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李善兰的科学术语译名观

2023-06-26 10:36黎昌抱
中国科技术语 2023年2期

摘 要:李善兰不仅是晚清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卓越的科学翻译家。作为科学翻译家,他一生译著等身,译笔延及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多个西方近代科学重要领域,其涉猎之广博、钻研之精深、格局之瞻远,晚清恐只此一人。他在充分理解西方科学概念,并慎重考量中国传统科学术语内涵之后,通过“承旧名,扬传统”“沿已名,统其法”“借旧物,广其用”和“立新名,荐其事”,建立起西学译名体系,为近代中国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和中国科学近代化做出重要贡献。

关键词:李善兰;科学术语;术语翻译

中图分类号:H083;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9/j.issn.1673-8578.2023.02.010

Li Shanlans Outlook on th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Terminology//LI Changbao

Abstract:Li Shanlan is a well-known mathematician, astronomer, physicist, botanist, educator as well as translator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of China. As an outstanding translator, he had 8 great translation works published in his lifetime, totaling 104 volumes and covering many important fields of modern western sciences—mathematics, astronomy, mechanics and botany. His erudite knowledge, profound research, and far-sighted vista mark the translator somebody in the Chinese history. Having fully understood the western scientific concepts and carefully examined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cientific terms,Li Shanlan established a western translation terminology system by “inheriting the old terms so as to promote the Chinese tradition”,“following the existing terms so as to be consistent”,“borrowing the old things so as to broaden their use” ,and “adopting new terms so as to introduce new things”,thus making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modern Chinese scientific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hinese science.

Keywords: Li Shanlan; scientific terminology; terminology translation

收稿日期:2022-07-21 修回日期:2022-08-23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李善兰翻译研究”(20BYY018)

0 引言

术语(terminology)是指“各门学科(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为确切表达本领域内的概念而创制和使用的专门词语。其意义要求反映所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必须同科学概念相一致。科学术语具有单义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即不能是多义的,也不应该有同义词,否则会给科学研究带来很大的不便”[1]。关于李善兰的科学术语翻译研究,虽已有些文献,但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还可有所作为。李民芬[2]指出李善兰在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时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于对西方科学知识理解和对西方著作编译之中,使得该译著在体例、内容、术语等方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既有利于国人理解西方科学又可促进西方科学知识体系在中国传播。赵栓林和郭世荣[3]发现李善兰译著《代数学》所采取的沿用传统术语、旧词新用、创译新词等术语翻译原则对近代科技翻译特别是数学术语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赵栓林[4]发现19世纪中后期形成的代数学术语有70%沿用至今,且均源自《代数学》和《代数术》这两部科学译著。张必胜等[5]指出李善兰的数学译作具有创造科学译名等翻译特点,他在传播西学和学术研究上都堪为大师。薛芳[6]认为《代微积拾级》的术语翻译既遵循“本土化”又不乏创新,许多微积分术语沿用至今。闫志佩[7]指出李善兰第一次较为准确地创译出包括“植物学”一词在内的许多植物学术语,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传统的植物学,开辟了我国近代植物学发展的新纪元。李亚鲁[8]指出,韦廉臣、艾约瑟和李善兰共同翻译了第一部中文植物学著作《植物学》,并创译了一系列植物学术语,创立了我国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植物学语义场,为中西思想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于应机[9]认为李善兰通过开创一条译、研相结合的翻译道路,在翻译方法和厘定近代科学名词的译名方面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

1 李善兰及其科学术语译名概要

李善兰(1811—1882),原名心兰,字竟芳,号秋纫,别号壬叔。他学贯中西,撰述译著并称于世,不仅是晚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卓越的科学翻译家,是“西学东渐的集大成者”[10]。作为科学翻译家,他与西方学者合作,一生出版译著8部,共计104卷,译著等身,译笔延及数学、天文学、力学、植物学等西方近代科学重要领域,主要包括:《几何原本》后9卷(与伟烈亚力合译,墨海书馆,1858)、《代微积拾级》18卷(与伟烈亞力合译,墨海书馆,1859)、《代数学》13卷(与伟烈亚力合译,墨海书馆,1859)、《谈天》18卷(与伟烈亚力合译,墨海书馆,1859)、《重学》20卷(与艾约瑟合译,墨海书馆,1859)、《圆锥曲线说》3卷(与艾约瑟合译,墨海书馆,1859)、《植物学》8卷(与韦廉臣、艾约瑟合译,墨海书馆,1858)[11]。所译西书几乎全是本学科领域的经典名作,为晚清中国推开了通往西方近代科学的大门,引领了晚清译介西方近代科学的潮流。

