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56个民族组成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民族文化也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宣传民族文化一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有效的传播传统的少数民族特色。本文主要关注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分析依附于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传播更具创新性,传播更广,让人们重新认识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代表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关键词】新媒体;彝族文化;传播
【中圖分类号】G127;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4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相应的文化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体现,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当前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例如,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开辟了新的传播方式,弘扬了传统的民族文化 [1]。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可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
一、彝族民族文化传播概述
彝族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彝族民族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人际交往和文字传播的。根据文献记载:“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传播不发达,人际交往是传播文化的最重要方式。由于彝族之间的家庭等级和血缘关系很强,家庭成员在整个家庭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2]。”因此,整个文化传播围绕着家庭和家庭。例如,“火”是最具彝族文化的符号之一。家庭聚会会围绕火展开,因为彝族人称 “火”为“10,000年火”。他们认为 “火”的灭绝或燃烧与整个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彝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也与火把节有关 [3]。火把节的起源来自彝族崇尚火,其目的是用火除虫,保护农作物生长。
此外,写作作为文字传播的主要载体,是彝族宣传自身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彝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有6种,包括名词、动词等六类内容词,虚词五类。词汇丰富,语法自成一体。彝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彝语是以长方形为主体的音节文字。它经历了从描绘符号、表意文字到表音文字的发展过程 [4]。彝语的基本笔画只有两种,即直线和弧圆。彝语的书写方式大致可分为象形、指事、知传假四种,其中以传假最多。彝语由右至左书写,具有对称美的特点。虽然对彝语的起源和开国时间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毫无疑问,彝语是自成一体的东方文字,曾经是夏朝的官方语言。
综上所述,无论是 关于“火”文化,还是文字的记载,都显示出彝族文化的演变历程,尤其是凉山彝族。因为彝族人民崇尚“火”,所以彝族的服装、文字和饰品都与火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因为传播渠道的闭塞,导致了彝族文化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的阻碍,但是现在有了新媒体的出现,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深知少数民族在时代传承是精神内核,是民族文化与社会的纽带,也是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发展机制。因此,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实质,就是在一个横向的时间断面上传播,并覆盖相应的文化圈,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在纵向实践中的发展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民族文化的质量和内涵。
二、新媒体背景下彝族文化的传播——以“彝人造物”为例
彝族的创作,是凉山彝族第一个以彝族嫁衣为核心,向世界展示中国彝族的民族品牌。创始人莎玛优优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作为民族美学的传播者,她也是新一代post—80s的独立设计师。她以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机构为基础,依托专业设计师的力量,用当代设计语言重新定义彝族传统民间艺术,在当下生活语境下重新审视,对彝族传统民间艺术进行了新的诠释[5]。我们希望通过努力,让设计与手工艺融合,既能创造传统民间艺术的新生活,又能赋予设计新思路,探索彝区新的扶贫模式。
(一)彝人造物的传播方式
在新媒体传播之前,民族文化的传播更多地依赖于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传统媒体速度慢,受众少,形式单一。但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尤其是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的兴起,传播方式变得多样化,呈现方式也更加新颖 [6]。彝族创作的传播方式主要在抖音和小红书。截至2022年7月,彝族在抖音上的粉丝数为137,000人,共有377.9万人获赞;小红书的粉丝数为25,000人,获赞数为33.2w。抖音、小红书成为彝族创作最重要的网络传播方式 [7]。此外,彝族创作线下各地也举办彝族文化和彝语课堂,带领更多人通过彝族饰品了解彝族文化。
(二)彝人造物的传播特点
彝族的创作强烈地呈现了彝族服饰中蕴含的文化,使传统服饰更加时尚。因此,在沟通方面,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交流中使用的模型都是彝族。在通过新媒体网站推广彝族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人了解彝族。彝族创作以彝族服饰为载体,系统地传播文化。通过小红书、抖音的宣传,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本身,还可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在小红书、抖音中,请彝族群众穿上自己的服饰进行传播,既充分发挥了彝族群众的本土主体性,又使彝族群众的制造呈现出多样化、互动性的特点,促进了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是,传播方式的新颖性。彝族创作作为彝族文化传播中最具创新性的品牌,在重塑彝族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彝族创作涉及的主要方面包括: 彝族服饰、彝族饰品和彝族改良服。每个方面都有更好的方式来重塑彝族文化,走出梁山,走向世界。在宣传的过程中,不仅保留了彝族文化的特色,而且在宣传的方法上也创新了彝族服饰。如参加主题挑战《如何成为彝族创作的国际超模》视频记录了彝族阿奶奶换装前后的差异(见图1、图2)。
