研究目的
乐亭大鼓起源于中国河北省,是中国地方性传统的曲艺文化的代表。因其具有独特性和历史继承性被列为中国最早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乐亭大鼓的演奏形式和内涵非常丰富,将传统说唱艺术与大鼓和快板相结合,内容翔实。乐亭大鼓根据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演变出不同的曲艺风格。当然,除了内容之外,让乐亭大鼓进入校园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当下我们倡导“曲艺文化进校园”,不断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法,发展乐亭大鼓不只是对相关教学内容上的扩充,更是对文化传播方式的延续。
(二)研究意义
将乐亭大鼓作为音乐教学的客体,是新时代特色教育理念的践行结果,同时对乐亭大鼓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本文以研究乐亭大鼓为主线,着重从文化底蕴和艺术发展的趋势两个方面引入,为将文化带入生活提出实践基础,以满足音乐学课程内容拓展的需求。
(三)研究现状
民间传统曲艺乐亭大鼓,在都市化城市中是较为少见的艺术形式,但是在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城中,仍有民间艺人表演和传承这一艺术。传承人需不断加深对艺术的理解并增加知识储备量,将其优秀的部分与当地的生活元素巧妙结合,达到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实用效果,进而成为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和传承人。乐亭县政府、当地文化局、滦南县文化馆在2006年乐亭大鼓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对乐亭大鼓提供了多方面的支持和补助,使乐亭大鼓得得到较为完善的保护,最后在2018年11月被正式选入河北省第五批省级非遗项目,但其影响能力有限,目前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乐亭大鼓的历史背景及形成源由
(一)乐亭大鼓的历史背景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地区较有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1]。明末清初,在地方的小调“清平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词曲内容是在地方语言俚曲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而成,伴奏用鼓敲,节奏用木板打击,使用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乐亭方言“呔话”表演,即“清平歌”。清末民初的时候,乐亭大鼓的发展更佳,逐渐进入了繁盛的历史时期。期间,因人们的喜爱使这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进而有了后期的发展。二十世纪中叶,乐亭大鼓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唱腔体系,一个是以韩香圃为主要代表的唱腔体系,另一个是以靳文然为主要代表的靳派唱腔体系。乐亭大鼓也因此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学价值,对我国历史研究、艺术研究、曲艺研究等有重要的意义,也對多种艺术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
促使乐亭大鼓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经济、自然环境以及文学教育等。
经济发展能够促进文化发展,由于商人的往来,他们传播了这种艺术形式,同时也融合了很多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地方的剧目,为乐亭大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明朝中期时,当地人家境富裕,开始注重文化修养,重视精神需求,这对乐亭大鼓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乐亭县位于华北平原北部,紧邻渤海滦河等流域,也促进了城市形成规模,在这种适宜生存的地方环境中,乐亭地区逐渐拥有了专属于自己的地方文化特色和曲艺发展过程。此外,经济发展之后,人们也更加热爱文化与了解生活,同样也更注重精神方面的享受,这些因素都促成了乐亭大鼓的专属特点。乐亭人都非常注重礼仪,只要是衣食无忧的人家就会进入私塾学习,后也人才辈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大钊先生。后来为了促进文化的发展,建立了很多的教学场所,为了让后代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文化,这种风尚使得人们更重视文化艺术,从而促进了乐亭大鼓的发展。于2006年,乐亭被正式命名为曲艺艺术之乡。
