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研究

2023-06-25 16:05王卓
传承 2023年1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摘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该文以广西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为例,总结该县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的实践机制。为保障在政策上的衔接性,研究发现:该县通过划分试点示范区,形成以乡村产业发展机制为核心,改善乡村治理机制为基础,数字乡村发展机制为保障,促进农民增收机制为目标的衔接机制。最后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即加强地方政策顶层设计,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脱贫工作队伍的接续奋战等,推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综合性改革

[基金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典型案例调查研究”(22FMZ02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项目)“乡村振兴进程中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功能拓展研究”(22XKS004)

[作者简介]王卓(1988—),陕西西安人,广西民族大学海洋与生物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民族教育学。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16

一、问题的提出

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基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战略路径上具有接续性,脱贫攻坚阶段,基层政府展开了全面性、持续性的社会治理运动,并且解决了大量乡村发展的基础性问题。脱贫攻坚阶段以压力任务型为主要治理方式,使得农村治理成效得到质的提升,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部分脱贫地区存在自然区位条件差、交通落后、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能力弱等状况,在部分民族地区还出现了脱贫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双重困难。广西蒙山县大力发展丝绸生产、养蜂等特色农业,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脱贫攻坚工作不但提高了脱贫地区的自身发展能力,而且缩小了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提升了百姓的生活幸福感。乡村振兴是对脱贫攻坚成果的继承和新阶段的发展,乡村振兴阶段主要以发展型治理为主,因而更加注重人力、土地、产业、社会、农村等多方面的互动过程。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相容,所以乡村振兴在衔接期间延续了脱贫攻坚的多维任务。广西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的建设,通过政策衔接、规划治理的方式对乡村社会进行综合性的治理,基于脱贫攻坚现有的成果上,擘画乡村振兴蓝图。

我国在2020年顺利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有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范规模性返贫提供了政策推力。2018年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明确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相应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1]。国内学界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理论作了论述,贾晋等从共同的理论渊源和深刻的内在联系讨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内在逻辑[2],豆书龙等从基层实践现实需要、制度衔接理论诉求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三个层面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必要性[3]。张琦从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三个维度分析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意义。二是实践路径方面,有学者提出要认真总结好脱贫攻坚过程“五个一批”“驻村第一书记”等经验做法,从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和乡村“五个振兴”角度去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4],也有学者从地域分异理论、新内生动力理论、区域发展阶段理论、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等方面构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和衔接机制,从不同学科知识的角度为乡村振兴实践路径提供了多学科支撑。

综上所述,大多数学者是从理论维度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行探讨,而较少从具体实践层面探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广西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具有民族地区将资源、区位、生态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经验优势。广西蒙山县是广西发展的缩影,其作为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县之一,试点建设具有典型性,能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益经验。因而,本文以广西蒙山县为例,主要探讨以下问题: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逻辑是什么,两者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二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机制和实施路径在哪里。希望通过回答以上问题,能够拓展乡村振兴领域中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其他民族地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路径提供参考。

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机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关键点在于厘清两者怎样衔接的问题,在基层具体实践中需要充分考虑的是政策的执行和落实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主要从广西蒙山县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出发,探析该县基层政府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中,如何通过规划试点区建设补齐脱贫攻坚过程中的各个短板,缩小城乡差距,使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真正落地。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践机制进行阐述,并为提出有效衔接路径奠定基础。

(一)补齐产业短板: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机制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产业体系薄弱一直是民族地区乡村产业发展的难题,乡村产业内生动力不足,对外界依赖性较强,难以更好带领农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在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试点区建设重点在于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整体规划重点在于加强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完善农业产业链。针对广西蒙山县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规模较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在规划治理过程中应更多关注产业的空间布局,广西蒙山县在获批试点区建设后,通过总结脱贫攻坚的实践经验和现有产业的雏形,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试点实验区的交通格局和项目分布情况,制定“一带两基地”的发展规划。“一带”主要是通过试点建设,沿着国道和高速公路辐射带动多个行政村落,根据村落产业发展不同,集中展示种养型、科技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两基地”主要是集中力量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打造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三产融合发展、农业品牌培育孵化等试点,以桑蚕品种改良、标准化桑园示范建设、桑蚕资源开发、休闲农业体验、乡村特色品牌培育和电商服务平台建设等项目支持试点经济的发展。政府确定产业发展思路后,以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维布局现代特色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为核心,深化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前端为企业提供降本提质的科技支撑,中间抓好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后端利用“互联网+”搞好多元化的市场营销,打造地理标志性产品的品牌优势,構建一体化的绿色生态农业全产业链。广西蒙山县从前、中、后三个方面出发,着眼于提高农产品的加工水平,完善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利益链,加快三产融合发展,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拓宽了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为了实现长效脱贫,蒙山县政府还着重培育现代农民,通过提升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水平,促使农民主动提高自身劳动技能,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农业的需求。在强化产业融合方面,广西蒙山县以“政府帮扶+社会资本”模式,有序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示范区建设,构建了相对科学的乡村产业发展机制。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广西蒙山县对产业发展进行具体细化,在发展产业过程中注重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发展,打造了生态友好发展型产业。