中国近代科学术语是中西科学和文化交汇的产物。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在其《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曾指出“译西书第一要事为名目”。李善兰特别关注科学术语的创立,在他创造的所有科学术语译名中,以代数、解析几何与微积分相关的术语比例最高,它们为中国科学院所沿用的比率分别是44%(代数学术语)、50%(解析几何术语)和65%(微积分术语)[12]。李善兰创立的科学译名不仅在晚清引起时人的仿效,如在19世纪后期傅兰雅和华蘅芳(1833—1902)合译的《代数术》中近50%的代数术语沿袭了《代数学》中的术语译名[13] ,而且这些译名经受住时间和历史的考验,还远渡日本并对日本科学译名的厘定起到促进作用。此外,李善兰科学译著中相当一部分术语译名沿用至今且仍旧广泛使用,继续影响着当代科学教育。

2 李善兰科学术语译名观剖析

在术语翻译上,李善兰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他的翻译原则,但他在和西方学者的合译过程中显示出明显的翻译倾向和选择。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代数学》第二卷本的一段“不能减之式”(impossible subtraction)汉译文得到印证:“观昔人知不能减之式,可用代数法推之,但未解其理,故依前论定其法之名,但用其名,不易其意,于理不合,蓋言乃显心中之意,意该者言亦当该,令言与意合,所以言必明白晓畅,以宣我意,故新意若仍用旧名,当定例分别,勿令新意掺入旧意,盖数学中之意今已略知,而记号之用,已为数学所未有,诸记号之用已定,则当名之以显明诸用法”[14]。由此可以看出,李善兰是在充分理解西方科学概念,并慎重考量中国传统科学术语内涵之后,建立起西学译名体系的,可谓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体现了其承传统立新名的术语译名观。概括起来,李善兰的科学术语译名观主要体现在“承旧名,扬传统”“沿已名,统其法”“借旧物,广其用”“立新名,荐其事”等四个方面。现分述于下。

2.1 承旧名,扬传统

“承旧名,扬传统”,是指李善兰在翻译时慎重考量并尽量使用中国传统科学中已有的相关术语,不求全盘西化革新[11],具体见表1。值得一提的是,在表1中,由于在中国传统算学里,“朒”有“不足”之义,所以按中国算学传统理念将“indeterminate analysis”译成“盈朒”;“率”在中国古代算学中表示数量间的某种关系,所以有“密率”(approximation)、“率”(ratio)等术语;至于“等数、实、法、方程式、开方、方田、比例、勾股(行)、商功、同数”等数学术语,“部、类、种、橘、柑”等植物学术语,“人力、马力、风力、轴、柱、梁、齿轮、辘轳”等静力学术语均沿用了明清时期的固有术语[15]。

2.2 沿已名,统其法

“沿已名,统其法”,就是李善兰沿用了前人译作中使用过的术语,保持本国科学术语译名统一[11]。譬如:李善兰和伟烈亚力(Alexander Wylie,1815—1887)合译的《几何原本》后九卷与徐光启(1562—1633)和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翻译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或其他已有译作在内容上有关联,因此不少术语都是直接沿用了前人译作中已有的表述方式(见表2)。表2中的这些术语,全都沿用了《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徐光启译名。

2.3 借旧物,广其用

李善兰基于英国数学家德·摩根(Augustus de Morgan,1806—1871)的代数名称处理方法,将术语译名创立称为“立名有两例”:“一是显其事。若事非数学中所有,则可立新名。若强去数学中之旧名而用新名,则不便,盖未至得数,不知误与否,故不必尽去旧名而用新名也。二是已用之名而变意以广其用。亦即本旧意推广之,此在寻常事恒有之,如欲为新物立名,借旧物之略似者名之是也。”[14]据此第二例,“借旧物,广其用”意即李善兰通过赋予或增添中国旧有术语新的科学含义和所指范围,增强术语译名的延续性[11](见表3)。在这一点上,还需指出,李善兰在“借旧物,广其用”的术语翻译过程中比较倾向于利用一些固有的中国传统算学语汇。譬如:“率”在中国古代表示数量之间的一定关系——“地心渐加力率”(今用名“重力加速度”)、“凸力定率”(今用名“弹性系数”)、“面阻力定率”(摩擦系数)等;“率”还表示单位时间速度的变化量——“渐加力率”(今用名“加速度”);也表示单位时间动量的变化量——“动力率”(今用名“冲力”);还表示单位时间的功——“作工之能率”(今用名“功率”)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此类译名,随着科学的发展,其中不少已为新术语所取代,如:“未知元/未知几何”→“未知数”,“地心渐加力率/地力”→“重力加速度”,“渐加力率”→“加速度”,“鹤子草”→“鹤草”。

