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
摘 要: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德智体美劳的五字教育方针,在各个教育领域都受到专业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普遍重视。其中,美育活动全面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术通感,在“立德树人”这一教学目标的综合实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学职能。本文重点关注美育视域下的高校琵琶教学活动。
关键词:美育;高校;琵琶教学;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1-0-03
美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六艺”——礼、乐、书、数、射和御来传道授业解惑,其中的“乐”,实际上就是一种结合音乐、诗歌和舞蹈等艺术内容的美育教学活动。新时代的高校教学体系有效传承我国古代的美育教学传统,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学生对于美育教学需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增设与美育相关的专业以及多样化的艺术教学课程,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发展迈入新的阶段,作为中国古典乐器之一的琵琶也受到越来越多学生的喜爱,琵琶教学模式亟须创新和完善。
一、美育视域下高校琵琶教学与实践创新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和民族文化自信理念的深入人心,沿袭了我国优秀美育思想的各种传统艺术教育形式,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之一的琵琶也不例外。但在音乐教师组织的琵琶教学与实践活动中,依然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音乐教师需要基于琵琶课程教学现状,实现琵琶教学模式与实践模式的创新性发展。
(一)学生个人素养有待提升
对于高校系统接受琵琶教学的学生来说,其个人素养不仅包括音乐素养,还包括心理素质和文化水平。部分学生在学习琵琶时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只追求乐理知识的完善和各种琵琶技巧的训练,忽略个人心理素质的发展和文化水平的提升。实际上,学生个体的心理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演奏琵琶时的状态。例如,部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面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因此部分学生在平时可以呈现出相对完美的表演效果,但当面临重大考试,往往会因为过于紧张的情绪产生各种失误。大部分演奏者在表演前和表演中都会处于一种相对紧张的状态,但对于心理素质较强的演奏者,这种紧张的情绪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表演潜能,促使其发挥高超的演奏水准;对于心理素质较差的演奏者,则往往适得其反。
此外,学生的文化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个人音乐能力的综合提升。如果学生的知识面较窄,音乐鉴赏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于琵琶的历史发展、文化特色、演奏风格、流派演变等内容了解不足,学生对于琵琶曲本身的理解就不够深刻,不能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效整合,因此演奏出的乐曲总是缺乏某种生命力和感染力,容易遇到各种学习瓶颈。
(二)课程教学内容有待完善
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所学习的教学内容,直接影响着最终的学习成果,教学内容的质量也关系着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尊师重道的传统延续至今,教师所组织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心目中有着崇高的指导地位,即便是学生在课后组织各种自学活动时,也会将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具体内容纳入参考范畴内,但部分高校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其教学内容还有待完善。
一方面,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材料、拟定课堂教学计划时,没有结合现实的琵琶专业发展趋势,没有将最新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案例导入课程体系中。例如,部分学生反映,自己的音乐专业课教师几十年如一日地应用着同一套教学课件和教学语言。另一方面,音乐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不仅要结合自己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划,更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诉求。不同的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从业方向有着不同的规划,如部分学生希望继续深造,在琵琶学习领域实现深入发展之后再选择具体的就业方向,部分学生希望毕业之后即刻进入职场环境,希望教师在课堂上增加各种针对性实践机会,来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总之,高校教师需要结合多种因素进行课程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体系的整合,适当补充学生所需要的音乐知识和实训机会,削减一些对学生成长发展没有明显作用且陈旧刻板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三)教师教学方式有待创新
除了教学内容,高校音乐教师所采取的琵琶课程教学方式也决定着教师所组织教学活动的整体质量。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高校琵琶教师不仅要承担音乐课程教学任务,还要参与各种校园管理活动以及和本专业相关的科研活动,其教学精力和时间相对有限,因此部分音乐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比较笼统,主要面向全体学生,但忽略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诉求,也没有及时收集学生对于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反馈建议。
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不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学路径的改进,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现代高校学生生于互聯网时代,网络社会中那种短、平、快的阅读模式和追求即时刺激、满足娱乐诉求的视听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生活态度,也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状态。许多学生在接收到不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和体会到单调刻板的教学方式之后,就会产生堕怠心理,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师组织的各种教学活动。但琵琶课程的学习是一个系统性、长期性、动态性的过程,高校音乐教师有必要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琵琶学习。
(四)琵琶教学实践有待拓展
琵琶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但部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受到各种现实因素的限制,其理论讲授活动较多,学生实践训练机会较少。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与课程标准不相符,无法实现教师培育高素质职业人才的教学目标,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长学生的思维惰性。由于学生日常训练过程中的演奏机会较少,学生的演奏水平不能在接受教师科学指导的过程中逐渐提升,部分学生因此对琵琶演奏产生了畏难心理和抗拒心理。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参与琵琶教学实践活动时,只追求基础演奏技能的训练,忽视了琵琶演奏的强化训练,只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会了琵琶作品的演奏方式,但由于训练机会不足,对作品的理解不深刻,演奏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不注意对作品的巩固复习,在一段时间之后,遗忘现象明显。还有部分琵琶教师在组织实践活动时,虽然给予学生充分的训练机会,但是没有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实现有机整合,导致教学环节间出现偏差和脱离,教学实效性不高[1]。
二、美育视域下高校琵琶教学与实践创新的策略
为了学生艺术素养的全面提升、高校音乐教学体制的完善、社会音乐领域琵琶人才的有效储备、整体琵琶教学风尚的良性发展、琵琶艺术文化的合理传承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高校音乐教师需贡献出自己的一分力量,密切结合当前阶段现实教学环境中的琵琶课程教学现状,深入分析现存的课程教学问题,从全局性和开拓性的教学视角出发,切实加强琵琶课程教学路径的创新和实践模式的改良。
