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语言生活研究

2023-06-26 09:18彭婧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2期

彭婧

摘 要: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教育扶贫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途径。文章以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个县市2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为调查点,对其语言生活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安置社区群众语言使用以当地汉语方言、母语为主,国家通用语言为辅;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率和水平与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外出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安置社区群众对自身的国家通用语言程度期待值较高,可以从营造良好的推广环境、开展不同类型的专项培训等方面入手,高效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易地搬迁;安置社区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 - 621X(2023)02 - 0143 - 10

关于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2011年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首次提出了“在民族地区全面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1。2016年在《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在农村和民族地区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大力提升农村地区普通话水平和加快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2。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强调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深刻阐明了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3易地扶贫搬迁是指将生活在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农民,通过搬迁安置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帮助他们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可致富。這是国家新时期实施的一项重大脱贫政策。贵州省作为我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十三五”期间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人口188万,其中80%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4作为贵州省脱贫攻坚重点区域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集中建设安置社区居民点59个,完成70 661户共308 103人的整体搬迁。安置社区的少数民族群众来自不同乡镇甚至不同县的偏远落后地区,受教育程度低,汉语能力弱,存在一定的交流障碍。目前,对易地扶贫搬迁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实施和长效经济扶贫机制,而对易地扶贫新安置点民族社区的语言生活鲜有关注。鉴于此,笔者通过对黔东南易地扶贫少数民族安置社区的个案调查,对这些安置社区的语言生活状况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的相关实践问题进行探讨,为贵州进一步深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供参考。

一、调查范围和方法

(一)调查范围

根据课题需要,2022年4月至8月,我们调查组8人先后深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8个县(市)20个代表性的易地扶贫搬迁少数民族新安置社区点,对社区的语言生活进行了实地调研。这些新安置社区居民点包括:凯里市清泉社区、上马石社区,丹寨县金泉社区、金扬社区、金湖社区、东湖社区,雷山县观音阁社区小河点、观音阁社区牛王寨点、城南社区,镇远县新城社区、东城社区、慢坡社区,剑河县思源社区、幸福社区、馨怡社区,岑巩县同心社区、温泉社区,台江县北门湾社区,三穗县将军府移民小区、塘边社区。

(二)调查方法

此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无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同时辅以访谈法、观察法等。1

调查问卷主要参考贵州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贵州语言生活调查问卷》,并稍作修改。问卷共有两种,一种是针对移民社区老年和小孩的纸质问卷,另一种是针对中青年的电子问卷。问卷结果都具同等有效性,可用于统计分析。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五个部分:(1)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性别、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2)调查对象的语言使用,家庭用语、公共场合、平时交流等;(3)调查对象的语言态度,对民族母语、国家通用语言的认同度等;(4)调查对象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情况、学习动机、学习途径、学习困难;(5)调查对象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汉语拼音掌握情况,汉字认读情况、汉字使用水平等。本次发放调查问卷近千份,最终收获有效问卷627份。

为弥补问卷调查的不足,调查组还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个案进行深度访谈,以此获得第一手材料。访谈采取正式访谈和非正式访问的形式开展,即根据问题大纲开展有目的访谈,或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随机访问。访谈对象包括社区工作人员、搬迁家长和随迁子女等,共访谈了社区工作人员20人次,搬迁家长58人次,随迁子女个体访谈77人次。

二、调查数据及其分析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性别和年龄分布

此次有效调查对象共627人,其中女性372人,占比59.33%,男性255人,占比40.67%;调查性别比例相差较小,女性略多于男性。女性因需要照顾老人、陪护小孩上学等大部分留在社区,男性由于务工等原因不在社区的情况较多。

根据社会语言学调查对象年龄的基本划分标准,笔者将调查对象年龄划分为7个年龄阶段,包括少年,青年,中青年,中年,中老年与老年人群。第一年龄段为18岁以下,第二年龄段为18 - 25岁,第三年龄段为26 - 30岁,第四阶段为31 - 40岁,第五阶段为41 - 50岁,第六阶段是51 - 60岁,第七阶段是60岁以上。样本情况详见表1所示。

