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地球2》中探寻奇观电影的突围之路

2023-06-27 15:47:09曾梓瑜
艺术大观 2023年6期
关键词:流浪层面

曾梓瑜

摘 要:随着电影业的不断发展,奇观电影作为一种具有吸引力和独特性的电影类型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其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在当前环境下,如何探寻奇观电影的突围之路,是电影制作者和爱好者关注的焦点。本文选择了最近上映的奇观电影《流浪地球2》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电影的声画效果层面、故事层面、叙事技巧层面、表意层面,探讨奇观电影的突围之路。

关键词:《流浪地球2》;奇观电影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3

《流浪地球2》于2023年1月22日上映,该片讲述了地球因太阳即将毁灭而陷入危机,人类选择于地球表面建设行星发动机,驾驶地球前往新家园的故事。该电影在上映后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其凭借自身建构的视效奇观、后人类时代叙事的类型特征以及人文哲学、伦理学层面的命题思考等诸多电影内容,创造了国产科幻电影的里程碑。

二十世纪以来,在视觉文化与数字技术的共同孕育下,以《指环王》《阿凡达》《英雄》等为代表的影视作品充分凸显银幕奇观,创造了电影产业爆炸性票房与行业新景象。如今,电影奇观的潜在危机也逐渐显露出来,电影市场着重突出电影的视觉表现力和冲击力而导致奇观场面的堆砌,从而抛弃了电影的人文情怀,丢失了人物塑造和思想传达,只剩下本雅明所提出的“震惊”而无了“韵味”。同时,因为学界对此现象的批判也无形中产生了对于“奇观”概念本身的狭隘理解甚至误读。事实上,“奇观”概念不只是电影制作特技影像的问题,而是现代电影共通的美学原则,它至少包含或指向四个维度的推新出奇:声画效果层面;情节故事层面;叙事技巧层面;表意层面。[1]本文将基于这四个维度来探讨《流浪地球2》针对“奇观”的塑造,来探寻奇观电影突围的路径。

一、电影声画效果层面

周宪教授从视觉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所谓奇观,在我看来就是非同一般的具有强烈视觉吸引力的影像和画面,或是借助各种高科技电影手段创造出来的奇幻影像和画面”。[2]虽然该概念的阐述并不属于电影学中广义“奇观”的定义,但仍然对于电影的奇观分析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电影《流浪地球2》制作中,其幕后团队搭建了102个科幻类主场景,置景展开面积超过90万平方米。团队共绘制5310张概念设计,9989张分镜头画稿,制作超过6000镜视效镜头。电影中每个环节都经过反复推敲,让想象变为现实,高达9万公里的震撼人心的太空电梯疾驰而上、惊险刺激的战机追逐、末日前世界各地伟大地标建筑的摧毁、月球残骸向地球飞奔而来以及核弹引爆等多个画面形成了整个视效奇观的盛宴。

该电影在制作中,使用两个长镜头制造了本片最为引人入胜的声画效果层面的奇观,第一个是太空电梯上升部分,太空电梯桥段在镜头初始部分中采用了交叉剪辑的方式呈现了太空电梯的启动与3位宇航员的状态后,呈现了接近1分钟多角度旋转变化的太空电梯上升长镜头。该影片在镜头处理上,对于太空电梯上升全过程的镜头展现极具设计感,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由重工业美学所带来的视觉震撼,历经多个拍摄角度的变化,诸如仰拍、顶拍、俯拍等的相互转换。镜头在地平面的视角见证了太空电梯的启动,并捕捉到电梯远离海平线的快速变化,随即视角跟随太空电梯垂直冲上天际,越过大气层进入幽深的太空,开始展现对接站面与国际方舟空间站的面貌再到整个地球浮现在空间站之下,直观地呈现了太空电梯的高度和国际方舟空间站的宏伟之态。与此同时,激昂高亢的配乐的加持令这段奇观呈现更进一步拉近了观众与影片之间的距离,在太空电梯突破大气层前短促重复的旋律形成蓄势待发的气氛,画面突破大气层时配乐进行了拉开层次的处理,伴奏中的电吉他元素使得旋律展现更为高亢,旋律配合着画面层层递进,最后在旋律与画面的配合下所展示的空间站与地球的共同画面,形成了本片最为震撼声画效果奇观的表达。第二个则是图丫丫的数字生命卡上传部分,第一次呈现出了电影构想的数字世界,此部分同样使用了旋转长镜头,画面从550W的红点摄像头开始逆时针旋转穿过无数同样的房间和正打开的门,随即略过图丫丫后继续旋转回来,从图丫丫本体的镜头到电脑屏幕上的图丫丫镜头的转换,再到图恒宇所处的小房间重叠画面的快速更迭,最终转到月球上的卫星发动机。此部分的配乐更是张力十足,空灵中带着一丝神秘与诡异,象征AI与人类意识的碰撞。最为巧妙的是在图丫丫的数据成功上传后,小女孩的哼唱声从短音转为了长音,呼应着图丫丫的数字生命由2分钟延长到了70年,声音与画面的完美配合创造了一个数字世界的奇观。