(一)完善琵琶课程教学内容
琵琶课程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持续完善和高效整合对于高校音乐教师教学理念的贯彻和学生学习实效的提升都有着诸多现实意义。首先,教师要从领先学生的视角出发,适当增强琵琶课程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先进性。为此,高校音乐教师需要保持终身学习的意识,积极了解国家和政府所颁布的促进民族艺术发展的利好政策和有效举措,结合当前阶段琵琶教学的发展趋势,对于自己的教学职能和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同时,要注意将各种新颖的、独特的以及和自己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导入课程体系中。例如,教师可以将近几年各大晚会中的琵琶演奏片段剪切出来,补充到自己的多媒体课件中。
其次,大学是学生正式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高校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职业素养的重任,必须结合琵琶专业领域的发展趋势、当前社会环境对相关从业者的具体要求来组织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增强对音乐行业的整体感知,促使学生将来在步入职场生活时能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为了更贴近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教师需要对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然后结合不同学生的发展诉求,制定更加个性化、分众化、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建构起可以发展每一位学生的综合性的琵琶教学课程。例如,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希望继续深造,然后从事琵琶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总结近些年的教学经验,并将其讲授给学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将一些任务交给学生,有意识地锻炼这部分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2]。
(二)创新教师音乐教学路径
对高校音乐教师而言,创新型教学路径的摸索、实践和应用存在一定的挑战性,但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外界琵琶行业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出现变化,教师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保证教学策略更贴合学生的发展诉求。同时,教师在注意创新教学方式时,还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馈状态,如果没有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当调整教学方式。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十面埋伏》这首经典琵琶曲时,教师可以将同主题的影视作品中的经典选段作为教学素材补充到教学课程中,以一种视听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对琵琶曲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
此外,为促使自己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发展诉求,高校音乐教师可以将分层教学这种新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导入课程体系中。教师先对每个学生的个人能力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调研,在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所处的学习层次进行初步预估,然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梯度式的辅导策略和差异化的教学目标。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
琵琶教师要从学生的学习现状出发,切实提升学生的个人素养。不仅要有意识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还要在教学活动中循序渐进地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以多元化教学路径实现学生琵琶演奏水平的综合提升。
一方面,教师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在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的应变能力,培育学生可以从容应对各种类型演奏任务的抗压能力,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拓宽前进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将自己的教学课堂打造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可以进行有效交流互动的开放式学习空间,还要注意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一些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有些学生性格内敛沉稳,羞于和教师探讨自己的学习进度,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发展潜力,抽出时间和学生进行双向对话,帮助学生以合理的方式缓解学习压力,增强学习主体性[3]。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学生的文化水平,并且引导学生树立重视文化素养的理念,在班级内形成一种向上的求学风气。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剖析文化水平对于学生音乐能力发展提升的重要意义,并且给学生设置一些具象化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学知识框架。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时间自由组成学习小组,研读一本和琵琶演奏密切相关的文学作品,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然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文艺作品鉴赏报告。
(四)拓展琵琶教学实践活动
高校的音乐教师不仅要注意基础理论的传授,还要注意学生演奏能力的培养,当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1+1>2”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根据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情况,及时跟进学生的实践训练,合理组织演奏训练活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专业的环境中进行琵琶演奏,给每个学生都留出在公开场合完成演奏、表现自我的机会。为尽量降低实践过程中的枯燥性和单调性,教师还可以将舞蹈、歌唱等表演形式也导入学生实践训练过程中。例如,当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霸王卸甲》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后时间组合,根据琵琶曲的基础内容和相关的历史典故编排一段简单的舞台剧,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伴奏,通过具象化的演出画面带给学生更美好的学习回忆和更深刻的学习感受[4]。
三、结束语
如何通过提升琵琶课程的美育功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艺术素养,为社会音乐领域输送具有较高审美水平、充分乐理知识、丰富表演经验、优秀心理素质、高尚道德情操的艺术人才,已成为当代诸多承担着琵琶教学重任的美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教学课题之一。近年来,琵琶教学在学生成长成才道路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愈发凸显,但在现实的教学环境中,依然存在许多客观的教学问题,制约着教师教学质量的综合提升和学生美育素养的全面发展。因此,本文基于现实的琵琶课程教学问题,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新时代的琵琶课程教学模式。高校教师应该在正确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发挥好自身示范引导作用,聚焦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和教学形势的发展浪潮,不断调整和改良自己的琵琶课程教学策略,做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汤扬.美育视域下高校琵琶教学与实践创新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03):133-138.
[2]周南.创新人才培养视阈下高校琵琶演奏教学改革探讨[J].东方藏品,2018(03):71+73.
[3]王婧怡.论音乐美学思想指导下的琵琶教学演奏实践[D].江西师范大学,2013.
[4]童莹.高校琵琶教学的审美能力培育与优化研究[J].北方音乐,2018,38(11):146+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