(二)补齐治理短板:构建改善乡村治理机制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改善乡村治理发展方式,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础。乡村治理主要包括公共服务、创新管理方式等。乡村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村民的切身利益,而创新管理方式是结合当地发展实际对基层治理探索的有效补充。第一,开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脱贫攻坚期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衔接期间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工程,对试点乡村开展了“三清三拆”项目,鼓励村“两委”领导班子带头干,重点清理村道、房前屋后以及池塘水沟的漂浮物和障碍物,对旧房危房、废弃养殖场所、露天厕所、违章建筑等进行拆除。第二,大力推动农村移风易俗改革。以乡风文明建设为抓手,建设“道德评议会”和“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试点村为先锋,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积分管理平台,将邻里互助、尊老爱幼、扶贫帮困、志愿服务等“民生事”纳入积分管理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实现乡村善治,提高村民的综合素质。第三,乡村“一站两网”全面监督。该县以新圩镇坝头村为示范点,推广“一站两网”的基层治理监督模式,使掌握公权力的行政人员始终处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以纵横交错的方式,积极探索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载体、新机制,不断提高政府的公信力。第四,打造“集群制”村屯和谐管理中心。通过引入网格化管理,村党支部对全村进行网格化管理,选择党员或先进代表担任“集长”,畅通党员群众的沟通渠道,记录群众诉求和化解邻里矛盾等,以村干包片包干的方式,打造多方共治的基层治理格局。第五,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通过深入挖掘、推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民俗活动和文化传承人的传承工作,开展体验式文化活动,促进文化传承与地方产业经济相结合,打造有内涵的文旅产品,增强民族文化的内生动力。第六,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对乡村非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推行“政府投入+村级集体经济”相结合的模式,优化资金投入比例,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对于乡村经营性的公共服务实施,通过“中央综改资金+村级集体经济+群众性支出管理”模式,对公共基层设施进行维护,以村民监督的方式,规范资金的使用。

(三)补齐共享短板:构建促进农民增收机制

农民作为乡村产业最大的利益相关者群体,是促进国民经济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过强化成果共享,构建促进农民增收机制,有助于改善农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环境,改变农民对产业融合的认识,激发其对产业融合的积极性。广西蒙山县针对农民收入较低、收入来源较为单一等问题,创新连农带农激励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启动优秀农民带头人项目和农业产业化联合项目,以建设试点区农民增收机制。首先,优化制度创新利益分配机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将利益分配重点进行适当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其次,完善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推行“公司+农户”的“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份分红”等模式,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适合农民的增收机制,将散户家庭小生产与村级集体经济连接起来,降低由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过高带来的增收风险。同时,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合作模式,深化农业全产业链的合作,抱团发展,降低风险,由农民合作社與企业联合运营,并签订相应的分红协议,以折股量化的方式壮大乡村经济的份额。最后,发挥农民主体地位,着力培养农民现代化。广西蒙山县以优秀农民“领头羊”为主要目标,吸纳退伍军人、农民党员等先进群体,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课程,通过政府组织知名学者、农林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等为其授课,培育一批掌握实用技术的、有较强经营能力的乡村产业带头人。此外,以村为单位,开展个体农民种植培养,帮助农民群体自主学习并掌握相应技能,进行创造性的农事生产,不断增强农民的政策法规意识、民主意识、市场风险意识和农产品质量意识,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责任意识的方面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四)补齐信息短板:构建数字乡村发展机制

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成熟,数字技术不断应用于农业产业各个环节,促进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在乡村治理的场域中,数字乡村的建设能够帮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打破技术信息的限制,而通过数字技术建构一个互动的公共空间,能够使多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因而数字技术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城乡资源优化和乡村经济结构转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阶段,各方主体合力,可依托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起数字新农村大数据平台,将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种、养、加、销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转型升级。同时,鼓励村经济合作联合社与当地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建设智能化大棚蔬菜种植示范基地,并同步搭建智能物联网系统平台和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软硬件设施。广西蒙山县针对当地特色产业进行精细分类,引进各环节机械化生产操作设备,搭建农产品交易溯源平台系统,实现农产品统采、统收、统销一体化查询,加快农产品数字化的进程,促进产业数据信息交流、协同和整合。广西蒙山县通过数字平台建设加快乡村文明建设,以移动智能手机为载体,在提高村民综合素质、多元化管理方面,搭建更具乡土特色的乡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中心,使协同治理、公共精神在数字空间中得以联结。全县以“数字技术+”的模式,对农村各类项目进行精准治理,使社会治理决策更加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有效保障乡村治理的良性运转。

