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猪八戒作为《西游记》中的重要角色之一,其憨态可掬的喜剧性格家喻户晓。然而细究这种喜剧性格,我们会发现猪八戒身上蕴含着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典型的小农意识。
作者:曹多,湖北大学文学院。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性格颇具喜感,具有很多与小农意识相契合的特点:他好吃懒做、胆小怕事、明哲保身、贪生怕死,可以说,农业性格的局限性在他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些文化性格的可爱与不可爱之处,都是人类最质朴的欲望表现,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而这也恰是猪八戒形象的可贵之处。
所谓小农意识,指的是农业社会的生产者为满足个人温饱,在一小块地上自耕自作,无约束、无协作、无交换而长期形成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宏观背景上,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单一、生产布局分散、生产力低下、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和文化禁锢,植根于这种农业文化背景的农民性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样近乎封闭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自给自足的田园经济生产格局使家庭与家庭之间缺乏必要的经济往来与沟通,于是在农民群體中就逐渐产生了以小富即安、圆滑世故、自由散漫等为主要特征的小农意识。在思维方式上,由于自然经济的规模狭小,导致人们的活动范围狭窄和认识水平低下,思维方式具有经验性、直观性和不系统性。人们长期浸润在这样的环境之中,便孕育出了与之适应的农业文化性格。
一、小富即安、恋土重迁的乡土意识
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奴隶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土地国有,归于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是对这种制度的生动诠释。春秋之后,礼崩乐坏,加之社会生产力发展,原有的土地制度遭到破坏。当新兴的诸侯王盘踞在他们分封的领土上之后,就随之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此后,土地私有制便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这直接导致了“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社会悲剧发生,土地兼并乱象迅速加剧。农民的身份变成或是占据少量土地的自耕农,或是依附于大地主阶级的佃农,当然还有完全沦为地主已附属的农奴。这样的身份属性决定农民只能通过自给自足的方式生活,逐渐形成了男耕女织的家庭结构。所以,一代又一代的生产者将土地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和生存保障,土地成为了农民重要且唯一的生产要素,成为了农民的命根子。于是,安土重迁、小富即安、自给自足的意识便开始形成:他们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风调雨顺,也不必追求过于富足的生活,只求自给自足,有比较稳定的经济和食物来源即可。对照《西游记》,不难发现,猪八戒是最符合这种特点的形象。
(一)小富即安
首先体现在他的“生活哲学”上。其实,猪八戒的生活理想就是追求逍遥快活。他本是掌管天河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仙子被玉皇大帝贬下界来,错投猪胎,蒙观音菩萨点化,跟随唐僧西天取经。既是猪胎,那猪八戒自然每天最关心的就是温饱问题。因此,猪八戒的内心既没有崇高的英雄主义,也没有什么遥远的乌托邦理想,最重要的就是自己生活的逍遥快活。唐僧或许会为别人的家长里短担忧不已,但对猪八戒而言,潇洒的生活就是他的人生信条。他对取经的期待值并没有多高,不求通过取经教化众生,而只是把其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猪八戒总能苦中作乐的原因就在于,他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消解了取经这样的崇高目标。在骨子里,猪八戒就没有立地成佛、普度众生的愿望,因此他的决心并不特别坚定,顺理成章地也就“得逍遥处且逍遥”了。如第三十二回,孙悟空遣猪八戒前去巡山,八戒心中本不情愿,但又畏惧孙悟空的恫吓,只得前往。但老猪“只见山坳里一弯红草坡,一头钻得进去,使钉耙扑个地铺,縠辘的睡下”,早就把什么巡山重任抛到九霄云外去了。睡前还不忘打趣一下孙悟空:“快活!就是那弼马温,也不得像我这样自在!”可见,猪八戒乐得逍遥自在,幸福只是解决温饱,和精神崇高与否并无关系,仅有一顿粗粝、一弯草坡也乐在其中。
