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万程
有人说,世界上本没有网红街,街上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网红街。
这句话放在以前是对的。上海的武康路、广州的东山口、重庆的李子坝站,这些本无意吸引人流的街道因为某些元素获得了游客的青睐,成为社交媒体上“不可不去”的打卡点。
但时至今日,网红街却并非都这么随缘。相反,其中的相当一部分都是刻意而为。
几乎每个中型体量以上的城市,都会有那么一条特色街道。拍照墙、涂鸦房,建筑刷得粉粉绿绿,别问,问就是“Ins风”。
年轻人手拿铁板鱿鱼、竹筒奶茶、臭豆腐这类千篇一律的小吃,穿行在各个网红街的义乌小商品店,努力凹着造型,最后在“千修百改”的照片上打上“what a lovely day”的赛博水印。
年轻人在网红街的圣地巡礼,与中年人在景区大门前的“到此一游”合影,本质上并无二差。只是网红街的存在,给了新一代们前行的目的地与消费动力罢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网红”一词本身并非贬义,是相对中性的。
借助网络传播的放大效应,迅速提升知名度,一些曾经被埋没的、很难被注意的事物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流量。像长沙、重庆、西安、淄博等城市,都是网络流量的受益者,网红城市的标签给它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商业活力。
在“人人都能成为15分钟名人”的网络时代,打造网红街,无疑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高性价比的,甚至可以以小博大的投资。
但人们不满的,是网红街的严重同质化。
位于岭南的东莞网红街,与远在中原的大同网红街,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内容高度雷同,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子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的网红街都是批量制造出来的,出自市面上大同小异的设计服务公司手笔。他们承包从设计到施工,再到布景的一揽子服务,价格越低的团队,其内容越区域雷同。
那些网红街的“配件”就更加简单。“我在XX很想你”的指示牌,网红快餐摊位,Ins风墙饰,这些带有浓郁网红味道的东西直接在网购平台下单即可。它们大多数也是出自同一个地区的同类企业,产品的差异很小。
比起正正规规地做一条商业街区,这种流水线式的网红街区打造,成本要小得多。
据业内人士透露,如果仅仅是一段半公里的以美食为主打的网红街的话,节约着去弄,预算可以控制在200万以内。对比那些花上数亿才能完成的方案,这类方案可谓是投资少、回报周期短的好东西。
但好东西必然效仿的也多,众多财力捉襟见肘的中小城市,特別是旅游城市的景区就偏爱此类方案。这使得高性价比的网红街应用地越来越多,同质化现象也愈发严重。游客们逛久了,看不到属于当地的特色,看到的只有一键复制粘贴,自然也会失望。
不是没有人想过搞差异化,但差异化就意味着要特殊化定制,其设计和施工的费用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通用方案”不可同日而语。
而网红街的打造是典型的重资产项目,风险较高,投资者更爱选择能稳稳赚到钱,有足够利润空间,最好是被反复验证过的模式。那些非标准化的,单价比较高的,利润不够厚的,不适合走量的,追求复购率的东西,对于投资者是一个更加危险的选择。
网红街的打造是典型的重资产项目,风险较高,投资者更爱选择能稳稳赚到钱,有足够利润空间,最好是被反复验证过的模式。
可以说,“千篇一律”是城市治理者从经济角度看到的最优解。
但城市特色商业街区的打造,经济性并非唯一着眼点。而且,随着网红街的严重同质化,它的吸引力也在快速消退,游客来得少了,消费少了,经济上也变得不再划算。
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一般,本就是人为打造的网红街区,一旦背上“同质化”的名声,基本上就难逃没落的命运。
比如2021年10月,号称投资1.5个亿的杭州萧山闻堰老街开街,但不到一年,这条街就渐渐没落:从去年的20家商家入驻到现在只剩几家,从一开始的游客人山人海到现在的门可罗雀。
翻看小红书,你还能找到这样的“避坑贴”—“去年老街开业的时候去过一次,宣传号称的江鲜一条街,其实就几个七拼八凑的小吃摊。原来是破旧不堪,现在是不三不四、不洋不土,没有一点老街的韵味,这样的改造太令人失望。”
