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晓明?席玉干
摘 要 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进程,留下了門类浩繁、数量众多的中华古籍与古旧书画,这些古籍与书画流传至今,年代久远,因为保存条件不佳或保管不善等原因,部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虫蛀和污蚀等,需要及时修复。这是一门技艺性极强的工作,需要修复人员长期的坚持与付出。笔者父亲毛俊义及另一位修复师杨来京曾在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多年,论文以他们的修复实践与感受为例,交流探讨古籍书画修复程序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处理技艺上的窍门,以期为修复人员提供一些实际借鉴,让破损的珍贵善本、古旧书画,通过修复能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
关键词 古籍;古旧书画;修复;技艺
分类号 G264.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23.04.011
Abstract The 5000 year historical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has left behind a vast and numerous variety of ancient Chinese books and paintings. These books and paintings have been passed down to this day and have a long history. Due to poor preservation conditions or poor preservation, some of them have suffered varying degrees of damage, insect infestation, and erosion, and need to be repaired in a timely manner. This is a highly skilled job that requires long-term persistence and dedication from repair personnel. My father, Mao Junyi, and another restorer, Yang Laijing, have been engaged in ancient book restoration at the Nanjing Library for many years. This paper takes their restoration practice and feelings as examples to exchange and explore some key steps and technical tips in the restoration process of ancient book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in order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restoration personnel, so that the damaged precious and ancient books and paintings can be restored to their rightful value through restoration, and continue to be famous for centuries.
Keywords Ancient books.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Repair. Skill.
0 引言
修复古籍书画需要古籍保护工作者常年不懈的努力和付出,需要针对不同的破损程度、材质等来制定不同的修补方案。修复工序复杂精细,会用到数十样工具,其中标书号、配纸、制糊、补洞、溜口、刷浆、裁齐、订线、压平……每一道程序都容不得一丝大意。如果这些破损古籍由于各种原因不被修复,我们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一本书那么简单,我们缺失的可能是一段历史。古籍修复作为一项复合型的技艺,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完善扎实的技艺传承,还需要有相当的文史底蕴,对古籍善本版本、纸张全面的了解和熟悉,更需要具备一定领悟、判断和创新融合能力。笔者父亲毛俊义及另一位修复师杨来京曾在南京图书馆从事古籍修复多年,本文以他们的修复实践与感受为例,交流探讨古籍书画修复程序中的一些关键步骤和处理技艺上的窍门,以期为修复人员提供一些实际借鉴,让破损的珍贵善本、古旧书画,通过修复能再现其应有的价值,继续流芳百世。
