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静怡
摘 要:本文通过对阿根廷著名作曲家,阿尔伯特·金那斯泰拉的钢琴组曲《阿根廷之舞》中的《老牛仔的舞蹈》《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高卓牧人的舞蹈》这三首小曲进行节奏特点、特殊音色和音乐演奏风格上的分析。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部作品的魅力,让阿根廷民族音乐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同时也为一些演奏者在演奏中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阿尔伯特·金那斯泰拉;《阿根廷之舞》;节奏特点;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3-00-03
钢琴组曲《阿根廷之舞》是20世纪现代作曲家金那斯泰拉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他的作品在现代民族音乐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身为一名南美洲现代作曲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重的民族特色,内容丰富,在形式上突出了自己的个性。
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金纳斯泰拉的生平经历,第二部分介绍《阿根廷之舞》的创作背景以及这首作品中阿根廷民俗音乐元素的体现,第三部分介绍这部作品中一些特殊音型在节奏上的特点,第四部分通过分析速度和力度的变化体现出的音乐层次,第五部分分析演奏中要注意的技术及对音乐风格的把握。
一、金那斯泰拉的生平简介及其主要创作风格
阿尔伯特·金那斯泰拉(Alberto-Ginastera),1916年4月出生在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他从小学习钢琴,先后毕业于布宜诺斯艾利斯音乐学院和国立音乐学院,是20世纪阿根廷非常著名的作曲家之一。他经常在创作的作品中加入阿根廷独特的民间音乐元素,并且将传统的民族特色和现代的演奏技法结合在一起,彰显出了金那斯泰拉独特的个性特征,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阿根廷之舞》的创作背景及其阿根廷民俗音乐元素体现
《阿根廷之舞》是金那斯泰拉非常著名的一部钢琴作品。他的作品分为3个不同的阶段,《阿根廷之舞》属于早期作品,在这一阶段中,他的创作受到了民族理念的感染,所以这部作品体现出了浓郁的阿根廷风情,它充分展示了阿根廷民间舞蹈和音乐的魅力,极具美感,又非常现代。这部作品由三首风格迥异的小曲组成,分别是《老牛仔的舞蹈》《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高卓牧人的舞蹈》。其中,第一首和第三首都非常欢快、活泼,体现出了阿根廷舞蹈的特色。在第一首《老牛仔的舞蹈》中,作者运用了很多特殊的重音,这些特殊的节奏和重音,来自阿根廷独特的舞蹈——马兰波舞,通过这种特殊的节奏纹理,设法构建了一个简单而迷人的旋律,律动感很强。第三首《高卓牧人的舞蹈》篇幅最大,这首舞曲更趋向于狂野,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年轻的牧人在尽情地狂舞,舞者的情绪更加饱满和奔放,作者运用了许多强烈、不协和的和弦,也使用了阿根廷的另一种舞蹈种类——猫舞,将舞蹈推向了沸腾的高潮。相比起第一首和第三首,第二首《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相对来讲比较含蓄,高声部像一首阿根廷民谣娓娓道来,配上低声部的旋律,犹如一个美丽的阿根廷女孩在翩翩起舞,作者运用了色彩变化不断释放张力,让听到这首作品的人可以体会到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广阔与雄伟,感受到舞蹈的柔美[1]。
三、作品中不规则重音和切分音节奏的特点
当听众欣赏这首《阿根廷之舞》的时候,最吸引人注意力、最能抓住听众耳朵的应该就是独特的节奏了,而这种特殊的节奏就是通过不规则重音和切分音体现出来的。
第一首《老牛仔的舞蹈》是一首6/8拍的快板,曲子中出现的特殊节奏叫作“马兰波”节奏,这种节奏改变了正常的节奏型和重音的位置,以这一首为例,作曲家把重音放在了第二拍和第四拍的位置(如图1),全部都在乐句的尾端,给人一种倒置的感受。另外,作曲家还通过休止符,转换了重音的位置(如图2),体现出一种切分音型的感觉,在一长串连续的八分音符中间安插上休止符,也改变了原有的拍子规律,调整了重音的位置。这首组曲整体的速度很快,通过这种非规则的重音演奏,不是跳音,但每个音都富有弹性,欢快生动,让人感受到老牛仔的富有活力的一面。
第二首《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这一首整体较慢,但在节奏上和第一首相同,作曲家在高声部也运用了大量的马兰波节奏型,改变原有的重音位置,通过这种节奏来表达第二首的主题(如图3)感情。低声部中,左手的伴奏声部运用借鉴了阿根廷民间的另一类舞种——森巴舞曲。左手和右手刚好把重音交错开来,这种交叉感,使这一首组曲听起来多了一分神秘,将美丽女孩舞蹈中的哀思体现得恰到好处。
第三首《高卓牧人的舞蹈》,这一首组曲作为三首中最热烈的一部分,同样使用了马兰波节奏型,有趣的是,这一首中还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如图4),通过从三分法,到二分法,再到一分法,一步步将旋律变得更加紧凑,增加了紧張感,随后连接出现了一段刮奏,将这一段推向高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不但运用了非正常的重音之外,还在曲子中间穿插了一段9/8拍子,与大篇幅的6/8拍形成交错对比,使这一首组曲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热烈。
