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比较视角看东亚朝贡体系的内涵

2023-06-25 16:07刘斯琦
秀江南 2023年4期
关键词:朝贡道德体系

朝贡制度由中原王朝发起,旨在通过恩威并济的手段,让周边的朝贡国认同受贡国权威,遵守朝贡规范,从而形成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这一政治秩序以中国为中心,被称为朝贡体系,构成古代东亚地区秩序的重要部分。与西方的条约体系相比,朝贡体系虽然也表现出“中心-边缘”的模式特点,但实质不同,内涵各异。

朝贡制度的历史沿革

朝贡制度是朝贡体系的基礎和核心,梳理朝贡制度的具体内容十分必要。目前发现先秦时期出现了朝贡制度雏形。朝贡之“朝”,指的是诸侯朝见天子;“贡”,指的是诸侯向天子进献物品。相传商初大臣伊尹便开始制定四夷献令,规定周边国家进献的礼品。秦汉以后,海外各国的朝贡活动日益增多,朝贡制度进一步完善。秦朝统治时间不长,分封制被废除,郡县制被推行,海外朝贡未记录在册。

中央集权制国家在两汉时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朝贡制度逐步建立。《淮南子》“原道训”称:“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当时有很多东南亚国家来华朝贡。魏晋南北朝时期,尽管中国长期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综合国力远逊于秦汉,但各割据政权仍不忘封建华夷的理念,并借助外夷之手构筑封建正统,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如南朝萧梁政权采取积极的外交政策,大力发展对外关系,欢迎各国朝贡。《梁书》卷五四《诸夷列传》记载了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情况,“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职贡,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梁元帝萧绎亲绘《职贡图》卷,凡当时在中国朝贡的外使及各国的有关资料,都囊括其中。

隋唐时期,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提升。尤其是唐朝,中外交流前所未有的发达。为了应对越来越多的朝贡国来华朝贡,唐朝中央设立了鸿胪寺,专门负责接待来自各地的诸藩朝贡。唐朝时期,来华朝贡的东南亚国家比前代大幅增加,超过二十个国家到访。自秦汉到隋唐,朝贡制度已经逐渐形成规模,东南亚各国来华朝贡拥有着悠久的传统。然而,朝贡体系并未形成完整的规模,相关制度也并不十分完善。

宋朝时期,海外诸国朝贡络绎不绝,据《宋会要辑稿·蕃夷》记载,与宋朝建立朝贡关系的国家共有26个,入贡次数为302次。东南亚国家如交趾、占城、三佛齐、真腊等国与宋朝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若从入贡的次数考察,北宋前期太祖、太宗和真宗三朝最为密集。史载:“二圣(太祖、太宗)以来,四裔朝贡无虚岁。”元代则是中国历史上朝贡制度发展的繁荣时期。地跨欧亚的元朝创造了优越的地理条件,加之元世祖积极推行外交政策,使得海外各国与元朝建立了以朝贡关系为主要纽带的外交关系。元朝初期频繁向海外派遣外交使节,主动与各国建交并接受各国朝贡,推行了高度开放的对外政策。

明朝在对外政策特别是海外、东南亚政策方面相对保守,相较于元朝更加注重自己的封建正统地位,大力强化朝贡制度,将中国古代的朝贡制度推上了巅峰。与前代相比,明朝将朝贡与贸易挂钩,只有进行朝贡,才能开展贸易。此外,明朝对礼的作用也更加注重,外国使节到京后需要进行一系列烦琐的仪式。在明太祖的治国理念中,“礼”是根本,“礼者,国之防范,人道之纪纲,朝廷所当先务,不可一日无也”。外国使节到京后要对皇帝行三跪九拜大礼,站在规定位置接受赐封、宴请等,不可越雷池半步。到了清代,虽然基本沿袭明朝做法,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朝贡制度开始衰落。清朝的朝贡国数量锐减,数量不到明朝时期三分之一,政府对外国朝贡态度也趋于消极。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朝贡制度逐渐瓦解。

比较视角下朝贡体系内涵辨析

总体而言,朝贡制度自古有之,在隋唐以前初具雏形,宋代以后逐渐完善并走向巅峰,但清朝后期受到西方列强侵略以及国内政局变革的影响,朝贡制度式微,朝贡体系逐渐瓦解。

朝贡体系是古代中国从先秦时期逐渐形成的以中国中原地区政权为中心,与周边地区互动的国际体系。然而,同一时期的西方也形成了“中心-边缘”结构的条约体系。三十年战争后,欧洲各国于1648年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条约体系由此开启。随着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张,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通过战争等方式与中国订立许多条约,把中国强行拉入了条约体系。那么为何朝贡体系不能被西方接受呢?朝贡体系为何只能产生于古代东方的土壤而非西方呢?在梳理朝贡体系的历史变迁之后,笔者探究了东亚朝贡体系不能在西方世界产生的内在原因,对此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分析。