三、乐亭大鼓的艺术特征
(一)乐亭大鼓的表演特点
乐亭大鼓的主要表演形式为二人表演。
1.唱词者的艺术特点
唱词者用梨花板,形似月牙,清脆动听,打板根据曲子的特点使用固有的节奏,也可根据唱词者的需要而进行变化,根据演唱相互配合,并使用书鼓和鼓,用于演唱之前的前奏,用来博得观众的掌声,也叫作“鼓套”。曲牌体与板腔体的音乐形式都和乐亭大鼓有着不一样的区别,乐亭大鼓的唱腔由四个不同的部分构成:开头腔、链接腔、主题腔、熬尾腔[2]。乐亭大鼓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很多地方性的曲艺艺术形式,通过融合、借鉴和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唱腔和变化手法的艺术形式。乐亭大鼓运用四度音程上的转调的在C、F二音上形成了同主音调上的两种不同的唱腔体系。乐亭大鼓在快慢板上可以迅速地进行相互转换,这种特别的唱腔方式是为了配合乐亭大鼓的特别的音乐形式。乐亭大鼓的运腔模式处理得快慢分离,被相关的研究者称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乐亭大鼓这种独特的唱腔形式内容对北京琴书、唐剧、东北大鼓等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
2.弹词者的艺术特点
伴奏者在乐亭大鼓的发展中也用扬琴、二胡、三弦等众多乐器进行伴奏,后来随着时代变化逐渐使用传统乐器大三弦,在很多唱词类剧种中多有使用。演奏的主要内容都是曲牌中相对应的伴奏曲目,在伴奏技巧上,因乐亭大鼓分东路唱法和西路唱法,随之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东路大鼓形成的时间较早,在伴奏形式和技巧上都比较守旧,用压弦的技巧弹奏三弦原本的声色,使它的基础声音变得薄弱,形成了拖长腔不改变曲调的形式。西路大鼓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去掉了很多旧元素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创新的内容在于减少了三弦在乐曲中的独特性,保留原来的音色,变成了伴奏的衬托效果,主要以唱词内容为主。左手一般会用连续滑音、打音等方法,而右手则使用滚奏、剁音等技巧,演奏者与演唱者相互配合,几乎都是演唱的主旋律加上经过音辅助音等,没有明确的谱子,这涉及伴奏的内容,全凭着伴奏者的经验和能力进行加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固定和弦加以配合,多数表演者会提前准备伴奏的内容。
(二)乐亭大鼓的语言艺术
乐亭大鼓历史悠久,当地居民有着地方性的语言,这种语言经过沉淀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曲艺语言,也称“呔儿话”,同样使用这种相似语言的还有唐山皮影戏这种艺术形式。乐亭方言同在2016年被选入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中[3],当地政府将这种语言通过录音等电子科技的方式保存至国家级语言有声数据库,这种语言也在多种艺术形式中运用。这种方言有着说似唱的地方性特点,注重韵母音上的感觉,声调婉转,尾音拖长下滑,更是有语言中的音乐的美名,剧目中很多情节通过方言表现出来更加富有生活性和趣味性,拖音用于剧目中也是对旋律的延续和发展,更能够深化曲子的特色。乐亭大鼓是一种充满地域色彩的说唱曲艺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多种文化形式兼收并蓄又自成一派。
四、乐亭大鼓的艺术特征——以《双锁山》为例
(一)简介《双锁山》
《双锁山》是靳派主要代表人靳文然所创作的传统乐亭大鼓段子,具有非常典型的乐亭大鼓的风格和特色,这首曲子主要讲述了赵匡胤攻打南唐被困在寿州,刘金定与高君宝之间成亲的故事[3]。《双锁山》整首作品情节丰富,长380行,演唱的时间大约半个小时,里面刻画的人物个性都十分鲜明。演唱者为乐亭大鼓著名唱家靳文然,是唐山滦南县人氏,自幼便对乐亭大鼓产生了兴趣,在学习期间勤奋刻苦,博众家之长,为乐亭大鼓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于195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通过演唱《双锁山》荣获曲艺汇演一等奖,被人称为“西路乐亭大鼓”。乐曲经过不断的丰富和改进,成为乐亭大鼓中的经典曲目之一。
(二)浅析《双锁山》的表演特征
鼓曲《双锁山》表演形式是一人说唱,主要使用西路唱腔,用书鼓进行伴奏,另有一人使用大三弦伴奏,也是主要的旋律,这两者互有节奏且相辅相成。
说唱者通过乐曲和动作来表演,形式比较简单。语言上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乐亭话来进行表演,这首作品中运用了很多的乐亭方言的语调来唱,如“垮了吧唧儿”这句,“垮”就属于乐亭的地方方言,这种地方性语言的融入,也是这种艺术形式的点睛之笔。在《双锁山》这部鼓曲中,丰富地运用儿化音,比如“闺女儿”“裤腿儿”“花儿”等,同时,在演唱中大量地使用了拖腔的演唱方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出声断情不断的演唱特点,尾音的延续,使音乐的旋律情绪进一步发展。在伴奏形式上,节奏有一定的稳定性,随情节内容产生变化,可以根据表演者需要可以进行自由发挥,配合整首乐曲表演。伴奏主要以三弦为主进行配合,旋律大概内容和唱词的主旋律一致,在主旋律的基础上稍加改动,用以配合说唱者的内容,这种表演没有安排好的谱子,都需要根据表演者的能力和想法进行即兴创作。