1 古籍修复基本法则与传承
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中著有:“前代书画,传历至今,未有不残脱者。苟欲改装,如病笃延医,医善,则随手而起,医不善,则随剂而毙”[1]。清代著名鉴别家陆时化在《书画说铃》中也著有:“书画不遇名手装池,虽破烂不堪,宁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压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灭其迹也。拙工谓之杀画刽子手。”从中皆可看出,古籍修复对修复者的技艺有着严苛的要求。破损的古籍书画,特别是一些珍品孤本,如果古籍修复者技艺不到家,宁可不修也不能随便乱修,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修复的基本功是古籍修复的重中之重。
古籍修复是一项复合型的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不仅要有完善扎实的技艺传承,还需要自身有相当的文史底蕴,对古籍版本知识、纸张鉴染有全面的了解和熟悉。传统的修复技艺要坚持,但也不能因循守旧,还需要具备一定领悟、判断和创新融合能力,有集百家之长,走融合发展的路子,再加上一丝不苟,缜密耐心的工作态度,才能使这门传承已久的传统技艺持续发展下去并走得更远。在这一方面,南京图书馆的杨来京老师从事古籍修复四十余年,可以说既传承于古籍修复技艺,又在集众家所长的基础上很好地将这一技艺传承了下来。
杨来京老师自1977年起,即师从笔者父亲毛俊义,学习古籍修复技艺。1979年他参加了中国文化部委托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古籍修复培训班(为期6个月),在此期间,他得到了上海图书馆赵嘉福等老师的悉心指导。1983年,被南京图书馆派往江西省图书馆,跟随张士达先生学习古籍修复6个月,在多名古籍修复老前辈的指导下,他集众家所长取自我之道,在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工作中独当一面,成为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领域的领头人。至2022年,他已从事古籍修复四十余年,修复古籍书画1万8千余册(件),为南京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2]。
鉴于杨来京个人修复技艺和实际工作需要,虽然已经退休,目前依然在为南京图书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进行“传帮带”。他经常说起与赵嘉福先生及笔者父亲在一起修复古籍的过往(赵嘉福先生与笔者父亲亦有同门之谊且关系甚佳)。他们一致认为,做一名合格的古籍修复工作者,对待破损的古籍书画,应有医者之心,必须具备炼石补天的妙技,又有心细如发的磨工,只有这样的匠手才能担起修复书画珍品的重任,方能不负重托。
2 古籍修复方案制定与前期准备
在古籍书画修复的过程中,初始就需要制定一套修复方案,这在修复程序中极其重要,它对于修复方式的选择和材料配制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要的就是对拟修复的古籍书画进行认真研究,了解其作品年代,所用材料的产地及主要成分,破损严重程度,前人修复用浆用料等情况,然后将拟修复古籍书画的名称、年代、级别、类别、尺寸、质地、来源等信息做详细记录和拍照,并以此制定出完善的修复方案,是用洗、补、揭、托、脱酸等办法,还是采用其它方式,要有个全面的了解判断,而后才决定选配什么样材料进行修复[3]。
2.1 配纸
配纸是修复书画的一个关键环节。对修补材料的选择,就如同我们以前补衣服一样,丝对丝、布对布,关键点是新纸要与旧页纸内在的平纹、斜纹相同,旧气相仿,颜色一致,不但厚薄粗细相吻合,而且经纬丝缕、帘纹走向亦要对应。