另外,猪八戒有他的“保命哲学”。如第二十一回,猪八戒就道出了他的人生哲学:“老猪学得乌龟法,得缩头时且缩头。”用自嘲的方式道出他的处事原则,足见猪八戒身上独具幽默感。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幽默是自尊、自嘲与自鄙之间的混合。”猪八戒具有这种在任何场合都能够戏谑自尊,并且用自嘲的方式表现幽默感的能力。不论面对何种困难,猪八戒的第一要务都是“保命要紧”,这样的“后退主义”人生哲学和孙悟空的个人英雄主义形成了鲜明反差。也正是因为猪八戒奉行这样一种“保命哲学”,他才能够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取经路上的一切艰险。
总的来看,这种小富即安的生活方式似乎也有不少的弊端,而对于“胸无大志”的猪八戒来说,却在他身上转化为了一种可爱憨厚的特质,增添了他性格中的喜剧性。
(二)恋土重迁
自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潮流落定以来,儒家传统封建思想的约束逐渐根深蒂固。对于自给自足式的小农家庭来说,安土重迁的思想也随之传承下来。“父母在,不远游”成为家庭生活的一条铁律,“家”的概念随着“家天下”和世袭君主制度的强化也成为古代社会内心的文化归属。古代农业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起居有定。倘若没有重大的战争、天灾或者其他意外,农民是很少迁徙的。久而久之,人们对变革创新就具有一种天然的抵触和排斥,并逐渐养成慎终追远和崇古拒新的文化心态,安土重迁的习性和安常守故的民族性格也就逐渐培养出来了。长此以往,人们追求稳定与安宁,逐渐消磨了创新精神和开拓欲望。
猪八戒何曾不是一个恋家的人呢?在追随唐僧西天取经之前,猪八戒本是被高家招赘的女婿。虽说其相貌丑陋,但是也好歹有一份稳定的家庭生活和一处居所。何况猪八戒力大无穷,干农活更是一把好手。高老太公说他“一进门时,倒也勤谨:耕田耙地,不用牛具;收割田禾,不用刀杖”。就连猪八戒自己也说“我也曾替你家扫地通沟,搬砖运瓦,筑土打墙,耕田耙地,种麦插秧,创家立业”。如此看来,猪八戒在高家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他虽然在取经路上时常偷懒,但是想当初在高家干活的时候,却绝无半句怨言,是实打实地卖力气。可见,猪八戒已经把高老庄当成了他的归宿,在和高翠兰的三年的夫妻生活之中,虽说暮来朝去,但将就过这种稳定的生活也未尝不可。而远行跟随唐僧取经无疑打破了这种稳定状态,对已经有家室的猪八戒而言当然是一记重锤。所以在离开高家的时候他依旧说:“丈人啊,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与你做女婿过活。”
综上,猪八戒和普通农民的心理是一样的,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他人生的最高理想。所以,他表现出极不情愿的情绪也就不难理解了。即便是已经到了天竺国,灵山在望,玉兔精变化而成的假公主扔绣球招赘唐僧,八戒依旧想念那个他生活了三年的高老庄:“送行必定有千百两黄金白银,我们也好买些人事回去,到我那丈人家,也再会亲耍子儿去耶。”纵观《西游记》,每次一到紧要关头,猪八戒都会撺掇着分行李回高老庄。因为他对那个能过富足、安稳的小日子的高老庄始终有一份执念。
二、自私狭隘、圆滑世故的处世性格
(一)自私狭隘
由于生产以家庭为单位展开,那么大多数农业生产者的第一要务当然是以自家的土地为重。若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就可能出现“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因此,小农个体之间、小农家庭之间的隔膜就会越来越深,这样的隔膜就更加强化了小农自私、狡黠、狭隘的性格特点。猪八戒的性格特点,是符合这些小农意识特征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猪八戒的私心很重。前文提到,他一直堅持“保命哲学”,取经之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每到临危之际,猪八戒总是先考虑自己而不为大局计,经常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只求自保,不想冒风险。如通天河大战鲤鱼精时,孙悟空和猪八戒就分别变化成陈家的童男陈关保、童女一秤金,在被端去做祭品之前,猪八戒就说:“知他怎么吃哩?如先吃童男,我便好跑;如先吃童女,我却如何?”可见八戒早都已经把退路想好了,孙悟空一直把猪八戒叫作“呆子”,其实这呆子却一点也不“呆”,当妖怪说他今年要先吃童女、再吃童男时,八戒就立刻慌道:“大王还照旧罢,不要吃坏例子。”言语间都透露出小生产者的自私狡黠和狭隘。
正是因为这样的自私狡黠与狭隘,猪八戒缺乏一种为大局计的大局观,这种狭隘的眼光和自私的性格也是他滑稽可笑性格的重要成因。再如第三十二回,孙悟空派猪八戒前去巡山探路,谁知这呆子一转眼就找了一弯草坡饱睡了一觉,睡醒之后还在心里算计着如何蒙骗唐僧:“我这回去,见了师父,若问有妖怪,就说有妖怪。他问甚么山,我只说是石头山。他问甚么洞,也只说是石头洞。他问甚么门,却说是钉钉的铁叶门。他问里边有多远,只说入内有三层。问门上钉子有多少,只说老猪心忙记不真。此间编造停当,哄那弼马温去!”可见狡黠的八戒倒还颇有心计,误了事之后还不忘编个谎话骗唐僧一众,令人啼笑皆非。
