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魏晋风度探寻王徽之书法之“韵”

2023-06-25 02:51李笑菡
艺术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王徽之

李笑菡

摘 要:王徽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献之之兄。作为魏晋名门之后,他的思想、墨迹、审美倾向皆体现了“魏晋风度”;其行为常惊世骇俗、卓荦不群,行为做派上甚至可以称之为“高调”。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尤其是通过书画文学媒介来进行自我意识的传递。汉字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它的书写逐渐走向审美化,体现出一种美的精神,一种艺术的高度,一种可以品读的“韵味”。王徽之的书法之“韵”必上承其父王羲之,且与个人超然物外的心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王徽之;魏晋风度;书法之韵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1-0-03

“韵”即“韵味”,是中国书法神秘且难以名状的一种气质,象征着中国书法摆脱了仅为实用的工匠气息,开始转向精神至上的艺术审美。书法艺术的革新与文人思想的转变密不可分,它表现书家的心理气质、文学偏向、心理状态,可以概括为“字如其人”。王徽之作为“真名士真风流”的人物,纵横于纸笔之间,其作品更具有一分随性与真实。

一、王徽之书法之“韵”的思想基础

宗白华先生在《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一文指出:“汉末魏晋六朝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裕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1]思想的丰富为艺术形式的多样包容和艺术自觉奠定了基础。

艺术作为艺术家为阐释思想、与外界沟通的手段,最终目的是表达心中无法言说的意,这奠定了后世书法创作的基本准则,即“书为心画”。

在魏晋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官员选拔的标准进一步演变为对于人物品格的转变。[2]这对后世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艺术批评与鉴赏方面。如赵孟頫,即使是元代书法的集大成者,一扫元代书法衰退之势,却还是会被许多人讽刺。吴德旋和董其昌等人批评赵孟頫的书法“姿媚”“一味纯熟,遂成俗派”。可见,在魏晋时期形成的艺术批评规范在潜移默化中的影响深远。

二、王徽之审美倾向形成的个人历程

魏晋名士在个人追求上独辟蹊径,于山水之间、与友人的清谈交往间探寻生命的意义,将自我最大限度地融入山水之间。在《世说新语》中,诸多对王徽之事迹的记载,可管窥其审美倾向与个人品性。

文人似乎都对竹子有着近乎痴迷的执着。竹性高洁,不为世俗所屈服动摇,有一种诗意的美感和浪漫。[3]《简傲》中有一则故事:子猷路过一士大夫家,未顾忌礼仪,只顾忘我地观竹。真正“物我两忘,随性而为”的真性情是无法伪装的,礼仪款待对于精神上自由放纵的魏晋名士来说似乎是繁文缛节了。

《任诞》中“雪夜访戴”的故事更加诠释了他的浪漫,“本乘兴而行,尽兴而归,何必见戴?”兴起即动身,在雪中吟诵《招隐师》,在“天地一白”中独自泛舟,何不让人联想到马远的《寒江独钓图》中给人留下无限遐想的留白。[4]玄妙的意境,精神的互通,并非是必须见到一面才可维系,而是有一种独属于文人的默契。

子猷的随性、高洁、浪漫、深情是构成他作品韵味的思想基础,也为观者展示了他独特的审美倾向。

三、王徽之书法之“韵”的赏析

笔法是书法之“韵”的承载者,因书法之韵流动在行列与章印之间,唯有笔法的灵动方可成就。张彦远曾言“书则不得笔法不能结字,已坠家声,为终身之痛”,可见笔法在书法的练习中至关重要。赵孟頫曾说“用笔千古不易”,用笔并非一件易事。[5]一幅优秀、值得反复品鉴的优秀作品,其线质必须具有刚劲遒美、圆转灵动的风貌。中锋用笔则可以为线条的力度感注入灵魂,赋予线条“锥画沙,屋漏痕”的力度。[6]《翰林词言》中“侧锋取妍,此钟王不传之秘”,表明侧锋用笔则可增添字的妍美,适当的侧锋可以增添用笔的灵动与活泼,是二王风气形成的关键。

王徽之的存世作品现只有两件,且均非子猷的亲笔墨迹,在他的作品中,可以观察到受到其父影响的章法摆动、字形结构与用笔方法。以该三项为依托,书法的“韵味”才可在字里行间流畅地游走且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一)《得信帖》赏析

《德信帖》(如图1)内容是王徽之得到来信后知晓嫂子的病情,但无法去探望时的原因及无奈,字里行间弥漫着担忧的伤感和无法亲身前往的歉意。

“得信承嫂疾不减,忧灼宁复耳言,吾便欲往,恐不见汝等,湖水泛涨不可渡,遂复隔绝,不然,寻已往彼,故遣疏知吾远怀,不具,徽之等告。”

王徽之對于其父所创今草的字形大部分已经掌握,且继承了其父“扬右抑左”的特征,今草的特征基本具备。从字法①上来讲,“得”字基本和王羲之在《游目帖》《新绛帖》中的字形相同,只不过在《得信帖》中更为减省,将上方的一个转折和下方形成圆形的回笔直接简化,前者简化为一个向右上方倾斜的圆弧,后者则成了一个点画与下方的“信”字相连。“忧”字,王徽之的字形则更接近行书的字形,比王羲之的草书要复杂许多。经过对比,可以观察出他的大部分字形与王羲之相同,少部分比他要减省,剩下的部分则是偏向行书。可以看出整幅作品受到王羲之草书的影响较大,但作品也存在具有个人随性特色的减省。