千百年来华夏造纸产地众多,各个造纸纺所用造纸原材料有其地方特色,再加上造纸工匠各自独特性的技艺手法,所造出来的成纸也是各有千秋、大不一样。做为古籍修复人员,不仅仅是手艺精湛,还需对古旧纸张的成分、原材料、出产地、制造年代都要有一定的了解。古旧纸张的鉴定,在刚入门前期要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后期则依靠自己对基本业务知识于平常工作中的日积月累。在修书前先断定纸张类型,然后把书籍小心拆开,迎光照看,仔细观察其纸张纹帘、色泽及柔韧程度,反复用手轻轻触摸,感受其厚薄及光滑程度,将这些在接触中发现的关键点,拍摄下来,记录下来,逐一比对类似纸张纹帘的宽窄、色纹的走向,直至选配满意为止。选配好的纸张要与原有作品纸张纹帘的宽窄、颜色相吻合,合适才是硬道理。这样的选纸方式比较费时,但对今后却大有益处。平时工作之余收集各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旧纸也很重要,古旧书店、古玩市场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地点。
2.2 染纸
纸张的颜色往往是最难相匹的,这就需要对选配好的纸张进行染色,使之与拟修复的古籍书画纸张相配。做旧纸张染料,最好选用茶叶、植物果实或矿物原料等天然产物,如非迫不得已,尽量不使用现代化工颜料,因为尚不清楚现代化工颜料中的添加剂对古籍书画纸张有多大影响或存在哪些隐患。如选用茶叶汁,加一丝墨汁调出的颜色会十分温润自然,染出的效果很棒,而且还经济实惠,用时可根据需求放到容器里煮,达到需要的颜色为止。
染纸的方法有多种,浸染是常用方法之一。把备纸放在盛有色水的容器里浸泡一段时间后,起出晾干便可使用。值得注意的是,在浸泡期间不要因为担心色度不够或色度过重,随意添加色汁或水,从而影响浸染效果。刷染也是经常会用到的方法,用毛笔或排刷,蘸色水在备纸上涂刷均匀。为防止着色程度不一致,建议多刷几张,晾干后选颜色最匹配的使用,余下的也不浪费,留着以后备用。其它还有拉染、点染等,到底用哪个方法,要根据古籍原本书页的实际情况及具体需求而定。有时生活中一些小小的、不起眼的印染知识,也能在染纸的过程中大放异彩。
2.3 清洗
霉变、虫蛀、生物污脏的古籍书画,修复时需要先行去污和灭菌杀虫。在去污和灭菌前,务必要仔细判断古旧书画的纸质成份和年代,以及纸张的松紧度(是手工纸还是机械纸)、受损的部位及损坏程度有多大。纸张是霉变还是脏渍浸污,是被鼠啮还是被昆虫侵蚀、虫粪污染,都要提前做出基本判断。在此基础上才能选出最佳应对方案,逐一清除污渍悉心调理。目前主流的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干刷法:用软毛笔和细毛刷轻轻刷除书页和画面上的灰尘、微生物痕迹。
(2)面团粘污法:对不能用毛笔刷除的虫卵、污渍,用带有筋道的、湿度适中的粗面团在书页和画面上轻轻搓揉,将肉眼所见污渍、微生物残留物吸附干净。
(3)剔刮去污法:用细刀尖、细针尖在不触伤周边页体、画体的前提下,把一些微生物粪便、黑点及破洞黑边,小心剔刮干净。
(4)熏蒸法:对书画进行杀菌灭虫处理,通常做法是将书画用白纸包好,放在蒸锅里隔水蒸熏半小时左右即可,也可以在水中投放一定比例杀菌灭虫药剂。
(5)洗书法:将水煮沸至80℃左右倒入长方型容器里,根据书页大小将五到十张左右的书页,先将一端先放入水中,并在容器内来回摆动进行晃涮。一端洗完再洗另一端,直到将渗透至书页里的脏污清洗出来。一批洗完再洗另一批,直至全书洗完。
(6)冲水法:在长方型容器内斜放一块木板,板上铺一张垫底白纸,将拆开的书页依次排在木板上。以壶盛水,煮沸70-80℃左右,由上而下地慢慢冲洗书页,用干净毛笔将明显污迹轻划,浸释污点,使污点随水洇开。
(7)淋压法:是将书画正反两面覆上干净绵纸,平铺于台上,喷湿后用80℃热水均匀浇撒在作品上,拿软毛排笔来回刷拭,挤压出脏水,再用白毛巾吸干水分。
(8)漂洗法:为达去污目的,对污迹浸色较深较重的书页可用漂白粉水漂洗,也可在清洗液里按比例添加一些碱、草酸、皂液等。具体添加哪些、比例多少,必须要在专业人员现场指导下进行,小心操作,谨慎对之。
总之,书画在冲洗之前,先观察其气色神态,如果色泽阴暗、霉气沉重,就要设法用水淋洗。但经水淋洗,也有会使书画受到损伤、影响其画质神色。有的书画作品用的是化学墨汁,遇水容易洇化;有的书画用色是矿物粉质颜料,遇水容易脱化;此外,由于书画色墨的颜色又有浓、厚、淡、薄之分,纸绢也有生、熟、松、紧、厚薄之别,因此一定要根据书画作品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能盲目操作。如果画面还算清明干净,建议不要轻易沸水冲洗,保持原貌为好。此外,用化学药品清洗字画古籍在修复理念中并不提倡。
3 字画揭裱技法及其运用
3.1 页画揭技法
“书画性命,全在于揭”,指的是前人装裱过的古籍书画,经过了若干年后,需要重新装裱修复。这类作品必须要先揭去覆盖在作品背面底纸后才能修复。