(二)圆滑世故
猪八戒的小农性格的另外一个表现,就是猪八戒的圆滑世故和左右逢源。所谓“圆滑”,是指“形容人善于敷衍讨好,不讲原则”; “世故”的意思则指“处事圆滑,不得罪人”。圆滑世故,是一种独特的处世哲学,这种哲学的主要表现就是“人们在公开场合总是不愿意表现自己的真实欲望,而试图用符合社会道德的标准的言辞把自己包装起来”。虽没有多么高深,但是若想学得精髓,倒也非易事。但猪八戒却将这种处世哲学展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猪八戒的语言和行为,我们会发现他熟练掌握了一套完备的圆滑世故的话语体系。因此,猪八戒比任何人都会讨巧,也能迅速取得唐僧的喜爱和信任。这在《三打白骨精》一回里表现得尤为突出,当孙悟空连续打死白骨精变化的三个角色之后,猪八戒就开始多次在唐僧耳畔挑唆,唐僧也三番两次地听信他的谗言:“果然信那呆子撺唆,手中捻诀,口里念咒”“唐僧果然耳软,又信了他,随复念起。”可见,孙悟空被唐僧赶回花果山,猪八戒的挑唆是导火索。可是在孙悟空回到花果山之后,师徒三人就遇见了黄袍怪,黄袍怪法力高强,无奈之下,猪八戒又去请孙悟空回来降妖除魔。可是,被赶出来的孙悟空哪里能够轻易跟他回去呢?这时,我们就可以看出猪八戒左右逢源的圆滑本性了。八戒到了花果山之后,先是一派花言巧语:“师父在马上正行,叫声‘徒弟,我不曾听见,沙僧又推耳聋,师父就想起你来,说我们不济,说你还是个聪明伶俐之人,常时声叫声应,问一答十。因这般想你,专专教我来请你的。万望你去走走,一则不孤他仰望之心,二来也不负我远来之意。”见悟空不理会,八戒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遂抓住孙悟空疾恶如仇、自尊心极强这一特点猛烈进攻,在心里忖度道:“请将不如激将,等我激他一激。”于是便说:“他若来,我剥了他皮,抽了他筋,啃了他骨,吃了他心!”这一激将法果然管用,气得孙悟空抓耳挠腮,暴跳如雷,即刻与猪八戒去降服妖怪。看来,孙悟空虽然神通广大,可是由于其性格过于耿直,往往出力不讨好,而猪八戒却精通圆滑世故之道,有时能收获“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可见,熟谙世故人情,是猪八戒独有的特点。在取经路上,面对形形色色的人或妖,他往往能够以这种别样的“智慧”,巧妙地化解众多磨难,这也是猪八戒性格之中最讨喜的一笔。
三、自由散漫、是非淡薄的生活观念
(一)自由散漫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生产者的生产活动是典型的个体行为。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几乎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土地、农具等生产资料都是属于个体的,这就给农业生产者以很大限度的自由。长期习惯于这种生活节奏,没有外在约束,内在约束也就自然松懈了许多,也就孕育出随心所欲、自由散漫的小农意识。长期受到土地私有观念的浸润,加之分散耕作的客观条件,使得古代农民阶级带有鲜明的非组织观念和个人主义、绝对平均主义等狭隘观点。
正是因为猪八戒这种自由散漫的本性,导致他在取经路上屡次因好色而误事。自东土大唐到西天灵山,此去十万八千余里,本就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和决心。何况猪八戒又是集兽性、人性为一体的形象,加之凡心未泯,好色成性,取经之路就愈是弥足艰难。第二十三回,师徒四人行至西牛贺洲地界,看见由黎山老母变作的妇人与由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变作的三位女儿,八戒就“心痒难挠,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针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听到这家想要招赘一个女婿,尽享荣华富贵,但是看这唐僧却不做理会,立刻就慌了神:“师父!这娘子告诵你话,你怎么佯佯不睬?好道也做个理会是。”后来看这师徒三人并无此意,这八戒便索性到后院求婚去了,甚至还放出“不用商量,他又不是我的生身父母,干与不干,都在于我”的话来。显然,他已经将佛法的清规戒律抛掷于九霄云外,完全随心所欲了。
猪八戒的自由散漫,还体现在作為出家人的他意志不坚,总想着半途而废。第九十三回,师徒一行到了天竺国,唐僧被公主绣球打中,要招为驸马,八戒听说之后,捶胸道:“早知我去好来!都是那沙僧惫懒!—— 你不阻我啊,我径奔彩楼之下,一绣球打着我老猪,那公主招了我,却不美哉,妙哉!”其“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可见一斑。又如其在取经之路上经常插科打诨、偷奸耍滑,不顾场合,丧失佛家礼仪。第九十四回,天竺国王招待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酒足饭饱毕,八戒“呆性发作,应声叫道:‘好快活!好自在!今日也受用这一下了!却该趁饱儿睡觉去也”。还搬出他那一套“吃了饭儿不挺尸,肚里没板脂”的歪理,来为自己辩驳。难怪被沙僧笑道“二哥忒没修养”,也被唐僧训斥“这夯货,越发村了”。这“越发村了”四个字,是对猪八戒身上自由散漫的小农气息的最好总结。
(二)是非淡薄
