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崟绘画风格与京江画派探究

2023-06-27 15:47:09李致莹
艺术大观 2023年6期

李致莹

摘 要:张崟作为清代中期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在清代镇江地区的画史上曾经名噪一时,独树一帜。明清时代,绘画领域主要分成摹古派、革新派两大派别,其中摹古派尤以“四王”为代表,摹古派画风着眼于摹古或者满足于在摹古中获取相应变化,在形式上强调笔墨,因为有皇室贵族的支撑,让这一派别聚集了无数追随者。面对当时画坛流弊,张崟与其带领的京江画派独辟蹊径,不师古拟古,不断追求个性,以此开创出京江画派独特的“实景山水”风格。本文从张崟生平、京江画派的形成缘由入手,分析了张崟绘画风格特征,探讨了张崟与京江画派的价值意义,以期为相关人员进行同类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张崟;京江画派;实景山水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6-00-03

清代初期的画坛流派纷呈,但一直在清初画坛百余年发展史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则是主张传统笔墨的清六家四王吴恽。进入乾隆年间,越来越多画家追求革新。张崟作为京江画派的领军人物,生于1761年,其善画竹石、花卉、山水,山水画冲破了“四王”的樊篱,独辟蹊径,尤善画松,有“张松”之称。张崟不为当时宫廷倡导的正宗保守艺术羁绊所束缚,开创了有着独特“实景山水”风格的京江画派。但京江画派的影响力很难与同期的其他流派相比拟。不过这一地方画派并没有被淹没于历史发展浪潮中,而是对后世形成了尤为深远的影响。尽管张崟的影响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当时勇于追求革新的精神,值得世人称赞。近年来,广大学者不断加大了对清代画坛的专研力度,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崟由此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一、张崟与京江画派的相关概述

(一)张崟生平

张崟(1761-1829年),清代画家,字宝厓,号夕庵、夕道人,又号观白居士、樵山居士等,丹徒(今江苏省镇江市)人。张崟之父张自坤尽管是经营布庄的商人,但同时又十分善于书画,并与王文治、潘恭寿等社会名流私交甚好,由此让张崟得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成长。据史料记载,张崟很小便表现出了极高的绘画天赋,从五六岁开始习画,到十一二岁即可画出完整的画像。1778年,张崟的家乡镇江发生了殷宝山文字狱,由此对时年十八岁的张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期间张崟每日过得提心吊胆,惶惶不安。二十七岁时,张崟结交了邓石如、洪亮吉等一批志同道合的挚友,并时常在一起研究诗画情怀,由此对张崟的藝术事业发展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三十一岁时,张崟父亲亡故,由此使其家道逐渐走向衰落,这无疑给张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此之后,张崟的思想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可能与张崟之后前行悟禅存在一定关联,该种向往自由、闲适的思想也与其“归则吾归彭泽令”的追求具有一定的共通性。进入晚年,张崟将大部分精力都花费在绘画领域,该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画作,其中不乏一些代表着京江画派最高水平的作品,较具代表性的有《京口三山图》《鹤林烟雨图》《润州十二景册》等,另外,张崟还是一位诗词大家,著有《逃禅阁诗集》流世[1]。

(二)京江画派的形成缘由

清代初期的画坛,在绘画理论层面主要推崇董其昌的绘画理论,在绘画实践上则推崇“元四家”,清初“四王”侧重于追求摹古或者在摹古中获得变化,在形式层面则追求笔墨,以此展现出悠然镇定的精神状态,但同时鲜有对自然的观察,在艺术实践中通常是对古人既有的“山水”进行直接挪用。以“四王”代表的摹古派及其追随者鉴于自身突出的身世地位,让他们颇受当时统治阶级的重视,并被当时社会奉为“正统派”。然而正统地位得到确立之后,之后的追随者并没有继承好这一衣钵,而是让艺术创作陷入僵化呆板的发展境地,对此,越来越多的画家开始探寻中国画创作的新道路。这些画家将传统创作形式与真实生活情感进行有效结合,以此让当时的绘画理论发展至一个全新的高度,而石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在石涛看来,对于古人的学习,应当是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四王”及其追随者所提倡的拟古主义是错误的,并且会对绘画艺术创新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石涛提出,好的画家不应“泥古不化”,而应“借古以开今”。其中,“借古以开今”并不是对古人的发展经验全然不顾,而是应当在其基础上开展艺术创作。同时,笪重光在其绘画理论著作《画筌》中也提出,画家应当尊重自然、取法自然,推进对自然山川的深度观察、提炼,并对实景、真境进行描绘,进而达到“无画处皆成秒境”的境界。另外,清代初期,郎世宁、王致诚、艾启蒙等西洋画家将西洋画注重写实的观念及一系列西洋画创作技法引入中国,并推进了这些观念、技法与中国传统水墨有效结合,以此创作出了大量颇具真实感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对当时中国中国画坛也带来了极大影响。