揭是一门细心活,一定要耐心细致。揭页之前,先平复好心气,调整好状态,一手轻轻按住书页,一手拿起小镊子缓慢翘起背页的一角,细提慢揭,这时手得稳,不能哆嗦,还要默默感受背页受揭起之力后的反应,如果感觉纸张要碎了,就得立即停下,换个角再试。书籍揭裱相对容易,但字画的揭裱较为复杂。现代书画装裱常规是拓一层,覆两层,纸质也易判断,揭起来比较简单,先二后一就行了。但遇到古字画揭裱,就不可以一上手就揭,因为我们对古纸厚薄程度不了解,对前人用浆材料我们也无法判定,装裱修复次数也无从得知,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工艺不知晓。关于地域差别这一点很重要,国家图书馆的杜伟生老师就曾经与笔者及杨来京老师一起探讨过南北方前人装裱的差异性,他认为南北方因为气候、地域的差别,装裱手法、用纸用料上浆情况的不同,区别很大。揭裱古画一定要准确判断画芯的材质。绢丝的画芯易揭。纸薄浆厚的最难揭,揭前备好若干方案,做到心中有底才开始启动,具体的做法是:将一张略大于画芯的皮纸,浮贴于洗过的画芯正面,然后画芯正面朝下,平铺在装裱台上刷平喷湿。北方装裱的古画湿度可以适当大一些,南方装裱的古画湿度就可以小一些。揭时要先从空白的边角下手,用手指按顺序轻轻揉搓,看搓出的部分能不能连成片,千万不能东揭一块西揭一块,以免产生揭漏、揭不净的现象,不能急于求成,要仔细观察其旧浆与纸粘连情况以及破损程度,如遇破损画芯,更要慎之又慎。快揭到破损画芯时,就不能再揭了,要用毛笔蘸浆复原破损之处,补纸填缺,揭干净修好缺损后再托纸上墙。这个过程要求修复工作者胆大心细,对揭、揉、搓、捻的技法运用娴熟。有时一天完成不了,为便于第二天继续揭裱,必须要用湿白毛布盖在画芯之上,保持对湿度的控制,不让水分蒸发太快影响后续的揭裱。
3.2 修复粘补技法
修复的基本功首先在于补洞。将书页反铺在工作台上,一手持纸,一手拿干净蘸浆的毛笔,将纸一角铺于洞上,以湿笔一点,立即用一指按住湿纸,一手则迅速拉提紙,湿纸在穿洞处形成断补。如此补完每个洞,补洞工序就算做完了。如遇洞眼过多,无法一一洞补的,则采用整纸托裱的方法,使之洞补页牢。这个看似简单的操作,却是古籍修复的基础,只有沉下心思,踏实坐稳冷板凳,凭着眼力、手法和浆糊的完美结合,贴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粘合的天衣无缝,体现出一个古籍修复人员应有的功底。
对于古籍书画的修补,打浆糊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修补古籍书画需要使用裱褙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非常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新纸与旧页之间鼓出一点点浆痂,才能将新纸的纹理融入到旧页的气韵中。杨乃京老师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刚刚入门时,笔者父亲对其要求极为严格,他的规矩就是:欲学修复先打浆糊,洗浆、过滤、文火加料熬炼,每道工序必不可少。打好的浆糊先放入清水中养,当天按需从中取出调和使用。当天用过的浆糊,绝不第二天使用,因为调和过的浆糊经过一天的水分蒸发、灰尘污染,会导致粘合力下降。再一个规矩就是:不是特别腐朽纸张的书籍,补缝口处不允许超出一根头发丝的间隙。对于古旧字画的修补那就更加严谨了,要求补上去的新纸,必须与原纸页的厚薄、帘纹浑然一体,修补后的地方搭结之处,不用强光灯照射,是看不出修补痕迹的。只有这样贴补上去的纸才能和原作粘合的天衣无缝,使读者无法看出这部作品是被粘合过的,才使得古籍修复整旧如旧、整旧如新[4]。
3.3 古籍拓裱技法
古籍一般不主张拓裱,但遇到腐、脆化严重到无法修补的状况,才不得不采用拓裱的方式。在拓裱前一定要慎视,遇到容易褪色或洇色的书籍,通常的做法是在浆糊里加些胶矾,或在容易脱色的地方在背面刷上一层淡淡的胶矾水,干透后,然后再进行拓裱,这样就可以控制掉色。如遇到化学墨汁,朱砂等情况,可采用蒸熏的方法,先把要拓的书籍用无色纸包好,然后再用塑料袋包裹严实,随即放在蒸锅里热蒸,一般水沸(约三十分钟)即可启锅,特殊情况时间可增减,蒸时人不可离开[5-6]。
常用的拓裱方法有直托法、飞托法、复托法三种。直托法,亦称“湿托”,对色墨不会脱落的作品可采用直托法,即将浆水直接刷在作品的反面,然后将纸覆盖在刷上,这种托法有益于色彩华滋、墨气润泽,有助于色墨相融、气韵生动。飞托法,是将浆水刷在托纸上,然后再将作品刷贴上去。复托法,对作品色墨脱化严重的就需要采用此法,把浆水刷在托纸上,取两张干纸,一张衬在托纸上吸水,一张衬在作品正面,然后再覆上托纸,隔着衬纸排刷粘合。在这里需强调一下拓裱碑帖,拓裱时要注意字迹的原有皱纹,要把每个字体刷凸突出来,以免字纹走样,切不可刷平,应是纸平而字凸出[5-6]。
3.4 处理融黏古籍书画的技法