因此,他们在传播彝族创作的过程中,打破了固有的传统传播方式,更加注重创新,同时也顺应时代潮流,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传播渠道。
(三)彝人造物的影响力
新媒体的出现加速了文化的传播,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彝族创作的出现,使更多的人通过一种新的融合和传播方式,了解彝族文化。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彝族创作等民族品牌的崛起,可以帮助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幫助少数民族在各民族中树立良好的民族形象,甚至代表中国特色文化走向世界。
三、彝族文化传播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针对于凉山地区的地理位置方面,由于凉山原本地处边远地区,也是中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凉山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建设以及领导层对民族文化的不重视,成为彝族文化有效传播的主要障碍 。然后在产品方面,中国的大部分民族文化已经逐渐商品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民族文化的原始要素,同时也造成了少数民族文化环境的弱化。少数民族文化的商品化,消解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陷入消亡的危机。其次,随着老一辈少数民族的逝去,这部分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失落的危机,而文化个性作为一个民族的根基,如果它的特性消失了,那么文化就失去了在人类社会中的价值。最后在新媒体下,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娱乐文化和消费文化,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四、新媒体背景下彝族民族文化传播的思考
当前,彝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传播面临着创新、接受和领导对文化的重视等多重瓶颈。为了更好有效地传播彝族文化,积极引导公众正确认识彝族文化,促进各民族相互融合,我们在彝族文化传播中应从以下几个方向思考。
首先,彝族自治州等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挥民族文化的作用,有效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利用微博、微信、视频等媒体对彝族文化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还要在拍摄方式和角度上有所创新。大规模、全方位的宣传,可以让人们通过自己喜欢的媒体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的拍摄方式改变人们对传播文化的认识。所以相关地区可以通过全媒体技术更直接地把中国文化呈现给公众,有利于全国更多的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更好地了解我们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
其次,彝族文化在传播时应注意相互融合和互动交流。例如,跨界合作。跨界合作是指在两个不同领域的合作。跨界合作往往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方式。因此,跨界合作可以让民族文化以一种新的方式出现在大众面前,同时也可以利用合作品牌的知名度传播民族文化。这样既可以实现民族文化传播的创新,又具有一定的冲突感,可以通过跨界合作使民族文化脱颖而出。这也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品牌会选择跨界合作,因为跨界合作有利于树立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扩大品牌受众,强强联合,互利共赢,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潜在用户。注意。目前,彝族文化传播中缺乏重视的是重视,跨界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除采取全媒体传播、跨界合作外,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彝族自治州相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将一些更具彝族文化特色的地方建设成为旅游景点。有助于外地人通过旅游了解当地的彝族文化。
总之,大多数少数民族交流缺乏一定程度的创新。因此,要在少数民族传播中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发掘少数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元素和传播创意,建设现在的民族文化宣传网站,如: 彝族人创造的东西。这不仅可以改变公众对民族文化的固有印象,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兴趣,从而有效地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因此,对中国来说,要想更好地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是整合资源,与其他行业在传播渠道上进行合作,建立创新的传播机制。在创新的传播机制中传播民族文化,最终将使所有中国人都能感知到千年民族所沉淀的思想和精神。
五、结语
无论是传播少数民族文化还是彝族文化,我们都必须明白,民族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不能与时俱进,最终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在传播过程中,我们必须以民族自身的文化作为传播的载体,以创新作为传播的工具,使民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因此,我们应该乘着新媒体环境的东风,更好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新时代新文化的基石。要结合当前新时代的要求,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意义,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时代性表现形式,为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开拓更大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晓华.文化自觉与文化适应:彝族文化的集体记忆理论与网络构建[J].民族学,2019(6).
[2]彭婷婷.数字媒体环境下彝族民间文化传播创新研究[J].知识经济,2019(15).
[3]高焕晶.彝族文化微信公众号传播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方杂志,2019(2).
[4]苏昌.社会媒体环境下彝族文化传播的创新与发展[J].龙岩大学学报,2018(4).
[5]苏昌.网络直播时代凉山彝族文化的传播与创新[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18(2).
[6]苏畅,张洪范.基于微博客户端的彝族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J].红河学院学报,2018(2).
[7]林晓华,邱延平.彝族文化赋权理论与网络传播——以彝族文化网站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
[8]张彤.新媒体语境下彝族文化传播的新空间——以彝族人民网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7).
作者简介:黄琳(1995—),女,四川成都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为民族传播。