王羲之曾在《笔势论》中提道:“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书法的篇章布局环环相扣,独立的笔画组成字,多字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是章法的本质。从章法上,《得信帖》的摆动较少,整体较为刻板,包括《游目帖》的刻帖版本比墨迹的章法摆动也要小很多。从倒数第二行的牵丝连带中可以看出类似王献之“一笔书”的连带感,牵丝在视觉上勾连了一整行的字,是整个气息与韵味贯通的所在,这是王徽之随性与浪漫的体现,个人的情感流淌在字与字的连接中。

羲献二人对于笔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反叛,改变了以往钟张二人古拙的书风,转向妍媚。王徽之在笔法上受其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此处以刻帖作为对比),倒数第二行的“远”字采取了方形切笔,是对王羲之的《新绛帖》中字形的传续。倒数第三行的最后一个“彼”字和《游目帖》更是完全相同,右边的“皮”字下方的横折撇带有向右的弧度,中间形成了较大的空白,在字内形成了饱满的空间。双人旁也是以“一搨直下”的方式入笔,在收笔处用方折向右上方与“皮”字连接。整体来看,所有字的切笔与转折均是方形,用笔十分果断,峻拔刚断;而在点画的部分则流畅灵活,方中寓圆。

刻帖的韵味是沉寂和内敛的,它与墨迹用笔、用墨的清晰不同,着重在于对它内在价值的品位与开发。如同未曾被人开启过的宝藏,观者可以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多层次的分析,尤其是行草书的刻帖,书家的狂放被岁月的风沙所剝蚀,王徽之的恣意放纵、挥毫落墨的气势与时间一同沉淀,醇厚且芳香。

(二)《新月帖》赏析

《新月帖》(如图2)的内容与《得信帖》类似,都是以信的方式传递对亲人的关心。雨密湿热的日子里,亲人是否食可下咽,眠可安寝?可“力不具”,只能凭借一纸书信传递自己的殷殷关切。即使天生洒脱随性,但仍是逃不过一个“情”字;可也唯有深情,才可以细腻的情感触角去完成对这个世界最真诚和坦然的感悟。在艺术作品上给观者的感受除了书艺高超之外,还有诚挚、内敛的韵味在其中。

“臣九代三从伯祖晋黄门郎徽之书二日,告(缺一字)氏女,新月哀摧不自胜,奈何(奈何)。念痛慕,不可任。得疏知汝故异恶悬心,雨湿热复何似,食不?吾牵劳并顿,勿复,数日还,汝比自护。力不具。徽之等书。”

该帖的章法与《奉橘帖》《平安帖》类似,跳脱感较少。本帖在左上角结束的位置字形变化较大,乍看与整体风格不符,但以王徽之的随性与浪漫的情怀,他在兴之所至是要有所抒发的;“徽之等书”四个字较轻,线条细劲而有弹性,和上部分整体较轻符合。下半部分整体较为厚重,作品没有头重脚轻之感;但如果下方一味地厚重又会无趣,他就将“具”字处理成了草书写法,且字形较长,中和了下方楷体较多的厚重,使章法灵活多变而不呆板。

“痛”“慕”二字与王羲之尺牍的字形和用笔基本相同:“痛”字的病字框,与点相连,起笔为方形切笔动作;横画末尾翻笔调为中锋向左下方行进,再稍稍停顿抬笔,向右上方翻折而去,和“甬”字的起笔相连,转折处气势十足,方却不锐利,刚强却不逼迫,顺势而下,一气呵成,是对王羲之的完美继承。“慕”字下方的“小”采取的是将竖钩处理得较长的方式,在《王羲之尺牍》(如图3)中,捺画为向右上方的一个长点,与下方“小”的右点一同,似遗世独立的反叛少年;而子猷在该字上的处理则较中规中矩,可能是出于整体内容的考虑,在“痛”字下方字的处理上并未十分自由跳宕。“得”字则是采用了草书的字形,和《得信帖》的处理方式相同,在其父的草法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减省。“书”字的字形则更像是一种创新,他将竖画的出头拉得十分长,似乎是为了呼应王羲之对于鹅颈的喜爱。白鹅高洁优雅的品质也是符合王徽之的追求的:正如他喜爱竹子的高洁与不屈一样。“具”也采用了草书的写法,他的随性自由在书写过程之中还是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这也是一个人无法隐藏的“真性情”。

四、结束语

在名人辈出的魏晋时期,出身于琅琊王氏的王徽之,在羲献二人的强烈光环下或许并不那么耀眼,但是他高雅淡泊、不拘形迹的精神气质,潇洒自如、深情却又浪漫的性格,反而给人一种真实的愉悦感。与“我心伊何,其芳若兰”的阮籍和“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愿秋夜之未央……”的陶渊明同处于一个时代的天空之下,子猷卓荦不群的身姿令读者“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他书法创作的韵味是浪漫随性、深情洒脱的,同时也与时代最优秀的书家齐头并进,且在其中融入了自我特色,并不埋没于众多的二王追随者中。在《世说新语》中,在他存世的两个书帖中,一个多面且真实的王徽之以其独特的魅力再次征服了数千年之后的世人。

参考文献:

[1]伍海霞.浅论《世说新语》中王徽之形象和魏晋风度[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10(02):13-14.

[2]刘元良.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书法艺术的自觉[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32(02):150-155.

[3]张旭.王徽之:雅量高致有爽气[J].名作欣赏,2011(13):24-26.

[4]李自修.世说新语选译(修订本)[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

[5]李谦.集王羲之《圣教序》中书法线条的内涵及其表现[J].书法,2022(03):160-163.

[6]史劼.晋唐书法用笔观念考[J].中国书法,2021(11):145-146.

猜你喜欢
王徽之
尽得风流
王徽之活得像神仙
他来了,他又走了
晋人王徽之性格评略
未知生,焉知死
浑然天成的爱与真
给俺吹个曲儿
给俺吹个曲儿
有匪君子,终不可忘
东晋名士王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