(三)浅析《双锁山》的唱腔特征
《双锁山》主要使用乐亭方言进行表演,在当地深受喜爱。《双锁山》故事开头采用抒情唱腔介绍故事背景,有很长的拖腔,声音曲调委婉细腻,也称作“四大口”的一种表演形式,这种唱法音乐跨度接近于两个八度,结尾时使用拖音,旋律悠长婉转,这种艺术形式也是常用于作曲中起承转合的作曲方法,富有民族艺术特色。之后乐曲用“八大段”的唱腔结构连接了主段的内容,推进了主段故事情节的发展。主段则是用的四平调的慢板,描写了刘金定在猜想高君宝心里想法时的情景,流水板又常与四平调相互连接,叙述故事情节,将他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十分细腻。结尾的段落由上句、下句和尾子腔组成,结束段落的主音落到了同宫调的系统内,使开头结尾都处于同一调式,形成了前后呼应的感觉,两句分别用来说本段的名称,下句则是下回的书名。
由于《双锁山》这一曲目较为经典,里面融合了多种多样的唱法和连接形式,能够使我们更加了解乐亭大鼓唱腔的特殊性。
五、乐亭大鼓的发展
目前,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面临最严重的问题是传承人匮乏[4],乐亭大鼓这样的说唱艺术形式和特点就必须有人继承才能发展,以语言、音乐和技法等为表现手段,以口传心授为继承方式进行传承。
同时,曲艺创新也存在一定的传统性和继承性,但是现在随着人民群众对艺术文化的需求和大众的审美艺术发生了变化,曲艺的发展需要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即相辅相成共同繁荣[5],但在这一发展趋势下,更需要保留传统艺术中的精髓。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6]。
乐亭大鼓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内容具有极大的艺术价值和教育意义,在艺术教育中也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底蕴。
建立起社会对音乐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机制,可以促进人民对民族音乐的了解,保护稀有传播艺术者的权益,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得到永久的流传和发展,还有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民族自信,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的精神文化发展。关于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方面,应多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融合更多的文化进行表演,使艺人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进而加深人民对乐亭大鼓的了解和认识。
六、结束语
乐亭大鼓的曲艺内容和名目数量较多,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篇,唱词具有丰富的艺术性和文学性,展现了曲艺文化的内涵;乐亭大鼓这种艺术形式中有说有唱,有多种不同的艺术形式融入其中,利用方言进行表演非常具有地方性特色和民间艺术性。笔者针对乐亭大鼓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与当地的教学机构以及相关文艺人员进行了交流,增加了个人对乐亭大鼓了解和认识,进而对乐亭大鼓的艺术特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乐亭大鼓的传承发展提供有用的分析材料。
参考文献:
[1]何巍.音乐人类学视角中乐亭大鼓的传承与发展[J].大众文艺,2013(02):154-155.
[2]江玉亭.乐亭大鼓腔体结构之我见[J].中国音乐学,2018,131(02):35-49.
[3]闻洪斌,张一冉.鼓曲《双锁山》的音乐与表演特征探析[J].北方音乐,2018,38(24):90-91.
[4]王颖.唐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现状研究[J].百家论点,2018(05):5.
[5]李宝亚,杨超.发挥艺术学科作用促进唐山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J].青年文学家,2011(20):216.
[6]邱立艷,范敏娜.传承和发展唐山地方特色文化[J].艺海,2013(11):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