猪八戒总是善于制造矛盾、搬弄是非,也在取经之路上不断制造小插曲。给唐僧吹一吹耳边风,便能蛊惑军心。颇为典型的就是三打白骨精一回:那白骨精变化多端,欲擒拿唐僧食其肉,分别三次变作村妇、老妇和老者三个形象,但俱被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一识破,皆被打死。可猪八戒以为孙悟空真的错杀了无辜,多次挑唆唐僧:“哥哥的棍重,走将来试手打他一下,不期就打杀了;怕你念甚么《紧箍儿咒》,故意的使个障眼法儿,变做这等样东西,演幌你眼,使不念咒哩。”“师父,他要和你分行李哩。”“好行者!风发了!只行了半日路,倒打死三个人!”“师父,他的手重棍凶,把人打死,只怕你念那话儿,故意变化这个模样,掩你的眼目哩!”唐僧果然听信了猪八戒的挑唆,遂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倘若没有猪八戒的挑唆,或许也就不会有这场风波,唐僧也能少受些痛苦。总之,猪八戒经常在唐僧面前挑唆孙悟空的不是,其原因大都是以泄私愤,挑唆唐僧念那紧箍咒,有时甚至会有“把猴子的脑浆勒出来,方趁我心”这样极端的想法,其小肚鸡肠、是非淡薄的心胸纤毫毕现。
再如“大闹五庄观”一难,猪八戒也是将“挑唆”功夫发挥得淋漓尽致。唐僧四人路过五庄观,两位童子特将观内特有的人参果献与唐僧品尝,谁知唐僧不认得这人参果是何物,动了恻隐之心,再三推脱不食。猪八戒嘴馋,就怂恿孙悟空去园内偷几个人参果:“那童子老大惫懒,师父既不吃,便该让我们吃,他就瞒着我们,才自在这隔壁房里,一家一个,啯啅啯啅地吃了出去,就急得我口里水泱。——怎么得一个儿尝新?我想你有些溜撒,去他那园子里偷几个来尝尝,如何?”这才引发出后来的许多祸事。两位童子发现之后,多骂了师徒四人几句,孙悟空一时恼羞成怒,便去后院推倒了人参果树。镇元大仙回来便抓住唐僧四人,后与孙悟空协商,若孙悟空能医得树活,他便放了唐僧、猪八戒、沙僧三人。这猪八戒此时又不明事理,开始挑唆搬弄是非:“甚么鬼!这叫作‘当面人情鬼!树死了,又可得医活!他弄个光皮散儿好看,者着求医治树,单单了脱身走路,还顾得你和我哩!”可见,这八戒真是“好心当作驴肝肺”,这时还在挑唆搬弄是非。
四、结语
综上,作者对猪八戒性格“村气”的刻画,显然受到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小生产者的影响。明代中后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调整与变化,对外打开了大门,城市手工业崛起,商人、手工业者遂成为新兴的市民阶层。一些封建礼教的束缚开始逐渐被冲破,社会逐渐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丰盈和享受。作者受到这样的社会思潮的影响,当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样的特点嫁接到猪八戒这一人物形象上,使得传统的具有小生产者气质的猪八戒的人物性格更加丰富。
猪八戒身上的“村气”,一方面是小农意识自私自利、自由散漫、小富即安的典型体现;另一方面也倾注了作者对中国社会封建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蔑视。猪八戒作为《西游记》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也是明清小说人物形象从扁平到圆形的过渡,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参考文献
[1] 吴承恩. 西游记[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 何锡章. 幻象世界中的文化与人生——《西游记》[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 袁银传. 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M]. 武汉:武汉出版社,2000.
[5] 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6] 钱穆,叶龙. 中国经济史[M].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
[7] 马跃. 猪八戒形象的文化意蕴及理性思索[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06(4).
[8] 曹炳建. 世俗化的喜剧形象与国民的隐显人格(下)——《西游记》猪八戒形象新论[J].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9] 张琳. 小农文化心态的形成及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J]. 哲学动态,2012(12).
[10] 袁贵礼. 浅论传统农民忧患意识之境界[J]. 河北社会科学,2010(1).
[11] 王方钊. 论猪八戒形象的“三性合一”特色[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5).
[12] 杨正先. 猪八戒色情的农民本质及市民意识[J]. 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3(4).
[13] 张柠. 西天路上的猪八戒:论俗人之乐[J]. 小说评论,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