乾隆年间,因为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商业城市一片繁华,市民阶层不断扩大,并对艺术文化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加之这一时期表现出一定民主色彩的思想文化逐步孕育发展,由此让商品画市场应运而生。在江南富庶之地、思想发展活跃的镇江,受石涛、笪重光等一批颇具开拓创新精神的画家及其理论的影响下,以张崟为先行者的京江画人积极摆脱“四王”的禁锢,发起“吾润画家,家自为法”的口号,提倡写实,以此创作出大量展现当地地域风貌的绘画作品。京江画派画家们的绘画作品主要以当地的地域风貌为创作题材,一些创作还受到金陵画派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秉承墨色淋漓、气象恢宏、匠壑严整的创作风格,以实景、真境描绘山川劲气,进而创造出了中国山水画史上别具魅力的实景山水,并有效摆脱了当时浓郁的“士气”与“书卷气”,构筑起了彰显地域风貌的新画风[2]。清代绘画的发展,主要可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其中,清代早期尤以“四王”画派在画坛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金陵派、四僧为代表的创新派;中期,宫廷画因为社会经济繁盛发展,加之统治阶级对书画的喜爱而得到极大发展,而在江南,则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清晚期,上海的海派、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在画坛中占据主导地位,并涌现出一大批画家及作品。在这一画派形成发展中,京江画派介于扬州画派和海派之间,所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两个画派之间的发展空间,展现出其独立的价值。

二、张崟绘画风格特征

(一)张崟早中期绘画风格特征

张崟早中期创作的绘画作品受到了明代画家沈周的一定影响,作为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在绘画上不仅重视师古,还强调师法造化,强调营造光影效果。而张崟很小的时候便认识到师法造化的重要性。在《仿徐幼文山水》中,张崟在构图上讲求开合,溪流与景色相互映衬,整幅画作浑然天成,林木布设在山间石上。而在《关山夜月图》中,张崟的绘画风格发生了一定转变,整幅画作气势磅礴,山石阴面多皴,皴法主要为点皴法,前景峰峦并列,石质坚硬,石上杂树竹林相间,中景作为画作重点,山径曲折蜿蜒,直达山坳寺观,山顶松桧错落,远景山石用墨渲染,并依托墨晕留白描绘月夜。该幅画作表现出显著的范宽山水风格,如范宽善画山顶密林,张崟的山顶树木,有着相同的风格特征[3]。而该画作在丘壑的描绘上相比范宽来说,则有失宋人的宏大气势,而在画作前景山丘的描绘上,则表现出一定的沈周舒和平缓的韵味。通过此类画作,可领略到张崟绘画风格与“四王”存在着明显区别,该部分“法宋元大家”的绘画作品为张崟个人绘画风格奠定了基础。

(二)张崟成熟期绘画风格特征

1816年后,张崟创作了大量高水平的画作。其中,创作于1816年的《梅林雅趣图》作为张崟绘画由中期发展至成熟期的一大代表作品,画中近景梅林成片,老树枯枝都呈鹿角状,土坡山石层叠,点苔繁茂;中景庐舍中有二人闲话,舍后白石桥上有执杖过桥老者;后景则为山峦画面上方,还布设有些许树丛。该幅画作展现了画家对远景的表现特征。在谈到最能代表张崟晚年绘画风格的画作时,则不得不提及《春流出峡图》,该幅画作构图奇特,画面充实,以仰视视角,借助留白与水流对画面进行分割。通过题识,看似画作是在仿李唐,实则并没有采用斧劈皴的描绘手法,而在山水表现上,景物布满整个画面,则与李唐绘画风格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在用笔方面,则如同乱麻、如同牛毛,但并不给人错乱的感觉。近景山峦叠嶂,中景山石与溪水相接,远近山间云雾缭绕,时隐时现。画中以山间流水为亮点,画中水流由西北交汇朝东南侧流出,水流奔腾,水特别以留白的手法进行表现,给观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张崟晚年山水画作仿宋元者,代表作有《春流出峡图》《梅林雅趣图》;园林山水,代表作有《临顿新居第三图》;写生者,代表作有《镇江名胜册》等,这些不同题材类型的绘画作品很大程度上呈现了张崟晚年绘画风格的整体面貌,风格富于变化,技法精湛纯熟[4]。