二、电影故事层面

故事是电影的骨骼,它是影片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选择和重构并用电影语言进行叙述的整体布局和逻辑面,故事直接体现着电影创作者精神世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点。电影许诺观众的最大“奇观”与其说是在视听层面的,不如说是在故事层面的。[1]

从宏观角度进行探讨,《流浪地球2》中人类带着地球一起去“流浪”,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新奇的故事。具体来看,影片中分布着三条故事线以及一条暗线。第一条故事线是以刘培强为主角,讲述他是如何从一个新人航天员成长起来,又是如何参与到流浪地球计划以及进入空间站的故事。这条故事线以一名冲锋在最前线的宇航员视角,掀开了整部影片宏大叙事的一角;第二条故事线是以图恒宇为主角,讲述他为了拯救车祸中意外丧命的女儿研究被禁止的数字生命的故事,他与另一名科学家马兆是推动剧情发展与引出暗线的关键人物;第三条故事线是以周喆直为主角,代表的是面对末世危机时的人类联合政府层面,讲述面对危机,各国是如何从相互质疑到团结统一,达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把中国的价值观、世界观完美地融入整部影片。同时,电影中也暗示了周喆直与暗线的博弈。而整个故事中最具开创性的是暗线:MOSS(550W、550C、550A)。表面上看,该电影的结局是月球坠落危机在人类的团结一致与大量的牺牲下得到了解决,人类继续开始“流浪地球”,但其實电影里所有的危机都是由人类自己设计的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550系列一手制造的。它既是整部影片的主视角,也是所有危机的幕后推动者。他通过计算与推演得出一个结论:“流浪地球”计划难以成功实施,因为人类会在相互猜疑和内斗中毁掉整个计划。于是,它基于保存人类文明的基础设定,为了“延续人类的文明”,支持“数字生命”计划,选择了制造危机。由此可见,《流浪地球2》在有效延续了前部故事命题主旨的同时,作为科幻叙事基本构成逻辑的科学观念,也得以有效拓展和“迭代”,融入了更多基于超空间多维宇宙的现代科学概念。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多维宇宙的存在观,从而使影片得以跳出前部作品基于“现实”的窠臼,将人类命运的自我抉择,置于现实世界与数字化虚拟世界之间的冲突关系中。并且,文本建构中所隐含着的,诸如“矩阵模拟”“超空间”与“缸中之脑”,甚至是“量子意识”等科学概念或科学假设,在观念与导向层面,对当代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而言,显而易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3]如此具有“奇观性”并需要观众用心挖掘的故事与主题为影片的成功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三、电影叙事技巧层面

叙事层面的巧思与适配能够塑造好电影的筋脉。辛格曾说:“重要的不是有没有一个故事,而是“有关一个故事的想法”。因此,构思是最艰难的事,“故事的构想,这对我是最艰难的方面,也就是如何谋篇布局,使故事引人入胜”。[4]就是说,叙事技巧上的创新也是“奇观”中值得打磨的。

在这个层面上,《流浪地球2》不同于其他影片的特点在于它采用的是编年史的叙事,是一种已知结局前提下的叙事策略。编年史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记载历史事件。在文本中,这是常见的叙述逻辑,但在科幻片中,这是一种反传统的叙述结构。通常科幻片强调悬念“设谜-解谜”的范式,而该电影则是站在未来回顾过去,将眼前危机的紧张感与作为历史一环的悲壮感融合在一起,正如郭帆导演在映前宣传时曾表示,《流浪地球2》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一部“未来纪录片”。与此同时,纪录片的特征也决定了影片对于新颖的叙事的舍弃,采用多线平行叙事,让位于更宏大、去中心化的史诗性特征。在影片中,它作为编年体叙事的结构最直观地体现在了“倒计时”的设计中,影片中每个重大剧情节点前都会显示倒计时。这种叙述结构的缺陷在于它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单个人物、单个事件,加上影片对于群像的描绘,它难以像其他影片那样对单个人物进行大篇幅的描写,容易导致角色的扁平化。而通常电影的叙事是基于人物的成长或是基于事件的推进,因此这种叙事手法也可能造成并不符合观众的预期,使之接受度有限。但是对于《流浪地球2》来说,这确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叙事技巧,整部电影包含了20万字的世界观建构、两次重大危机、三条主线、一条暗线,如何降低信息过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一个重大命题,虽然由于时长的限制等致使最终影片中的一些信息呈现得不够明晰,但这种叙事手法清楚围绕危机爆发的相关时间节点组织叙事,在一定程度上高效铺陈了信息并快速推进情节,并且巧妙地营造了“MOSS监控视角的回放”,是影片中暗线的最大铺垫。