2.民族分布

调查对象中,苗族有359人,占比为57.26%,侗族有208人,占比为33.17%,汉族占比为3.67%,水族占比为1.75%,布依族占比为0.8%,彝族占比为0.48%,其他民族占比1.91%。结合样本总数来看,苗族和侗族占比较大。具体情况详见图1所示。

3.文化程度和职业分布

调查对象中,具有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有302人,占比为48.17%;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62人,占比为25.84%;高中/中职文化程度的有89人,占比14.19%;大专有25人,占比为3.99%;本科有47人,占比为7.5%;研究生及以上有2人,占比0.32%。结合样本总数来看,初中和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比较大。在对搬迁社区的调查中发现,目前社区居住人群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占多数,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文化水平不高。具体情况详见图2所示。

(二)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状况数据分析

此次问卷内容设计分为五大部分,为充分了解语言生活状况,问卷中的四部分都是围绕语言使用及态度所设计,共25个题目。其中,第二部分由10个问题构成,主要了解社区民众的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现状;第三部分由5个问题构成,主要了解社区民众对待国家通用语言的态度;第四部分由7个问题构成,主要了解社区民众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意愿;第五部分由3个问题构成,主要了解社区民众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水平。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1.民族语言能力及使用状况

本次调查主要对象为易地搬迁民族社区民众,以少数民族占多数。在627个调查对象中,389名对象从小就接触、学习本民族母语,188名对象从小学习的是当地汉语方言,仅有44人从小学习的是普通话,占总样本数量的7.02%。具体情况见图3。从访谈的情况来看,社区中民众对母语持肯定态度,大多认为自己民族母语的亲切程度和好听程度最高。

2.国家通用语言水平

本调查参考了国家语委“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评价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水平分为7个等级:1.能流利准确地使用;2.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3.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4.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5.能听懂但不太会说;6.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7.听不懂也不会说。1

根据对国家通用语言程度自我评价的统计分析,第1等级的有137人,占样本总量的21.86%;第2等级的117人,占样本总量的18.66%;第3等级的有91人,占样本总量的14.5%;第4等級的有124人,占样本总量的19.87%;第5等级的有98人,占样本总量的15.63%;第6等级的有46人,占样本总量的7.34%;第7等级的有14人,占样本总量的2.23%。

由于贵州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我们将符合前四项指标的视为“具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能力,符合后三项的则视为“不具有”国家通用语言能力。2实际调研情况显示,符合第1 - 3等级的有345人,占比55.02%,视为国家通用语言水平高;第4等级视为水平中;第5 - 7等级有158人,占比25.2%,视为不会说。具体结果详见图4所示。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人口流动情况与国家通用语言自评水平进行交叉分析。这里的人口流动是指迁入本移民搬迁社区之前,在本县外有居住过1年以上经历。具体结果见图5所示。

图5表明,有流动经历的民众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等级的占比明显高于没有流动经历的民众;而在第五和第六两个等级的占比明显低于没有流动经历的民众。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受教育程度情况与国家通用语言自评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具体结果见图6所示。

图6表明,受教育程度高(研究生、本科、大专)的民众在第一、第二、第三这三个等级的占比明显高于受教育程度低(高中、初中、小学及一下)的民众,而在第六和第七两个等级的大多是教育程度较低或是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民众。

3.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的情况

本调查将语言使用的场合分为家庭、工作或者会议、公共场合等不同的交际场合。国家通用语言使用具体结果见图7所示。

结合图7可以看出,国家通用语言是工作或者会议场合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在公共场合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占18.02%,超过50%的人会选择视情况而定是否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说明当前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频率逐渐增加。

本调查为获取影响社区群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因素,设置了相应的题目。具体结果见图8所示。