(三)张崟与京江画派的价值意义

十九世纪清代的画坛,流派不断发展转变,不同流派间的主张各不相同,既有崇尚古人笔墨的摹古派,又有追求标新立异创新派。在此期间,山水画已然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期,需要承认的是该时期的山水画不断走向衰微。京江画派作为该时期最后一個传统山水画派,主张尊重自然、取法自然,将实景、真境带入绘画创作中,表达自我,以期推动画坛的改革创新,虽然其影响力很难与同期的其他流派相比,但不失对后世绘画发展带来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即便是京江画派后期发展的众画家,仍侧重于师法宋元明,沿袭了该画派墨色淋漓、气象恢宏、匠壑严整的创作风格。在中国绘画史上,张崟与其引领的京江画派尽管在影响力上、名气上难以与其他画派相比拟,但他们依托自身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在当时逐渐走向衰落的画坛中仍占据了一定地位。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人们再对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发展脉络进行探究,提炼其中的经验启示时,势必会感到深深地惋惜,奈何当年的一丝一缕已经伴随历史的长河而逐渐消失在世人的视野当中[5]。在当今时代背景下,面对相关历史文献信息资料不完备的情况,如何推进对张崟及其领衔的京江画派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基于中国绘画史发展视角,不可否认张崟与京江画派不论是在绘画理论上,还是在绘画实践上,都对那一时期的画坛发展形成了极大影响,同时在探寻新的创作技法、挖掘地域特色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值得一提的是,京江画派作为一种崇尚“实景山水”创作的地方性画派,不论是其前面的扬州画派,还是后来的海派,多以花鸟作为绘画创作题材,就算是在之后涌现的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也展现出现代艺术形态,而在传统绘画漫长历史发展中,京江画派可谓这一阶段最后一个山水画派。进入晚清时期,特别在西方物质文明的冲击下,中国山水画整体走向衰退基本已成定局。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鉴于那一时期伴随画坛主流思想“正统派”逐步衰退,由此为张崟与京江画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可对当时绘画风格流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改革运动。张崟与京江画派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对当时整个画坛发展无疑带来了积极影响,并对当时画坛主流思想也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和突破[6]。张崟作为京江画派的开创者,可以说是京江画派的灵魂存在。在画坛上站稳脚跟后,张崟并没有安于现状。张崟深知,自己作为京江画派的领军人,便更要不断一往无前、标新立异,正因如此,他不断向同期的有志之士虚心求教,学习精进。彼此间不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进而推进各自的创作创新,如他们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切磋,相互影响,在创作与创新上相互学习,比如,张崟因其善于画松,而顾鹤庆则是画柳的高手,二人有莫逆之交,进而造就了“张松顾柳”这一名号。除此之外,作为京江画派的代表人物,张崟在画风上还对一大批当地的山水画家形成了影响,其中即包括他的儿子张深及弟子几谷、徐妙庭、郭瑚、郭琏等。在嘉庆到道光年间绘画史上,张崟也发挥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推动晚清绘画艺术发展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结束语

清代张崟不为当时宫廷倡导的正宗保守艺术所束缚,开创了有着独特“实景山水”风格的京江画派。京江画派画家们在金陵八家写实传统、扬州画派创造精神的影响下,秉承墨色淋漓、气象恢宏、匠壑严整的创作风格,独立存在于江南画坛,在当时画坛发挥了振衰起弊的价值作用。京江画派的绘画作品以“实景山水”为主,之后的新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则呈现出一种现代艺术形态,属于转型期的画派,因而可以认为,京江画派为中国山水画派画上了一个句号。

参考文献:

[1]赵力,薛永年.试论张崟的绘画风格——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1991年“美术史论专业学生论文奖”学士论文奖选登[J].美术,1992(09):56-62.

[2]朱维.京江画派形成历史缘由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2):17.

[3]陈家红.简析张崟的创作心态及其诗歌旨趣[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88-89.

[4]罗戎平.张崟与京江画派的崛起[J].东方艺术,2004(S1):54-56.

[5]李晖.清中期“丹徒派”张崟画作赏析[J].东方收藏,2014(06):83-85.

[6]陈见东.存我、独行和禅——清代“京江画派”代表人物张崟的绘画思想[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6(04):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