四、全曲速度及力度的变化对音乐层次的表现
第一首《老牛仔的舞蹈》,这首曲子分为三个段落。在这一首中,由于运用了很多马兰波节奏,所以整体速度较快,虽然这首篇幅不长,音型又有大量的重复,但在音色上还是有不同的体现。第一段,开头第一句旋律弱起,力度标记为p。第二句是第一句的重复,但演奏的时候在力度上要比第一句稍弱一些,形成微小的对比。第三句11小节开始到33小节,力度逐渐变强,p—mf—f的转变,层次感更加明显,直到33小节至39小节,力度标记为sf、ff,音量达到最强,将整首曲子推向高潮,然而在此,速度上却做了渐慢处理,听起来有种终止的感觉(如图5)。在短暂的渐慢之后,第二段重新回到开始的速度,短小欢快的舞蹈再次跳起。第三段从第56小节,速度回到最初,力度标记为pp。由此可见,三段旋律每一次出现时,力度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演奏时,不但要表现出特殊的不规则重音,更要着重体会三段不同的力度,弹奏准确,这样才能将想要表达的对比做出来,更能展示出老牛仔们欢快活泼的舞蹈形式[2]。
第二首《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这首是整部作品中最有歌唱性的一首,描绘出一幅一个美丽女孩在广阔的草原上翩翩起舞的画面,优雅柔美,动人心弦。这一首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中,低声部采用了森巴舞曲,并且重复这样的节奏型,与右手的马兰波节奏交叉弹奏,在力度上,也是从pp到mf再回到p的一个转变,娓娓道来。从24小节进入第二个段落,在这个段落中,句子由弱到强,力度标记“p—mf—piu f—f—ff”, 将这一首推向了高潮,从40小节开始,右手的双音变为和弦,情绪更加饱满。这一段在演奏时,要循序渐进,将力度、音色和感情有控制地释放出来(如图6)。从54小节开始进入第三段,重新回到第一段的旋律,但是右手变为双音,力度相比第一段更弱,音色也更为柔和。从70小节开始,速度渐慢,直到最后非常缓慢,营造出草原上空旷遥远的氛围。结尾倒数第二小节,作曲家用了八个四分音符,由低到高,并结束在一个不和谐和弦中逐渐消失,给人遐想的空间[3]。
第三首《高卓牧人的舞蹈》,这一首篇幅最长,感情最为热烈,甚至有些狂野,故又有人称之为“亡命牛仔的舞蹈”。同样是6/8拍子,相比前两首来看,旋律线条不是非常明显,但是节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前两首相似的地方在于,低声部依旧采用了马兰波节奏,右手突出旋律。这一首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到154小节结束。在第一部分中(如图7),a段这样的旋律出现了两次,每一次的力度标记采用了“pp-f-sf”的处理方式,直到58小节,将全曲推向了第一个小高潮,在这一段中,节奏上使用6/8拍和9/8拍交错演奏,右手的旋律由不明显的单音变为了大三和弦,旋律清晰明朗,音色饱满,力度上也是ff。在第一部分中,71小节至82小节,作曲家还转换为双调性,音色变化使层次更丰富。第二部分从156小节开始,重复a段,并在182小节再次将全曲推向另一个小高潮,同样采用6/8拍和9/8拍的结合,不同的是,右手部分变成和弦与双音的交错使用,并且旋律和第一个高潮相比提高了八度,和第一个小高潮形成对比。由于高八度的演奏,和弦应弹奏得饱满有活力。从195小节开始,音量再次降低,为结尾的高潮做铺垫,并逐渐增强音乐的张力,层层递进,力度由mf到结尾234小节的sfff和ffff, 到达全曲的顶点(如图8)。演奏这一段时,情绪最为热烈,音响效果极其雄厚有力,fff的力度将疯狂的舞蹈带向了尾声。在第三首中值得注意的是,全曲的速度都非常快,仅在101和102小节处,做了渐慢的处理,由此可见,这里是为后面的狂欢做出的过渡(如图9)。
五、对于作品中演奏技术、音乐风格的把握
在这部作品中,每一首都有独特的演奏技术,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在此,笔者做出一些总结。
第一首《老牛仔的舞蹈》中,不但要准确地演奏不规则重音,更应注意在演奏过程中要把和弦演奏得有弹性,但又不是跳音的奏法,这就需要指尖牢牢抓住琴键,不能让和弦散掉,声音集中。另外,踏板的处理要谨慎,不能连续踩,只在重音上轻踩踏板,突出重音。
第二首《一个美丽女孩的舞蹈》,旋律优雅动人,歌唱性强。所以在演奏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乐句连起来,贴键向前推动,句子不能断,在第二段演奏和弦的时候,手掌和手指的支撑很重要,抓牢琴键,运用手臂的带动完成大跨度的连奏,另外,演奏和弦注意下健整齐。最后第三段双音部分虽力度标记是pp,但演奏时不能虚,下键慢但要深邃,控制好音量。
第三首《高卓牧人的舞蹈》,这一首篇幅最长,情感也最为热烈。开头部分,采用非连奏的方法演奏出颗粒的效果,有“敲擊”性的音色,要求触键果断。中间部分有大量的平行和弦,在平时练习过程中,手掌应做好支撑,立稳抓住琴键,动作幅度要小,从而能更好地表现出狂野的感情和雄厚有力的音色。
六、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金那斯泰拉《阿根廷之舞》音乐特点和演奏风格的研究,希望使演奏者更加详细地了解这部作品,以及其演奏技巧和处理方法,更重要的是使演奏者初步认识阿根廷以及南美地区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夏冰.《阿根廷舞曲》的音乐语言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4(02):153-157.
[2]王滢.吉纳斯特拉《阿根廷舞曲》音乐风格与演奏技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7.
[3]由熹.特立独行的创造者——阿根廷作曲家金那斯泰拉的钢琴创作[J].人民音乐,2008(06):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