结合图8可以看出,“周围的人都不说,说的机会少”共249名被调查者选择此项,占比为39.71%;其次,选择“受方言影响,不好改口音”共203名被调查者选择此项,占比为32.38%;“说国家通用语言怕被别人笑话”与“找不到国家通用语言好的人教”这两个选项的有36名与21名,分别占比5.74%与3.35%。从深入访谈得知,缺乏相应的语言环境和充裕的学习时间也是影响国家通用语言使用的重要因素。

(三)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情况

本部分共设计4个题目,包含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目的、学习的途径以及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期望值。

1.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目的

笔者以“您为什么要学国家通用语言(多选)”为题,对易地搬迁民族社区群众进行调查,统计其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目的。具体统计结果见图9所示。

从图9数据结果来看,搬迁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目的比较多元化,主要集中在 “民族间交往”“找更好的工作”“单位要求”3个选项。在深入访谈中,多数访谈对象表示,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是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的工作和生活,学会国家通用语言在找工作时有明显优势。

2.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的途径

这一部分主要由“您学国家通用语言的主要途径是什么”(多选) 获取数据,设计了“学校学习、社会交往、看电视电影广播、家里人影响、培训班学习”五种学习途径选项。具体结果详见图10所示。

调查数据(图10)显示,搬迁群众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方式多样,学校仍然是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途径,选择通过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占比约为44.82%。《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指出,“强化学校语言文字教育,坚持把学校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行普及的主阵地和主渠道”1。这一任务的提出,凸显了学校在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工作中的重要角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2的发布,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外出经历与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途径进行交叉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2所示。

由上表可见,有外出经历的选择“社会交往”和“看电视听广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途径的最多。在访谈中,我们接触过不少这样的例子。例如,镇远县东城社区38岁的陈一芝,她的普通话是结婚前在广东肇庆市打工时学会的,她说“出到外面,汉族人多,大部分都讲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都干不成活,也无法和别人交流,后面听得多了,就慢慢会了。”

3.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期望值

此部分以“您希望您的国家通用语言达到什么程度”为题,对易地搬迁社区群众进行调查,统计其对国家通用语言的期望值数据。设计了“能够进行一般交际”“能熟练准确地使用”“能熟练使用”“没什么要求”四个选项。调查结果详见图12所示。

通过对学习国家通用语言的期望调查统计,220人选择“能够进行一般交际”,占样本总量的35.09%;194人选择“能熟练准确地使用”,占样本总量的22.04%;124人选择“能熟练使用”共有,占样本总量的25.07%;89人选择“没什么要求”,占样本总量14.19%。总体来说,社区群众对自己国家通用语言程度期望值较高。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外出经历与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期望进行交叉分析。具体结果见图13所示。

从图13中可以看出,“能流利准确地使用”者,有外出经历的占比48.25% ,明显高过无外出经历的占比16.42% 。说明有外出经历的群众出于工作、学习、经商等现实需要,对自己的国家通用语言水平要求也较高。选择“一般交际就行”、“没什么要求”的主要是老人、妇女。这类人群基本是属于养老、陪伴,对国家通用语言交际需求不大、语言学习的动力相对不足。

(四)汉语拼音和文字使用情况

汉语拼音和文字使用情况数据包括: “您会不会汉语拼音?”“您的汉字认读水平怎么样?”“您的汉字使用水平怎么样?”

1.拼音使用情况

对调查对象就汉语拼音方案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如表15所示。

调查数据(图14)显示,会使用汉语拼音的有235人,占总样本的37.48%;仅会一些拼音的有190人,占总样本的30.3%;完全不会拼音的202人,占样本总数的32.22%。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年龄大小与拼音方案掌握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龄对拼音使用情况的影响。具体如图15所示。

调查数据(图15)显示,汉语拼音的使用能力与年龄有很大联系,即在18 - 60岁这个年龄中,受调查者年龄越大,汉语拼音的使用能力越差。结合深度访谈,搬迁社区群众对拼音的还是略有些了解,汉语拼音的使用能力还与性别、职业和受教育程度相关。