当“网红街”的大风刮过后,人们发现那些活得好的商业街区,只剩下那些真正花了心思的,在设计、商业、运营上都下功夫的特色街区。
长沙的太平老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条老街,长380米,宽不过7米,火了两千多年。在长沙,太平老街是一张厚重的历史名片,也是一个时尚的城市地标。
鱼骨状的街巷位于湘江一侧,北临五一大道,南连解放西路,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老街。所谓“千年太平街,一部长沙史”。
2006年6月,长沙市政府斥资1.5亿元启动太平历史文化街区一期保护整治工程,即380米主街、155米金线街的地下管网、地面设施和立面改造。
2007年,恢复后的太平历史文化街区正式开街,街区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长怀井、金线街麻石路、辛亥革命共进会旧址、四正社旧址等文物古迹和近代历史遗迹,也给乾益昇粮栈、利生盐号、杨隆泰钉子铺等历史悠久的名老字号注入了生机。
之后,老街在2018年、2019年又先后启动了支巷“有机更新+微循环”改造。改造涉及太平街东、西两厢8个节点,在保留老街文化底蕴的基础上,疏通街区的“毛细血管”,将主街业态与人流引入支巷,使整个太平老街片区都“活”了起来。
在呈鱼骨状的太平老街街区,游客们可以玩上很久。在太平街散步,你不时会看到一对对情侣牵手走过,手捧茶颜悦色,拿着虎头局的糕点,合影留念。
在这里,有古朴的麻石路、封火墙、小青瓦、木门窗,还有鳞次栉比的商铺、现代文创的景观、眼花缭乱的美食、望不到头的人潮,历史的厚重与市井的烟火相互碰撞。
除了长沙的太平老街、成都的宽窄巷子、广州的永庆坊这种对于老街区的改造外,凭空而建的网红街更考验设计者的规划能力。
无锡的拈花湾景区,可以算作新造网红街的翘楚。
当人们在拈花湾·禅意小镇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人声鼎沸的小镇繁华时,很难想象这里繁华景象之前的样子。
1994年,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政策落地不过两年,无锡市西南端的马山(灵山小镇所在地)还是一片荒草丛生之地。
1990年代,造佛像、造庙宇是许多地方发展旅游业的惯常做法。无锡也是如此,造出了由小灵山、祥符禅寺、灵山大佛及分布于其间的其他景点所组成的灵山胜境,一时间游人如织。
现状是大多数投资者和运营者水平不够,他们能做的,就是保留一个历史文化的空壳,按照刻板印象来打造,在内里填充同质化的小商品和餐饮店。
然而,灵山胜境有着许多观光型旅游景区的通病,游客停留时间短,门票之外人均消费极低,而作为重资产的景区,投资体量大,如何变现盈利成为一个问题。基于市场经济的考量,着眼于沉浸体验的拈花湾应运而生。
作为一个宗教文化类主题街区,主打禅境观光、禅意休闲、禅心度假、禅修康复、禅学培训等项目,目标群体是略懂佛教文化、急欲洗涤心灵的中产富裕人群,相比其他景区,有着极高标准的酒店、民宿以及各类景观。
自诞生以来,拈花湾小镇就因其“禅文化”和沉浸式体验,多次被评价为“文旅小镇典范”、无锡“城市客厅”“文化名片”。
但诸多溢美之词,只代表了拈花湾的繁极一时。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曾说:“拈花湾所谓的成功其实都是表象,最多是设计与建造上的成功。在财务和投资回报上,拈花湾从来都是失败的。”他认为,拈花湾面临的最大困境是资产太重和负债过重,导致其运营压力极大。
据了解,拈花湾的打造曾耗资48.74亿元。开业后的两年,拈花湾曾靠房产销售回款约5个亿,略微缓解了一下当时的现金流压力。
重资产模式对于投资者来说,终究是风险过高。即便综合实力如万达这样的企业,在现金流吃紧时,也不得不选择割爱文旅城。
选择高性价比的“千篇一律”,还是大力砸钱的“标新立异”,这件事没有正确答案,在不同的时间点上,答案并不相同。
可惜的是,现状是大多数投资者和运营者水平不够,他们能做的,就是保留一个历史文化的空壳,按照刻板印象来打造,在内里填充同质化的小商品和餐饮店。
如果游客只去這个城市的网红街,某种程度上就是进入了这个城市的平行宇宙,它们与正常市民的生活是割裂的。
但可以肯定的是,打造一个网红街区,绝不单单是跟风潮流、刺激游客就行,想让网红街长久不衰地活下去,需要培养一种投资者、管理者、商家、游客以及本地市民都能互惠共利的环境。
网红街从来不应该只存在于悬浮的精修滤镜中,它应该真正沉淀生活,带给人们真的美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