所谓融黏,是指古籍书画受到化工品融蚀而导致古籍书画与化工品融糊在一起。这类情况在公共图书馆极为少见,公共图书馆由于保管条件好,加上几代人的修复补救,几乎已见不到特别严重的融黏书籍,目前这类情况在民间较多。遇到这种融黏书籍,首先要了解融黏物质是什么,有什么特性,根据其特性做一些小实验,采用冰冻、热蒸、油浸、水泡等方式一一对应试手,直至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再动手处理。冰冻法,就是将脏污融黏的古籍书画用干净白纸包好,外裹清洁的塑料袋,放在设定温度(零下10℃)的冰柜里三到五天,取出后看融黏物是否能够脱离书体,这种办法适合针对低温收缩的黏结物质。热蒸法,将融黏的古籍书画,用干净白纸包好,放在蒸锅里熏蒸(时间不等),间隔几分钟观察一下,看看黏结物是否化开脱离,这种办法针对高温散化的脏物比较有效。油浸法,用干净毛笔,蘸汽油或者其他与黏结物化学原理相克的油料,在脏物融结的古籍书画上轻轻刷拭,直至脏物脱落。水泡法,就是将融黏的古籍书画,放在提前配好的,与融黏化学品原理相克的化学药水中,浸泡一段时间至黏结化学品消融。这几种方法一定要在专业指导下小心操作,不能盲目行之。
3.5 处理结饼、砖化的古籍文献技法
遇到古籍文献结饼、砖化的情况,千万不要硬揭,否则越揭越破,最后导致无法修复。这类情况以用汽蒸法和针透法为佳。汽蒸法,将书籍用白纸包好,放在蒸锅里隔水蒸半小时后,打开汽蒸过的书籍,观察或者用工具检查书页是否脱开,若未完全脱开可延长汽蒸时间。针透法,针对汽蒸法效果不明显的书籍,用细针尖慢慢插进书背的中间,让空气进入结饼、砖化文献的内部,然后轻轻放入清水中浸泡。正常情况下,结饼、砖化书籍中间的位置,由于纸质受害程度较轻,内部纸质相较与外部要牢固些,韧性也比较大,水浸入后会膨胀开来,这样书籍很快就可一分为二,再从里往外分层依次揭开。这时一定要做到胆大心细、眼疾手快,因为文献在水中泡的时间不亦太久。对脱开的书页还必须做好标注,以便于后期的处理。
3.6 古籍书画碎片修复和脆化处理技法
当接到这类书籍时,首先准备大量盒子,按照书籍的天头、地脚、中缝、后背等各自秩序分开装盒,按类存放,如遇叠在一起的先不需分开,到时按顺序修再揭,这样也不会乱,差错也克服了[2]。
首先是将碎片拼凑完整地铺在提前准备好的皮纸上,细小碎片可使用镊子,洒水润平,再取皮纸铺在拼凑好的碎片上,控制好湿度,以不易散落为佳,反过来铺于台上,揭去皮褙纸,仔细衔接碎片破口,拿干净白色毛巾逐一吸去多余水分,然后小心揭去作品旧褙纸,露出本页或画芯。在补洞修损后,刷薄浆裱褙新纸,此时用浆一定要稀薄,如果前期接错了地方,热水一浸,揭起来还可以移开重新拼接,浆糊厚了一旦定型那就揭不开了,而且越修越坏。
完成这道步骤后,将托好的作品再次翻转过来,掀揭掉画芯正面的皮托纸,检查补足遗漏缺口,迅速吸走多余的糨糊和水分,上墙晾干。晾画有几个要点:一是千万注意画芯部位不能刷实,略覆与墙即可,要边实内空。二是务必要在作品的边角处留有排气口,便于起画。三是控制好工作室湿度和晾干时间,以防画作崩裂。
严重的脆化书一碰就碎,对于这类古籍书画的修补,要分清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脆化。如果是非酸性纸脆化,比较好处理;如果是酸性纸脆化,那只能先脱酸后修复,否则越修越破。
4 结语
以上是笔者对于杨来京老师从事古籍书画修复经历和修复技艺的一些总结。从他们这些前辈和同仁的身上,笔者看到了古籍修复人对传统文化技艺的执着。通过他们的努力,使原本残破不堪、无法欣赏的古籍书画保持了作品的原真性,延长了其寿命,恢复了版本、学术和文物价值,充分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希望这些总结能够为今后古籍修复实际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帮助。
参考文献:
周嘉胄.装潢志[M].上海:中华书局,2013.古籍修復浅谈[EB/OL].[2022-10-20].http://www.wendangku.
王红梅.古籍与古书画修复技艺异同[EB/OL].[2022-10-20].https://www.fx361.com/page/2021/0806/8680242.shtml.
南京博物院.传统书画装裱与修复[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李新秦.博物馆古旧书画的修复(一)[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09(3): 86-90.
李新秦.博物馆古旧书画的修复(二)[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1):86-88, 38.
毛晓明 南京图书馆后勤保障部主任,副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18。
席玉干 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剧目工作室办公室主任,馆员。 江苏盐城,224008。
(收稿日期:2022-11-20 编校:刘 明,曹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