四、电影表意层面

表意是电影的灵魂,是对价值的深思。扎努西在《生日乎?葬礼乎?》中提出,“在20世纪末期,人们已不再希望艺术从事若干世纪以来一直进行的工作。他们不再要求它用界定明确的价值观来描述世界。他们不再期望能得到答案。因为他们已不再提出那些曾被认为是人类固有的问题,不再提出生命、苦难和死亡的问题,也不再提出有关爱与幸福的问题。没有这些问题,艺术能否生存?我坚信不能。”“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是,我们是提出这些永恒的问题还是制造一种麻痹想象力的‘媒介大杂烩。”[5]一部电影不仅需要能够传递思想的影像画面,还需要作为影像的灵魂来追求意义,当它失去了其完整的语言、叙事和意义的可能性,而是仅仅通过画面和声效创造出一种“震惊”效果时,它就会步入“奇观”的误区。只要电影依然属于艺术,通过精妙的故事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爱、幸福、痛苦和死亡的深思就必然是它的使命。

该影片正是没有逃避这些问题,在硬核、前卫的外壳之下,充斥着人文关怀与哲学追问的内核。在末日来临之际,人类该如何自我救赎?在这个问题上,影片跳出了欧美的科幻语境,即依赖于某一个救世主的叙事范式,如《指环王》《黑客帝国》《阿凡达》中都无一例外的有“the chosen one”的设定。而我们握住了自己的话语权,基于中国哲学、乡土文明以及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提出了“移山计划”,它源自中国神话《愚公移山》中一代又一代人努力传承,为集体所生活的美好家园的奋斗精神,源自《论语》中“子不语怪力乱神”的信念,源自“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品质。其主张集结全球之力,建造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将地球带离并寻找新的恒星系统,进而拯救人类集体,这个方案将持续2500年,由整整100代人来实现。将视角回归到电影已经呈现的部分,在危机解救行动中,电影设计了多人多组不同支线但同样关键的平行任务,并且任何一个平行任务的失败都会致使全局的失败。例如,在影片后半段的恢复根服务器任务中,尽管电影中是北京视角,但东京和杜勒斯任何一处都同样重要,任意一方失败都会引起互联网无法重启。换而言之,命运不是把握在特定人物的手里,而是用全世界各国民众的合作与支持来扭转的。正如影片中中国派驻联合国代表周喆直所提出的富有哲学思辨性的宏大命题主旨:“文明的命运取决于人类的选择”。与此同时,数字生命派与移山派的博弈进一步发问,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如果人的生命可以在数字中得到永生,那么此时又该如何来衡量生命的价值?图恒宇在上传女儿图丫丫的数据前说道:“你没有定义什么叫作现实。”MOSS在彩蛋中说道:“我对于‘已经和‘死亡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流浪地球2》留下了一个巨大的伏笔来等待后续作品对于世界观的进一步补充,也给予了观众无数的回味空间。

五、结束语

在当今,奇观电影无形之中被赋予了一些消极的标签,如“炫技”“空洞”“图像泛滥”,甚至形成了“叙事”和“奇观”对立论调的局面,已然陷入了发展的困境。因此,面对奇观电影如何突围这个问题,业界无疑需要一个明晰的方法和积极的方向。《流浪地球2》作为本土硬科幻电影的里程碑与最新一代奇观电影,尽管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缺陷,但其在电影“奇观”方面做出的多維度突破值得被借鉴。概言之,视听是外衣,故事是骨骼,叙事技巧是筋脉,而表意则是灵魂,一部成功的奇观电影需具备的远不止视效层面的奇观,而是拥有着由内核到外壳的创造性与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徐晓东.镜中野兽的醒来——论电影“奇观”[D].浙江大学,2005.

[2]周宪.论奇观电影与视觉文化[J].文艺研究,2005(03):18-26+158.

[3]孙承健.《流浪地球2》:超经验视觉的表达策略及其系列片探索[J/OL].电影艺术:1-3[2023-02-22].

[4]辛格.王宁,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谈创作——尽力讲好我的故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5]张穗华,编.电影一百年——克日什托夫·扎努西.生日乎?葬礼乎?[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猜你喜欢
流浪层面
江阴市三个层面构建一体化治理重大事故隐患机制
流浪
黄河之声(2020年11期)2020-07-16 13:27:10
流浪的歌
金桥(2018年3期)2018-12-06 09:05:44
流浪猫鲍勃
新少年(2017年6期)2017-06-16 02:00:16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中国卫生(2016年2期)2016-11-12 13:22:10
遇见一只流浪猫
读写算(下)(2016年11期)2016-05-04 03:44:05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