三、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选择

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程中,广西蒙山县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提供了思路。乡村振兴涵盖产业、人才等方面,其战略重点是乡村治理深层次的问题,其任务是探索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的共性,并通过外在力量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调整为和谐统一的状态。而协同治理的本质是调适社会公共事务之间的关系,实现共同行动和资源共享的目标。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践中可从政策协同、产业协同、生态协同、文化协同、组织协同等方面探索两者的衔接路径。

(一)政策协同:加强地方政策顶层设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应完善分区引导、分类管理、分段评估等区域政策体系,加强政策落地化的效果。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要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5],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地方政府应以中央政策为抓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以宏观目标为统领,因地制宜制定地方政策,稳步推进国家战略转化为实践性的基层实践,为地方目标的实现提供政策顶层设计、政策工具、政策经费,实现宏观目标上的“殊方同致”。一是精准规划,擘画乡村振兴的蓝图。地方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精准规划,提高政策落实的成效。如为了打造特色化产业,可根据地区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同质化较高、发展条件较差的产业进行转型,并且投入相应的资金予以支持。二是以试点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地方政府应注重维护政策的稳定性,以国家战略政策的高位推动和地方政府的稳步推进实现双重发力,形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力机制。地方政府通过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关系、上下级政府关系推动试点示范区建设。在脱贫地区打造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水平的提升。此外,应加强试点示范区的工作安排,以明确的工作时间轴,分阶段、稳步推进试点示范区建设。三是强化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市—县—乡”三级工作机制和“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由县级乡村振兴办牵头具体负责具体工作。同时,加大当地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尤其是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主人翁意识和行动自觉。另外,整合资金投入和强化考核监督。如加大涉农资金的倾斜力度,灵活运用政策资金,打好政策的“组合拳”。对于地方工作开展要强化考核监督机制,以目标任务清单的方式对工作进展进行考评,将政策实施的广度和深度落到实处。

(二)产业协同: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产业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核心,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而产业协同往往会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实现乡村振兴,应该立足地域差异性和乡村产业多功能性,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的运作模式。首先,形成以“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金融+农民”的多方协作合力机制。以政府政策为引领、龙头企业资源为支撑、农民合作社为组织、金融为保障、农民为核心,实现多方合作共赢,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基础,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延长农业产业链作出更大的贡献。此外,针对我国传统农业边际产出总体不高,农业全产业链单节链盈利低下等问题[6],要大力促进内外部规模经济,高度协同上、中、下游各类生产要素,形成产业化经营,以纵向打通、横向协同的产业优势,推动农村农业的有效整合。其次,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由于我国地域差异性较为明显,极易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7]的特色产业发展体系。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期间,应以农村特色产业为着力点,努力延长农业全产业链,将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且通过现代营销手段进行宣传,同时将乡土文化内涵赋予农产品,大力扶持当地特色产业为地理标志性产品,让更多农户分享农业全产业链的收益。再次,引进相应农业科学技术。农村农业全产业链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粗放式的加工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多层次的需求,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模式能够契合新时代人民群众的消费理念。因此,通过引进农业科学技术,建设优良作物种子库,可以保证农作物品质。最后,建设农作物示范基地。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乡村产业基础好、基层组织战斗力强、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高的地区,建设农作物示范基地。农业集成示范效应明显,以基地为中心,引进农业科技,打造智慧农业生产园区,以“智慧農业+生态特色产业”为示范,引领新型农业种植、经营主体参观,以产业联动的优势,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

(三)生态协同:加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针对地方资源发展的情况,调整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加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生态协同作为基础性、支撑性的子系统,作为乡村振兴的基底,是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之道。在乡村振兴建设工程系统推进过程中,对自然资源保护方面,推行林长制,构建“县—乡—村—护林员”四级护林工作队伍,建立领导负责制责任体系,及时处理村民山林地矛盾纠纷,形塑生态保护意识,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把握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设立专项资金对林农进行生态补偿,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在水源保护过程中,应当对农业用水、生活用水、工业用水进行无害化处理后排放,对地表水和地下水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稳步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发展,以改善农村宜居环境为切入点,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机制,从农村垃圾处理着手,以村集、镇运、县级统一处理的方式[8],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处理,设立专项资金维护村容村貌。同时,对于农业产业废渣、废料等,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对农业产业的废弃物进行相应的生态处理后,再进行排放。另外,各村委应重视村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因而,应通过提高村民自身环保意识,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格局,把好“生态关”。村“两委”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必须坚持民生优先,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以设立环境奖励金、评比“最美农家院”、农村网格化管理等方式,促进乡村环境治理。