2.4 立新名,荐其事

李善兰在科学术语翻译过程中,既没有同类书籍可参考,也极少有现成的术语可套用,更由于所译内容的新颖性和开拓性,所以他们不得不在译名创立上反复推敲,独运匠心,另起炉灶。基于“立名有两例”之第一例:“一是显其事。若事非数学中所有,则可立新名。”[14] “立新名,荐其事”意即精选或连缀能表达原本术语的新译名表述方式,积极引介西方科学术语[11],创立新名。在这一点上,李善兰通常选择能够揭示原词含义的汉字加以直译并组成新的术语(见表4中的1~15),或者选用一个或几个汉字解释新概念从而构成新的术语(见表4中的16~30)。其中最为典型的创译术语当推“代数”(algebra)一词,是“以字代替数”意思,源自李善兰的《代数学》卷首“代数之各种记号”所述:“西国之算学,各数均以○一二三四等十个数目字为本,无论何数,均可以此记之。用此十个数目字,虽无论何数皆可算,惟于数理之深者,则演算甚繁;用代数,乃其简法也。代数之法,无论何数,皆可任以何记号代之。”[16]卷首“代数”这一创译新名反映了该学科当时以字母代替数的研究方法,从此取代了如伟烈亚力自序“代数术略与中土天元之理同,而法则异。其原始即借根方。西国名阿尔热巴拉,係天方语,言补足相消也。”[16]伟烈亚力自序中我国固有的“天元”和“借根方”以及音译“阿尔热巴拉”,生动而贴切。

3 结语

李善兰一生学贯中西,撰述译著并称于世,不仅是晚清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和教育家,还是卓越的科学翻译家,是“西学东渐的集大成者”。作为科学翻译家,他承传统立新名,将中国传统科学观念与西方先进科学理念兼收并蓄,通过“承旧名,扬传统”“沿已名,统其法”“借旧物,广其用”和“立新名,荐其事”,建立起西学译名体系,为近代中国科学术语译名规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戚雨村,董达武,许以理,等. 语言学百科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97.

[2] 李民芬. 关于李善兰翻译《几何原本》的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Ⅱ.

[3] 赵栓林,郭世荣. 《代数学》和《代数术》中的术语翻译规则[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7(6):687-693.

[4] 赵栓林. 晚清代数学术语的翻译及其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7(6):916-920.

[5] 张必胜,曲安京,姚远. 清末杰出数学家、翻译家李善兰[J]. 上海翻译,2017(5):75-81.

[6] 薛芳.《代微积拾级》的翻译与晚清中算家对微积分的认识[D]. 呼和浩特:內蒙古师范大学,2017:5.

[7] 闫志佩. 李善兰和我国第一部《植物学》译著[J]. 生物学通报,1998(9):43-44.

[8] 李亚鲁.《植物学》(韦廉臣、艾约瑟辑译 李善兰笔述)植物学术语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6.

[9] 于应机. 中国近代科学的奠基人:科学翻译家李善兰[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07(1):56-60.

[10] 张必胜. 李善兰的学术人生及教育思想研究[J]. 高教探索,2019(4):117-123.

[11] 黎昌抱,王佳. 李善兰科学翻译成就及其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贡献[J]. 上海翻译,2021(6):78-82.

[12] 方梦之,庄智象. 中国翻译家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8:527.

[13] 张必胜.《代数学》和《代微积拾级》研究[D]. 西安:西北大学,2013:2-24.

[14] 伟烈亚力,李善兰. 代数学(卷二)[M]. 江夏程氏刊本,1898:18.

[15] 聂馥玲.《重学》的力学术语翻译[J]. 中国科学史杂志,2012(2):22-33.

[16] 李善兰,伟烈亚力.代数学[M]. 上海:墨海书馆,1859.

作者简介:黎昌抱(1964—),男,浙江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合作导师、院长。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翻译理论与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中国英汉语研究会外语学科发展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高教学会高等财经院校外语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浙江省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浙江省翻译协会副会长等。主要从事翻译史、语料库翻译学和文学翻译研究。出版《基于语料库的文学自译现象研究》等专著5部,《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词与获奖演说全集》等译著5部,《英语词汇 探幽揽胜》等编著15部,主编省高校重点教材《中外翻译理论教程(英文版)》,应邀参编大型翻译学工具书《中国翻译家研究》(多卷本);在海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连续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等10余项。通信方式:changbao@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