对人性的不同评价:原罪说与性善论

东亚朝贡体系和西方条约体系作为两种不同的国际体系,在其关注的核心问题上有着相似之处,即将人作为关注的核心。然而,由于不同文明对人性的认知差异,这两种体系在人类情怀和价值判断上产生了显著的差异。

在基督教-希伯来文明中,人性被定义为生而有罪,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信仰耶稣来获得拯救。基督教强调人类天生有罪的本性,将人类的堕落视为原罪,并认为只有通过信仰和神的恩典,人们才能摆脱罪恶,获得永生。这种观点反映了基督教文化对人性脆弱性和对罪恶的关注,同时强调了个人与神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观念下,很难自发认识到人性的积极方面,也难以建立强调“仁”和“礼”的朝贡体系。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性本善占据主流地位,强调人的价值和高尚德行。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强调放下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充分发挥人的创造力。儒家强调人性本善并致力于发扬内心高尚的德行,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社会和谐。佛教则强调自性之中含有佛性,通过修行和悟道,人们可以从尘世的痛苦中挣脱出来,得到解脱和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些观点为构建朝贡体系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朝贡体系是以中央王朝为核心,周边国家向中央国家朝贡并获得保护和贸易利益的国际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中国作为中央王朝,以其独特的文化观念塑造了朝贡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性本善观念强调了人的尊严和价值,使得中国在对待朝贡国家时更加注重平等、和平与互惠的原则。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儒家和佛教思想,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修行的重要性,为朝贡体系中的国家之间互动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不同:立约成法与道德约束

西方社会通过法律制度规范个人行为,确保社会的稳定和秩序。西方学者如霍布斯、洛克和孟德斯鸠等,强调社会契约、法律和国际法的重要性,旨在保护个人的权利和維护社会秩序。这种观点认为,人性本恶,人们倾向于追求自身利益,因此需要制定法律规则约束人的行为,以避免混乱和冲突。西方社会通过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为社会成员提供了明确的行为准则,并通过法律的强制力确保这些准则得到遵守。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将人性本善视为最高的政治文明价值准则,通过道德约束维护社会秩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思想对社会秩序的维护有着重要的影响。道家注重无为而治,倡导让百姓自治,通过放下欲望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来维持社会秩序。儒家强调仁政和以德治国,通过培养人的德行和道德品质,以及强调家庭和社会的和谐来维护社会秩序。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约束的重要性,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和个人自律,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东西方社会在维护社会秩序的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西方社会注重法律制度和个人权利的保护,强调自由和竞争。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道德约束和以德治国的方式,倡导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和社会和谐。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在东西方社会的思想体系和行为规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响着两种文化的社会结构和发展方向。

原子式个人利己主义和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集体主义

基督教文明将人性定义为恶,认为每个人都有原罪,并相信只有通过信仰上帝才能获得救赎。基督教注重末日审判和终极救赎的概念,认为在世俗世界中无法无条件地实现幸福,而信徒最终会在上帝那里得到救赎。基督教强调个人的救赎和个人利益的维护,体现了一种原子式个人利己主义的倾向。信徒通过对上帝的信仰来追求个人的救赎,将个人的利益置于关注的核心位置。这种思想观念在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中得到了强化,其中资本逻辑成为核心,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抽象化,否定了人的价值,将利益追求置于中心地位。

相比之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宗法道德,主张家国一体,通过道德感化和礼法约束百姓来维持社会秩序。儒家的伦理准则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强调人际和社会关系的处理,构建了家国一体的社会图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了道德伦理的重要性,试图建立一个以道德为核心的和平社会,也为朝贡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这些思想观念在朝贡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国家间的和平相处提供了指导原则。

结 语

毋庸置疑,朝贡体系作为近代以前东亚最主要的世界体系,为维护东亚地区秩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历史沿革看,朝贡制度的雏形可以追溯至先秦,到隋唐时代已初具雏形,宋朝之后逐步发展并到达巅峰,清代后期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国内国际形势的冲击,朝贡体系逐渐走向没落。朝贡体系之所以无法在西方生根发芽,原因有三:一是东西方对于人性的不同认知,二是东西方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不同方式的选择,三是东西方存在以利益为上的个人主义和道德伦理为核心的集体主义的争论。以儒家传统思想为底色,朝贡体系的“德化”倾向在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脆弱性,面对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没有做出坚决的反击,而是将这些“未开化”的外夷归为“禽兽”了事,只是维护儒家正统在东方文明世界的地位。这一内在困境也直接导致了朝贡体系走向分崩离析。

(刘斯琦,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专业)

猜你喜欢
朝贡道德体系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二元并存,多层参差:探寻两宋时空交错朝贡运行之力作
——黄纯艳《宋代朝贡体系研究》评价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
明代蒙古朝贡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