(四)文化协同:大力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乡村优秀文化让人记住乡愁,留住乡情,对乡村振兴“塑魂”,具有较强价值引领和价值导向作用。乡愁文化对人具有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以文化铸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我们做好文化协同保障,协同推进农村文化振兴工作[9]。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阶段针对农村传统陋习应予以政策引导,强力推行农村移风易俗,探索新时代联系、服务、教育、管理、引导群众的有效运行机制。第一,加强政策指导。各地区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关的取缔和奖惩措施,组织各级单位,以优秀乡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制订村规民约,并且以乡村“大喇叭”、签订责任书、倡议书等方式作出保证。第二,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引领作用。党员家庭应该以身作则,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破除一切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10],并且将党员行为以积分的方式加以规约,以典型模范的方式引领农村风俗的改革。第三,加强农村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村“两委”应定期开展各类活动,充分利用村中的公共基础设施,如开展乡村运动会、志愿者服务、理论宣讲、科技普及等,培育具有文明风尚的农村居民,使其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第四,建设乡村民俗文化馆。将乡村民俗文化馆建设纳入乡村发展规划,根据乡村发展的历史,对村史、村落文化特色资源进行收集,深入挖掘和推广当地的乡土文化,打造乡村民俗文化馆,增强子孙后代对乡愁文化的记忆,实现多主体共同推动中国乡愁记忆向纵深发展,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每个公民的文化自觉[11]。

(五)组织协同:推动脱贫工作队伍的接续奋战

2021年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型——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时间、工作安排、使命担当等方面进行无缝衔接。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因此,在稳步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也需要打造一支过硬的“三农”工作队伍。新时代背景下,农村社会治理必须围绕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目标,构建多方协同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伍,以形成高度紧密的协作关系,促进农村基层善治。落实组织协同工作队伍过程中,应该树立系统思维,对乡村振兴作出相应的规划。第一,加强组织领导的有效衔接。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鼓励脱贫攻坚工作队伍接续奋战,认真总结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有益经验,牢固树立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加强以党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12],着力培养思想过硬、能打胜仗的“三农”干部工作队伍。第二,完善相关政策体系。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工作队伍,必须从政策上落实相关的职能考核。通过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工作队伍政策,以政策聚英才,以政策宣讲的方式吸引从乡村走出去的人才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第三,构建相应的责任机制。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建立工作联动机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的要求,层层分解并落实改革任务,各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职,形成改革合力。第四,构建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为了有效保障专项财政资金和工作安排能逐项落实,建立月度、季度、年度监督考评机制。在资金使用方面,规范项目资金的审批程序,加强对农业企业主体的监督,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考评,构建乡村廉政监督工作站,减少实践过程中因行政人员的腐败造成工作阻滞。在工作落实方面,以干部自评和工作考评相结合,通过将工作绩效与个人发展相结合的方式,及时修正工作中的不足。

结语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研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实践中,应根据地方发展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顶层规划,总结具有地域特色的衔接经验,在变局中开新局,多措并举,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建设全国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广西蒙山县遵循着政策无缝对接、统筹推进和梯度升级的原则,为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魏后凯,姜长云,孔祥智,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权威专家深度解读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14.

[2]贾晋,尹业兴.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内在逻辑、实践路径和机制构建[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68-74.

[3]豆书龙,叶敬忠.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机衔接及其机制构建[J].改革,2019(1):19-29.

[4]张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基于贫困治理绩效评估的视角[J].贵州社会科学,2021(1):144-151.

[5]张鹏,刘承义.鞏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逻辑机理与实现路径[J].改革与战略,2021(7):88-97.

[6]李国英.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构建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19(10):34-40.

[7]姜霞.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模式、问题透视与发展思路研究:以云南省文山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5):250-253.

[8]孙旭友.垃圾上移:农村垃圾城乡一体化治理及其非预期后果:基于山东省P县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23-129+168.

[9]廖彩荣,郭如良,尹琴,等.协同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保障措施与实施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9(2):273-282.

[10]刘玄启,黎春丽.开展移风易俗 推动乡村振兴:基于广西德保县果甫村红白喜事风俗现状的调研报告[J].传承,2021(4):58-61.

[11]吴胜.以创办乡村村晚和乡村民俗文化陈列馆为突破口筑牢乡愁思想道德基础[J].中华文化论坛,2018(6):83-87.

[12]王雨,徐宁.自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内容与路径研究[J].传承,2022(1):101-107.

[责任编辑:余静]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