2.文字掌握情况

在文字的掌握情况统计方面,笔者将其文字认读能力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图16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选择认读“完全没问题”“基本没有问题”选项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1.26%、29.35%;选择认读“有一定困难”“很困难”“完全无法认读”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35%、11.8%、6.06%;“基本没问题”和“完全没问题”在总样本中占比60.61%,社区群众的汉字识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年龄与文字掌握情况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龄对文字使用情况的影响。具体如图17所示。

由此可以看出,年龄小的文字识读能力强,年龄越大则越困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年龄较小的民众接受教育的总体情况,要优于年龄大的接受教育情况。

3.汉字使用水平

在拼音、文字的掌握情况统计上,将其汉字使用水平分为五个等级。具体如表19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汉字使用“完全没问题”“基本没有问题”选项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0.57%、28.07%;选择识读“有一定困难”“很困难”“完全无法使用”的,分别占样本总数的29.51%、15.31%、6.54%;“基本没问题”和“完全没问题”在总样本中占比48.64%,社区群众在汉字使用能力方面还存在一定困难。

根据调研数据,我们将年龄与文字使用水平进行交叉分析,可以得到年龄对文字使用水平的影响。具体如图19所示。

由上表可以得出,年龄对受访对象汉字使用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越小,汉字使用能力水平越高;反之,越低。另外,通过数据我们还可以看出汉字使用能力与汉字识读能力是一一对应的,即具有一定的汉字认读的能力,则相应的汉字使用能力水平更强。

三、结论

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条件,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1本文以黔东南贵州省黔东南州8个县(市)2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情况数据为基础,重点分析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学习、态度的关系。从数据分析来看,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是加快国家通用语言普及率的重要因素,是社区少数民族群众学习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的重要动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搬迁少数民族群众融入新环境的通行证,也是就业择业创业的敲门砖,2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對其融入主流文化,融入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有很大帮助。根据调研数据情况分析,对黔东南少数民族易地搬迁扶贫新社区居民点的语言生活状况,可以做出如下几点判断结论。

语言使用情况。母语是家庭最主要的交际语言,在政府部门以及工作劳动场合,超过三分之一以上的人会选择用国家通用语言交流交往,说明国家通用语言的使用在不断提升。

语言态度。社区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的评价很高,绝大部分社区群众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有用程度和社会影响力程度均是最大的,对国家通用语言在教学方面的地位也予以肯定,赞成用普通话进行教学。

语言学习情况。社区群众主要是通过学校学习、与汉族同伴交往和看电视听广播等途径学习国家通用语言;语言交际环境的缺失、方音严重和“怕人笑话”等是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社区推广任务还很艰巨。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情况。社区群众的国家通用语言主要处于“能听懂但不太会说”水平,说明国家通用语言能力有待提升。社区群众国家通用语言普及度和国家通用语言水平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等相关。表现为: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且无外出经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度和运用水平越低;反之则越高。

可见,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民族社区的普及率,是实现社区不同民族间良好语言沟通、文化交流的基本要求,是扩大社区群众创业就业、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实践层面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普通话推广环境。通过在社区张贴宣传图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公益广告、举办培训讲座等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提高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在民族社区的知晓度,以促使社区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亲近、认同并愿意接受、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2.开展不同类型的普通话专项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渔”对社区群众来说就是普通话的使用能力,只有掌握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方能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知识技术,拥有自己打“鱼”的能力。一方面,着力开展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培训,提升青壮年劳动力普通话水平,为其外出务工、自主创业等夯实语言基础。另一方面,对不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的外出务工人员、贫困群众,重点培训与生活、出行、应急等方面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同时,抓好学龄儿童的语言习得,努力提高学校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充分发挥社区“四点半”课堂作用;构建“小手拉大手”的语言模式,营造孩子带动家人一起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和推广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任重道远,要立足安置社区的实际,构筑多元主体参与的新格局,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高校引领、社会支撑作用,激发社区群众的内生动力,构建易地扶贫搬迁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责任编辑:唐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